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程序性死亡

合集下载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在免疫细胞调节中的功能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在免疫细胞调节中的功能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在免疫细胞调节中的功能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主动死亡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生长发育、器官形态建立以及免疫细胞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联系紧密。

本文将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在免疫细胞调节中的功能。

一、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细胞程序性死亡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发动机制、执行机制和清除机制。

其中,发动机制主要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途径。

内源性途径主要是通过细胞内在的蛋白质信号转导系统来致死。

外源性途径则是通过细胞外因素如同种异形相互作用、化学因子等来诱导细胞死亡。

在内源性途径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信号通路被分为两个基本类型: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

在线粒体途径中,一些促凋亡蛋白(Bcl-2家族等)激活线粒体内膜上的跨膜通道,引起细胞内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引发一系列蛋白质相互作用,导致线粒体内膜下出现孔洞,释放胞浆酶内酰胺酶(caspases)等凋亡执行蛋白的激活进而引发细胞自我死亡。

死亡受体途径则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相互作用,引发一系列线粒体途径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使得凋亡信号通路被启动。

常见的死亡受体有Fas、TNF-α等。

执行机制能够通过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实现,包括切割DNA、破坏膜结构、调控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DNA切割等重要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执行机制中,caspases扮演着重要角色。

清除机制则是通过吞噬细胞相关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进一步清除无用的细胞残留物。

二、细胞程序性死亡在免疫细胞调节中的功能细胞程序性死亡在应对病原体感染时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

首先,在感染后,细胞程序性死亡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等)黏附到病原体上,并在此过程中释放细胞因子等减少细胞标记物,从而防止病原体进一步蔓延。

其次,细胞程序性死亡还能够作为清除受损细胞及病原体感染病变组织的一种重要机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指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程序性规律主动进行死亡的现象。

程序性细胞死亡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组织的稳态至关重要,它可以清除受损细胞、调节组织器官的大小和形态以及保持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方式主要包括凋亡、自噬和嗜酸性纤维性细胞死亡,本文将对这些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一、凋亡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它在细胞的DNA水解和细胞核变形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在凋亡的早期,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变化,包括细胞外液中钙离子的大量进入细胞内、线粒体的损伤、蛋白酶的活化以及细胞膜磷脂的外翻等。

随后,细胞的DNA开始水解,核蛋白出现凝固,细胞核变得紧凑而密集,胞质蛋白溶胶也开始变得浓缩。

凋亡细胞会与周围的细胞发生联系并弯曲,最终形成由膜包裹的小囊泡,这些小囊泡即为凋亡小体。

凋亡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和调控。

这些蛋白包括Bcl-2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和细胞因子家族等。

Bcl-2家族的成员可以分为抗凋亡蛋白(如Bcl-2)和促凋亡蛋白(如Bax)两大类。

当促凋亡蛋白的活性受到激活时,它将导致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线粒体内部钙离子的释放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的增加,最终引起线粒体膜的破裂和细胞凋亡的发生。

二、自噬自噬是细胞死亡的另一种方式,它是通过自噬体将细胞内的器官和蛋白质降解来实现细胞死亡的。

自噬过程一般包括诱导、进一步的自噬小体分离、自噬小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以及物质的降解和再利用等几个步骤。

在自噬开始的时候,细胞内的LC3-I被修饰为LC3-II,并随后与自噬囊泡膜结合,从而形成自噬小体。

自噬小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自噬的物质被降解并释放出来,供细胞内的其他生物程序所利用。

自噬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酵母菌相关蛋白(ATG)家族和mTOR信号通路等。

ATG家族是自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蛋白因子,它们包括ATG1、ATG4、ATG7、ATG12、ATG13以及ATG14等。

pcd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pcd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pcd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PCD细胞生物学中是一个常见的缩写,它代表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的意思。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它在多种生物体中都存在,并且在生物发育、组织修复、免疫调节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PCD细胞死亡是通过一系列精确调控的信号通路来实现的,其中包括凋亡信号的产生、传递和执行等步骤。

这个过程是高度有序和可逆的,与其他形式的细胞死亡(如坏死)不同。

PCD细胞死亡在生物体中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凋亡(Apoptosis)。

凋亡是一种高度规范的细胞死亡方式,通常包括细胞核的染色质凝聚、细胞膜的凹陷和分裂等特征。

凋亡在生物发育过程中起到精确调控细胞数量和形态的作用,同时也是免疫细胞清除受损细胞的重要方式。

除了凋亡外,PCD细胞死亡还包括其他形式,如块状细胞死亡(Necroptosis)、自噬(Autophagy)等。

块状细胞死亡是一种与凋亡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它通常伴随着细胞膜的破裂和细胞内容物的泄漏。

自噬是一种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部分或全部成分的过程,它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和应对压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PCD细胞死亡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参与胚胎发育、器官形成、免疫细胞选择性清除、组织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等过程。

同时,PCD细胞死亡的异常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总结起来,PCD细胞生物学中的名词解释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缩写,它代表一种高度有序和可控的细胞自我毁灭过程,包括凋亡、块状细胞死亡和自噬等形式。

它在生物发育、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

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

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引言:肿瘤发生是由于细胞内部调控失衡,导致细胞无法按照正常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程序进行。

其中,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抗凋亡特点是其突出表现。

而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生物体内维持组织平衡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有效限制异常细胞扩散,并保持机体稳态。

本文将介绍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

一、外源性通路:凋亡受体介导的途径在肿瘤发展中,凋亡途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其中外源性通路通过凋亡受体介导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1. 肿瘤壁因子引发凋亡许多激素类物质在触发外源性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TNF(Tumor Necrosis Factor),与其相关受体相结合后形成复合物,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并最终导致凋亡的发生。

2. 凋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肿瘤细胞死亡还可以通过其他外源性通路诱导,如CD95/FasL、TRAIL (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等。

这些凋亡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触发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激活,其中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caspase)活化,从而引发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

二、内源性通路:线粒体引发的凋亡途径线粒体是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重要参与器官,其释放的多种因子能够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并促进凋亡过程。

1. 线粒体通途及Bcl-2家族蛋白调控线粒体因缺氧、DNA损伤、药物应激等原因而失去稳定的内环境时,将会释放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释放的细胞色素c可以结合APAF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形成"细胞色素c-Apaf-1-caspase9"复合物,在复合物中激活caspase9,并最终激活caspase3促进凋亡过程。

此外,Bcl-2家族蛋白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重要因子,包括抑制凋亡的Bcl-2和促进凋亡的Bax等。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自我调节机制,无论在发育过程中还是在维持组织稳态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死亡的主要类型包括凋亡(apoptosis)、自噬(autophagy)和坏死(necrosis)等。

凋亡是最主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

凋亡是一种高度有序和调控严密的细胞死亡方式,凝结早期是凋亡的典型表现,即细胞核内可见核团的凝集。

然后,细胞核大幅度收缩,胞质也逐渐凝结。

细胞表面表达凋亡信号,引起周围细胞及免疫系统的响应,使细胞被快速清除,从而避免了细胞内容物的泄漏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凋亡的调控和信号通路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内部信号通路和外部信号通路两个层次。

内部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线粒体通路、线粒体膜通透性调控、凋亡蛋白家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P)等。

外部信号通路则包括细胞因子、激素、外界刺激等。

凋亡可以在发育过程中引导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发生变化,例如胚胎发育、器官发育、神经元网络建立等。

凋亡也起到重要的维持组织稳态的作用,能够清除老化、受损或突变的细胞,保持组织的健康和平衡。

凋亡失调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凋亡不足可能导致胚胎发育畸形、肿瘤的发生和免疫系统的紊乱等;而凋亡过度则可能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凋亡是一种高度有序和调控严密的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内部和外部信号通路的调控实现细胞自我死亡的调控。

凋亡在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和塑造作用,同时也维持组织稳态和健康。

凋亡失调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基因编辑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和自噬研究方法

基因编辑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和自噬研究方法

基因编辑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和自噬研究方法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和自噬(Autophagy)是生物体内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过程。

在基因编辑领域,研究这两个细胞生物学过程的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胞功能和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基因编辑中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和自噬的常用方法。

首先,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适当的细胞系和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相关模型。

例如,通过CRISPR-Cas9系统靶向关键基因,如caspase家族成员或相关调控因子的编码基因,可以使细胞模型具备程序性死亡的特征。

这些编码基因的突变或敲除会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的异常激活或抑制,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对细胞生存和疾病发展的影响。

其次,细胞外重组蛋白的诱导可模拟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条件,用于研究相关死亡信号通路。

例如,使用化学诱导剂(如紫杉醇或Tunicamycin)或蛋白质毒素(如TNF-α)等处理细胞,可以激活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

这些处理能够引发细胞内的信号级联反应,如线粒体损伤、胞浆中的异染色质体释放和caspase酶级联激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

此外,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法还包括利用特定的分析方法。

例如,通过流式细胞测定(Flow Cytometry)和细胞色素C释放等技术,可以分析细胞内分子的表达水平和激活状态。

利用细胞色素C的释放,可以确定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相关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的激活程度。

另外,通过检测caspase酶的活性,如caspase-3/7的促进效应,可以评估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这些分析方法为细胞生物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以探索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

在自噬的研究中,基因编辑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或过表达相关自噬基因(如ATG基因家族成员),可以调控自噬的过程。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通过CRISPR-Cas9系统靶向特定基因片段,进一步研究自噬的调控机制。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疾病治疗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疾病治疗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疾病治疗细胞程序性死亡,也被称为凋亡,是一种高度有序和规范的细胞死亡方式。

与非程序性死亡相比,细胞程序性死亡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胚胎发育、免疫系统调节和组织修复等。

然而,细胞程序性死亡也与多种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近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启示。

一、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细胞程序性死亡主要通过两个主要信号传导途径来实现,即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

线粒体途径涉及线粒体内膜通透性的改变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触发细胞内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导致细胞核DNA断裂和细胞死亡。

死亡受体途径涉及死亡受体和其配体之间的结合,导致细胞内一系列酶被激活,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这两个途径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

二、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疾病的关系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细胞程序性死亡失调与某些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癌症细胞常常通过减少细胞程序性死亡来实现其无限增殖的能力,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

另一方面,细胞程序性死亡也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展。

例如,神经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等,都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异常有关。

三、利用细胞程序性死亡治疗疾病的策略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潜在策略。

其中一个策略是通过促进细胞程序性死亡来消除癌细胞。

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另一个策略是通过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来治疗神经性疾病。

在帕金森病等疾病中,促进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会导致神经元的损失。

因此,通过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

四、展望与结论细胞程序性死亡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力。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1. 引言1.1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概念程序性细胞死亡,即细胞内部按照一定的程序自行死亡的现象,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在细胞发育、组织修复和免疫应答等生理过程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坏死是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凋亡和自噬则是两种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通过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及调控,可以揭示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规律,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主要集中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机制、与疾病的关联以及潜在的治疗策略等方面,以期深入探索这一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更大贡献。

1.2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重要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数量和组织结构至关重要。

程序性细胞死亡可以通过一系列精确的信号传导途径来启动和执行,以确保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自行死亡。

这种方式与坏死不同,坏死是一种非受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常常伴随着炎症过程。

相比之下,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维持组织稳态、清除受损细胞、调控免疫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程序性细胞死亡还参与调节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胚胎发育、自身免疫、肿瘤发生和治疗等。

在胚胎发育中,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助于塑造器官和组织结构,消除不需要的细胞。

在自身免疫过程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帮助清除异常的自身免疫细胞,维持免疫平衡。

在肿瘤治疗中,诱导肿瘤细胞进行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细胞生物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持组织稳态、调控生理过程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信号传导机制和调控网络,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凋亡凋亡,又称为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细胞主动性的死亡方式。

在凋亡过程中,细胞会按照一定的程序性死亡序列进行变化,包括细胞凝聚、细胞膜出现隆起、细胞核浓缩和DNA降解等步骤。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理学意义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理学意义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理学意义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机体内的细胞结构性和生化性的死亡类型。

它是指一系列受调节的非突变性细胞自噬过程,其目的是清除被损伤或不再需要的细胞。

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理学意义可总结如下:
首先,细胞程序性死亡可防止过度繁殖,从而维持正常细胞数量以及器官结构,保证正常器官功能。

同时,细胞程序性死亡可帮助阻止和控制病毒感染以及抗体产生。

此外,细胞程序性死亡也可促进器官消退和发育过程,以维持机体内各层次特异性稳态平衡和分化状态。

并且,在发育中,细胞程序性死亡也可以撤销过分生长的细胞,避免发育不良、疾病发生以及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发展过程。

最后,细胞程序性死亡也可以抵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于细胞损伤而无法修复的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程序性死亡可以抑制不正常细胞的繁殖,减少肿瘤扩散,为抗癌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理学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抑制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生长,调节发育过程,维护机体功能,促进体内健康的平衡状态。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细胞在一定环境刺激下主动自毁的一个生理现象。

PCD在生物个体发育、组织形态维持、免疫应答等多个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细胞死亡过程中,细胞会经历一系列的形态和生化变化,最终导致细胞核DNA的断裂、细胞体积缩小和细胞膜破裂等细胞死亡特征的表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的简述:1. 凋亡(Apoptosis)凋亡是最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也是最为经典的细胞死亡方式。

凋亡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来调控,最终导致细胞的自我破坏。

凋亡的主要特点是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DNA的断裂和胞质囊泡化,被稳定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酶的活化所特征化。

凋亡可以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引发。

内源性途径包括线粒体途径和内质网途径,外源性途径则通常由细胞死亡受体激活。

凋亡对于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 坏死(Necrosis)坏死是一种非程序性、非自发性的细胞死亡方式。

与凋亡不同,坏死通常由外界因素,如物理损伤、化学毒性或感染等引起。

在坏死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不像凋亡那样有序,而是随机的。

坏死常伴随着细胞膜的损伤,导致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容物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引发炎症反应。

3. 自噬(Autophagy)自噬是另一种重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它是一种通过细胞内缺氧、营养不足、细胞损伤或应激等环境条件来进行的生物降解过程。

自噬通过细胞内包膜体(autophagosome)的形成和溶酶体的参与来完成对细胞蛋白质和细胞器的降解和再利用。

自噬具有调节细胞代谢、细胞凋亡和细胞发育的重要作用。

4. 胚胎发育中的细胞死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死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它通过一系列的细胞信号通路来实现,对于维持胚胎发育的正常行程和细胞类型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胚胎发育中的细胞死亡主要通过凋亡来实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细胞死亡方式,也被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

这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细胞死亡过程,不会引发炎症反应,与坏死(necrosis)不同。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胚胎发育、免疫应答、细胞代谢平衡、肿瘤发展等。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细胞形态和生物化学改变,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诱导、决定、执行、包围和清除。

在诱导阶段,细胞接受外界信号或内部损伤信号,通过启动细胞死亡信号通路来激活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

决定阶段是细胞是否执行死亡命令的关键点,通过调节相关的调控分子激活或抑制细胞死亡信号。

执行阶段是细胞内存储的酶被激活并开始分解细胞内的关键蛋白质,如DNA酶、蛋白酶等。

在包围阶段,细胞形成断续性的突起结构,保持封闭状态,防止细胞残骸扩散。

死细胞被周围的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或其他清除机制(如自噬)吞噬和消除。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是控制器官形态发生、细胞优化等关键过程。

在成体维持过程中,细胞凋亡有助于消除受到DNA损伤或突变的细胞,保护机体免受肿瘤的发生。

程序性细胞死亡也是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细胞凋亡的异常也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由内部和外部信号引起的高度有序的细胞死亡过程。

它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多个调控因子的精细调节。

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由生物体内部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与病理性细胞死亡(如坏死)不同,它是一种正常的、有序的细胞死亡过程。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生物体的发育、组织修复和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维持机体稳态和平衡的重要机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多种方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方式包括凋亡、自噬和金属螯合。

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凋亡过程中,细胞通过内源性通路受到信号的调控,发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特征性变化。

一般来说,凋亡的过程包括细胞缩小、细胞核凝固、细胞核碎裂和细胞碎片的产生等。

凋亡还会导致细胞表面的磷脂翻转和DNA的断裂。

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主要包括内源性通路如线粒体途径、凋亡激酶途径等,以及外源性通路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途径等。

凋亡可以通过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千里达脂肪酸酰胺酶来完成,进而导致细胞的死亡。

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的参与对自身进行消化和储存物质的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自噬过程中,细胞通过将细胞内的膜结构与内质网融合,形成自噬小体,将细胞内储存的有机物质或细胞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并释放到细胞质中。

随着溶酶体与自噬小体融合,细胞质内的物质被降解为单体,使细胞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

自噬不仅能促进细胞生存,还能通过消除受损或老化的细胞,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当自噬过程过度或异常时,也会导致细胞死亡。

金属螯合是另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主要通过金属离子与细胞内分子的结合来诱导细胞死亡。

金属螯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氧化压力途径、钙信号途径和内质网应激途径等。

当金属离子结合到蛋白质、核酸或膜脂等细胞内分子时,会引发细胞内氧化应激、钙稳态紊乱和蛋白质合成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细胞损伤反应,从而诱导细胞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及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及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及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一种在正常发育和组织维持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死亡机制。

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高度有序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激活和执行途径来保证细胞死亡的准确性,并确保在必要时消除异常或不需要的细胞。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可以分为凋亡性病死(Apoptotic pathway)和坏死性病死(Necrotic pathway)两类。

凋亡性病死是最常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其以细胞核的凋亡特征为主要表现,例如染色体凝集、DNA断裂和胞浆内胶原蛋白酶(Caspase)的活化。

坏死性病死则较少见,常发生在严重损伤情况下,伴随胞浆溢出、炎性反应和细胞膜破裂等特征。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涉及许多关键基因和蛋白质的调控。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基因进行功能解析。

1. Bcl-2家族基因:Bcl-2家族基因编码一类具有调控细胞凋亡的蛋白质。

主要成员包括Bcl-2、Bax、Bid等。

Bcl-2蛋白质被认为是凋亡抑制因子,其通过调节线粒体膜潜电势、负调节Caspase酶活性等方式,抑制细胞凋亡的进程。

相反,Bax蛋白质与Bcl-2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细胞凋亡的进行。

2. Caspase家族基因:Caspase家族基因编码半胱天冬酶样蛋白酶,是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这个家族中的成员包括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等。

Caspase-3被称为“执行者Caspase”,负责细胞核DNA的降解和细胞死亡。

Caspase-8是由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的关键成员,启动凋亡信号。

Caspase-9则是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的重要成员。

3. p53基因:p53被称为“细胞癌基因的守门人”,是抑癌基因p53的编码基因。

p53在细胞DNA受损时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调节。

当细胞受到致命损伤或DNA损伤时,p53会被激活,并促进细胞凋亡的进行。

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名词解释

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名词解释

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名词解释细胞的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简称PCD)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它在生物体的正常发育、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的编程性死亡过程中,细胞会主动启动自我消亡的程序,以维持整个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由一系列高度调控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驱动的。

其中,凋亡通路(Apoptotic Pathway)是最为经典的编程性死亡途径之一。

在凋亡通路中,细胞会引发一系列特征性的变化,如细胞膜破裂、细胞核碎裂等,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这些变化是由许多调控因子和酶催化的级联反应共同完成的。

PCD对维持生物体内部平衡至关重要。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通过编程性死亡过程能够及时清除异常、老化或受损的细胞。

这不仅有助于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还能防止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维护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并非无序的灭亡,而是经过严格调控的过程。

正是这种特殊的调控机制,使得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进化上,只有在身体发育或修复过程中才需要编程性死亡,而在其他时候,细胞则会通过其他机制维持其生存状态。

除了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在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某些疾病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细胞凋亡的异常调控。

例如,恶性肿瘤细胞常常失去了编程性死亡的能力,导致它们无法自行消除,从而在机体内大规模扩散。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细胞凋亡的异常调控有关,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分子机制。

他们发现,一些特定的基因和蛋白质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和蛋白质不仅参与了细胞凋亡的启动和执行阶段,还与细胞凋亡的调控网络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分子机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用于干预疾病相关的细胞凋亡过程。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也被称为细胞凋亡或细胞自杀,是细胞生物学中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

与另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坏死不同,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生理性细胞死亡过程,其主要特点是细胞在死亡前经历一系列特定的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通常包括凋亡的触发、胞内信号的传导、细胞结构的破坏和凋亡细胞的清理等阶段。

在凋亡的触发阶段,细胞受到各种外部或内部的刺激,例如DNA损伤、细胞因子刺激、氧化应激、缺氧等,触发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

在胞内信号传导阶段,凋亡信号被传递到细胞核,引发一系列DNA断裂、染色质结构变化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分子事件。

这些分子事件主要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实现,其中最关键的是caspase酶的活化。

在细胞结构破坏阶段,细胞核和细胞质结构被破坏,细胞内的结构分解和核糖体破坏等分子事件发生。

在凋亡细胞的清理阶段,凋亡细胞的碎片被吞噬和降解,防止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高度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同时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意义。

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了细胞发育、免疫调控、组织发育和维持机体内稳态等重要过程。

而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免疫相关疾病等,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异常调控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机制和干预策略,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价值。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指细胞按一定程序性地死亡的生物现象。

在生物体内,细胞死亡是一个非常普遍和重要的现象,在维持机体稳态、组织发育和免疫调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程序性细胞死亡主要分为凋亡、坏死、自噬和其他形式。

本文将就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1. 凋亡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常见方式,也是最为经典的一种方式。

在凋亡过程中,细胞形态出现明显的变化,如细胞体积缩小、核染色质凝聚和细胞膜凹陷等。

凋亡是由一些特定的信号通路和效应蛋白调控的,包括凋亡相关蛋白(例如Bcl-2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以及凋亡诱导因子等。

在凋亡过程中,细胞会出现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凋亡可以通过内源性通路或外源性通路引发。

内源性通路包括线粒体通路和细胞核通路,外源性通路包括受体通路和细胞死亡配体通路。

在这些通路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机制复杂,一旦受到异常刺激则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凋亡。

2. 坏死与凋亡不同,坏死是一种非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

坏死通常发生在细胞受到严重的外部损伤或创伤时,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内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坏死的典型表现包括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囊泡形成、核糖体溶解、线粒体肿胀等。

坏死的形成主要与细胞膜受损有关,包括机械性创伤、缺血缺氧、化学物质等。

在这些情况下,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内外环境失衡,继而引发细胞死亡。

3. 自噬自噬是一种通过自身内部机制来维持细胞稳态的生物学过程,可看作是一种细胞内部的“自我消耗”过程。

在自噬过程中,细胞会将一些损伤的蛋白质、细胞器和有毒物质封入泡泡状的自噬体,然后通过融合溶酶体完成降解和回收。

这种方式既能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也能应对一些外界环境的压力。

自噬过程是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mTO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PI3K信号通路等。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机制,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损伤的修复和间歇性细胞死亡,同时还能够保持组织的稳态。

近年来,PCD 的分子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将从从细胞凋亡、坏死、自噬细胞死亡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通过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成员引发线粒体脱离、形态改变、DNA断裂和磷脂外翻等一系列特征的细胞死亡形式。

之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起始于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激活,其激活机制大致可分为胞内和胞外信号通路两种。

鉴于细胞凋亡对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展和细胞分化发育的调节作用,生物学家对于细胞凋亡的研究非常感兴趣。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删去了酪氨酸激酶Inhibitor-κB激酶(IKK)家族成员IKKα和IKKβ,发现这两个IKK成员在多种细胞凋亡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IKK成员的遗失会导致细胞膜相互吸附,从而细胞凋亡的进程被中断。

这些新的结果不仅阐明了IKK价值,还为细胞凋亡相关的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一种多种病理状态下发生的、无程序的、快速和非正常的细胞死亡方式。

和细胞凋亡不同,细胞坏死死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细胞内的氧化反应。

在一系列细胞代谢异常、线粒体受损或内酯酶体抗原(NLR)通路受损的情况下,细胞坏死常常会被激发。

在这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NLRP3通路由于其信号包括线粒体DNA、ROS生成、TNF-α和外界物质诸如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多元化,可以作为细胞坏死的激活通路之一。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细胞坏死的促进是由于少数细胞具有抵抗死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被被胞质载体分泌的变异NLRP3(vNLRP3)削弱,从而导致细胞坏死的加剧。

三、自噬细胞死亡自噬细胞死亡是由于线粒体受损或胞内压力过大、或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需要被降解的情况下而发生的死亡过程。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

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简述程序性细胞死亡,又称为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细胞死亡过程,通常发生在细胞达到一定年龄或者存在一定损伤的情况下。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维持多细胞生物体内平衡的重要机制,它有助于清除老化、受损和无用的细胞,从而保持组织的正常功能和结构。

以下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几种方式的简要描述。

1. 凋亡:凋亡是最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通常发生在组织发育过程中以及损伤回应和免疫调节等情况下。

凋亡的特点是细胞体积缩小、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核染色体凝集和DNA降解。

最终,凋亡细胞会裂解成死亡的细胞碎片,被周围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

2. 剥脱性死亡:这种细胞死亡方式通常发生在上皮细胞中,以细胞脱落为特征。

剥脱性死亡是维持上皮屏障完整性的重要机制,当上皮细胞受到损伤时,会发生细胞与基底膜的解离,导致细胞脱落。

这种方式可以阻止有损细胞和病毒等物质进入组织内部。

3. 红细胞胚胎早期受体调节:这是一种在胚胎发育早期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它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去除产生过多细胞的角色,从而保持胚胎正常发育的机制。

4. 诱导性死亡:诱导性死亡是由外部因素诱导的细胞死亡方式,如细胞因子和药物等。

这种方式常用于治疗肿瘤,通过引发肿瘤细胞的凋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5. 代谢性死亡:代谢性死亡是由于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

细胞代谢紊乱可能是由于缺氧、能量匮乏或毒物暴露等原因引起的,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机制。

了解这些细胞死亡方式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第⼗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衰⽼第⼀节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概念从严格的词学意义上来说,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与细胞凋亡是有很⼤区别的。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概念是1956 年提出的,PCD 是个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个多细胞⽣物体中某些细胞死亡是个体发育中的⼀个预定的、并受到严格程序控制的正常组成部分。

例如蝌蚪变成青蛙,其变态过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随⼤量细胞死亡,⾼等哺乳类动物指间蹼的消失、颚融合、视⽹膜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都必须有细胞死亡的参与。

这些形形⾊⾊的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细胞死亡有⼀个共同特征:即散在的、逐个地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机体⽆炎症反应,⽽且对整个机体的发育是有利和必须的。

因此认为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个发育学概念,⽽细胞凋亡则是⼀个形态学的概念,描述⼀件有着⼀整套形态学特征的与坏死完全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

但是⼀般认为凋亡和程序性死亡两个概念可以交互使⽤,具有同等意义。

2002年10⽉7⽇英国⼈悉尼·布雷诺尔、美国⼈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约翰·苏尔斯顿,因在细胞编程性死亡⽅⾯的研究获诺贝尔诺贝尔⽣理与医学奖。

⼆、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种⾃然的⽣理过程。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的、⽣理性的“⾃觉⾃杀⾏为”。

(⼆)细胞凋亡的特征(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凋亡细胞的形态变化(2)细胞凋亡的⽣化特征DNA“梯”状条带(DNA ladders)核⼩体核⼼长度146bp对核酸内切酶不敏感,⽽连接DNA长度60bp对核酸内切酶敏感。

细胞凋亡:正常死亡(主动死亡)●细胞膜保持完整,⽆细胞内容物●释放,⽆炎症。

电泳图谱呈梯状。

细胞坏死:外界不利因素引起●意外死亡(被动死亡)●细胞膜破损,细胞内容物释放●机体有炎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程序性死亡作者:[摘要]: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指为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

它是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细胞程序性死亡定义、基本特征、分子机制。

[关键词]: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机制;细胞凋亡引言在发育过程及成熟细胞中,部分细胞死亡是正常过程,这一概念早在4O多年前已由Glicksmann (1950)提出。

这种正常的细胞死亡是动物细胞的基本特性,它发生在大部分发育的组织中,许多组织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正常的细胞死亡。

近年来,细胞死亡被用不同方法加以分类,其中主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意外死亡和程序死亡。

意外死亡是指由不同的物理、化学因素,包括缺氧、缺血、损伤及不同的外源生物因素导致的死亡;程序死亡是指发生在内环境部分正常生理性稳定的细胞死亡,特别是在胚胎发生中的死亡,这对正常细胞更新及在发育过程中重整模式是必要的。

因此,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代表的不是细胞对外来损伤的效应,而是对激素、生长因子及离子内环境稳定改变的反应。

所以,也可称其是机体细胞在正常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遵循自身的程序发生的一种自发的、程序化的死亡过程,其发生受一系列基因、蛋白的严密调控。

[1]1.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变圆、染色质凝聚、分块胞质皱缩等。

1.1 程序性死亡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2]程序性死亡细胞的核DNA 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为核小体片段,并向核膜下或中央异染色质区凝聚形成浓缩的染色质块,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

凋亡细胞的核经核碎裂形成染色质块(核碎片),然后整个细胞通过发芽起泡等方式形成一些球形的突起并在其基部绞断而脱落产生大小不等内含胞质、细胞器及核碎片的凋亡小体,最后凋亡小体被周围细胞或单核细胞吞噬。

1.2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生化特征程序性死亡细胞最突出的特征是:第一,染色质DNA 的有控裂解。

这是由于内源性内源性内切核酸酶基因活化和表达造成的结果,这种内源性内切核酸酶切割的染色质DNA 片段大小是有规律的,即都为200bp 的倍数;第二,细胞凋亡时磷脂酰丝氨酸常常由细胞转向细胞外,而巨噬细胞上存在的磷脂酰丝氨酸受体,结果有利于凋亡细胞被临近的吞噬细胞识别、吞噬。

这中外释现象是细胞凋亡早期重要的生物化学特征;第三,即表现在组织转谷氨酰胺酶的积累并达到较高水平。

[1]2.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2.1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脱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Caspase在介导细胞凋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从细胞形态学上来看,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出现类似动物细胞凋亡的一些特征。

而从分子水平上来看,动物细胞的凋亡通路是由一类具有高度保守性的caspases酶类介导的(Cohen,1997)。

Caspases酶类通过水解天冬氨酸残基C末端的肽键(P1残基),激活下游的caspases酶或分解细胞内相关的底物蛋白,导致细胞结构和代谢的改变,最后引起细胞凋亡(Earnshaweta1,1999)。

大致可以认为其通过三种机制解体细胞的:一、酶解灭活的凋亡抑制物;二、酶解细胞的结构蛋白;三、酶解分离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分子的调节区和催化区使其失活[4]。

因此,caspases酶类也被称为死亡蛋白酶。

2.2 Bcl2 家族的研究Bcl2 家族是一个特别的家族。

家族中的有些成员促进凋亡,如BAD、BFD、BAX;有些成员阻止细胞凋亡,如Bcl-2、Bcl-X、Bcl-W。

Bcl-2 能够阻止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Bcl-2 的作用需要完整的膜结构。

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在亚细胞膜的定位,Bcl2氨基末端的大部分暴露于胞浆,借此可与胞浆蛋白或其他同时锚定在线粒体的Bcl2 分子作用。

3. PCD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PCD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1.1 根冠细胞的死亡当根生长伸长时,习惯地认为根冠细胞由于与土壤颗粒摩擦而不断脱落死亡,并由分生区细胞的分裂继续产生新的根冠细胞。

但是当把根培养在水中时,根冠细胞照常死亡,说明根冠细胞的死亡不是因为根在土壤中生长遭受磨损的结果,而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

而且趋于死亡的洋葱和番茄根冠细胞发生皱缩、核浓缩,并产生了片段化DNA[5],这表明根冠细胞的死亡是一种PCD。

3.1.2 无功能大孢子的消失在被子植物的胚珠珠心内,形成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常排成线型或T 型,其中靠近珠孔端的三个消失,近合点端的一个大孢子能正常发育成雌配子体。

Bell 提出:大孢子的死亡可能是一种由遗传控制的PCD。

四个大孢子基因型为A1B1 、A1B2 、A2B1 、A2B2 ,其中A2B2 型孢子注定死亡,A1B1型始终能够存活,而A1B2 、A2B1 型则取决于其存在位置及接受花粉的基因型。

[6]3.1.3 导管的分化在被子植物的输导组织中,担负着水和无机盐运输作用的是木质部,它是由导管、管胞薄壁细胞和纤维组成,其中导管起主要的输导作用。

导管是由许多导管分子自下向上连接而成的长筒状结构,为死亡细胞。

导管分子的分化包括细胞纵向伸长、次生壁物质积累和细胞自溶。

Lai 和Srivastava 研究发现导管分子死亡时,细胞质和核发生浓缩,接着破裂成许多小块。

[7]此现象与PCD 的发生相似。

3.1.4 单性花的形成有些植物常表现为单性花,例如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杨树、柳树为雌雄异株。

但在花原基分化时,却存在着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只是在以后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导致了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的退化,从而形成单性花。

单性花的形成导致植物的异花传粉,保证了后代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Dellaporta 等研究表明植物单性花的形成是受遗传严格控制的,由特定基因活动的结果;是与PCD 相关的有序过程。

[8]3.2 PCD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2.1 动物的衰老在动物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质浓缩,原生质含量减少,水分减少,细胞核固缩,核与质的比率逐渐减少,甚至有的细胞最后连核都消失了,核外染色物质(如神经细胞中的尼氏小体) 减少,以及脂褐素的增加等,这些现象与PCD 的发生相类似。

因此可以认为动物的衰老与PCD 有关。

衰老过程可能是由衰老基因控制的,衰老基因可使按一定次序进行的生化途径减慢或终止,并引起预期的衰老变化表现。

它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规模发生的细胞正常功能的衰退和死亡相类似。

[9]3.2.2 蝌蚪尾巴的消失两栖类发生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变态,它表现在幼体用鳃呼吸、具尾、没有成对的附肢,而变态后改为用肺呼吸、无尾、五指形附肢的成体。

实验证明,蝌蚪尾巴的消失与PCD 有关。

Jacobson 和Weil [6]发现蝌蚪尾巴细胞退化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凋亡小体,核DNA 断裂成带3′- OH 的片段。

3.2.3 昆虫变态反应中无用细胞的去除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其成体和幼虫的形态相差很大。

特别是在化蛹期,幼虫体内发生了器官和组织的死亡、重建和新生。

即完全变态中的组织变化包括两个程序:组织分解和组织生成。

例如在蝇类完全变态中,幼虫器官和组织通过酶或其他解体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组织溃散,被化为半流动性物质,并被周围许多吞噬细胞吸收。

通过对这些半流动物质的观察发现:细胞的胞质和核均发生浓缩,细胞器分离出来,核内有3′- OH 基因的积累。

[10]这些研究表明:幼虫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在完成其短暂的使命后,通过PCD 结束了生命,并为新的组织和器官的建成提供了原料。

另外,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细胞死亡现象,如花药发育中绒毡层细胞的死亡;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细胞的退化消失;植物超敏反应中叶片细胞的死亡;脊椎动物和人类非功能性腺的退化以及皮肤表面细胞的死亡等也都与PCD 有关。

这些细胞的死亡都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由遗传基因控制的正常的、主动的死亡。

它对于生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1],潘大仁,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11.[2],陈默,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 年第6 期.[3],张娟琴,陈志强,李文忠,等. Fas介导的凋亡与Caspase家族[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5):79-280[4],曾耀英,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第三期:137.[5], Wang H. Plant Cell, 1996, 8:375 - 391.[6], Bell P R. Plant Sci, 1996, 157 :1 - 7.[7], Lai V, Srivastava L M. Cytobiologie, 1976, 2: 220 - 243.[8], Dellaporta S L et al. Science, 1994, 266: 1501 - 1505.[9],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63 – 371.[10],曲漱惠等.动物胚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42 – 146.Programmed Cell DeathAuthor: Jian Wang(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 Engineering .Hanzhong 723000 shaanxi)Abstract: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s to point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which is controlled by serial genes cells independent the order of death. It is animals and pla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common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levant programmed cell death defini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molecular mechanism.Keywords: Programmed cell death, Molecular mechanism; Apopt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