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及其小说创作

鲁迅及其小说创作
鲁迅及其小说创作

鲁迅及其小说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家都比较熟悉,小学、中学都读了不少鲁迅的作品,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选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数鲁迅的作品最多,包括小说、杂文、散文。但我要说明的是以往中学好多重要的经典篇章都没讲清楚。这不能怪老师,我也没讲清楚,尤其是中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按照国家统一的教案进行发挥,自己不能提出新的观点,学生参照新的观点不能顺利通过考试,所以这成为一种限制。那么随着现在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老师和学生逐渐能发挥自己的思维进行探讨,以至于多方面全方位地把握它。那么我今天讲的内容可能和中学老师所讲的有所不同,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家如果关心一下当前国内(仅就大陆来说)对鲁迅的研究,会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使过去对鲁迅有一定认识、了解、理解的人感到大吃一惊甚至难以苟同,当然也有可能表示赞同。比如我手边就有这样一本书——《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作者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姓王,但是当你看过书的内容后也许会大吃一惊,“解释鲁迅精神唯一和鲁迅内心痛苦的传记。”那他的题目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里面有一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本书的题目却说鲁迅自己都无法直面人生,和我们平时的理解完全不同。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还曾说过:“愿中国的青年不要自暴自弃,我们能做事的就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还有在文章《论睁亮眼看》中说:“中国人历来不敢正视现实,造了种种借口来寻找逃路反以为是正路,大胆的开启人生的时候已经到了,早就应该有崭新的文坛,早就应该有凶猛的闯将,要睁亮眼看。”鲁迅一再提倡,青年人要直面人生,为什么他就无法直面人生了呢?另有一处鲁迅说过:“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个前途者,无论是人是鬼,……我们通通都要推倒它!”当然本书作者也说鲁迅也有痛苦和迷茫的时候,我们承认这一点,问题是说鲁迅不敢直面人生,实在叫人难以理解、难以苟同。这本书如果要拿来分析它、批判它要花很多时间,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

就中国来说,对鲁迅的分析、评价比较清楚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对鲁迅评价很高,很多地方提到过他,最典型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新民主主义论》里在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谈到:“鲁迅,大家很熟悉了。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主义者。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鲁迅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党人都要学习鲁迅做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黑暗和暴力的侵蚀当中,鲁迅是独立支撑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若干年前,很多人或者有一部分人集中反对着,认为毛泽东是靠他的地位说的权威话语,我们现在搞鲁迅研究要回到鲁迅那里去,要排除政治对鲁迅的玷污,这只是毛泽东的政治化的评价,不是鲁迅本身,把他神化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进行反思,由于毛泽东同志晚年有错误,我们都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伟大领袖错误发动的被坏人所利用的,给我们整个中国、全民族带来极大灾难的运动。大领袖晚年都有错误,所以有人开始怀疑他曾经对鲁迅的评价的正确性,很多人认为不实事求是,是政治化、神化了的。我们带着这种疑问和假设来看毛泽东的评价准确与否,符不符和鲁迅的实际,我们很多人仍然会认为毛泽东对其评价是对的,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下面我会说明。联系毛泽东的实际,那时他头脑清醒,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总结“五?四运

动”以来二十多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他是很有学问的人,对中国的问题研究的很透的人,鲁迅的著作他也学了很多,他用学者和领袖的眼光来分析有什么错呢?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1942年整风的时候他作的报告,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里面有段话:“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在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我们向同学们讲中华民族苦难史,这句话得记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受到了空前的考验。我们是伟大的民族,无数伟大英雄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他们的事迹是值得歌颂的,甚至让人流下眼泪,毛泽东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肯定这些优秀的人。毛泽东是搞军事、政治的,如果他是一个作家或文化工作者,他肯定可以写出很多个类似于《鲁迅传》、《谭嗣同传》、《孙中山传》、《秋瑾传》、《陈天华传》等,但他提鲁迅提得多,因为鲁迅是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优秀人物中的最突出的一个,这样来肯定他有什么不好呢?是假的吗?除非把这些所有优秀人物都来否定掉,试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有眼光、有爱国感情、有良心的人都会摸索救国真理的。中学时读过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在帝国主义恶魔的生吞活剥下救助我们垂危的母亲来,是刻不容缓的。”我们把祖国比做母亲,从中国近代史可以知道近3000条不平等条约,无数次事变的发生,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一直熟知“国耻”二字,无数仁人志士在那个时代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梁启超、陈独秀、林觉民……联系这一系列优秀人物来考虑,可谓可歌可泣,所以鲁迅应该是当之无愧。

下面我简单的来介绍一下鲁迅。鲁迅21岁在日本留学时剪掉辫子,留下照片,写下《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的含义是祖国像压在大石头下那样黯淡无光,我的心像万箭穿心那般痛苦难当,天上的星星你可知道吗,我要把我的鲜血、生命奉献给民族的解放。我认为这首诗,最能说明鲁迅的精神,鲁迅所选择的道路。这首诗的两个要点是:一、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二、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这说明鲁迅小小年纪在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走人生道路的时候就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来考虑。鲁迅一生是很重视这首诗的,他56岁去世,51岁生日时候想到21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回忆他一生是怎么过来的,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房里面贴了这首诗,上面写着:“21岁时作,51岁时写。”他的好朋友说,这是他毕生实践的誓言。祖国灾难时,谁都不能逃避,应承担起来,挽救民族危亡,他一生都做到了。古今中外,伟人都有共同特点:一、他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深深了解;二、应当怎样响应时代的要求。

我对这本书也有几个问题:你说鲁迅为什么不敢直面人生?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究竟怎样才算直面人生?鲁迅哪里做的不够?缺点在哪?还要回答谁就能直面人生呢?后来有些出版社出版了胡适的《实用人生》,林语堂的《幽默人生》,梁实秋的《消闲人生》,等等。历史已经过去了,同样的文化人做一下对比,他们的情况更糟,不能说比鲁迅更能直面人生,除非是直接领导的毛泽东和他领导的队伍,投入实际斗争的当然是直面人生,比如秋瑾。

首先,鲁迅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始终有着清醒的、明确的、鲜明的政治头脑,始终关心政治,不脱离政治。一提到政治,在座的很多同学也许会感到反感,认为政治是政客的事与己无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孙中山说过:“政治是众人的事,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我今天不是做政治报告、讲政治课,我今天特别告诉你们:我从没搞过政治,除了学校有些业务职称外,没当过其他官,但是我从来没说过不关心政治,政治是众人的事,众人的事你都不关心吗?马克思说过政治权利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政治权利若掌握在坏人手里,那灾难不断。长话短说,你们大学生千万不能不关心政治,你可以当医生、工程师,但决不能当不关心政治的医生,不关心政治的工程师。你知道官僚腐败是怎么来的吗?

就是那些不关心政治的大学生的存在给官僚腐败制造了温床,如果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普通老百姓,个个都关心众人的事,官僚腐败寸步难行。鲁迅正是关心政治的,所以头脑敏锐、观点鲜明,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的后面看的那么透彻。虽然不搞政治,作为一个文化人只是写小说、杂文、散文,但他是关心政治的。

中学时候读过《呐喊?自序》,他曾写过:“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打仗的时候当军医,说明他并没有脱离政治,战争是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政治的白热化。鲁迅当的肯定不是军阀的军医,而是北伐军的军医,保卫祖国义勇军的军医,这是从政治考虑。后来他弃医从文还是由日俄战争引起的,日本和沙俄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抓了一个听说是为了沙俄做侦探的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害周围的中国人都麻木的很,鲁迅痛心了。当医生把国人身体救治的很健康,可精神麻木怎么办呢,治疗这种精神麻木最好的办法是写文学作品,他还是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危亡来考虑的。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的题目是《呐喊》,意为为前驱者呐喊助威,要他们不惮于前进,前驱者正是搞政治斗争的新青年,他说过:“我和陈独秀、李大钊在《新青年》是步调一致的。”这是顾全大局的,他们搞政治搞党组织,1919年胡适是《新青年》的编委,他提出要我们不要介入政治,鲁迅反对。鲁迅对孙中山、李大钊评价很高。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我只提《彷徨》即一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伐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新青年》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退缩,有的前进,他剩下一个作家的名号,拿着枪徘徊着,后来他的朋友瞿秋白说他不是“荷戟独彷徨”而是“挺进多冲锋”,这就是配合政治的。再看鲁迅的杂文集,《纪念刘和珍君》,当时四十多个学生被杀死了,他站出来反对军阀政府。后来还有《为了忘却的记念》,他的学生共产党员五个“左联”的都被杀害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时候,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有好多学生病了也被抓去了,他要求学校出面把他们保出来,他明明知道他们就是共产党。鲁迅说过历来不主张赤膊冲锋,要保存实力,但有时没办法只有短兵相接,例如“三?一八惨案”支持学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杀的是共产党,鲁迅就敢来闹。

然后从鲁迅杂文的题目也看得出来,《且介亭杂文》的“且介亭”就是租界亭,《准风月谈》是“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这是对编者要求避开政治风月的嘲弄,政治色彩很浓。鲁迅的笔名据不完全统计有132个,世界上任何进步文化人、作家没有比鲁迅笔名多的了,就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太厉害了,杂文太尖锐了,直刺反动派的心窝,胡适、梁实秋、林语堂都没有笔名,因为用不着,他们不谈政治足够安全,鲁迅就是因为太关心政治。而且鲁迅历来都有明确的政治观念,每个阶段对政治都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他眼光敏锐。那么我们现在提起配合政治这种最难听的话,就认为文章是写不好的,必然是概念化、公式化的、干巴巴的,听政治的号令来写很多人写不好,而鲁迅可以写好。很多人都佩服他的文章写的好,如巴金、沈从文、孙犁等,沈从文曾说鲁迅写农村的小说对他影响很大,因为鲁迅对生活很熟悉,懂得艺术的特点,不搞公式化,就能排除纯政治对文学的影响。这都充分说明鲁迅是敢于直面人生的。

鲁迅在《自嘲》中写道:“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这首政治抒情诗字字句句表现了鲁迅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就在他的带动下很多人是勇敢的。毛泽东说我们搞革命除了拿枪的部队还有文化的部队,国民党搞“两个围剿”即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和对工农军的军事围剿。粉碎其文化围剿是以鲁迅为首的,粉碎的军事围剿是毛泽东领导的。历史是无法歪曲的和否认的。另外鲁迅还能进一步认识到对旧社会的攻击除了批判的武器还有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就是揭露旧传统,他在《我们现在在怎么做父亲》中写

道:“背负因袭的重担,建筑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方去,此后合理的做人,幸福的度日。”老师、作家都要共同完成这任务,不让孩子沾染到旧的糟粕,这就叫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拿武器反动派会倒下吗?现在很多人认为不能倒,清朝政府不推翻就好了,日本鬼子打得太好了,日本人的日子多么好过啊。笨蛋!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地球上的人不少,中国人多,如果不存在战争,不存在掠夺的第三世界,全天下的部队都取消,不制造武器,不当兵,那早已生活小康,安居乐业。正是这些人为富不仁,要搞武器斗争。孙中山总结出失败的原因是不知道要党军,后来才有党军,鲁迅在黄埔军校做报告时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吓跑了。”孙传芳是坏的军阀,出卖民族利益,勾结帝国主义,这种军阀必须用枪杆子赶跑。为什么毛泽东领导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鲁迅拍电报说“你们身上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我是支持你们的。”马上派人送火腿到毛泽东那里,这说明鲁迅是头脑清醒的,知道要用批判的武器也要用武器批判。

不但如此,鲁迅比别人高明之处还有他不单是无情面的批判别人,也无情面的批判自己。鲁迅从小读了很多古书,他说自己中了韩非的毒,会带来很多污浊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这是传统的观念,要排除的。这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改造世界也要改造自己”,是很难得的,跟他同时代的很多文化人、知识分子、作家就缺这个。“人贵有自知之明”,鲁迅最有自知之明,解剖别人也更跟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理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说:“打到别人的痛处我就好笑,打到自己的痛处我就忍疼。”你看有几个知识分子有他这么清醒的头脑啊。唯有鲁迅最鲜明,最牢牢站在广大劳动大众立场。鲁迅逝世一周年时毛泽东在延安做报告:“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现在理解这种相通恐怕两个人在中国都是最关心、同情下层农民的,他们考虑评价任何问题都是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的,所以他们眼光敏锐,态度坚决。读鲁迅的小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把农民写得那么深刻,把农民的苦难表现得那么鲜明。鲁迅自己说起他作起小说的原因时说:“我作小说是为改良人生,把下层人民的不幸和上层人民的堕落表达出来。写下层人民的不幸是解除痛苦,引起注意的。”这也是他敢于直面人生的表现,所以作品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一点很多人望尘莫及。鲁迅说过的“我比较说来还是农民知道得多一点”。鲁迅的很多朋友都是“左联”、“五类”,共产党员,他最好的朋友瞿秋白,瞿秋白搞地下工作党的领导,躲在上海是鲁迅把他藏起来,瞿秋白文笔很好,用鲁迅的名字写文章,《鲁迅全集》里面好些日记这么写的。瞿秋白到江西去了,鲁迅送他对联:“人生得一知己以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他的作品,我还没仔细篇篇给你说明清楚。《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都是这样的。下面来讲鲁迅小说。我们阅读人欣赏文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一般说来是消遣。我当医生,我当会计,我学工的,我学电脑的,我做电子信息的,功课忙的很。什么时候休息,我就把文学作品拿来看看,作为消遣。问题是你消遣归消遣,你读作品实质问题到底是什么作用呢?对你有什么影响呢?你应该怎么来读呢?消遣起什么作用呢?长话短说,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扩大生活面,你生活比较单调,你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广阔的生活,古人怎么生活你知道吗?李白虽然死了几千年,你跟他做朋友,拿诗来读读。杜甫怎么着,柳宗元怎么着,读他的诗看看。你不读书,就不知道边疆怎么打仗,就不知道农民怎么种田,工人怎么做工,农村怎么谈朋友。人都爱好生活的,你是人,生活兴趣就广泛,一个作品就扩大了。另一方面,是一个人感情的体验,你心灵美,良心大大的好。好在哪里?凭什么表现?你读作品就表现了。那坏蛋很猖狂,你恨不得捶他几下,有枪把他毙死。

郭沫若在散文中说过:“雨后的晴天像泪洗过的良心。”那么把这句话反过来,就是文艺欣赏的道理:泪洗过的良心像雨后的晴天。你对文学作品感情激动激动,喜怒哀乐灌注尽切,流过眼泪了,你良心大大的好。文学作品是陶冶人性情的,难怪爱因斯坦说道:“对于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会欣赏不爱好的人是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俄国文艺理论家、作家车尔雪尼夫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世界名著不爱好,不阅读的人是值得怜悯的。”那么好

的作品你都不阅读,不欣赏,你白来世上一趟,多么可怜。如果你爱好文学作品多读文学作品,你就知道生活多么有情趣,生活多么丰富,人生多么美好,人应该有多么丰厚的感情才好啊!不要那么淡漠,人是有感情的,人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决定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价值。那么你读作品怎么来评价作品呢?你首先先进去,你与作者一起前进,他写到什么,你就体会什么,认真体会,该流泪就流泪,该生气就生气,走进书中去,再朝书外看。然后,注意我说的是好的文艺作品,不是那些专门给你刺激的,看一次就不想看了,刺激刺激就完了,不入流的。现在许多作家就以此为命,赚了很多钱。

鲁迅对文学的特点了解很清楚,有深刻的理解,他才写得好作品。鲁迅在日本学习时的张道元老师在一次休息的时候就问了:“贤童,你来回答文学和学说有什么不同呀?”鲁迅回答:“文学在于增人感,学说在于启人思。”比如说哲学、政治经济学启发人们思考,文学在于增人感。对了,文学就是传播感情的,鲁迅的作品也是传播感情的。那你读作品、读小说你就考虑什么地方你感动了,哪一笔描写你最感动,整个作品能不能使你感动,你就抓住。主题就在这里,作品好就好在这里。就这么读它,走进书中去,不能搞什么隔岸观火,一下子就要抓住主题。

下面我跟你们讲《一件小事》。这篇作品中学老师没讲清楚。后来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加准确地理解了,重读鲁迅了,我才认为我搞清楚了。我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就读《一件小事》,读完后,老师布置一篇作文,题目就叫《一件小事》。我当时还受到老师表扬。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写一件小事:“有一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学堂,走到一个上坡,看到一个老爷爷推着板车往上推,我马上放下书包帮老爷爷推上坡,老爷爷回过头说:‘小朋友,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老师还表扬我呢,做了好人好事,文章又写得漂亮。你想想多么糟糕,鲁迅都四、五十岁了写《一件小事》,小孩十一、二岁就《一件小事》,写来写去,好人好事表扬稿似的。我告诉你,《一件小事》初中一年级读不懂,实在读不懂。你不信我们再来一起读,太难懂了,看大学生懂不懂。这个作品充分说明鲁迅的精神。请注意文中:“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期间耳闻目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的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坏脾气……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后来读到这里就重要了。我告诉你《一件小事》讲不清楚,最难懂的就是“坏脾气”。我现在考考你们,你说坏脾气是什么?这个知识分子身上的坏脾气以往的评价是自私自利的,跟车夫一对比,你太自私了。车夫多么好啊!关心老弱,对自己的行为过失认真负责地把她扶起来,送到行政处分去,我突然看到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起来,需仰视才能见。你看看这对比,车夫多么高大。

问题是这坏脾气是知识分子自私自利之心吗?你能在其它材料上能找到能说明鲁迅说的清朝末、明国初期的知识分子当最重要的毛病是自私自利吗?恰恰不是,这坏脾气最不好懂了,坏脾气就是刚才分析到刚才说的:因袭的重担。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知识分子的毛病,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怎么做人的毛病。你们大学生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我告诉你,雷峰叔叔早就替你说清楚了:为人民服务。但是你知道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是什么的干活?他没有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历来是“士为知己者用”。知识分子有学问有才能干什么,他不像我们是为人民服务,他是要找到一个名主,哪个皇帝英明,哪个大官头脑清楚,尊重我,重提我,赏识我,我就替他办事。那个岳飞,文武全才,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人生态度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诸葛亮最聪明,智慧的化身。你读他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就是根据孔子孟子所说的,作为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的指南。孔子孟子也不是他们发明的,这是根据知识分子的的特点设计出来的。自古以来的人都是这样的人生态度。孔子在《论语》中说:“邦有道则志,邦无道则疑。”邦,就是革命国家,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皇帝老子头脑清楚,我就把我的聪

明才智贡献出来,则志。邦,无道呢?国家世道乱糟了,皇帝老子昏庸无道,奸臣当道,我就装糊涂,我有学问我有才能我不干。我回家吃老米,我不当官。你要问我,我不懂,我二百五,才不当官呢!孟子说的很清楚:“大丈夫在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知识有学问有才能看形势怎么样。要是穷,穷是包括形势不好,没人瞧得起我,没有大官重视我,我独善其身,保全我自己。那诸葛亮又为什么大干一场呢?刘备特别重视他。诸葛亮说的很清楚:“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卖了好价钱,一次我不见,二次我不见,三次还来找我,找我还征求我的意见,这么谦虚,这么重视我。好,我替你卖命。知识分子都是这样的,哪个皇帝重用你赏识我,哪个大官重用我,我就干。鲁迅深深了解的,从陶渊明开始,竹林七贤,唐朝的王维,这都是有名人物,更多人都是这样的。你读了那么多书,满腹经纶,为什么什么都不干啦?因为世乱呀!“三味书屋”的老师树建武的孩子树竹林比鲁迅大十岁,树竹林也可算是鲁迅的老师。树竹林已经考上了秀才了,过四年考举人,不过树老师不让他考,把他关起来,锁在房里面。树竹林想不通,我学问那么好,准备又充分,我肯定考的上,家里又那么困难,成天就教几个书,生活不好过。你说他家里穷,孔乙己一人有一个长衫,他们父子两人才一件长衫,多么清贫的日子,他想我那么有学问,肯定考的上啊,那么好的机会,很多人考,我怎么不能考?他父亲不让他考,不听话,乖乖的在家里,有饭从窗口里送进去。树竹林晚上把窗户砸了,跳出去就去考,考上了——举人。考了举人就当县长,当了四个多月,快半年了,当县长工资高,工作忙不能回来,专门派了一个人带了几百个银元,还有布料、食品。树建武却想,现在世乱,昏太后昏皇帝当权,有本事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能出去当官,要他的臭钱干什么,你考上了当个县长怎么了,不稀罕。你看他多么顽固呀!你想像他这样明哲保身的人,坏脾气就来了,落落寡欢,愤世嫉俗。那么有学问的人却碰上乱世,你说倒霉不倒霉。

一旦革命起来,那么多知识分子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民国六年的事情,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知识分子有时代敏感性。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那就说明这个知识分子是下层知识分子,不像古代陶渊明有田,也不像诸葛亮有三十亩田,也不像王维家是大地主。为生计问题,那么一大早,不得不在路上走。车夫的诚爱之心触动了他的冷漠之心,他这冷漠之心不是自私自利,就是坏脾气,知识分子落落寡欢,明哲保身产生的。处于乱世,就认为天道零沦,人心不古,就这么一个坏脾气。如果不是打破原来的生活圈子偶然机会接触下层劳动者,他就是跟知识分子一起坏脾气,我坏脾气,你喝酒,我也喝酒,你狂嫖乱赌,我也狂嫖乱赌,始终出不来,始终改变不了。

对于恨恨而死的人在他没死之前,我要劝告他一下:诸公,你知道北京距离昆仑山有多远。黄河距离溺水有多远,你知道棉花是白的还是红的,火药除了做鞭炮还要做什么,罗盘除了看风水还能看什么……你半夜里起来仔细想想就会好一点。你不要老是恨恨而死,你不要老在书本里搞生活。你走到广阔的天地看看普通的劳动者是怎么生活的,他可不像你们那个坏脾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保持对人的诚爱之心。《一件小事》就是要你改变在书本里搞生活的坏毛病,劳动人民没有恨恨而死的坏脾气,他们只有对人的诚和爱。

鲁迅的作品又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另一面,那就是自省慎独,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好传统。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中说过,共产党员要慎独。君子慎其独也,这说明鲁迅敢于直面人生,很深刻的看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落后的传统,很深刻的鲜明的把中国知识分子自省慎独的精神写出来了。鲁迅也是这样的人,他改造别人,揭露别人不留情面,揭露自己更不留情面,然后我跟你讲《故乡》,我敢这么说,恐怕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就是《故乡》,为什么?中国占世界人口最多,但是到现在也未搞的太清楚,我刚才说的这个人分析鲁迅不敢直面人生:鲁迅即便是二十年代初期,他个人对人生的悲苦体验已经在小说中越涌越多。

请注意,我认为这个作品是灌输诚和爱的。我刚才说了,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是你要注意,鲁迅写小说也有灌输诚和爱的,鲁迅在东京留学时和他的好朋友经常探讨我们中国的国民心,提出了三个问题:最理想的国民心是什么?我们国民心缺乏的是什么?怎么改造国民心?他们共同认为,我们国民心中缺乏的是诚和爱。

鲁迅写《故乡》,是在传播他的家风,他的家风好得很,或者再具体说,他是为他母亲写的,献给他敬爱的母亲的好小说,为什么?因为这个“母亲”是以自己母亲做模特的,鲁迅的母亲不简单,她是家庭妇女,但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鲁迅后来跟许广平说:“我的母亲要是年轻二、三十岁的话,她可能也是个英雄。”鲁迅为什么笔名叫鲁迅,鲁是他母亲的姓,可想而知他对他母亲是多么敬重。

鲁迅回故乡,他的母亲见面后只是让他坐下、歇息、喝茶,不提搬家的事,后来提到搬家了,“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请你仔细体会,说明母亲是多么关怀自己的儿子,这话多么有分量。“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这说明鲁迅母亲对贫苦人家从不另眼相看。鲁迅和闰土见面时,闰土说道:“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要回来了。”“我”和闰土20年没通信,也没挂长途电话,更没有传真,有的就是母亲对他好,他也对“我”好,这就是诚爱之心。当母亲提到闰土的时候,我脑子里忽然闪电似的出现一幅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画面多么神异。古今中外,哪个作家能用神异的图画来描写一个农民的孩子,母亲对农民不另眼相看,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对农民另眼相看。你要是看现在的母亲,她不认帐,你农民泥巴腿,我孩子还要考大学呢,跟你玩干什么?还有那个杨二嫂,她的形象不是坏形象,只是贫穷而不顾脸面。母亲对杨二嫂客气,鲁迅惶恐的站起来,一直默默的站着,这是对母亲的朋友的礼貌。

鲁迅及其小说创作是个很宽很广的话题。由于时间原因,今天只能讲这么一个方面,如果有可能,下次来再继续讲。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钱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

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 正传》和《狂人口记》等。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鲁迅作品有哪些

鲁迅- 鲁迅作品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二心集》文选《阿Q正传》《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兔和猫》 《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热风呐喊)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体,可谓知言小说集: 《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 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研究性课题论文 课题名称: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研究时间:2011年03月15日 班级:高一五班 指导教师:胡润华 组长:靳庆华 小组成员:杨少雄、王蕊、石家驷、祝丽兵、范荣刚 学校:临洮县第二中学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靳庆华、杨少雄、王蕊、石家驷、祝丽兵、范荣刚 [摘要]:鲁迅小说的题材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了“画眼睛”“勾灵魂”等的手法而生动传神。小说结构形式以显示个性为准则,形式丰富多彩,同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文约意深,简笔传神。 [关键词] :鲁迅小说题材结构人物形象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江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编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城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节选)等八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 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 1.童少年时期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

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 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 ?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

看鲁迅小说《祝福》的结构线索

看鲁迅小说《祝福》的结构线索 鲁迅小说《祝福》的结构线索,除“我”外,就是卫老婆子。她成为线索人物的重要条件:1.卫老婆子的娘家是卫家山人,而祥林嫂又是她母亲的邻舍。2.卫老婆子的社会身份是个中人,她为祥林嫂联系工作,为她找活儿干。她成为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另一个实际见证人。而“我”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在说明这个线索之前,先要说明一点,鲁迅把祥林嫂的活动范围锁定在鲁镇,而对祥林嫂在鲁镇之外的生活采取了间接方式来写,或由祥林嫂自叙,或由他人转述。明白这一点,就容易明白卫老婆子所起的线索作用。小说中是卫老婆子把祥林嫂介绍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并说明了其家庭变故。又是卫老婆子带着祥林嫂的婆婆找到鲁四老爷家,让其家里人将其抓回去。在新年将尽时,卫老婆子把祥林嫂再嫁贺老六的事告诉四婶。两年后的秋天,卫老婆子第二次把祥林嫂带到鲁四老爷家。由于丧夫死子的沉重打击,祥林嫂渐渐精神不济。四婶等人于是想打发她走,叫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卫老婆子哪里会管她的事情?于是,祥林嫂沦落为一个乞丐。由此看来,卫老婆子的线索作用在小说的主体部分得到充分体现。两条线索互为表里,平行推进,彼此呼应,共同结构出一篇完美的小说。 两条线索的作用是不同的。两条线索展现出两个世界。“我”作为表层线索而存在,展现出一个理想的理性批判的世界。卫老婆子作为深层线索而存在,展现出一个实在的现实生活的世界。 先说线索人物“我”。《祝福》中这样写道: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一段话提出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把祥林嫂这个妇女当作玩物,不当人看待;二是把女人也看成人来看待。显然,“我”是持有后一观点的。这正是人文主义观念在小说中的体现。鲁迅正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对这个非人世界进行了强烈批判,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鲁迅用自己的笔向世人展现出鲁镇──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这座铁屋子的黑暗沉闷,以此警醒世人。虽然小说中的“我”并没有给祥林嫂指出一条生活的出路,但妇女解放已经提出,令人深思。祥林嫂之死说明妇女解放问题的急迫性和严重性。因此,为那些仍然活着的祥林嫂寻找生活的出路,正是当时的一个艰巨的社会任务。我想,这就是鲁迅写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意图吧。 再说卫老婆子。她在祥林嫂悲剧命运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她把祥林嫂从一个火炕中推到另一个火炕,看其在火炕中挣扎而无动于衷。她势利,冷默,麻木,不但丧失了感受别人痛苦的能力,而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不幸。在给四婶讲述祥林嫂再嫁的事情时,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卫老婆子对此事很赞赏:一是她认为祥林嫂交了好运。她对四婶说:“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本学期,我的公选课选的是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会去领悟一篇作品的内涵,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本学期的文学欣赏主要都是围绕我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展开的,我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朝花夕拾》了。该书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2月至11月间创作的散文10篇和小引1篇及后记1篇。《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朝花夕拾》艺术特色鲜明--爱憎分明;叙述与议论、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有机结合;流畅自然,亲切平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 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这十篇散文,正是其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作品归类 小说集: 1《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 《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 《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2《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3《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

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中国小说史略》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摘要】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取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同时,鲁迅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关键字】鲁迅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正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19l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l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呐喊》和《彷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剧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对新社会的热情向往,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呐喊》与《彷徨》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等重大事件,便是《呐喊》和《彷徨》的基本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呐喊》是“五四”初期至“五四”高潮时期的作品,而《彷徨》则是“五四”后期即低潮时期的作品。这两个集子的思想内容和战斗情绪,还是有差别的。前者带有更多的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着重揭露封建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呐喊声音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的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后者流露出作者忧郁彷徨的情绪,旨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封建余孽并着重对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探索,批判他们的个人主义和软弱性,显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00812鲁迅小说特点

1鲁迅的思想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的“文化-精神”改造观念上。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病方面,他猛烈抨击历代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治心”手段对人心的残害,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衰落的根由;同时赞扬那些历史上敢于反抗现实,特立独行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在借鉴、吸收外来的思想态度和实践上,他看重西方19世纪以来具有独立人格和反抗现实精神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翻译介绍跳动着“真实的心”的文学作品,以期达到通过文学进行心灵交流,使中国融入世界文学和世界思想的目的。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他也坚持不从理论、条条框框来衡量作品,而是看作品是否体现了人的本心;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样真实地表白内心,甚至“抉心自食”,以至达到了思想内容的无比深刻。鲁迅以坚韧的“精神战士”形象,努力克服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虚无态度和绝望情绪,执着于自己经历的人生和现实,在文学创作、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等方面,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作了具有经典性的杰出贡献。 2小说创作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3题材开掘的深刻性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浙东市镇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乡土世界。他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离婚〉、《明天》等小说描述了一些农民形象。在描述下层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时,正面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愚昧和在封建权势压迫下的不幸人生。作为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暗示出旧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溃败、昏暗、了无生气的时代背景。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这些人物形象则在不同层面代表了中国民众苦难的生存状态和麻木不觉醒的心理状态。通过一农民题材的广泛展现,鲁迅描绘出了旧中国这个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鲁迅描绘的另一主要题材是知识分子。鲁迅主要讽刺传统文人的迂腐、“无行”和“无文”。鲁迅又刻画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知识分子即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处理这两大类人物题材上,鲁迅的眼光是独特的。A、没有用过多笔触去展示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图景,或直接写实地描摹具体的人与事,而是把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B、对知识分子的描绘重心在于他们作为孤独者,出于拯救民众却被民众吞噬的绝望境地的精神痛苦和“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境地。体现了一种显示灵魂的内在性,逼迫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连同作家本人、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灵魂的拷问。C、还具有自觉的主体渗透意识,即把自己摆进小说中,无情地解剖自己。这种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是鲁迅“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是小说现代性的独特表现,也是鲁迅小说的经典意义之一。 4情景结构的独特性形成了“看/被看”和“去——归——去”的典型模式。〈示众〉是“看/被看”模式的典型代表。这个小说只写了一个场面:看犯人。小说不着重刻画人物,主要写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氛围。在这个相互对峙的关系中,“看客”及其心态展现了国民的劣根性、愚昧和麻木,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沦丧的象征。而被看者则有两种类型:一是不幸的普通群众的不幸成了人们鉴赏和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