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翻译法
典型特点
[1]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范文(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以应试为目的。
[2] 以传统语法作为教授外语的基础。语法被当作语言的核心,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语法讲解采用演绎法,先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规则。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或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3] 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课文是由艰深的片断文学作品组成,并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表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课本中语法规则和课文分两部分安排。先呈现孤立的语法规则,单词、例句,后安排摘自名著的课文。教学采用先学完语法后再阅读课文。
[4] 翻译是教学的基本手段。外语翻译成母语,母语译成外语的逐词翻译是教学的基本手段。外语知识的讲解、练习、巩固和阅读技能的培养都采用翻译方法。
[5] 课堂管理采取教师权威模式,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教师系统传授、学生全盘接受外语语言知识。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认为背诵语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之间交流更少。
[6] 文学语言优于口语;重读写,轻听说。口语教学局限于使学生掌握词汇的发音。不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只强调书面语的阅读能力.经常采取书面回答问题的形式,答案可直接引自原文。
[7] 课堂用语大部分是母语。通过翻译检查教学质量。练习方式有单句填空、造句、背诵课文和作文等。用母语组织教学。把母语当作释义、讲解、练习和检查的重要手段,很少积极使用目的语。
[优点]
[1] 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系统讲授语法知识,注意利用学生的理解力,有利于启发思维,训练智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语法概念清晰,词义理解较确切,翻译能力得到培养。
[2] 学生学习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3] 重视通过大量阅读、背诵原著培养阅读能力。语法翻译法能配合其他阅读与写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4] 便利易行。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教师只要掌握了外语基础知识,就可以拿着教科书教学。
[5] 容易测试学生,班级易于管理。
[缺点]
[1] 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只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口语教学,忽视语音和语调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使用语法翻译法会使学生患上外语聋哑病。
[2] 过分强调翻译的作用,使学生容易养成使用外语时依赖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过多地利用翻译还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直接影响运用外语进行外语教学的实践机会。
[3] 过于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语法与课文脱节,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例句和课文。这种方法呆板,气氛沉闷,
[4] 过分偏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片断,词汇很深,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5] 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6] 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有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常缺乏学好外语的信心。
**由于语法翻译法具有上述缺点,左焕琪(2002)认为,青少年初学外语时,不宜经常使用这一教学法。
理论基础
Richards and Rodgers(2000:5)认为语法翻译法没有理论基础。而左焕琪(2002, p.38)则认为,其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人主张官能心理学是语法翻译法的心理学基础,还有人甚至认为翻译法是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在18世纪以前,拉丁语是西欧等国的国际语言。拉丁语教学以背诵语法和范文为其特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者开始针对拉丁语教学弊端进行改革。十七世纪德国教育家Wolfgang Ratichius提出外语教学应依靠本族语,上课时先用本族语讲解,然后进行词汇、语法分析和母语对比。捷克教育家Johann Amos Comenius提出要用归纳教语法,要重视系统知识和翻译对比,外语教科书要列出本族语课文。十八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拉丁语逐渐为一些现代语言所取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比较比较语言学研究确认了印欧诸种语言的亲属关系,形成语言的机械原子观,即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该观念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体现是,本族语被逐词译成外语,或者外语被逐词译成本族语,其重点放在了外语书面语的阅读和理解上,忽略口语教学。
历史地位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左焕琪,2002);该教学法在替代了改变了拉丁语的统治地位之后几乎统治了欧洲外语教学长达数百年之久,于十九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间“统治了整个欧洲”(Richards&Rodgers, 2000);语法翻译法“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成为外语教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学法体系。它的出现为建立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鲁宗干,2001)。
发展趋势
翻译法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口语教学,为了完善翻译法,便产生了自觉对比法。自觉对比法产生发展于20世纪30—50年代的苏联。所谓自觉是通过语言分析以理解所学材料的内容含义,是指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形式本身,而不是这些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比,就是把外语同母语进行对比。自觉对比法继承了翻译法的“语法为纲”而发展了对比。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美国又出现了一种现代语法翻译法——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叫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认知法注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