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20210204072054)
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监测及加固技术

2021年第2期2021年2月沿空留巷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多次采动动压的影响,导致巷道围岩变形增大。
虽然现阶段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普遍采用大变形、高强锚索(锚杆)和钢梁等支护材料,但当沿空留巷巷道布置点位于埋深大、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时,留巷段围岩变形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时常面临变形不收敛问题,影响巷道使用安全[1-4]。
注浆加固是增加围岩承载能力及稳定性、控制围岩变形的常用方法,在煤矿井下被广泛应用[5-6]。
本文以6508综采工作面为例,对高应力地质构造复杂区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并针对围岩变形不收敛问题,提出采用注浆方式控制围岩,应用效果显著。
1工程概况6508综采工作面开采5#煤层,煤层埋深710m ,厚度3.8m ,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
采面开采范围内有地质构造发育,地质资料显示,开采范围内发育有多条落差在1.5m 以内的正断层,其中对采面生产影响较为明显的为DF102断层(断层落差H 为4.2~6.7m ,133°∠59°),该断层与切眼距离约为235m 。
65081巷、65082巷分别为采面运输巷、材料巷,由于开采的5#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为了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缩短瓦斯治理时间,矿井提出采用沿空留巷方式保留65082巷为后续6510综采工作面服务。
65082巷采用高强恒阻锚索+锚杆+金属网以及局部架棚方式控制围岩变形。
在DF102断层影响带附近,巷道围岩变形仍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对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并提出针对性的围岩加固措施。
2围岩变形监测巷道围岩变形集中在DF102断层影响带附近,在65082巷受断层影响区域布置测站对巷道表层位移、上覆岩层离层进行监测,共布置8个测站,各站间隔为10m ,1号测站与切眼间距为270m 。
在2个邻近测站间布置窥视钻孔对顶板岩层情况进行窥视,其中,1~2号、3~4号、5~6号、7~8号测站间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窥视钻孔,8号测站间旁为5号窥视钻孔,窥视钻孔间距均为20m 。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杨娟
【期刊名称】《中州煤炭》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针对大断面沿空巷道在相邻工作面推采过后变形严重问题,利用FLAC3D 计算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沿空巷道围岩应力、位移随巷道掘进和相邻工作面回采的变化规律,得出受上覆岩层断裂结构影响,沿空巷道表面发生破坏,且煤柱侧应力集中程度相对较大,但不影响整个沿空巷道稳定性;相邻工作面推采过后,煤柱侧应力进一步增加,如支护结构及参数不合理,塑性破坏区将向煤柱内部扩展,支护效果减弱;煤柱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应力向实体煤侧转移,实体煤侧位移急剧增加,严重的可导致巷道失稳.因此,对大断面沿空巷道支护设计时应考虑到围岩弱结构体—煤柱的特殊作用,其是整个巷道失稳的诱发点,应加强支护.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杨娟
【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39;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5.4
【相关文献】
1.西曲矿8号煤层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研究 [J], 赵猛
2.不稳定残余支承压力影响下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J], 杜广立;李付臣;魏忠民;李华
3.二次沿空巷道留巷支护方式及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J], 臧英新;陈威
4.厚煤层综放大煤柱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J], 邢士军;孟祥军;张连勇
5.不同夹矸位置的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支护 [J], 邓海富;张洪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初测值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a
b
c
d
观测时间
巷高巷宽变量和abcd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轨道下山延伸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 录(单位㎜)
初 测 值
观测时间
a
b
c
d
e
f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27#层二区段运输顺槽
轨道联络巷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测记录(单位mm)
初测值
初测时间
巷高
巷宽
观测时间
巷高
巷宽
变量和
上下变量
左右变量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观 测 记录(单位㎜)
观测时间
a
b
c
d
e
f
g
上下位移量
左右位移量
b点位移量
d点位移量
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记录表

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记录表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是一种重要的地下工程监测方法,它通过对巷道内部位移量的实时监测,为巷道施工安全、病害预警、治理与维护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的意义、方法、应用以及提高效果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的意义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是为了掌握巷道内部位移变化规律,预防和控制巷道事故的发生。
通过观测巷道位移量,可以了解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为巷道施工提供安全依据。
同时,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还可以为巷道病害的预警和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的方法1.布点方式: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通常采用在巷道内部布置四个监测点的方式,形成一个十字形监测网络。
其中,两个监测点位于巷道两侧,另外两个监测点位于巷道顶部和底部。
2.观测频率:观测频率根据巷道地质条件和施工状况进行调整,一般初期观测频率较高,后期根据位移变化情况适当降低。
观测频率应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巷道位移量的异常变化。
3.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需经过整理、计算、分析,得出巷道位移量的变化规律。
对于异常数据,还需进行现场核实,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的应用1.巷道施工安全监测: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可以为巷道施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确保施工安全。
通过对位移量的监测,可以发现巷道内部的潜在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2.巷道病害预警:通过对巷道位移量的长期监测,可以了解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变化趋势。
当位移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可以判断为巷道病害的预警信号,及时开展治理工作。
3.巷道治理与维护: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可以为巷道治理与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位移量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价治理措施的效果,为巷道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四、提高十字布点观测巷道位移量效果的措施1.提高观测设备性能:采用先进的观测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引入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高精度设备,提高监测精度。
边坡沉降(变形)观测记录1

测量仪器 情 况
/ 52462.219 58237.585
良好
m m 说 明
观测点
观测日期
温度 (℃)
实测高程 (或坐标) (m)
226.342 232.041 232.987 231.422 222.378 220.085
总沉降量或 总变形量 (mm)
0 0 0 0 0 0
1 观测单位 变形观测日期 水 准 点 编号 位置 高程 自 至 年 年
OXD2088 / 219.316
施工单位 观测部位 月 月 日起 日止 坐 标 m 点 编号 X Y 本期沉降量或 变形量 (mm)
0 0 0 0 0 0 A段K0+314.557-K0+380左侧边坡
其他单位 项目负责 人:
2015年9月25日 2015年9月25日 2015年9月25日 2015年9月25日 2015年9月25日 2015年9月25日
31 31 31 31 31 31
第1次
简图:
测量负责人: 年 建设单位 现场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 测量监理工程 师: 总监理工程师: 年 月 日 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 人: 项目经理: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月 日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记录

监测目的:了解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情况,预测变形趋势
监测方法:采用应力计、应变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观测目的:了解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判断围岩变形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观测方法:设置水位观测孔,使用水位计进行观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观测周期:根据工程需要确定观测周期,一般应定期进行观测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围岩变形量测数据收集
围岩变形量测数据分析
围岩变形规律总结
围岩变形规律应用
支护效果综合评价
围岩稳定性评价
支护结构变形量评价
支护结构完整性评价
安全措施与建议
Hale Waihona Puke 观测时间:定期进行变形观测,及时掌握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判断围岩变形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观测数据记录与分析
观测时间、地点、设备信息
观测数据记录: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趋势等
数据记录方式:手工记录、自动监测系统等
数据记录精度和可靠性评估
数据来源:观测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式
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和计算
监测围岩变形情况
预测变形趋势及危害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确定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分析巷道围岩变形原因
评估巷道围岩稳定性
为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方法
观测周期:根据巷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情况,确定观测周期,一般以日为单位进行观测
观测目的:监测巷道围岩表面位移变化,判断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
观测方法:采用收敛计、测杆等测量仪器,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
黄陵二号煤矿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分析

黄陵二号煤矿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分析李晓辉【摘要】系统研究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对实现开采工作面准备和巷道掘进的安全高效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黄陵二号煤矿巷道出现的围岩变形情况,在合理布置顶板岩层位移监测孔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点位移计对矿井回采巷道的围岩变形进行量化监测,分析了巷道围岩中的变形与位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回采过程中,要做好回采工作面100 m范围以内的巷道支护工作;巷道顶板最大下沉量为14 mm,可将最大下沉值与临界沉降值(由锚杆有效伸长量决定)进行对比,确定了支护方式;此外,支护在减小围岩变形和顶板下沉方面有一定作用,如果没有支护或支护不足,围岩松动范围将大于监测值.摸清了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优化了巷道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为矿井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期刊名称】《陕西煤炭》【年(卷),期】2019(038)004【总页数】6页(P183-187,171)【关键词】回采巷道;位移计;围岩;变形监测【作者】李晓辉【作者单位】陕西黄陵二号煤矿有限公司,陕西黄陵 7273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530 引言当前,黄陵二号煤矿正在开采二盘区和四盘区的2#煤层。
系统研究二盘区和四盘区巷道围岩的变化规律,对实现开采工作面准备巷道掘进的安全高效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开展巷道围岩变形监测,分析巷道围岩中的变形与位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摸清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最终优化巷道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将为煤炭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 巷道破坏现状为了后期进行监测工作,对巷道进行实地勘测调查,经调查发现由于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已经造成部分巷道不同程度的破坏,巷道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3]。
①整体稳定,局部掉落—本次监测所处巷道整体较为稳定,但局部破坏较为严重,部分区域有声响,且煤柱部分位置有掉落现象;②顶部冒落—冒落宽度宽窄不一,有的达整个巷道宽度,有的宽度仅有1 m,冒落高度有的高达3~5 m,有的仅有明显破裂线,冒落长度有的长近30 m,有的仅在5 m左右;③片帮,底臌—巷道产生严重底臌,底臌几乎遍及整个巷道,底臌量多达2 m以上,变形巷道不同程度均出现底臌现象;④锚杆预紧力小,扩散效果差,不能有效控制顶板变形,锚杆杆体强度低,存在拉断情况。
基坑支护变形监控记录

C 2.5.1.32编号:
工程名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施工单位
观测部位
观测单位
基坑类别
基坑深度
支护结构
观测起止时间
本次观测时间
气象
项目
基坑
分类
监控值
(mm)
实测数值(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围墙结构
墙顶位移
一级
30
二级
60
三级
80
围墙结构墙
体最大位移
一级
50
二级
80
三级
100
地面最
大沉降
一级
30
二级
60
三级
100
结论:
观测点简图
备品备件验收清单
序号
验收内容
是否符合
备注
1
产品合格证、装箱单等资料是否齐全
□是,□否
2
备件外形有无损坏、锈蚀、变形及其他异常情况
□是,□否
3
主要几何尺寸、规格、数量是否和图纸资料相符
□是,□否
4
特殊重要的备件是否有产品鉴定书、材质化验单、技术资料,必要时进行物理、化学试验,核实是否与技术要求相符
□是,□否
5
电气设备的绝缘备件耐压试验是否合格
□是,□否
6
压力容器类设备水压或风压试验是否合格
□是,□否
7
进口备品备件报关资料是否齐全
□是,□否
8
单据、凭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验收手续是否齐全
□是,□否
需求部门: 物资采购部门: 库房管理员:
采矿巷道位移变形规律(全文)

采矿巷道位移变形规律(全文)引言开磷集团马路坪矿在深部巷道的掘进过程中,随着掘进深度的增加,深部红页岩巷道发生大面积片帮冒顶。
巷道呈现破坏特点,且巷道的破坏速度快、破坏程度也非常严重,破坏区域也较大。
鉴于此,巷道开挖后应对巷道进行位移观测,寻找其位移破坏特征,为巷道支护提供依据。
1巷道收敛位移监测方法为了充分了解马路坪矿深部红页岩巷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规律,为巷道的支护参数提供理论依据,选择+700m中段运输平巷作为试验监测地点。
位移监测的仪器采用SWJ-Ⅳ位移收敛测量计,每隔50m 布置一个测点,共布置4个测点。
巷道掘进及采用锚网支护的第1月观测频率为1d/次;第2月观测频率为2d/次;第3月观测频率为1周/次;位移的变化非常小时便停止观测。
2位移收敛监测结果及分析图1~图4分别为4个测站的位移监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由监测结果知:a.巷道掘进后前10d,巷道内所建4个测站的巷道两帮位移大于顶板位移,第一测站巷道两帮位移量为155.3 mm,顶板位移量为102.4mm。
第二测站,巷道两帮位移量为114.6mm,顶板位移量为101.2 mm。
巷道以垂直位移为主。
b.巷道掘进后10d左右,采用目前支护参数支护后,巷道位移变形同样很大。
顶板最大位移量63 mm,最小位移量31 mm,平均位移量47mm;两帮最大位移量134mm,最小位移量103mm,平均位移量128mm。
底鼓最大位移量272mm,最小位移量215mm,平均位移量243mm。
由此可知,使用锚杆支护,巷道围岩的位移没得到有效控制。
c.巷道进行二次喷射混凝土支护后,顶板和底板的最大位移速率为38.3mm/d,最小位移速率为24.61mm/d,平均位移速率为31.45mm/d,巷道两帮的最大位移速率为15.27mm/d,最小位移速率为11.25 mm/d,平均位移速率为13.26mm /d;此时红页岩巷道掘进后的位移速率变化大,围岩暂时没有稳定,目前支护方式不合理。
矿压观测

1巷道矿压规律及其显现特征1.1 巷道断面表面位移变化规律为研究XX工作面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于10月15日在轨巷内超前工作面煤壁25m (断面1)、50m(断面2)、75m(断面3)处各布置一个观测断面,用十字布点法测量巷道围岩变形。
观测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XX工作面轨巷围岩变形统计表..3个断面中顶板的最大下沉量20mm,最大变形速度4mm/d;底板最大臌起量39mm,最大变形速度10mm/d,两帮的最大移近量58mm,最大变形速度15mm/d。
回采动压对围岩变形的影响最大范围一般在25m左右,这个范围与25m的超前支护距离相符。
而在断面进入10~15m范围之后,变形速度一般都有明显加快,该范围应位于煤壁前方的超前支承应力集中区域。
从整体来看,顶板下沉量较小,其变形速度也比其它两种变形速度小;3个断面的底板臌起比较明显,但一般当底臌量大于200mm时才会对井下运输和通风带来影响,所以不需要采取专门的的防治措施。
两帮的最大变形量58mm,仅占两帮宽度的2%左右,也不会影响通风和运输。
总体来说,XX面作为XX采区东翼首采面,轨巷两侧均为实体煤,能有效的承载上覆岩层,使采动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破坏程度小。
巷道围岩变形小,也从一方面说明巷道的支护系统有效地限制了围岩变形。
1.2 超前单体支柱载荷变化规律为了研究超前单体支柱阻力变化规律及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分别在轨巷内超前工作面煤壁20m(断面1)、40m(断面2)、60m(断面3)处各布置一个观测断面。
每个断面分别在靠近上帮和下帮处支设两颗单体液压支柱。
观测结果如图所示。
图1.1 断面1单体液压支柱载荷随工作面推进变化曲线图1.2 断面2单体液压支柱载荷随工作面推进变化曲线图1.2 断面3单体液压支柱载荷随工作面推进变化曲线(1)从断面1和断面2的单体液压支柱载荷曲线中可以看出,在超前采动影响范围外,支设的超前单体支柱载荷出现逐渐下降的现象,这是因为此时超前支承压力不会出现明显增加而支柱会有不同程度的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