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教学谈起——以中国史为例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以史观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史观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高中历史教学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史学理论概述史学理论,作为研究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旨在探讨历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
它不仅是历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历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
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学理论的运用至关重要。
史学理论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史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更加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史观教学作为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之一,强调以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宏观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认识框架。
史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史观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探究历史事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史观教学等具体实践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善疑、求真、创获”史料实证教学探究案例——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为例
思、想之m i t l M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雨人唐琴2020年5月28日,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成学江老师组织的历史教研室暨特级教师工作室第三次高端学术讲座上,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的精彩点拨,令我们这些常年埋头拉车的中学教师豁目开襟,如坐春风。
学界智者广博的学养、深邃的思想、高远的见解的确是“高山仰止”,但那种勤思善问、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却是我们能够“景行行止”的。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思考型的教者,这 是受教于陈教授后的一个感悟。
统编版新教科书已经把许多体大思精的大学课程内容下移到了中学课堂,微言大义的教科书表述,纷 繁复杂的历史概念,纵横捭阖的时空联系,正 挑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备课教课不再是“一本万利”,而是“日新月异”,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学科功底与专业素养。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走精博深思的道路。
教师自身善于思考,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才更有资格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 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 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引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但以此来说明相关问题则似有偏失。
本文拟以此为例,沿着“善疑、求真、创获”的思考探究路径,引导学生质疑、求证、解析“素来不成问题之事”,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 语的史料实证效度【善疑】此语具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主要针对什么?【求真——史料实证】材料1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借“祝寿”之名企图直接面见清帝并提出要求。
由于英国人事先掩饰其意图,导致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其误认为是向皇帝祝寿的“贡使”,结果出现了礼仪之争。
英使团随后参加了清帝寿典。
清政府曾天真地认为,祝寿完毕应该安排英使回国了。
到 这时马戛尔尼才正式提出了“划地居留”“增开口 岸”等6项要求。
在史料实证中走进历史——统编版教科书“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教学设计
中烹為丈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李伟科韩迎迎\人教走廊【人教走廊•开栏词】我们生话的世界,纵羞是f f i史,横羞是杜会。
故历史教肓,实目P服苓于转们生i舌与人生的教肓。
人民教肓出版衽f f i史室与本干彳谝辑吾卩合#01专栏“人教走I T p”,亦即I昔助f f i史进讦人生教肓的走廊",旨在围浇夂教版f f i史教科书,闲全新的理念.幵阔的视野,鲜话01£想、有效的力•法,来解析内容I设计教学、实庙课程、反里教学,评14学习....‘‘/s教走阃”(2是芩姿芩彩的,谝、读、教、学诸TT同仁,-;曼步其中,撰稿参与,阅读=考,交流协商,互动互助,广《教学,对理解R;史、筠悟夂生、服务生i舌发生枳极作f f l,八专栏之最大(I望吴。
在史脚实证申走进历史一统编臟湘“麯R臟職学i S计〇郑婷婷一、设计思路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三课,教学内容有“戊 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 族危机的加深”四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据此,笔者认为本课教学重心应该放在19世 纪末民族危亡背景下出现的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对于戊戌维新运动,学界通常是从变法目的、内容和影响角度肯定这场运动,同时也对导致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对于义和团运动,学界充分肯定它的反帝爱国性质,最终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同时也指出这场运动所具有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部分学者认为这场运动从最终效果看是一场误国的悲剧。
总的来说,戊戌维新运动代表了当时改革的方向—近代化,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清政府内部的开明人士在中国民族危机背景下做出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而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下层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但也存在着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善用巧用史料展现学科魅力——以统编新教材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为例
课程篇JS"善用巧用史料展现学科魅力——以统编新教材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为例李静(南京三中文昌初中,江苏南京)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史料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展现历史学科魅力。
以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如何应用史料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旨在为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史料运用现代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如何才能有效贴合学生实际,展现历史课堂的独特魅力,需要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置每一个教学环节。
《东汉的兴亡》在统编新教材中单独列为一课,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过程,既展现了整个大汉王朝的全景,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对历史时序性的把握。
同时,东汉时期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阶段,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第13课相关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由于刚接触到历史这一门课程,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深人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设计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史料教学以展现历史学科魅力。
下面就史料教学在本课的运用谈谈我的尝试。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料有着多种呈现方式,包括文献、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本课中我主要谈一谈文献材料和文物、图片材料的运用。
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
教材m桥t i l M栏目主持人/文欣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〇贺满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 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笔者在2020年秋季执教高一年级历史,与《中外历史纲要》亲密接触,发现新教科书中大量使用新表述、新材料、新地图等烘托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 要(上)》古代史相关内容为例,思考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统编版新教科书写特点中学历史教科书几经变迁,字里行间承载了千年文化。
2020年高一新生使用了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这也要求一线历史教师重新出发,研究教科书、研究课堂,把捏好历史的温度。
1.变革编写体系,突出家国情怀2004年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但无论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都是采用专题形式编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则以通史体例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加国家疆域演变、民族融合等内容,着力厚植学生的家国观念,滋养家国情怀。
以人教版为例,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散在必修1第一单元、必修2第一单元、必修3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主题鲜明线索清晰,但学生难以构建整体的历史画面,特别是能力稍弱的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变得碎片化。
同时,对中华民族起源、国家疆域演变、民族融合等重大问题没有完整地呈现,这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源远流长的历史带来诸多不便,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统编版教科书以通史为主,在同一时间维度给学生呈现多彩的历史。
对中国古代史的处理则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一、史料教学(一)史料概念解析史料,“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白寿彝,史学概论),这些痕迹以文字、图像、实物、口述等方式呈现。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而且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在学生看来会更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特别是史料的运用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操作,提高具体的材料,有利于他们学科能力的发展。
”(马连军,高中历史教学中辨析史料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呈现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
1、文字史料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人类历史活动记录。
在各类史料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方面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同时它也是在史料教学中师生最容易接触到并频繁使用的一种史料。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把文字史料称为文献史料,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
互动百科解释,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所以,高中史料教学中常用的文字史料只是文献史料的一种。
2、图像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沈敏华认为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
但如果把视野再放开一点,那么图像史料的指向就更广泛了,它还包括珍藏于博物馆的大量文物、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等实物和摄影照片以及影视片、纪实片等能够提供图像、呈现或传达某种历史理念、产生视觉感知的对象。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解释为,包括画像(素描、写生、水彩画、油画、版画、广告画、宣传画和漫画等)、雕塑、浮雕、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时装玩偶等工艺品、奖章和纪念章上的画像等所有可是艺术品,甚至包括地图和建筑在内。
于是笔者把图像史料定义为,以视觉感知形式出现的保存下来的人类历史活动记录。
应用史料培养历史实证能力——以“辛亥革命”为例
魏,应用史料培养历史实证能力---以“辛亥革命”为例〇罗晓玲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提升史料实证能够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贯穿其中,能够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引导其自主探究,获得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 背景史料,分析败因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与背景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探究“辛亥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尝试思考其成败原因。
在背景资料的辅助下,学生尝试从经济基础、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等各种不同的角度人手分析,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失败原因获得了深刻认知。
学习“辛亥革命”时,给学生提供历史资料,介 绍“辛亥革命”发生前的社会状况。
学生了解到在“辛亥革命”之前,全国各地发生民变的次数相当多,平均两三天就会发生一次。
通过这则史料,学生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各种社会政治力量极度分化,这样不稳定的社会环境自然容易引发革命力量聚集,人们认为革命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唯一方法。
在结合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此后再给学生展示“时局图”等史料,引导学生探究革命发生的可能性。
再结合其他史料论证辛亥革命为何不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学生就能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在结合史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要探究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不能仅将视野局限在该历史事件本身,而应该拓展开来,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入手,全方位地展开分析,这样才能使分析更全面。
此后再应用史料分析其他历史事件,学生的探究效果也会更好。
二、 过程史料,探究本质史料探究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分析2021年第3期(总第504期)卜-史料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真伪,了解史料的价值,还要尝试结合史料深入下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本质。
家书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家书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广东广州市第五中学(510220) 梁晓霞 温锦平[摘 要]家书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和试题中的应用并不鲜见。
将家书史料应用于课堂中,具有创设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史料、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将家书史料应用于考试中,顺应了高考命题挖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趋势。
[关键词]家书史料;高中历史教学;中国近代史;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3-0041-03将家书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利用其叙事优势创设历史情境,引入真实的历史场景;可以为革命史、战争史和社会生活史的教学提供素材;可以利用其中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现今历史高考倾向于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在这种趋势下,家书史料渐渐进入命题人的选材范围。
家书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本文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展开叙述。
一、家书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一)创设历史情境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真实感随着时间流逝,历史上那些鲜活的人、事、物转化成文字和文物,渐无声息。
历史课堂需要把这些文字和文物活化,使它们变得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联想,从而增强历史的真实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过去的人和事。
家书史料是历史亲历者的文字遗存,与其他形式的史料相比,其更具细腻的情感,且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紧密,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深圳实验学校的黄倩老师在开展以“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何而败”为主题的教学中,将陈京莹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写给父亲的家书呈现在屏幕上并播放这封家书的音频。
日本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
兹值土匪作乱,高兵大败,将至王城,危在旦夕。
高王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
日本乘此机会亦兴兵,名为保商,实为蚕食。
……故中堂先托俄国钦差调处,日本不听;后又托英德钦差,亦不听,必要以上五款。
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实践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实践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广东汕尾市林伟华中学(516600) 郭慧忠[摘 要]在高中历史深度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历史思维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合理实施史料教学,打造深度课堂,很有必要。
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实践探索,可以从精选史料,整合教材内容;研读史料,突破重难点;拓展史料,深化认识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课堂;史料教学;辛亥革命[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2-0067-03史料教学不是简单的“史料拼盘”教学,只有通向深度课堂的史料教学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才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以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探索深度课堂下史料教学实施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一、为何进行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较重视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脱离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不关注学生主体,等等。
这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新思考“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
立足学科本质,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正确的做法。
就历史学科来说,其学习和研究都是围绕史料展开的,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好史料这一重要资源展开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在科学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最终帮助学生正确解释历史、评价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二、如何理解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
深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途径之一。
目前学界对深度课堂教学并无确切统一的定义。
在深度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
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课堂教学应当把知识观和学习观的重建作为基础,其核心不在于一味提升知识的难度,而是在理解知识潜在联系和逻辑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体会学科思想和潜在价值,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史料教学的案例
诺曼底登陆史料
从1944年6月1日开始,英美盟军的气象军官 格外繁忙,工作显得异乎寻常的紧张,他们经过 复杂的计算和反复核对了各种数据之后,预测 到6月6日和7日两天,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 会出现风平流静的难得日子。于是盟军统帅部 作出决定,从6月6日凌晨开始,以6500多艘舰队, 近300万名陆海空军人员,11000架作战飞机,打 响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在没有遭到德军的骚扰 和抵抗下,顺利登上诺曼底海滩。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 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 平矿务局工程处。 •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象
• (1)中国现象 •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 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 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 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 况。 • (2)英国现象 •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 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 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 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 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 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文化大革命史料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发布时间:2022-11-04T08:15:41.94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3期第7月作者:李芳[导读]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系统的、充分的、经过检验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
李芳长沙市立信中学高一历史“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系统的、充分的、经过检验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
”[ 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页。
]史料不仅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教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历史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合理运用史料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史料教学的必要性1、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如何开展具体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新增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页]的任务。
对于历史学科,课标新增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大素养,史料教学即是“史料实证”素养在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是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2、完善教学过程的要求优秀的历史教师往往可以在课堂中引经据典,列出典型的历史材料,使课堂内容更加饱满;而脱离史料,仅仅就课文中的概念进行讲述,学生们常常会觉得索然无味。
可以说,没有史料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讲授一个简单概念时,枯燥地直述必然比不上生动的史料,借用一个故事、一张图片便可大幅提升教学效率。
二、史料的概念(一)史料梁启超先生曾说过:“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4.] 葛懋春在所著的《历史科学概论》中也“史料”进行了定义:“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
例谈影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统编中国历史纲要为例
例谈影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统编中国
历史纲要为例
柯鑫玲
【期刊名称】《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年(卷),期】2024()2
【摘要】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学是史料学。
”同样,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是重要
的教学材料。
随着时代的变迁,影视艺术走入大众视野,深受学生喜爱,而影视史料的运用也倍受教师关注。
如何使用影视史料成为历史教师日益关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从影视史料的角度上帮助学生逐渐了解史料,进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重视史料的价值和实际运用,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统编中国
历史纲要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和对新教材的理解,探讨培育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和深
厚的家国情怀的策略。
【总页数】3页(P0059-0061)
【作者】柯鑫玲
【作者单位】深圳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策略——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为例
2.在高中历史教
学中运用史料的策略——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为例3.是“舍近求远”还是“就地取
材”?——例谈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4.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策略--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叶经济与社会生活曳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开发与使用为例5.浅谈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地方史料的搜集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承德市范围内史料搜集与教学应用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作者:王昌宏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2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实施进行研究,提出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史料、科学运用史料、规范使用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从而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138-03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五项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就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学者徐蓝、朱汉国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进一步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发展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等。
近些年,在《课标》的指导下,史料教学已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而在高考试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得出相关结论,已经成为历史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推进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解读能力,已成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思考并认真探究的问题。
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一、准确把握史料有历史学家曾说:“历史学即史料学。
”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料对历史学的重要性。
史料是研究和认知历史的基本依据,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石,任何历史结论的获得,都必须基于对史料的分析。
因此,对史料的认知,是史料教学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堂教学实践 ——以《鸦片战争》为例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堂教学实践——以《鸦片战争》为例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贯彻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改革,通过史料教学,落实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实证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史料实证实践史料是指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
主要分为文献、实物、口述和图像史料。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态度与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史料实证精神,注重创新实践。
下面以《鸦片战争》为例,以史料为依据,以史料实证为课堂教学方式,探究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探讨一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搜集史料,并辨别史料的真伪,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
由学习小组对史料进行解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历史认识。
史料一:1841年,一支中国舰队在广州港外巡游。
一艘英国蒸汽船出现在中国舰队的后方。
中国海军战士们十分吃惊,因为他们以前没见过像这样的轮船、这是一艘配备有致命武器的蒸汽船。
只是一击,就把中国队中的一艘击沉。
当时的中国舰队没有一点机会。
他们的武器只有弓箭,他们的大炮是300年之前设计制造的,甚至没有开火船就下沉了。
战斗开始才2个小时,500多中国海军战士就已经牺牲了,英国舰队长驱直入占领了广州。
—英国教科书史料二:我们进行鸦片贸易,是否违反了国际法呢?没有。
当两广总督用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同样的事感到惊讶。
—托马斯?斯当东史料三: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询问耆英:“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 耆英找到的原因是:“英夷武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
”道光批曰:“可恶之至。
”真的是可恶,君臣探讨的结果竟然是英国人都是光棍,没有老婆,所以打起仗来不怕死!—端木赐香《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史料四: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不少民众成为英国军队的后援。
史料教学有效运用的课例研究——以“秦统一中国”教学为例
课题撷英史料教学有效运用的课例研究——以“秦统一中国”教学为例■吴秀清本文系河南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学科素养下史料教学有效运用的课例研究”[2019]-JKGHYB-0978研究成果。
纵观历年各地历史中考试题,特别是河南省近几年的历史中考试题,材料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论从历史学本身的要求,还是从历史教学课程目标来看,都必须强化史料教学运用的实效性。
本文以“秦统一中国”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中,笔者首先以课文开头李白的几句诗导入新课。
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利用课本上的这几句诗,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接着,笔者依次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话“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和《秦灭六国形势图》,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果你是嬴政,你将会采取怎样的顺序来统一中国?由此,除了使学生对“六合”这个词语有更清楚的认识,还对“远交近攻”战略的采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讲完秦统一中国后,可以展示《秦朝疆域图》,结合课本中对秦朝疆域四至的讲述及修筑长城、开发灵渠等的介绍,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定位的能力,找出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空间位置。
使用史料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将很多靠教师讲述难以解释清楚的历史问题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时空观念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讲述“巩固统一的措施”时,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两段史料:“……‘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并让学生传看秦朝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宋朝宣和通宝、明朝崇祯通宝、清朝道光通宝铜钱,通过这些史料的展示和讲述,不仅使学生对秦朝短暂统一而影响深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第一手史料——铜钱和第二手史料——文献记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点。
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深化历史课堂教学——以《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为例
历史填充图册夏朝形势图
生通过认识图例、观察夏朝统治中心区域
家的概念之一是具有一定统治范围。
页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时夏朝统治者所居住的宫殿,通过对宫殿的简单介学生认识到宫殿的存在说明夏朝已经出现阶级
而夏朝统治者作为统治阶级居住的宫殿便是这个国家的权力中心所在。
从而知道国家的概念之一还包括具有一个权力中心。
学生知道王朝更替,而且认识到王朝更替过程
变与不变”。
立足教材,教材对于夏商周王朝依次更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感知到王朝更替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政权的更替。
另一个不太明显的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随着夏商周三个王朝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管理制度也需要适应当时
二、生为主体,探析史料,提升素养
史料为基,感知历史
当前初中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一大困难是与历史有距离感。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
不断发展,我们并不能直接穿越回过去,去亲身经。
然而历史的学习有法可循,史料的存在可以指引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下,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所以,笔者在选取适合初中生学习的且真实的史料后,由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
美国高中教材《世界历史》内容特色简析——以中国史部分为例
图1《亚洲》一章单元导言中的时间轴(部分)
图2《中国的统一》一节中的时间轴
教材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条件也非常重视。
书中用大量的历史地图展示国家的疆域、资源的分
布、人类的迁徙……内容丰富多样。
更为用心的是,
编者通过简图标示出某个地区在世界中的位置,如
图1中用红色的方框标示出亚洲的地理位置。
在内
容上,教材也注意考察地理因素对于历史形成的影
响。
当讲到华夏文明的起源时,专门简介了中国的
地理状况,指出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
发展”之间的联系。
2. 跨学科的视角
这本教材在前言部分已经阐明了编者的理念: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对话理念下的珠海历史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编号:。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以人教版 《抗日战争》为例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为例摘要:史料实证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是探寻历史真相的必要手段。
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让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思维。
想要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让学生掌握了解历史真相的方法。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随着教育的深刻发展,历史学科的地位日益凸显,了解过去才能珍视现在,才能谋划未来。
历史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复杂的表象当中探索历史真相和历史本质。
同时也提出了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搜集和史料分析辨别的能力,可以通过史料提出自身的观点。
因此,史料教学成为了当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史料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证意识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战争,回顾历史我国在抗日战争当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当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教师在这段历史教学当中要结合现实进行教学。
近几年我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2018年美国副总统彭斯又发表了不合实际的演说,将中国利益与美国利益对立了起来,并且还宣称“中美的盟友关系,到此结束”。
那么中美的“盟友关系”从何而来?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何关系?教师可以将这一案例当作本节课的导入语,让学生根据这一导入语去探寻“中美盟友”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我国一直在组织抗日活动,直到“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加入到反法西斯斗争当中,中美双方一同反抗日本的暴行。
这个时期中美处于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战线,形成了盟友关系,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因而中美之间的盟友关系更像是“职场盟友”,在利益面前美国选择了背叛。
当然本节课的重点是探讨中国的抗日战争,至于中美关系可以将其当作引子,来激发学生探索真相的兴趣。
运用史料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
运用史料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张少长(庐江县黄道初中㊀㊀安徽合肥㊀㊀231533)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本文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料教学为例,从树立唯物史观㊁构建时空观念㊁重视史料实证㊁学会历史解释㊁渗透家国情怀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史料教学㊀㊀历史核心素养㊀㊀培养㊀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当然,它不仅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同样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与高中生相比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上各不相同.本文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料教学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㊁树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对历史有辩证的㊁科学的认识.在教学«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如何树立唯物史观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展示以下4幅图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所给的思考题.1.完成下列表格.近代化的探索名称思想主张洋务运动①②变法图强辛亥革命③④民主㊁科学㊀㊀参考答案:① 自强 求富 ;②戊戌变法;③三民主义;④新文化运动.2.表格中所列的四次运动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我让学生举手回答,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踊跃发言.有的同学回答了积极影响,有的同学回答了消极影响,只有少数同学既回答了积极影响,也回答了消极影响.我没有表态,进一步让学生们思考:怎样的回答才是辩证的㊁一分为二的?不少同学这才恍然大悟,因自己的看法片面而懊悔不已,自嘲道:怎么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呢?他们的自责,似乎在告诉我:他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去正确评价历史事物.我没有说话,竖起大拇指给他们点赞, 润物细无声 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唯物史观.3.如果将这四次运动按照领域分,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请你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有何特点.参考答案:分成三个阶段: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特122019年9月上㊀第17期㊀(总第33期)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㊁层层递进㊁逐渐深入.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对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就体现了唯物史观.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㊁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来武装学生的大脑,才能使学生对近代化特点的归纳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水到渠成.二㊁构建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即对历史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进行观察㊁分析的观念,是认识历史必备的重要观念.下面以解析两道选择题为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1.下图是1912年出版的«申报»,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㊀㊀)A.是革命派的机关报B.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C.专门报道政治新闻D.宣传民主革命思想ʌ答案ɔD.ʌ解析ɔ选项A不正确,因为辛亥革命的机关报是«民报»;选项B不符合史实,因为«申报»创刊于1872年,处于洋务运动时期;选项C不正确,因为«申报»创刊后,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选项A B C都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出版的«申报»报道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孙中山就职等新闻,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故选项D正确.2.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方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该学者评价的是(㊀㊀)A.北伐战争爆发B.袁世凯称帝C.新文化运动D.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ʌ答案ɔC.ʌ解析ɔA.北伐战争爆发于1926年,D.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A D显然不符合 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 ;B.袁世凯称帝,虽然时间符合 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 题干信息,但它和 启蒙的本义 是背道而驰的;C.新文化运动是正确的,因为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提倡民主和科学.三㊁重视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甄别㊁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众所周知,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的可信史料去认识历史,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我认为要想正确㊁客观地认识历史,就必须要重视对史料的搜集㊁甄别㊁辨析,从而去伪存真,达到还原真实历史的目的.在上部编版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 时,我发现辛亥革命的意义中没有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多方查找资料.现展示一则材料: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的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自己崇拜的人物,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的61人,孙文的17人 (1913年«时报»)由此可见,崇拜孔子和孟子的共有218人,崇拜孙文的只有17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小学生尚且如此,目不识丁的广大劳动者更不必多言了.俗话说 孤证不立 ,因此我让学生课下再去搜寻此方面的史料.只有重视史料的搜集㊁甄别㊁辨析,才能一步步地去接近真实的历史.四㊁学会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即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㊁能力22运用史料教学,培养核心素养㊀㊀㊀和方法.我认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要想辩证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历史进行解释,才能不断地靠近本真的历史面目.材料一:严复: 海军像一棵树,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提出问题:北洋水师最终结局如何?你认为 合适的土壤 指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参考答案.结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合适的土壤 :资本主义制度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材料二:胡适: «天演论» 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年轻人的心和血.我先让学生思考:«天演论»宣传什么主张?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再让学生归纳:胡适和严复的思想有何相同点?«天演论»宣传的主张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学生很容易回答;而胡适和严复思想的相同点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我以上述两则史料为依据,让学生在对近代化探索的历史理解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从而逐步学会怎样去进行历史解释.五㊁渗透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必须具备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我认为学习㊁探究历史时要始终充满人文情怀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学以致用,把实现国家富强㊁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教育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 在讲述黄花岗起义时,还配了黄兴绝命书的图片,可谓是图文并茂.不过图片中的文字是用行草写的,不容易看懂.在学生预习时,我让其搜集相关的绝命书材料,并能说出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教学此内容时,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绝命书材料,有黄兴㊁林觉民㊁方声洞等人写的绝命书.学生们在回答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时,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我觉得这样的历史教学还是 填鸭式 的,好像缺少点什么.于是我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为突破口,开展了如下的活动,尝试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播放音频:英烈的生命虽早已结束,但当我们重读那些用鲜血写下的绝命书时,他们鲜活的生命仿佛浮现在眼前用P P T展示材料:林觉民的«与妻书»(内容略).先让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全班同学共同朗读.读着读着,同学们的眼泪哗哗流下来了,有的女同学放声痛哭,我也泪流满面.我哽咽着用嘶哑的声音一字一顿:«与妻书»又是绝命书,既儿女情长又豪气冲天.同学们,林觉民爱不爱自己的生命,爱不爱妻子和家人?为什么一个文弱书生却表现出如此弥天大勇,如此视死如归呢?此时此刻,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似的,同学们仍沉浸在其中,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无数的革命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诠释了: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我运用史料教学,创设新情境,尝试家国情怀的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让我懂得了教育是什么: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而是用一棵大树去摇动几十棵小树,用一朵祥云去推动几十朵浮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几十个灵魂.总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激励我们不断地探索.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节,我尝试运用史料教学,帮助学生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今社会,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方志总数约有八千多种,计11万多卷,约占 现存古籍的10%左右。方志是以地域为记载中心, 记载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 • H、笔记文献:为随笔杂录之作,可补正史记载不 足。如晋葛洪《西京杂记》、南朝刘义庆《世说 新语》、宋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 笔》、苏轼《东坡志林》、明叶子奇《草木子》 等。 • I、子部文献:子部书是诸子百家的个人著作。子 部还有一此科技文献,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李时珍《本草纲 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等。
• • • • • • • • •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其他出版社出版的系列: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 出版社。 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出版社。 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 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 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 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 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 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 步性。(7分)
• 二、史料的分类: • 宏观上分为文字记录者、文字记录之外者两大 类。 • 文字记录者: • A、纪传体文献。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史体。 如《史记》、《汉书》等。 • B、编年体文献:按年月的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 书。如《资治通鉴》等。 • C、纪事本末体文献: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中心。如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 D、典志体文献:以记典章制度为主的史书 • 最早的一部是唐朝刘秩的《政典》。受《政典》 的影响,唐杜佑作《通典》。 • 会要:以记一朝一代典章制度为主。现存最早的 是宋王溥《唐会要》100卷。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 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 史借鉴价值。(3分)
• (二)通过补充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 在教学中不能仅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 点,而应在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加以适 当拓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越来越多地应用 “新材料”、“新情景”已成历史高考的最大特 点,仅仅依靠教材上提供的史料分析是远远不够 的。
• J、集部文献:为个人的诗文总集。文集中的诗文 墓志可以证史补史;奏疏是直接的原始史料。 • 如《韩昌黎全集》、《柳河东集》、《欧阳文忠 公集》、《临川先生文集》、《东坡全集》等。 • 还有一代诗文总集,如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 汉三国六朝文》、清董浩等编纂的《全唐文》、 清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等。 • 文字记录之外的文献:比如图像史料、如图片、 地图、人物照片、漫画、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纪 录片等。各种文化遗址、碑刻、文物等。
• 三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要重视对历史现象发展线索和演变过程的相关主干 知识的整理和掌握。 举例:(14年)二、非选择题: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 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 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 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 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 ——《汉书·严助传》 •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 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 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 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 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 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 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 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 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 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 略和原则。(3分)
从史料教学谈起 ——以中国史为例
主讲人:江苏师范大学 杨绪敏
史料教学在国外中学历史教学中日益引起 重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为了克服 历史教育危机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 “历史学科是一种探究方法而不仅仅是一 种知识载体。整个课程与教材的设计是让 学生乐于从史料中进行探索,提出一些历 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 70年代,英国历史学界对史料教学进行了 系统研究,掀起了一股“新历史”思潮。 他们认为历史学习最好由学生运用史料作 为证据而达到目标。六十年代,美、法、 德、日都进行了类似教学改革,都强调史 料的运用和分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12年)21.(13分)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
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 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 列材料: •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 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 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 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 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 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 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 稳定性和连续性。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两门通史的相关论著也是重要的材料来源之一。 •(1)北京大学等出版社出版的系列: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 社。 宁 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大学出 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古人研究历史,强调“征文考献”,即取证于书 本记载,同时要探求耆旧之言论。 • 比如司马迁写《史记》,一方面要“ 紬史记石室 金匮之书”,另一方面,又做了大量实地的调查 工作,所谓“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 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为撰写《史 记》作了大量实地调查的工作。 • 在《史记》中,可随时看到司马迁“探访耆旧” 的痕迹。比如《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 人为余言”。《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 墟中人言曰:”。《郦生陆贾列传》:“平原君 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等。
• 如(14年)一、选择题: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 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 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如(12年)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 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 •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 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 E、实录文献:汉以后,出现专门记录帝王言行 的“起居注”。以《起居注》一类史料为依据而 修成的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称 为“实录”。 • 现存起居注只有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现存最早的实录是唐韩愈的《顺宗实录》,现存 最完整的是《明实录》(13朝实录)、《清实录》 (12朝实录,其中有清入关前两部。另有《宣统 政记》)。 • F、史评文献:即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幾《史通》 是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 G、历史地理与方志文献:历史地理文献除散见于 二十五史中的《地理志》外,还有《水经注》、 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宋乐史《太平寰宇 记》、王存《元丰九域志》,清顾炎武《天下郡 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 能力。 从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和 分析能力,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历史课的 责任,更是语文课的责任。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适当增加一些史料的解读是非常必要的。 如(14年)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 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 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 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夹带出海。奉旨允行, 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 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 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 系已瓦解
我国2003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提出:“在掌 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 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 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史 料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途径。
• 一、何谓“史料”? • 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 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者何?过去人类 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历史,主要凭借史 料。而史料一般可分为史迹遗存和历史文献两类。 •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 八佾》:“夏礼吾能 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郑玄和朱 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 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