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医考研《方剂学》表格笔记

2019中医考研《方剂学》表格笔记
2019中医考研《方剂学》表格笔记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内伤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 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失宣降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 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2. 成痈期: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 酿成痈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得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与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得卫分 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与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得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得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得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 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得 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得病机与治法,提出温润、凉 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得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得 治疗。

中医内科主治打印版

中医主治中医内科学笔记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林佩琴 《类证治裁、伤风》 提出:时行感冒 之名 病机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 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加减泻白散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平时治本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补充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 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 扶正固阳,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上实下虚: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苏子降气汤 ;阳虚水停, 上凌心肺伴喘咳心悸,用真武汤加桂枝等。舌青紫加丹参红 ;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 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 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 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肺痿以咳吐浊唾延沫,肺痨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特征。?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内经首载病名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 痰热内扰,胃失与降,致心神不安者, 用黄连温胆汤?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 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与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医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饮 5.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伤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

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 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 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 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 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 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 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 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疟疾 正疟——驱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由于考点和难点众多成为了考生们最头疼的问题,有很多考试被中医内科考试挡在门外,因此倒在了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路上,为了帮助考生们顺利通过中医内科学考试,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感冒: 1、风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热哮;定喘汤。久病伤阴;麦门冬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2、脾虚;六君子汤。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 1、风寒袭肺;麻黄汤。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 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 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

最新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学习-----好资料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岀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 敛之品 1) 2) 3) 4) 5)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肺也。 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 1) 2) 3) 4) 内伤咳嗽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敢 7) 肺阴亏耗一 — 三、 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宿痰伏肺(夙 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1) 2) 3) 4) 2. 1) 3) 四、 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 1 . 1) 2) 3) 4) 5) 2. 1) 2) 3) 五、 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2) 3) 4)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十药神 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 朱丹溪滋 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岀“杀虫” “补虚” 1) 肺阴亏损一月华丸丨 , 2)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 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 )阴阳两虚一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 —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 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 ~ 痰蒙神窍一涤痰汤] 痰浊蕴肺一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 痰热郁肺一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金匮》始有名称,提岀“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岀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岀“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痰饮胃肠 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留胃肠一 悬饮胁下 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邪伏少阳一柴 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溢饮 四肢—小青龙汤T 支饮胸肺 寒饮伏肺一/」!青龙汤 脾肾阳虚一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 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 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2 .齿衄 1) 胃火炽盛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荡 2) 阴虚火旺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 .咳血 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银翘散丨 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一参 阴虚感冒一加减葳蕤— 、咳嗽 刘河间提岀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 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一桑杏荡 痰湿蕴肺—二二 :苏饮、玉屏风散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拗汤合止咳散 陈汤、三子养亲汤 发作期 冷哮一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热哮—定喘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包热哮一小青龙加石膏汤 风痰哮一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肺睥气虚—六君子汤丨 肺肾两虚一金匮肾气丸 实喘 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里热-麻杏石甘汤f 丨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一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一参 M 附汤 初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一力 恢复期— ____ 月市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阴虚为主 1味桔梗汤 《证治汇补》分虚实。 痰浊、水饮、淤血 1) 2) 3) 4) 5) 八、饮证 1 . 1) 2) 2. 1) 2) 3) 4) 3. 4. 1) 2) 燥热伤肺一桑 _______________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一百合固金丸 吐血 4. 1) 2) 3) 5. 1) 2) 6 .尿血 1)肾气不固一无 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一小 蓟饮子 3)肾虚火旺一知 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 脾汤丨

精深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中医科学的定义、性质及围 中医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科摘要》是首先用“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学全套笔记整理复习

中医内科学

总论: 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 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 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 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 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 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 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 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 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 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

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 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 白,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 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 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 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 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⑴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⑵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 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2)热哮-定喘汤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2. 缓解期 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 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银翘散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 1)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汤 4)痰浊蕴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5)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八、饮证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1.痰饮胃肠 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 2.悬饮胁下 1)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3)邪伏少阳-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4)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溢饮四肢—小青龙汤 4.支饮胸肺 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桑菊饮 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桑杏汤 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2)脾胃虚寒—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脾汤 7.紫斑 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茜根散 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发病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辨证首分清虚实,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辨病变脏腑。治疗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精要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概说】 一、 概念: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所致的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 发热、全身不适为特 征。 发病季节:四时皆有,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称谓: 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时行感冒。 伤风一一感冒中症情较轻,多为感受当令之气者,或称冒风。其中因感寒所致者又叫冒寒。 重伤风一一病情较重,多为感受非时之邪者。其中因风寒致病之重者,又称为小伤寒。 时行感冒 感受时行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者。 二、 沿革: 1、 《内经》中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记载。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 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 主症以寒热、 头痛、身痛为主症。 2、 《伤寒论》认识到感冒有中风、伤寒之别。太阳中风一一桂枝汤证;太阳伤寒一一麻黄汤证。 3、 《诸病源候论》起,又倡“时行之邪”致病之说。 4、 宋元以后,医家提出了 “感冒”病名,确立了治疗大法,对虚体感冒补充了扶正达邪的原则。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 《仁斋直指方》,该书倡用参苏饮治疗:“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元《丹溪心法?伤风》指出病位在肺,治疗大法一一“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 5、 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 《医学心悟?论汗法》:“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 三、 讨论范围:以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 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发病学) : 2、 病邪侵犯肺卫,而以卫表不和为主(病位) : 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 3、 病理属性有寒热两大类别: 4、 病理变化:感受风寒湿邪一一风寒束表,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一一风热犯表, 皮毛疏泄不畅,邪热 犯肺,肺失清肃;如挟有时行疫毒一一传变迅速,病情多重,或变生它病。 5、 预后转归:一般感冒病邪轻浅,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老年、婴幼儿、体弱患者以及时感重症, 可有传变,或同时夹 杂其它疾病。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 皮毛、 肺卫疏懈 、 外邪乘袭 \ / 卫表不和 肺失宣肃 湿 暑 肺卫 口鼻 感冒病因病机示意如下: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知识提纲 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 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 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