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堂教学,教学]改进美育教学从课堂教学开始
以美育美向美而行——浅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以美育美向美而行——浅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也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高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美术专业知识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等。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美育美;向美而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1引言高中美术课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各种艺术形式,如素描、国画、油画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本文就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2以美育美向美而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势2.1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素质教育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有着很大区别,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应以“以美育美”为根本宗旨[1]。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美术知识学习,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人体的结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可以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美术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高中美术课程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渠道,在高中阶段通过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艺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和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此外,通过对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等进行欣赏与鉴赏,也能够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俗话说“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
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
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
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美育教育在育人方面意义重大、作用独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
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
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
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
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总结
美育工作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而课堂教学是美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美育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首先,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教师
应该具备艺术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艺术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科内容,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美育不
应该局限在艺术课堂中,而是应该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和文学作品的赏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和分析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在科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
的艺术技能培养,更要关注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综合人才。
总之,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
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结合学科内容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美育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谈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谈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教态美、教师的语言美、教学的板书美、教学的结构美等。
关键词教学美育美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着美的规律全面育人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美育即审美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需要美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才培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美育的功能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多年来,笔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受益匪浅。
现仅就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方法,简述如下:一、教师教态美教师的教态美是教师形象美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仪容、表情、姿态、动作等诸方面的综合审美要求。
教师是教学艺术的创造者,其形象和行为参与教学艺术的创造,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
平时教师的服饰、言行、仪表和精神面貌都直接地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学生。
因此,教师在平时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塑造良好的风度、形态、教态,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教态美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教师人格美的表现,是教师心灵美的流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领。
教师要注意穿着整洁,举止端庄,表情真诚,气质高雅。
更要情绪高昂,有精气神,从而给学生以形象美。
我在每次上课前与学生互致问候时,都努力做到声音高亢,气息短促,这样做既能激起自己讲课的情绪,又能振奋学生的精神。
教师高昂的精神,会深深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神为之一振,扫除前一节课的疲劳,从而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状态。
将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结合

将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结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很多学校在美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很多学校只将美育活动放在课外时间,而且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艺术欣赏或手工制作。
这样的教育方式无法充分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而且也难以使学生对美育产生兴趣。
因此,将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结合起来,成为了现阶段美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将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学生更全面的教育效果。
美育活动可以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文学课上,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字描述,启发学生对画面和色彩的想象。
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实验和模拟的方式展现生命和自然的美丽之处。
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欣赏历史建筑、艺术品和文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
此外,将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结合起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形状、质感和结构等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意思维。
通过艺术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与此同时,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动中,发掘自身的潜能和特长,产生积极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
另外,将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认知。
美育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社交经验和情感交流机会,在师生、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例如,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身份和角色的转换,了解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沟通技巧,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将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与美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相互协调和统一,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建筑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舞蹈美书法美、人物美、语言美、服饰美等等,美的事物遍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语言美——课堂教学的兴奋剂难以想象一个“结巴”讲课会产生什么效果,“蚊子”的低吟会有谁喜爱,“破罗”的单调高音会有谁去欣赏,也难以想象祥林嫂“我真傻”的重复罗嗦会有谁爱听。
相反,疾徐适度、抑扬顿挫、简单明了、幽默诙谐的语言,却是人人都能听懂且人人爱听了。
教师若在语言上多下些功夫,往往能深深地牵动学生的脉搏,引起课堂的共鸣。
比如,几何中讲“点动形成线”时,教师若以“流星”为例,独具匠心,用语言描绘一番:“夏日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颗流星,拖着长长尾巴,坠落天际……”,寥寥数语,就以流星陨落,其身后留下一条优美的弧线,说明了“点动形成线”这一结论。
生物课讲“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时,教师可设问“人的鼻子为什么‘大头’向下呢?因为‘大头’向下,便于对气味的接受,同时下雨天不会漏雨。
”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捧腹之后,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再比如力学中讲“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时,教师若说:“我们常见足球运动员用头把足球顶开,可谁见过有人用有头去顶投掷过来的‘铅球’呢?”学生会在大笑之余,想到了铅球质量较大,因而惯性较大,从而明白了“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也越大”这一结论。
语言的诙谐美、恬静美往往可使一节课妙趣横生,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形象,更深刻。
2 绘画美——课堂教学的窗口美术课,理所当然要体现绘画美,绘画不美,就无所谓美术了。
但美的绘画用在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学中,会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形象。
2.1 板图。
物理学中的力学示意图,化学中的实验装置图,生物学的板图,地理学中的地图,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语文中的课文结构图等等,无不体现绘画美。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美术是传达感情、感受的艺术。
人们可以从美术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
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一、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1、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认识淡薄目前应试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可上可不上,淡薄的课程认识使得美术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形同虚设,上至领导,下至学生、家长均不注重,常常流于方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看成边缘学科,弃之不能,食之无味。
2、师资力气单薄,教学形式陈旧目前偏远农村的美术教师不只数量严重缺乏,而且师资程度良莠不齐,甚至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师,使学生的美育发展从小就缺乏。
3、功利思想影响了美术教育在高考压力下,部分学生和家长为走“捷径”,被迫参与各类短期美术急训班,“病急乱投医”,不思索个人能否具有美术专业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不注重文化课学问的积聚,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
4、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由于美术课不作为考试科目,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显得非常随意,多把简单的美术学问作为授课内容。
而这样一来,关于早曾经控制根底学问的有艺术开展意向的学生,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学习;关于缺乏美术根底的学生,时断时续的教育又让他们学不到什么东西。
同时,教学局限在学科之中,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络,学问在构建过程中很难得到真正的内化,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5、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缺乏依据学习范畴或学科群的特征来研制和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这是世界教育的一个开展趋向。
但在理论中,不少教师没有觉得到这种新型课程对学生开展的促进作用,反而觉得它扰乱了系统的学科学问教学。
学校美育教育改进与发展方案

学校美育教育改进与发展方案【引言】美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学校美育教育在一些地方的实施并不完善。
鉴于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校美育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方案,以期提出可行的建议。
【背景】当前,学校美育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文化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改进与发展学校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师资培训】师资队伍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应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机制,提供各类培训课程,使教师们能够不断学习更新的美术知识和教育理念。
此外,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养。
【丰富课程内容】为了充实美育教育的内容,学校可以策划多样化的课程活动。
除了美术绘画、雕塑等常规课程外,还可以引入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使学生们体验到不同艺术领域的魅力。
并且,可以把美育教育与其他科目融合,如美育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开设社团及比赛】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各类美育社团,如美术社、摄影社等,提供学生们展示才华的舞台。
此外,可以设立美育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能力。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学生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
【借助科技手段】在电子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改进美育教育。
比如,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艺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验感。
【开展社区合作】学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络,开展美育教育的合作活动。
比如,邀请当地艺术家来校交流分享;组织师生参观当地美术馆等。
这样的合作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拓宽他们的视野。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国外一些国家在美育教育方面颇具经验和成果。
学校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例如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国外美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来提高教育质量。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塑造美好情感、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美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美学素养,成为了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艺术氛围,营造美的情境美育是一种追求美的情感体验,要想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首先要营造一个艺术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堂环境、挂起美术作品、播放音乐等方式,使得整个教室呈现出一种舒适、美好的氛围。
在美术作品展示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爱好。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钢琴课》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表达,进行美的方面的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二、启发情感共鸣,引导情感体验美育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共鸣,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情感去感知和表达美。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情感共鸣力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哈利波特》等,通过导读、朗读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共鸣与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创作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的活动,如情感共鸣游戏、情感谈话、情感写作等,让学生在表达情感中感知美、传递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情感导读,让他们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
三、开展艺术鉴赏,培养审美能力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鉴赏、评价、创作美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艺术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艺术鉴赏的活动,如美术作品展览、音乐欣赏、影视作品解析等,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美的力量,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优化美术课堂 提速美育教学

优化美术课堂提速美育教学【摘要】美术课堂教学的本身是艺术的教学,而艺术教学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细心寻求艺术灵感的来源,引导学生走进艺术的天堂,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来自艺术的魅力,真正的营造出一个美的环境,从而实现美的创造。
一堂真正的美术课堂,它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的。
从教育改革的目的出发来看,主要是为了培养一些全面发展的具有多重素质的学生,而美育的教育则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提速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美术课堂美育教学问题优化方针一、对美术的认识“美术”这一词最开始是出现于欧洲的17世纪,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我国,后来被普遍运用。
美术,美化其外表和技术。
它是对所有艺术作品造型的统称,艺术作家运用一定的材料去创造具有形式和轮廓的艺术品,使它们达到一种空间上和视觉上的效果。
另外,在艺术的分类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艺术造型、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及不同的艺术空间,把它归纳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融入最多的是他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的作品多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同时也表现一种生产形态。
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去培养一个画家,美育教学它是作为一种普及性的教育而存在的,作为美术本身,它的直观性、艺术性、感知性是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探究的兴趣,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心理、思想情操和高尚的人格的教育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学。
在我国美术教育中传统艺术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上至古代文物,下至明间艺术。
只有认识到国家本名族的文化,去重视它,去推崇它,去保护它,这个国家才可能真正的得到其他国家其他名族的欣赏与崇敬。
所以,要实现对本名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现今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进美育教学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和美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学习和欣赏美的过程中熏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获得不断提高,实现高效的美术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使美术教学课堂成为美育教育的主战场,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提高。
关键词:美育教育;美术欣赏;创新教学;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欣赏来熏陶情操,开发智慧,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教学,成为美术教学需要深入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进行美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还需要美术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用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技艺来感染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和教师的积极互动过程中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中学美术教学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中展现实现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要实现美育教学,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在新颖有趣教学中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主的美术素养,用丰富的美术知识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美育教学,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做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在脑海中充分想象绘画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净化和熏陶,实现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的教育。
(一)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改进美术教育

改进美术教育现代文明社会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教育,而教育中最能体现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则是美术教育。
教育的价值是不变的,而教育的方式却在不断的改变着。
众所周知,由于条件的限制,上课没有针对性的课本,缺少绘画工具,甚至没有专业美术老师。
过去的美术课都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简单的简笔画,学生在下面画的这种模式。
上课简单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甚至有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画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学校对美术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招收了大量的专业美术老师,他们大多都是从国家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为农村美术教育注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
其次,国家对各个学校都投入了很大的资金。
每个学校都建立起了美术教室,里面各类美术器材俱全,使得各项美术活动得以开展。
单从我们乡村学校举例说好了,现在我们有独立的美术教室,在课外我们组织起了美术兴趣活动,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辅导。
另外其次丰富美术的用具,使我们开展的还有国画、雕刻、泥塑、剪纸等等。
最后,学校里的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这样上课可以使用PPT进行教学,使得课程变得不在那么枯燥。
仅仅有美术器材,有专业老师,有多媒体就行了吗?这还不够,这还需要对原有的美术课堂教学进行改进。
其实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就是把美术定位成了素养教育、审美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更多的时候我们把美术定位成了情感教育,兴趣教育,这无疑对美术美育教学改进起了很好了指导作用。
那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为此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
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总结
美育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来总结一下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工作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
赏美丽的诗歌、音乐、艺术作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优
秀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全面和完善。
总之,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创新能力。
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美的力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美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美育心 以心赏美——运用新课程理念,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以美育心以心赏美——运用新课程理念,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发表时间:2019-05-13T14:36:01.2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作者:陈旭彤[导读]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变,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坚持“以美育心,以心赏美”的人本主义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汶源学校)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变,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坚持“以美育心,以心赏美”的人本主义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坚持“以美育心、以心赏美" 这条主线呢?主要是把握好四个教学环节。
即教得生动、学得主动、练得灵动、评得感动。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育德长知。
一、教得生动1、美术教师由课堂知识的灌输着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新课程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
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的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
如我在上二年级上册的《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在课堂设计了“大朋友帮帮我”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制作,碰到疑问引导其小组先讨论交流,还不能解决问题的,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再次展开大讨论,确实找不出解决办法的就可以咨询“大朋友”------老师。
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总结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美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艺术知识、展示艺术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探索艺术领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让他们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创作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最后,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美育工作,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情感、意志、品格等方面的素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总之,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
教师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美育水平,将美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美术课堂——李力加《改进美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用一个公式 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 。
“人―世界”关系的特征: ①内在性。 ②非对象性。 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灵处其原天 王 明是发本地 阳 。人窍是万 明
心之一物 : 一最体与 点精,人
下面是一个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的例子: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 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 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 当伫立在马蒂斯剪贴作品前,作品究竟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 看到作品后,感觉上是主 客二分的认识吗?
• 为什么说美感不是认 识,美感是体验?
• 在美术鉴赏、欣赏课 堂上,学生美感的生 发,美感经验的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程里,为什么体验 是第一位的?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主体―客体 ”vs “人―世界”
地公共教育资源(博物馆、美术馆)的利用,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要渗透于学生 的生活。
美术课程的性质
•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 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 ……
人的本质力量
• 会听音乐的耳朵,
• 能够欣赏形式美感的眼睛。
•
——马克思、恩格斯《1840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 策略二:建立美育评估制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进行评估,教师 适时培训,扩大美育教师师资队伍。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审美知识、 鉴赏能力等方面测评,中考环节加重美育考评比例。
• 策略三:注重审美环境教育。方法:学校美育环境需要加强,将博物 馆、美术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进美育教学从课堂教学开始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事业,感知广阔的音乐天地。
我国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是在近二十年才开始渐渐形成的。
在新课改之后,《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欣赏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蛮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从听课到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必须要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
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并欣赏到音乐,情感教学和技巧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
本论文将举例音乐鉴赏课的作品,从教师讲解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来浅谈一下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音乐欣赏课的现状1.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1.1教师在欣赏与讲解之间的矛盾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中,以《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这一课为例,由于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先对两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较,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概念性知识讲解过多,而导致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没有了过多的想象空间。
而在欣赏中,又加以讲解作品曲调、细节等,使得学生毫无兴趣和注意力去自己判断和欣赏。
而相反,欣赏过多讲解过少,学生则又大多表现很茫然,不知道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感。
1.2学生音乐鉴赏力普遍下降当欣赏完两首《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所听到的作品的场景、所想象到的作品背景时,学生的反应较为茫然,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普遍降低。
在让学生对比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开动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更多的是等待别人的回答以及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
学生不愿、不想开动大脑去对音乐做出相对的反应是上课过程中,教师相对头痛的问题之一。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日渐下降。
1.3教师缺乏课堂互动过程在讲解《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教师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风格等知识讲解较为枯燥死板,只是照本宣科的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教师急于让学生理解很多概念以及作品的更多相关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导致学生无法做到主动地、自愿地融入到作品中去。
而欣赏课中缺乏课堂互动,使得学生无法提升欣赏作品的兴趣以及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2.造成现状的原因2.1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在以往音乐欣赏课,教师一直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
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
由于担心很多学生不能够做到较为完整的理解音乐意义,往往就会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音乐、解释作品中的细节,结果导致学生反应相对麻木呆板,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较强的求知欲,毫无自主学习能力。
单一的听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概念及含义。
那么学生只是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
因此在进行新课前,可以采取情境导入的方法,以音乐欣赏为背景,播放音频的同时让学生去想象自己所听到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带领学生走进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情怀,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言,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否有误差,然后再进行概念性的知识讲解,将作品的背景原型、作者简介、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等加以讲解。
以两首作品的对比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2.2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欣赏过少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先入为主的将作品分析提前讲解给了学生,在欣赏前就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两首作品本身就是学生不熟悉的音乐领域,乏味的讲解只会导致学生没有了对于音乐的期待和兴趣。
纯知识性或理论性的知识介绍应该要做到尽量删繁就简,教师要懂得抓住作品的特点和重点,言简意赅,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吸收所讲的每一个重点,绝对不可一把抓,过多地讲解。
很多教师认为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应该先把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讲深讲透,做到每一点都讲到,生怕学生不能吸收和理解。
结果讲得多听很少,学生失去了对作品的期待和兴趣,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
教师无意识中,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了学生,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这两首作品过程中的主动性,导致学生普遍失去了对作品的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来更加自主地、自愿地理解作品的意义,鼓励学生多发言,积极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
2.3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时缺乏教学技巧,讲课呆板枯燥,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统教学方式泯灭了音乐课程本身原有的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教师在课堂中的课堂互动过少,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
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就是教师播放音乐作品,然后完整听一遍,再分段听一遍,学生们通常都是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必然失败,学生们必然毫无兴趣可言。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参与,才是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必备方法。
例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在拓展环节一起歌唱对我国河山礼赞的歌曲,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达到了音乐教学德育教学的目的,通过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实现音乐新课程的价值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音乐本身,这才是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所必备的环节。
二、音乐欣赏课的问题解决方法1.激发学生音乐鉴赏力1.1欣赏为主,讲解为辅以老师讲解为辅,在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老师加以简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去想象和自己所聆听到的作品场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以学生理解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己动脑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想象。
1.2进行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想象自己所聆听到的音乐场景,可以使得学生对于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起到强化作用。
在内心就产生了学习主动性,做到愿意学习、愿意欣赏并且愿意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对比《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两首音乐作品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2.1音乐形式多样化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们会对视频音乐更感兴趣,聆听音乐更专注。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去欣赏音乐作品音频、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
现在网络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
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耳朵听,可能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抽象。
音乐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形式多样。
2.2丰富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音乐作品的特点,使得学生对于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起到强化作用。
这节课,老师在让学生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时,选用了交响乐团的视频进行播放。
这样就可以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法,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借助视觉的直观现象来帮助听觉去感知音乐,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理解和音乐情绪的表达。
3.以音乐作品为主题进行课堂活动3.1课堂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以《芬兰颂》为例,欣赏之后会让学生一起学唱圣咏的主题和《中国军魂》的音乐主题,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在课堂中,学生的身体就是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人对于音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课堂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歌唱歌曲这样既能对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也能灵活运用。
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得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快乐,不再觉得音乐欣赏课枯燥乏味了。
3.2课堂活动是音乐课的总结课堂活动可以起到总结一堂课的效果,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音乐欣赏课。
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起到一节课的收尾,将本节课所学到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加以课题延伸,做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
课堂活动是一种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音乐创造。
课堂活动不仅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加强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
总结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研究课题。
1994年7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在普通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通知,改写了四十余年我国高中不开设音乐课的历史。
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以及改变教师不愿意上音乐欣赏课、学生欣赏不起来的现象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中。
新课改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就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的课堂上老师教学为主体更换为学生为主体。
怎样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作曲作词背景以及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通过音乐欣赏课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想象力,挖掘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方式下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创作音乐,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