当前社会心态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社会心态调研报告

当前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同时,社会心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特征突出

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另外,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也加重了人民的焦虑感。面对这些事故,社会整体风范风险的意识并不高,对于关系个人的风险的意识较强,而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型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防范不足反过来又使得这些事故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焦虑。

2、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

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唐骏“学历门”、蒙牛“诽谤门”、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价、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2010年,中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总体的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今年年初,《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的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3、社会存在较普遍的浮躁心态

浮躁似乎成了现代国人的一种通病,各种人群都深受影响。想参加选美、选秀,一夜成名;想买彩票中奖,一夜暴富;想嫁个有钱人,省去20年的奋斗……

事实上,浮躁并非中国的专利。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及如今的世界霸主美国,包括中国的台湾,都经历过浮躁。共同的一点是,社会“浮躁病”都是发作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阶段。

4、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

2007年,某杂志社一位记者要写一篇《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一个月时间采访了50位他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人,但令他困惑的是这些人就都不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而与之相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一些国家公务员也这样认为。近年来,其他机构的调查也都是类似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称为“弱势群体”,但是,无价的上涨可以让人感觉“弱势”,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5、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

2010年以来,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各基层各群体普遍对社会公平的诉求比较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造成这种不公平感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历史的因素,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个体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对待。

6、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近期,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

面爆发,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涉“官”与涉“腐”以及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这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这种“双仇”的怨恨心理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一种主流民意。而近些年来,在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大量参与,借机泄愤的案例也经常发生。为什么社会中会出现这种群体性不满的心理呢?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认为,改革开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目标实现后,便有“还没富的人”会和“先富的人”去比较,慢慢地由贫富差距引起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这是发展中引起的问题。

尽管社会心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应理性地看到,它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归根到底,社会心态出现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是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需要正视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做好社会心态的监测,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和社会建设,因为制度建设是培育社会心态长期性的、治本的策略。最重要的是坚持正面引导,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心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落到“心”上去,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