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促进式教学”解读》(人民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促进式教学”解读

本刊特约记者张俊平蒋保华

“学校将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同学们想邀请中央电视台的哪些人来做主持人?请推荐两男两女。”

学生提议邀请李咏、崔永元、董卿、杨澜。

“如果从这4个人中选择一男一女来主持,有几种不同的方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举出来。”

学生有的用姓名、有的用姓、有的用姓的声母等列举出了各种搭配方法……

这是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校)孟国伟老师在“六一”前夕执教《搭配的规律》一课时的片断。在这样的课堂里,分明能让人在学生身上感受到游戏式的学习趣味、无法遏止的学习激情、个性化思维的跃动以及由此带给他们的持久学习力。

而这,正是这所百年老校一直汲汲追寻的“课堂教学之梦”!正是对教学真义矢志不渝的追寻,华校的学生成了爱学习的天使,教师成了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牧者。

激扬生命,醒在树上的花朵

对“学习力”的研究始于华校对当下学习生态的理性审视与自觉担当,教育必须捍卫儿童学习的天性,于是,他们将“学”转化为“玩”,将“教”皈依于“学”,由此让学生获得探究的兴奋、慎独的沉静、发现的激动、成功的狂喜,而这些正是学习的动力所在。

1.学习就是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学生顺利地学会了应用圆柱体积公式,马金花老师又增加了一节数学阅读课《巧求圆柱的体积》。她发现在解决已知圆柱侧面积和半径求其体积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是按常规思路思考的,即先求圆柱的高,然后用体积公式求解。

“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一个学生提出质疑,随后问大家,“我这样做行吗?”这位同学被请上了讲台,讲解他与众不同的方法:“用侧面积的一半去乘半径。”马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和解释,而是问大家“能解释这样做的道理吗?”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摆弄学具,有的仔细阅读老师印发的阅读资料,有的小声讨论,进入深度思考之中,几分钟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研究出来了!只要把拼成的长方体,让它的前面倒下来,也就是让侧面积的一半成为底面积,半径作为高就可以了!”

好一个“倒”字!它形象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也为学习伙伴提供了领会的通道。这是课堂中弥足珍贵的资源,其实学习就是要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在华校,“学习”总是在思维中发生的。这既与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精神传统相关,也与现任校长吕水庚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相关。在吕校长看来,学校教育必须突破过去对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后反复练习以取得高分”的狭隘理解,改变过去学生“埋首书城、纵身题海”的“苦行僧”形象,祛除过去教师主宰孩子一切的权威行为,让孩子回到自我,回到对未知世界的自觉探求的渴望中,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

2.在“玩”中唤醒学生学习

张春明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科学文库《小时候我想知道的》,这是个一套12本的“大部头”。张老师与孩子们商量决定,读后要模仿学生喜爱的电视栏目形式,进行科普主题知识竞赛,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竞赛游戏分为若干环节,第一部分是“开门大吉”,规则是每6个人组成一组,一组里每人准备五道题,轮流回答。如果能答对本组其他5人出的5题中的3题,即可获得参加班级“一战到底”的门票。孩子们奇思妙想,有的问题模仿“幸运52”的问法“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这是哪种动物”;有的是模仿“青歌赛”中的知识问答的形式,出成了选择题;也有的抓住书中“考考你”或出示动物图片,模仿“开心辞典”出成了问答题……在这轮竞赛之后,竟有23人拿到了“一战到底”入场券进入游戏第二环节。台上选手屏气凝神,你争我抢……经过一轮轮淘汰,张艺阳同学冲击“站神”成功,现场爆发热烈的掌声。

学生爱学习,更爱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张老师将阅读与玩合而为一,让个人阅读与班级分享相得益彰,整个班级的阅读由此风生水起,学生在鲜活的“游戏”阅读中感受到清新和快乐。

华校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遵奉的信念:“高人玩世。”在他们看来,儿童天生就是一个玩耍的精灵,是“游戏”的钟情者,是生命的梦想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欲、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成就感和童真的善良等都在“游戏”中得以唤醒,而“游戏”本身又往往会成为智慧的源头、学习的开端。老师们把课堂中的“学”转化为儿童喜爱的“游戏”,在“玩”中让学习与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紧密相连。于是,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故事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小课题研究、课本剧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增进了他们的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适的思考,快乐的进步。

3.让“教”皈依于“学”

“一个成人每小时走1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比成人快5千米,一辆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道习题。大多数学生解答为:10+5=15(千米)15×3=45(千米)。而在黑板上板演的小郑同学列出5×3=15(千米)后就停住了。下面的学生对他的做法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叫了起来:“错了,错了。”小郑满脸通红地停在那里。

“真的错了吗?”许云平老师打断同学们的争吵。“也许,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我们来一起帮帮他?”

很快,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思考起来。“有了!”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和小郑耳语了一番。小郑开始往下解:10×3=30(千米)30+15=45(千米)。

许老师欣慰地说:“看来,小郑其实很聪明,只是你们没有让他思考完整。”

小郑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教”的起点在哪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教”皈依于“学”。面对学困生,老师一句“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既是对小郑同学的安抚与鼓励,巧妙地推动他建立学习自信心;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提醒与鞭策,引导他们进入思维,让教幻化为学。

华罗庚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华校正是赓续这样的传统,提出“教师即促进者”的理念,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要皈依于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促进学生自己去“学”。要通过对课程资源及教学内容的改造,方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浸沉于自觉、自主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通过提供学习探究的支架与策略,促进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模仿走向创造,从完成任务走向自我实现,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成为醒在树上的花朵。

激活能力,一树一树的花开

华校对“促进式教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找到了自我促进、相互促进、媒介促进、评价促进学生“学”的路径。为了让学生从“爱学”走向“会学”,学校要求学生“做中学”,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转识成智,形成解决问题的智慧,而这些正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

4.亲历知识:循着数学家的足迹

谢丽老师在执教《勾股定理》时发现,从知识层面来说,如果仅仅将勾股定理做符号化的介绍,几分钟就结束了。可是,勾股定理是怎么发现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