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第六代导演介绍

中国第六代导演介绍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

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

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

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

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

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路学长主要作品:《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

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

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

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

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

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

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

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

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

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八十年代文学情结所致,另一方面,长期的独立制片暴露出了他的控制力欠缺。

中国电影发展史全套课件

中国电影发展史全套课件
与蔡楚生合导了电影《一江 春水向东流》。
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 《聂耳》、《林则徐》、 《枯木逢春》等。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 片)
《祝福》(1956年,是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 部立体电影,3D电影)
费穆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祝福》(夏衍编剧)是我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一批“献礼片”标志着新中国电影 的成就,如《林则徐》、《风暴》、《老兵新传》、 《五朵金花》(白族)《林家铺子》(茅盾)《青春之 歌》(杨沫)
中国第一部禁片《武训传》
6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更加成熟,题材更加多 样。优秀影片有《红色娘子军》、《小兵张 嘎》、《早春二月》、《李双双》、《甲午风 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
这时“左”的东西逐渐抬头,曾发动过对几部 电影的批判。
中国电影奖项
百花奖
百花奖:原名“大众电影百花奖” 始创于1962年 群众性电影奖 奖杯“百花仙子”雕像,寓意“百花齐放” 特点:群众投票,代表观众意见,反应票房价值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2、中国电影奖项 3、中国六代导演 4、其他著名导演 5、中国电影流派 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1896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电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播放电影,被中国人 成为“西洋影戏”
金鸡奖
始创于1981年农历鸡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
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电影奖。 奖杯“金鸡啼晓” 象征“百家争鸣” “专家奖”

第六代导演之贾樟柯

第六代导演之贾樟柯

镜头展现内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三峡在变化,房 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 国的各个地方,旧的生活被改变了,但新的生活还 要继续。 在《三峡好人》里,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 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 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 静。
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 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 流淌着的情绪。 但是影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 冲而上消失不见。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 诞的感觉,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 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 有些手足无措的茫然在里面。
古今,虚实,人畜,这些所有角色的命运,都是被谁注定?
昨夜,一名叫冀中星的山东人在北京国际机场引爆炸弹,多年 前的冤屈终得大白天下。天注定的故事,在这片大地未完待续。


贾樟柯说过: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 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 重。” "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 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艺术风格
《小武》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对集市上来往人群的扫描,贾樟柯后来 很喜欢这种方式:大量的长镜头、中景、远景和群像,这也使得 《小武》成为一部特殊的作品,它集中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和其 他作品的野心相比,它称得上心无旁骛;它经常停下来捕捉人物呆 滞、尴尬、麻木的表情,仿佛一部人类学研究之作。 影片扑面而来的感性并非是某种同情或是愤怒,而是对小城生活出 色、精确的捕捉。对众多从小城市走出来的青年来说,电影里的场 景如此熟悉和真实,几乎没有一个场景牵强和突兀,它不是某种意 念的化身,而是冷冰冰的存在,是很多人遗忘在故乡的影子,此刻 仍然在中国最广大的区域里上演着。

中国第六代导演及 作品

中国第六代导演及 作品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郑正秋更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电影内容涉及“野蛮婚姻”、“妇女沉沦”、“都市罪恶”等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的独特传统。

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特别是后期的《姊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自然流畅。

张石川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中国第六代导演 共27页PPT资料

中国第六代导演 共27页PPT资料

作品特色
他以DV等不同的影像媒体介入当代现实,以青春、苦闷、躁动构 成故乡三部曲,就是要表现改革开放中内地城镇的境遇,展露那 里的发展冲动和被抛弃的恐慌。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 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 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 《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 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www,378700000
《站台》 (2000年,193分钟/154分 钟,故事片)
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 参赛作品,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0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 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19年获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 节唐吉可德奖,费比西国际影 评人奖 2019年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 年电影奖 2019年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 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2019年获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 新电影新媒体节最佳编剧奖 2019年法国《电影手册》年度 十大佳片之一 2019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 十大佳片之一
www,378700000
主要作品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
《小武》(2019年,107分钟,故事片)
导演:贾樟柯 主演:王宏伟/ 郝鸿建 / 左百韬 / 马金瑞 / 刘俊英/ 梁永浩
获奖: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 首奖:沃尔夫冈 斯道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 盟奖 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 金热气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第3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 代奖 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2019年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 影片奖
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 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 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 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 调。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摘要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表现出了明显的审美特征:刻意模糊叙事线索和淡化叙事情节,具有新内涵的写意风格,对边缘化群体的审美关照,着力于微观叙事的写实主义,强烈的文学化倾向,简约凌厉地给观众营造大量想象空间的影像铺排。

这些审美特征促成了第六代导演在大众审美视野内的崛起,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影视觉媒介审美范畴内的全新文化景观。

关键词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审美特征突围新生代电影导演胡雪杨在其处女作《留守女士》(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刚推出时。

有意无意地向公众宣称:北京电影学院87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此话一出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第六代导演”这一命名便不断出现在大众面前。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文化底层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尽管这一艺术群体并没有发布共同的艺术宣言,但从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审美文化的指向性看却有着基本的精神,从而使之在艺术追求和美学表达上呈现出某种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包含了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他们所关注的一些命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态度。

本文并非要给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一个全面的评价,而是尝试从审美文化和审美特征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影像表现,并努力寻找第六代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和美学实践品格。

一、作为审美机制的电影美和美学概念的建立,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关的。

经典美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试图通过艺术,寻找人类自我实现或确证的途径。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美学。

都绝少再以抽象的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研究的重心。

与此同时,“审美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则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审美文化”作为美学命题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着名美学家席勒提出的,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但其现在成为美学新的研究焦点,其实是时代发展在美学领域的历史性表象。

“文化”与“审美”本来就有着内核上的同一性,“审美文化”凝聚为一个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文化命题,则必然包含着诸多的文化积淀,并最终借此开启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百年“六代”导演

百年“六代”导演

2012-10-23
18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郑君里(1911— 1969),中国著名电 影演员、导演。
2012-10-23 19
• 主要作品: • 《火山情血》(1932)、《出路》(1933)、 《大路》(1934)、《迷途的羔羊》(1936)、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乌鸦与麻雀》 (1949)、《我们夫妇之间》(1951)、《宋景 诗》(1955)、《林则徐》(1957)、《聂耳》 (1959)、《枯木逢春》(1961) 《乌鸦与麻雀》: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个人一等奖 《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 片奖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2-10-23 14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费穆(1906-1951)
2012-10-23
《小城之春》
15
• 主要作品 • 小城之春(1948) 生死恨(1947) 镀金的城(1937) 梦断春闺 (1937) 狼山喋血记(1936) 香雪海(1934) 人生 (1934) 城市之夜(1933)
2012-10-23
9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黎民伟(18931953),早期电影开 拓者,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 有“中国电影之父”、 “香港电影之父”之 2012-10-23 称。
严珊珊,中国电影第 一个女演员 ,黎民伟 之妻,《庄子试妻》 中饰演使女
2012-10-23 16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ppt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ppt
第六代的影片较多地关注普通人,并且着重关 注那些并无远大理想的个体生存者,特别是社会 边缘状态的日常人生百态。
在第六代电影中,导演更加注重电影语 言的修辞化,经常在画面中流露出诗性的印 迹和一些对文化的眷恋情绪。就创作的倾向 来看, 与其说第六代导演是借助文学化风格 来渗透主题,倒不如说他们更重视以这样的 技法来营建特殊的氛围和情调。
王小帅表示:“投资方对给‘第六代’导演投资信心并 不大,因为他们不了解市场对‘第六代’的答复。只有 当我们的作品进入主流市场后,可能才会有一个结论。”
著名导演侯咏对于“第六代”集体井喷的现象,认为 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他同时表示,票房确实很重 要,对“第六代”导演能否顺利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有人说: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很脆弱,票房是 他们不能承受之痛;也有人说:第六代导演试图 在“第五代”电影霸权的王国里寻出一条出路, 将结束中国电影一个时代的使命放到自己肩上。
随着“第六代”导演的出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 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市场和资金的双 重压力,开放的市场却没有良好的投资,使他们面临 比第五代更残酷的现实。
“第六代”同样走了第五代的道路,即走国际路线, 以国外参展获奖来获得国内的认可,即所谓的“墙内 开花墙外香”。虽然他们在国际上也获得不少的奖项, 但是在国内真正获得执导影片并上市的很少。
《苏州河》片段3
所谓因果式线性结构,内含着两个非常明确的要 义,其一是指该结构模式主要以时间的因果关联为叙 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其二是指其叙事线索以单一 的线性事件展开,很少设置打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 述,更不作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处理。其特征 是以时间线索发展为指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 动力,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 结局”。这种最为常用的经典的叙事模式同样体现在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

最新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专业知识讲座

最新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专业知识讲座
边缘性首先是第六代导演所共有的立场,从边缘 出发,对抗主流,
第六代导演在一开始就使镜头直面转型中的城市, 以边缘的生存状态解释世界。种种不同于主流文 化的价值取向贯穿于边缘人的生活中,主体的精 神生活在现实世界面前产生无可避免的决裂。
第六代的影片较多地关注普通人,并且着重关注 那些并无远大理想的个体生存者,特别是社会边 缘状态的日常人生百态。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娄烨
1999年《苏 州河》完成, 该片2000年 获得第29届 鹿特丹国际 电影节金虎 奖,入选美 国《时代》 杂志2000年 十佳影片。
第二,关注社会现实,选择那些生活中最底层的人物角 色,如小偷,无业青年等,不会为了市场需求而去展现 那些俗套的故事情节与场面效果。
第三,因为他们有自身的体会,所以会在剧中融入自己 的经历,让影片更真实,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第四,他们在影片中一般很少运用强烈的背景音乐或浓 重色彩等,强调真实效果,大量运用长镜头。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六代导演电影概述
概况: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 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 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中国电影精品新史讲稿(PPT 46页)

中国电影精品新史讲稿(PPT 46页)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第3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1999年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
新生代——贾樟柯
加拿大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1977年 “美洲大奖” 西班牙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1953年 “金贝壳奖”
日本 东京国际电影节 1985年 “金麒麟奖” 阿根廷 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1989年 “金树商陆奖” 埃及 开罗国际电影节 1976年 “金字塔奖” 中国 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 “金爵奖”
中国电影进军世界影坛所走的道路
第一阶段(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 民俗电影时期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以国际电影节获奖为突破 口“走向世界” 代表作品:《黄土地》《红高粱》《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
中国电影进军世界影坛所走的道路
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至末期) 独立电影时期
贾樟柯的粗糙美学 镜头:表现出强烈的“反专业”意识,移动、构图之
草率令人想起了家庭摄影,很多时候在缺乏准备的情 况下让客观事物闯进了镜头而不是用力地去捕捉客观 事物 ,让事实震撼观众,技巧退居到极其次要的地位。 贾樟柯和余力为达成了“用事实说话”的默契。 非职业演员的选择 长镜头的使用:“宿舍谈情”、“澡堂唱歌”、“炕 头对话”、“街头围观”等几组长镜头说明:没有什 么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戏剧性,更具感染力。
中国电影史
第六代 ——新生代电影
新生代的定义
“第六代”在电影业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习惯上 把第五代导演之后的中青年导演统称为“第六代”,既 有学院派的第六代——即1989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 在1993年左右登上影坛的那批中青年导演,如张元、王 小帅、路学长、娄烨等等;也有同期出现的其他导演, 如被大家称为“中戏三杰”的张扬、施润玖、金琛;还 有后来的贾樟柯以及以演员身份入行做导演的姜文等, 甚至也包括了一批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如吴文光等等。

论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先锋特征

论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先锋特征

论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先锋特征【摘要】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重要群体,其电影作品展现出独特的先锋特征。

本文从第六代导演的背景介绍入手,分析了其现实主义风格、大胆探索禁忌话题、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情感表达的直接性和意识形态批判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六代导演的先锋特征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创作的边界,也为未来电影探索提供了启示。

认识和探讨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先锋特征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电影、先锋特征、现实主义风格、禁忌话题、传统文化、情感表达、意识形态批判、中国电影发展、启示。

1. 引言1.1 导演电影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备受关注的导演,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电影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探索性质。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引领了中国电影的新潮流,对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演电影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迁。

从最初的实验性质到后来的商业化表现,导演电影一直在不断进化和探索。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为导演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对中国电影及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导演电影的未来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1.2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而前卫的观察和表现。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背景,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愈发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导演走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突破传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
中国内地导演,1966年1月 1日出生于上海,1985年考 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89年毕业。青年导演王 小帅凭借其独特、敏感的 电影个性,从他自筹资金 拍摄电影处女作《冬春的 日子》到新近完成的《梦 幻田园》,短短十年间, 王小帅开始形成自己独树 一帜的电影风格。
王小帅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第六代导演
使 电 传 影 走 向 生 审 怀 视 活 疑 化 文 情 统 何 事 立 人 情 怀 导 演 独 对 任 神 注 个 代 对 精 关 生 新
第六代导演概述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 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 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路学长《长大成人》,管虎《头发乱了》,娄烨《苏州河》,张 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宁 浩《绿草地》,陆川《寻枪》,顾长卫《孔雀》,宁浩《疯狂的 石头》等。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 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 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 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 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 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 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贾樟柯
贾樟柯电影《小武》 贾樟柯电影《小武》
《小武》是中国导演 贾樟柯出品的一部独 立制片的电影。1998 年2月18日上映。影 片在贾樟柯的家乡山 西汾阳的小县城中拍 摄,大部分次要演员 都是当地人,使用晋 语汾阳方言对白。主 人公小武的演员王宏 伟是河南人,在影片 中使用河南安阳方言。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引言:中国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支新鲜而独特的导演群体,他们被誉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内容富有深意,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探讨,旨在深入剖析他们的创作特点、视角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第六代”导演的创作背景1. 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剧变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土壤。

2. 电影工业面临的困境由于政治限制和市场压力,中国电影工业陷入长期萧条,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及标准化的表现手法受到质疑。

这为“第六代”导演独特的创作提供了机遇。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创新“第六代”导演敢于挑战传统题材,将目光聚焦在草根人物和社会底层。

他们关注现实,对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思考与反思。

2. 独立电影风格他们使用草根视角,通过纪实手法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在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风格独立突破了以往主流电影的框架,注重个人的表达。

3. 寓言与现实的融合“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寓言元素,通过虚构的形式传递现实的信息,让观众深入思考社会现象与人性问题。

4. 批判性思维的展示他们尖锐地批评和揭示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对社会进步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1.《大腕》——尖锐地描写商业利益与人性挣扎,展现社会黑暗2.《山河故人》——通过战争背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3. 《还珠格格》——以现代故事形式呈现中国少数民族的困境与命运4. 《捏软柿子》——以纪实形式揭示现代社会草根人物的困难命运四、“第六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 打破传统观念“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立且突破传统的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精品文档)中国电影发展史ppt演示课件

(精品文档)中国电影发展史ppt演示课件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
1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2、中国电影奖项
3、中国六代导演 4、其他著名导演 5、中国电影流派 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
2
1896 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电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播放电影,被中国人 成为“西洋影戏”
. 36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3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 片) 《祝福》( 1956年,是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 部立体电影,3D电影)


.
37
费穆
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城市之夜》 “国防电影的代表”《狼山喋血记》
《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主演:梅兰芳) 代表作:《小城之春》 东方电影的开荒之作.30
《歌女红牡丹》 《火烧红莲寺》
.
31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蔡楚生、费 穆、孙瑜、袁牧之、郑君里、吴永刚、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 电影的转变。 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从单纯 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 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类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注意把写 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 律。


中国电影三大奖


大陆的百花奖
香港的金像奖 台湾的金马奖
百花奖
金鸡奖 华表奖
.
27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19
20
21
评论
前有早出道十几年的“第五代导演”,后有赵薇、 徐峥等演员半路出家争票房,“第六代导演”面 临着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的局面,面临着市场 和资金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由于过硬的专业知识技巧和其电影文学化 的倾向在国际赛场上频繁获奖,另一方面因为晦 涩的主题和各种复杂情感的激荡,国内成就十分 惨淡。因此许多人用“艺术向左,票房向右”来 形容第六代导演们。尽管他们做出了稍微的调整, 但仍没有脱离其边缘化叙事与写实主义的特点, 所以第六代导演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征 服观众,赢得票房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4
5
娄烨
1999年《苏 州河》完成, 该片2000年 获得第29届 鹿特丹国际 电影节金虎 奖,入选美 国《时代》 杂志2000年 十佳影片。
他的影片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
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
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
态。但影片从主题、人物、内容包括摇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现均和这一时期第六代影片如出一辙。
7

王小帅
2005年的作品《青红》获戛纳 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8
贾樟柯
他的故事片《三峡 好人》,该片在当 年威尼斯电影节上 一举拿下金狮大奖。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 导演领军者的地位 得以确立。
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 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 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如潮 好评的《三峡好人》使贾樟柯的影像世界逐 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 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
第十一组
1
2
第六代导演电影概述
概况: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 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 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代表人物及作品:张元《妈妈》、《北京杂种》, 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阿 年《感光时代》,王一持(王强)《新一年》, 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 《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 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 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 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 宁浩《绿草地》等。
9
陆川
陆川编剧、导演的两部电影作品《寻枪》、 《可可西里》均取得巨大成功,受到许多国 内、国际的好评,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 陆川新作,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 京!南京!》于2009年4月起在中国大陆全 面公映并广受好评。
10
美学特点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群体特征远没有第五代那么明显,其 群体内部的美学追求也有不同,但大 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3
14
在第六代电影中,导演更加注重电影语言的修辞 化,经常在画面中流露出诗性的印迹和一些对文 化的眷恋情绪。就创作的倾向来看, 与其说第六 代导演是借助文学化风格来渗透主题,倒不如说 他们更重视以这样的技法来营建特殊的氛围和情 调。
15
第六代导演经常性地运用快速剪辑带来结构上的 简略,电影中主人公的某些生活细节被放大甚至 是夸张地凸现出来,但他们的背景、个人履历和 家庭关系等等却都被删除了。
11
第六代导演十分零碎地记录了琐碎生活的原生态 片段,而基本不对这些生活片段的前因后果、相 互联系作足够的交代。情节的淡化意味着对传统 叙事的抛弃。也就是说他们放弃了电影的“形” 而去追求“神”
通过观看他们的影片,比如《小武》,正是当代 社会的缩影,一种被忘却的感觉,让人忧伤不已 。影片在杂乱的意象碎片和意识流的电影语言背 后蕴含着一些深沉的思考。有些时候,虚伪的东 西反映出的是真实,《小武》把我们带回了曾经 ,寻找那些早已忘却的哀伤。
第二,关注社会现实,选择那些生活中最底层的人物角 色,如小偷,无业青年等,不会为了市场需求而去展现 那些俗套的故事情节与场面效果。
第三,因为他们有自身的体会,所以会在剧中融入自己 的经历,让影片更真实,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第四,他们在影片中一般很少运用强烈的背景音乐或浓 重色彩等,强调真实效果,大量运用长镜头。
12
边缘性首先是第六代导演所共有的立场,从边缘 出发,对抗主流,
第六代导演在一开始就使镜头直面转型中的城市, 以边缘的生存状态解释世界。种种不同于主流文 化的价值取向贯穿于边缘人的生活中,主体的精 神生活在现实世界面前产生无可避免的决裂。
第六代的影片较多地关注普通人,并且着重关注 那些并无远大理想的个体生存者,特别是社会边 缘状态的日常人生百态。
任何一种影像表达都是为作品的美学追求服务的, 第六代导演的这种表现方式正是用破碎的镜头有 意地避免第五代导演所登峰造极的宏大叙事,同 时也切合了他们淡化情节的写意与边缘化的写实。
16
17
叙事策略
第六代导演大多接受过电影专业或戏剧专 业的系统教育,受过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 熏陶,因而在其新作与旧作、公映与未公 映的影片中对于电影叙事方式、构图能力 显示出少有的老成,其叙事策略独具特色。
22
发展方向
1、主题积极化,重新注入精神力量,深化 人文追求
2、人物平凡化,叙述清晰化,修辞平淡化 ,走上与观众对话的道路
3、重视商业因素,在与市场调和中寻找多 元电影表达途径
23
结语
第六代导演突破了原有体制,站在体制外向人们 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普通群众的生活,弥补 了体制内电影的缺陷,一个体制存在久了,其缺 陷就会越来越明显,就迫切需要人们去打破这种 体制,从这一方面说第六代导演是应时而生的。
3
特征
第一,第六代导演电影的主题是叛逆与反思。因为导演 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对新思想 的接受和对旧思想的消融有深刻的体触,张元的以摇滚 为题材的 《北京杂种》和以同性恋为题材的《东宫西宫 》都明显带有叛逆色彩。 还有王小帅的 《青红》,其 中对不同地方人的歧视展现了现在对过去的反思。
从技巧上来说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
影感等不乏光采。
6
张元
2003年 1、《绿茶》
国内公演,获得 成功。
2、2003年4 月,张元出版 《绿茶》一书。
2004年
3、《绿茶》应邀参加荷兰鹿特丹国际
电影节作为展映影片。
4、《绿茶》应邀作为参赛影片参加于
2004年3月10日—14日
在法国杜维尔举办的第六届亚洲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