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cf8fb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a.png)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个体心理、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一、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1.拜金主义: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牌、奢侈品,视金钱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2.功利主义:为了达到个人目标,无所不用其极,忽视道德伦理,只追求经济利益。
3.浮躁追潮:盲目跟随潮流,无原则地参与各种时尚活动和消费行为,缺乏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4.焦虑不安:面临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5.犬儒主义:对社会厌倦,对一切持消极态度,对社会变革抱有极度怀疑态度。
二、社会心态的成因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大学生容易受到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2.教育体制因素: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追求高分,在学生的心态上也产生了功利主义的倾向。
3.家庭教育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和物质回报,忽视对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4.生活经历因素:封闭的校园生活、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足,对生活有一定的幻想和理想化。
面临社会适应的压力也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5.价值观扭曲因素:个别媒体的价值观传递,以及个别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在社交网络上的宣传,可能使得大学生对成功的认知产生偏差,过于追求外在表现和物质回报。
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教育、生活经历以及价值观扭曲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家庭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机会,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社会心态。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c89b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f.png)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的新时代社会中,心态建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心态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就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信息泛滥导致心态不稳定信息在当前社会中呈指数级增长的趋势,网络、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等各种渠道不断地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
这种信息泛滥导致了人们的心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导致心态不稳定。
尤其是一些煽动性言论、虚假信息等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恐慌和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心态。
2.社会竞争加剧导致焦虑情绪增加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感受到了压力和焦虑。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考虑到房价、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他们的心态不断受到挑战,进而导致焦虑情绪的增加。
3.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态不稳定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复杂多样,而且人们的人生阶段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的兴起,也给人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新的挑战,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会导致人们的心态变得不稳定。
4.消极心态影响社会稳定当大多数人的心态都处于消极状态时,就容易引发社会心态的负面效应,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疫情、自然灾害等,消极的心态更容易导致人们的行为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对策分析1. 提高信息素养,正确看待信息面对信息泛滥的问题,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会正确地看待信息。
要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要学会理性地对待信息,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恐慌。
还要学会控制自身的行为和情绪,不受煽动性言论的影响,保持心态的平稳。
六大社会不良心理
![六大社会不良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b3d120af45b307e87197d8.png)
六大社会不良心理社交活动在当今社会中十分重要,每个人都离不开与别人的交流。
但在社交活动中却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有的扭曲了社交的真正含义,有的丧失了社交的意义,有的给社交造成一定的阻碍。
而这些心理又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人的内心中。
这是需要人们注意的。
专家提出六种不良心理供人们参考。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
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
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
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
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使得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兜圈子。
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以上六种不良社交心理是现实中比较常见的,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念头。
这些念头一方面会影响交往活动的效果,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给自己造成各种心理困扰,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针对6方面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针对6方面问题的认识和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a8967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8.png)
针对6方面问题的认识和体会针对6方面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在面对各个领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认识。
以下是我对六个方面问题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矛盾。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和采取措施来解决,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我们应该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 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主要涉及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领域。
我们需要关注贫富差距、就业问题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
4. 科技问题:科技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和伦理问题。
我们应该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要警惕科技滥用和伦理风险带来的问题。
5. 文化问题:文化问题包括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等方面。
我们需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的繁荣与交流。
6. 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涉及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公平等方面。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思考,立足于解决问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只有通过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持续前进。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efde3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e.png)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1. 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人们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对于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很难形成统一的社会心态。
2. 社交网络泛滥: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虚拟世界中的无形压力,随时随地的争吵和谩骂,各种谣言、假新闻的满天飞,使得人们心理压力增加,心态容易失衡。
3. 快速消费主义:社会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但也导致了快速消费主义的盛行。
人们越来越追求名牌、奢侈品,注重物质的炫耀和追求,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这种心态容易导致社会的浮躁和虚荣。
4. 利益驱动与个人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普遍偏向于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主义盛行。
人们往往以牺牲他人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利益最大化。
这种心态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的激化。
对策分析: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注重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审慎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对社交网络内容的监管,打击谣言、假新闻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鼓励人们理性使用社交网络,提高网络素养,培养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倡导理性消费:通过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正确认识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重要性,引导大众理性消费,减少消费的虚荣和盲目性。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认知和权力。
4. 培养公共利益意识:加强公民教育,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人们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价值观多元化、社交网络泛滥、快速消费主义和利益驱动与个人主义。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审慎利用社交网络、倡导理性消费和培养公共利益意识等方面的对策来推进社会心态建设。
警惕6种心态
![警惕6种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95d7af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d.png)
警惕6种心态
1. 做事三分钟热度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列出一大堆计划,比如减肥、学习一门新语言、开始一项新运动等,但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三分钟热度是一种很不好的心态,它会导致你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无法持之以恒地完成它。
2. 急于求成
有些人做事总是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会放弃。
但实际上,很多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取得成果。
急于求成的心态会导致你失去耐心和毅力,无法持续地努力。
3. 害怕失败
有些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事物或接受挑战。
这种心态会限制你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很多时候,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
如果你总是害怕失败,那么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和挑战自己的机会。
4. 眼高手低
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能够做得很好,但实际上却做不出来或者做得很差。
眼高手低的心态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你无法有效地学习和进步。
5. 过度比较
与人比较是人的本能,但如果过度比较,就会带来负面情绪,如自卑、嫉妒等。
过度比较会导致你忽略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让你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6. 害怕变化
有些人害怕变化,他们宁愿保持现状也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或环境。
这种心态会限制你的视野和机会,因为变化常常伴随着机遇和挑战。
如果你害怕变化,那么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a6dd6af7f1922791688e8e8.png)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所谓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社会心态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待社会的态度,下面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方面畅谈几点个人浅见:一、当前几种不同的社会心态及其显著特征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和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矛盾更加复杂化,也必然会带来社会心态的多种表象。
当前,主要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它们分别是:浮躁。
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
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
人们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
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
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不是政府的教育机构,而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喧嚣。
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
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
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
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
前一种法则建立舰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
”喧嚣倾向就是物的法则大行其道的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忽悠。
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
在当前中国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指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
可悲的是,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
炒作。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69a90a2c850ad02df804121.png)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社会心态整体上趋于成熟自信、开放包容,人们的行为更趋向理性和平,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愤青、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变化,给和谐社会社会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如何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内容,也是全党全社会工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大众性和弥漫性。
它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我国现阶段社会心态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正在逐渐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人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成熟自信,人们开放包容、理性和平、务实进取、积极向上。
人们不再简单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沾沾自喜,而是学会了冷静与理性的思考问题,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引导更多的人崇尚新风正气反应出人们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追求。
(二)人们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建设,人们参与社会舆论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国家大事。
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引导更多的人崇尚新风正气。
反映出人们坚持真理、追正义的追求。
在生活中人们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也能有所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逐步的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三)人们对国家发展与目前生活状况满意度很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威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积极的变化使民众的自信心受到极大鼓舞,人们对未来前景从满信心,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情绪积极健康。
社会心理问题总结
![社会心理问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e819f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f.png)
社会心理问题总结社会心理问题是指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中引发的心理困扰或障碍。
这些问题涵盖了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认同、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社会心理问题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人际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问题。
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人际冲突。
人际冲突通常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意见分歧等因素引发。
此外,社交焦虑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它表现为担心被他人评价、害怕与陌生人交谈、难以适应社交场合等。
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需要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等。
二、社会认同问题社会认同问题指的是个体对社会中角色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理解。
社会中的标签化和群体压力经常使人们感到困惑和迷茫。
其中,职业认同困扰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受到社会期望、家庭压力等影响而感到困扰。
此外,性别认同、文化认同等也是影响个体社会认同的重要因素。
解决社会认同问题需要个体积极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并寻求适合自己的身份认同。
三、社会影响力问题社会影响力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来自家庭、同伴群体、媒体等。
其中,社会压力是常见的社会影响力问题。
社会压力来源于对个体的期望、评价或否定,可能给个体带来焦虑、抑郁等不良影响。
此外,媒体对个体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个体需要积极应对社会影响力,保持自我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减少不利影响对自身的伤害。
四、群体心理问题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群体中,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常常存在冲突。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坚持个人意见,并同时与群体保持和谐的关系是个体面临的问题。
此外,群体中的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也会对个体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群体心理问题需要个体具备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促进群体和谐。
警惕6种心态
![警惕6种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7a431c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a.png)
警惕6种心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心态所影响。
有些心态会帮助我们取得成功,而有些心态则会成为我们的障碍。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警惕以下六种心态,以免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一、消极心态消极心态是指对事物持悲观和消极态度的心态。
当我们处于消极心态时,容易丧失信心,感到沮丧和无助,进而影响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要警惕消极心态,我们需要学会积极思考,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的态度。
二、焦虑心态焦虑心态是指对未来持有过于担心和忧虑的心态。
当我们处于焦虑心态时,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要警惕焦虑心态,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担忧,保持平和的心态,注重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不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烦恼。
三、自卑心态自卑心态是指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和自我否定的心态。
当我们处于自卑心态时,容易失去自信和自尊,影响我们的表现和发展。
要警惕自卑心态,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将自己看得太低。
四、嫉妒心态嫉妒心态是指对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持有羡慕和妒忌的心态。
当我们处于嫉妒心态时,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
要警惕嫉妒心态,我们需要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就和幸福,同时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以此为动力不断提升自己。
自满心态是指对自己的成就和能力过于自负和满足的心态。
当我们处于自满心态时,容易停滞不前,失去进取心和求知欲。
要警惕自满心态,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停回顾自己的成就和进步,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自鸣得意。
六、惰怠心态惰怠心态是指对工作和学习缺乏动力和热情的心态。
当我们处于惰怠心态时,会导致我们懈怠和拖延,影响我们的发展和成就。
要警惕惰怠心态,我们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培养坚持和执行的习惯,保持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当代社会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当代社会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a4af15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2.png)
当代社会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一、抑郁症抑郁症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它包括持续的沮丧、消极、无助、失眠等症状。
抑郁症不仅困扰着病者本人,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1. 生活压力导致的抑郁症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比如无法承受的家庭压力、职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担忧等,都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沮丧、无力和受挫,最终发展成为抑郁症。
2. 基因遗传导致的抑郁症一些基因可以导致人们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是因为这些基因控制了人们大脑中一些与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的产生和分泌。
二、焦虑症焦虑症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焦虑症患者会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和惊恐,尤其是面对某些特定的情境时,容易出现不适。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方式。
1. 社交恐惧症一些人对于面对陌生人或大众场合会感到异常紧张,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担忧,这就是社交恐惧症。
2. 广泛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是指没有明确的焦虑对象,但是患者总是感到存在种种威胁和风险,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紧张。
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在当代社会也非常常见。
睡眠障碍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白天疲惫不堪,心情烦躁等不适感。
对于轻度睡眠障碍,运动、避免刺激性食物等方法可以达到改善作用,对于严重的睡眠障碍,需要采用药物治疗或其他专业治疗方式。
1. 失眠失眠是指在夜间困难入睡或睡眠不深,而且也很难再次入睡。
失眠可能进一步导致白天疲劳、精神萎靡等症状。
2. 过度嗜睡过度嗜睡是指昼夜颠倒、白天总是感觉非常疲惫、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严重的嗜睡症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影响工作效率,损伤人际关系等。
四、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紊乱的障碍,它使得人们的大脑无法正常的识别和理解社交信号。
自闭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社交交往缺陷、沉默、刻板重复的行为等症状。
尽管自闭症目前无法治愈,但是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社交缺陷自闭症患者和家人往往会遇到沟通和社交的困难,比如难以理解对方的言语、表情和动作,以及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等。
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
![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c5a125c858f5f61fb736665e.png)
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2015-05-12 08:58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王俊秀字号: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当前,要特别注意我国社会心态中的一些问题和倾向。
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提出把民众幸福作为政府执政的理念,纷纷提出打造“幸福××”的口号,各级政府编制了一系列的政绩考核指标,出现了许多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通常把百姓生活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但是,令许多政府官员苦恼的是,政府民生工程的推进很难有效提升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
如果按照心理学中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是不断提高的,从生理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爱与归属等社会性需求满足,尊重需求的满足,一直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
这是一个不断得到满足,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的过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多数民众的生理需求已经基本或部分得到满足,但满足了温饱问题的民众对生理需求的标准提高了,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水、舒适的住房条件、良好的医疗条件、宜居的自然环境等,成为新的需求,同时,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等这些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同时出现,每一项都不容忽视。
从近年来的调查看,安全需求成为民众反应最激烈的需求,同样,人们的安全需求也需要更高标准地给予满足。
安全感调查中,人身、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安全的基本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如这些年来,社会性的食品安全焦虑、环境污染焦虑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情绪,同时,民众对于隐私安全、环境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可以看到,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因环境污染或担心环境被污染而引发的。
当代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途径总结
![当代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途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b3f4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b.png)
当代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途径总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会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一、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工作压力成为许多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源头。
职场竞争的加剧、工作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个人的事业追求,使得许多人经常感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解决途径:1. 寻找合适的工作平衡: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 学会放松自己:通过运动、读书、听音乐等方式来释放紧张情绪,放松身心。
3. 培养健康的工作习惯: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做好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压力。
二、社交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代社会对人际交往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交压力也随之增加。
许多人因为担心被他人评价、缺乏自信或者不擅长与他人交流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解决途径:1. 培养积极的社交能力: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培养自信心。
2. 学会适度表达自己: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也要注意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
3. 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互相支持和理解,能够减轻社交压力。
三、互联网使用过度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过度使用互联网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会导致孤立、沉默和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
解决途径:1. 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限制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尤其是在工作和学习之前,控制上网时间。
2. 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参与一些体育运动、文艺活动或者志愿者工作,使自己多样化地度过生活,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
3. 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多参与真实的社交活动,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培养社交技能。
四、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压力成为许多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稳定的就业环境、高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等,使得许多人忧虑未来,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d7dd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5.png)
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心态建设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就新时代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 传统道德缺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如今,物欲横流、功利心理日益强烈的社会氛围让人们更加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这导致了社会的道德风气不断恶化,缺乏共同的道德基础。
2. 快速发展带来的心态焦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心态焦虑也伴随而来。
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希望通过物质来满足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导致了心态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的增加。
3. 信息爆炸导致的心态混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人们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还需要应对信息过载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人产生心态混乱和消极情绪。
4. 个人主义盛行在新时代社会中,个人主义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快乐,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减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冷漠。
5. 人际关系的淡化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网络社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这导致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淡化,也增加了社会心态建设的难度。
二、对策分析要解决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道德的传承和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孩子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弘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受到道德的感召。
2. 倡导简约生活面对心态焦虑的问题,我们需要倡导简约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适当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多花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健身锻炼和心灵陶冶,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
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b61ba0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0.png)
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哪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受到心理问题困扰。
我国大众健康社会心理问题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市“文明病”、拥挤、精神负荷过重,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社会心理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割裂开来,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条件,越拉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至城市务工,特殊的群体随之产生,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受限于户籍问题和入学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城市入学,加上节约生活成本,很多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安置在农村交由上一代抚养,隔代抚养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亲情缺失,家庭教育不到位也会让留守儿童产生较多心理健康问题,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不顺利多会加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年龄一般较小,过早离开父母身边,容易增加其不安全感,影响完整人格形成,具体表现在性格孤僻、难以融入人群当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还会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力。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基于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给予其帮助,让其能够健康成长。
2.农村空巢老人农村除留守儿童问题,还有空巢老人问题,由于年轻人大量出门务工,农村基本很难见到年轻人,多数都是老人和儿童,独居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较有伴侣的空巢老人更为严重,独居空巢老人一旦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则预示着生存时间将会严重锐减,缺乏高质量的照护让其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孤独,由于子女不能在身边照看,空巢老人日常很难得到亲情,生活也无人照料。
一旦发生身体不适,很难独自就医,一旦抢救不及时很容易发生悲剧。
身体健康的空巢老人尚且能够生活自理,对于患有帕金森、身体残疾的空巢老人,安全隐患较多,容易滋生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缺乏集体活动,让其心情抑郁、没有人说话更加让其感到孤独,每天面对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如何度过,会让其内心产生空虚、惆怅感,严重可引发抑郁,也有物质条件较好的空巢老人,由于缺乏被需要感、内心寂寞孤独,选择自杀。
六种倾向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六种倾向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7f21f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c.png)
六种倾向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倾向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本文将介绍六种常见的倾向问题清单,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一、拖延倾向。
拖延是许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它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工作质量。
为了解决拖延倾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每项任务的起止时间和完成期限,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2. 分解任务,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逐步完成,减少任务的压力和焦虑感。
3. 制定奖惩机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拖延的员工进行惩罚,以激励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二、消极倾向。
消极倾向是指对工作和生活持消极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解决消极倾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克服消极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
2. 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不轻易放弃。
3. 加强团队合作,与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三、焦虑倾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为了解决焦虑倾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学会放松自己,通过健身运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
2. 寻求帮助,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交流,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建议。
3. 定期进行身心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焦虑症状,保持身心健康。
四、自我中心倾向。
自我中心倾向是指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为了解决自我中心倾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增强同理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2.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与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3. 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自我中心行为,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6个方面突出问题批评
![6个方面突出问题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cae8bf8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8.png)
6个方面突出问题批评一、思维僵化:局限于固有观念的思维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思维僵化的问题。
这些人只相信自己的固有观念,不愿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或新的方法。
这种思维僵化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观念过于自信,以至于对别人的观点置之不理。
这种固执的思维往往导致人们无法取得进步,甚至导致决策错误。
二、沟通障碍: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多人在沟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沟通效果达不到预期。
其中一个方面是沟通的目的不明确,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传达什么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沟通方式不当,比如语言表达不清晰、态度不友好或者根本不愿意倾听对方的观点。
这些问题使得沟通变得困难,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三、缺乏自我反思:无法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许多人在面对问题时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避而不谈,只是将错误归咎于别人。
这种态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为只有通过反思自身的行为,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总是回避自己的问题,那么他永远无法改变自己,也无法解决问题。
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个人主义盛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大部分人更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在工作场所尤为突出,个人的利益成为了工作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团队的共同目标。
这种个人主义的行为不仅会导致团队合作效果不佳,还会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和士气。
五、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和耐心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人都追求着速成,追逐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长远发展。
同时,缺乏耐心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很多事情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做,但是现代人往往急于求成,不能忍受等待和放慢脚步。
六、缺乏创新意识:守旧、抵制新变化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的事物层出不穷。
但是一些人却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守旧不愿接受新的变化。
这种守旧的思想使得人们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需求。
心得体会:值得注意的几种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
![心得体会:值得注意的几种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826bd5286c85ec3a87c2c585.png)
心得体会:值得注意的几种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当前,要特别注意我国社会心态中的一些问题和倾向。
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提出把民众幸福作为政府执政的理念,纷纷提出打造“幸福××”的口号,各级政府编制了一系列的政绩考核指标,出现了许多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通常把百姓生活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但是,令许多政府官员苦恼的是,政府民生工程的推进很难有效提升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
如果按照心理学中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是不断提高的,从生理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爱与归属等社会性需求满足,尊重需求的满足,一直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
这是一个不断得到满足,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的过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多数民众的生理需求已经基本或部分得到满足,但满足了温饱问题的民众对生理需求的标准提高了,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水、舒适的住房条件、良好的医疗条件、宜居的自然环境等,成为新的需求,同时,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等这些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同时出现,每一项都不容忽视。
从近年来的调查看,安全需求成为民众反应最激烈的需求,同样,人们的安全需求也需要更高标准地给予满足。
安全感调查中,人身、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安全的基本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如这些年来,社会性的食品安全焦虑、环境污染焦虑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情绪,同时,民众对于隐私安全、环境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可以看到,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因环境污染或担心环境被污染而引发的。
六个心里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六个心里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a578fcc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b.png)
六个心里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六个心里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
脑袋想事情太多了,要爆炸了一样。
想得过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经常问自己,这个真的很重要吗?需要我花那么多精力吗?这种练习会让你逐渐清醒。
2。
很担心自己在别人心里的评价。
评估和留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一件好事,只是你不必为这个耗费太多精力。
3。
情绪波动太大,很容易心烦意乱。
这并不意味着你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症,你可能只是需要休息。
4。
为明天的事情操心,以至于睡眠不好。
大部分人时不时会失眠,在睡觉前,花点时间为明天做个计划,你就不必躺在床上胡思乱想。
5。
头疼就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
注意你的生理感觉,这个很正常,只要你不会因为一点疼痛就匆忙跑去急诊室。
6。
对生活和工作十分压抑,缺乏自信。
你不必为此担心,也许你是个优秀者。
建立自信,只需要专注做好你的每件事即可。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值得注意的六大社会心态问题和倾向2015-05-12 08:58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王俊秀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当前,要特别注意我国社会心态中的一些问题和倾向。
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提出把民众幸福作为政府执政的理念,纷纷提出打造“幸福××”的口号,各级政府编制了一系列的政绩考核指标,出现了许多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通常把百姓生活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但是,令许多政府官员苦恼的是,政府民生工程的推进很难有效提升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
如果按照心理学中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是不断提高的,从生理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爱与归属等社会性需求满足,尊重需求的满足,一直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
这是一个不断得到满足,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的过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多数民众的生理需求已经基本或部分得到满足,但满足了温饱问题的民众对生理需求的标准提高了,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水、舒适的住房条件、良好的医疗条件、宜居的自然环境等,成为新的需求,同时,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等这些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同时出现,每一项都不容忽视。
从近年来的调查看,安全需求成为民众反应最激烈的需求,同样,人们的安全需求也需要更高标准地给予满足。
安全感调查中,人身、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安全的基本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如这些年来,社会性的食品安全焦虑、环境污染焦虑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情绪,同时,民众对于隐私安全、环境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可以看到,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因环境污染或担心环境被污染而引发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众接触新知识、新理念的机会加大,其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加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已经差异化,不同群体的需求也呈现差别化,尊重与认同需求、个人发展需求已经成为新的必须给予满足的需求,这些原本属于马斯洛理论中更高层级的需求已经普遍化,虽然可能在程度上会有不同表现,但这些更高层级的需求与那些提高了标准的低阶需求会同时出现,如果不能很好地满足,矛盾就会不断爆发。
多层次、更高标准的社会性需求将给未来政府的民生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固化,成为群际冲突、社会矛盾的温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2010年相比,2014年人们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从负性判断回归到一般信任,选择非常不信任的人群,比2010年调查减少了1.2个百分点。
从整体上看,民众对5大类机构的信任水平全面上升,商业行业的信任水平虽然最低,但信任度的增幅是最大的,人们对公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媒体的信任水平也有所提高,对政府部门的信任维持高度稳定。
虽然2014年我国总体信任水平有所提升,但当前社会信任问题仍不可忽视。
人际不信任的扩大化。
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不需要小心提防,但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信任的比例更少到只有2到3成。
对多数人的不信任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谨慎和不安的相互提防中,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正逐渐固化为我们的社会性格,长久下去将会形成一种不信任文化。
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
表现为官民之间、警民之间、医患之间、民商之间等许多主要社会关系之间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在2011年的社会信任调查中,我们发现民众对政府机构、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广告业、房地产、食品制造、药品制造、旅游和餐饮等行业的信任度极低,很大原因是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一些司法机关执法者不严格执法或违法乱纪,一些不法商人和医生见利忘义,等等。
根据对发生的舆情事件的分析,地方政府的粗暴强征、强拆成为排在网络第一位的维权事件,涉警涉法事件紧随其后。
许多事件使得本已陷入困境的社会信任雪上加霜。
不同社会关系下的信任也扩展到跨越这些关系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信任,特别是贫富之间的不信任。
社会的内耗和冲突加大。
社会不信任已经成为许多社会性事件发生的培养基。
如某些公共权力机构因担心信息公开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为了掩饰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而不惜以公权力的失信为代价,编造事实,导致民众对其信任降低。
其结果是,社会的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社会冲突处理不当又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社会信任进一步陷入困境中。
阶层意识成为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重心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意自己属于哪一个阶层,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愿望。
虽然随着社会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个人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每个人属于哪个阶层却并非仅仅是一个统计学上归类,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阶层的自我认同以及自我感觉到的在社会中的位置。
近年来,我们发现社会存在比较普遍的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现象,也就是阶层认同向下层移动,这其中包括一些按照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应该归属于更高阶层的人。
对不同阶层认同居民的社会心态特点对比发现,底层认同成为影响其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因素。
自认为底层的民众不安全感、不公平感更高,社会信任程度更低,感到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更低。
而这一较高比例的底层认同和弱势认同群体极易参与到群体性冲突事件中。
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广受关注的问题是贫富分化,也就是阶层的分化。
但由于中间阶层薄弱以及本属中层的群体倾向于更低阶层的自我认同,中国的社会阶层表现出异常庞大的底层。
而共同的底层认同使得网络或民间总是出现一边倒的声音或一边倒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把群体决策更容易冒险激进称为群体极化,而这种底层认同也导致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极端化。
近年来,在这种占主导的群体极端化下,又开始分化为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大多是由利益凝聚的,多数是短暂的、松散的、无组织的,无目标或有暂时目标的群体。
从近几年一些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出,这种共同利益聚合的群体又分为累积型和事件诱发型两种形式,累积型聚合利益群体如乌坎村村民为了土地的抗争聚合在一起,贵州安顺、杭州、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出租车司机罢运的行动群体以及多地发生的工人停工的群体。
这些利益受损的群体为了他们的利益,通过松散程度不同的组织,希望达成他们暂时的目标。
事件诱发型聚合利益群体如温州动车事故受难家属,一些恶性案件、城管商贩冲突事件等引发的既无组织也无目标的群体性事件行为群体以及像厦门和大连PX事件所导致的松散但有明确目标的“散步市民”群体。
虽然这些事件体现为群体行动,但不属于群体冲突,而是群体向政府管理者诉求的表达。
群体冲突是在两个群体之间发生的,冲突的引发是因为利益、观念态度、身份认同等引起的。
如,湖州织里镇发生在当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抗税事件,富士康一线工人与保安人员之间的暴力冲突,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群体也会不断分化出来,这些具有相同群体特征的人们要表达他们的诉求、保护或争取他们的利益时会越来越多采取群体形式,群体之间的摩擦、冲突也会相应增加。
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正向为主,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凸显,社会情绪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核心,一方面,社会矛盾的表现是激烈的社会情绪爆发;另一方面,社会情绪成为这些矛盾、冲突的动力成分。
因此,清楚地认识社会情绪,对于政府行为决策非常重要。
心理学认为,个人的情绪是外界情境、个人处境与主观意愿之间关联后发生的,情绪基本上可以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种,个人意愿得到满足是正向体验,得不到满足则是负向体验。
人的情绪虽然复杂多样,但最基本的情绪是高兴、愤怒、悲哀和恐惧等几种,其他都可以看作是基本情绪的复合。
而基本情绪中正向的只有一种,其余为负向情绪。
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的负向情绪,因为情绪具有动力特性,也称为“情绪能量”,社会负向情绪的积累可能对社会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个人和个人的互动中,在群体内和群体之间以及国家、社会内部和国家、社会之间都会引发人表现出共同的情绪体验,群体成员共享的感受,这就是社会情绪。
当前社会心态中社会情绪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
第二,负向情绪的引爆点降低,爆发激烈,指向性明确。
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负向社会情绪的表现,在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事件中都有激烈的情绪反应,如“什邡事件”“启东事件”中大批民众的愤怒,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社会普遍的焦虑,等等。
而且,这些社会性事件的累积使得负向情绪在事件未发生时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一旦出现诱发因素,情绪强度迅速升高,成为社会事件的情绪能量,并在事件发生后不断升级,激烈爆发,常常出现群体情绪失控,从而导致事件失控,产生极其消极的后果。
也就是说,大量的社会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也就随着降低。
社会中的正向情绪更有可能给人奖励,使得正向情感进一步增加,使社会更加团结;而负向情绪可能会激发更多的负向情绪,造成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凝聚。
一些负向情绪有明确的指向性,如仇恨、愤怒、怨恨、敌意,而社会的这些负向情绪与前面讨论的需求不能满足以及不信任、社会阶层和群体分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存在大量的负向社会情绪,而且负向社会情绪也具有双面性,可能成为决定社会结构形成的力量,也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结构和变革社会文化的集体行动的动力来源。
因此,关注社会情绪,特别是关注负向社会情绪必须引起社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第三,出现了一些“社会情绪反向”现象。
所谓“社会情绪反向”是指一些社会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费解的现象,其情绪反应比较反常,本该引起大家同情的事,却有很多人表现出欣喜,本该是人所共愤的事情,却有人在赞美和钦佩,本该谴责的行为看到的却是社会性冷漠。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与社会普遍存在的“群体性怨恨”有关,这种社会不断累积的对于“贪官”“为富不仁者”“不作为的官员”的不满情绪在泛化。
而这种现象与社会极化以及基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有关。
弱势群体认同下,感觉自己身处社会不公平之中,许多人的是非判断是由其所倾向的社会阶层为出发点的,他们选择同情和支持与自己相同、相近地位或阶层的人。
民众的权利、国家和集体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社会心态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社会价值观念,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都是由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
社会价值观念也是社会心态中最为复杂,最为内隐的,而且与文化密切相关,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