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汉语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汉语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隐喻研究综述抽象思维实体语言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隐喻的形式一般为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安徽文学
W 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黄 琛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诗 经 中 的 比兴 . 二 是 先 秦 诸 子 论辩 说 辞 中使 用 中 的譬 论 辩 的 四种 方 法 ( 譬, 侔, 援, 推) 时说 : “ 譬 也者 , 举 他
指出 : “ 夫仁 者 , 己 欲 达而 达 人 。 能取近譬 . 可 为 仁 之 方
喻。 最 早 揭 示 出 比喻 特征 的是 墨 子 , 《 墨子 . , J 、 取》 中谈 法 的定 义 、效 果 和 分类 作 了论 述 。他 认 为 隐 喻 是 指 :
观念 对 待 ,即 将 隐 喻置 于修 辞 学 的学 科 体 系 中 分 析 .
同时 借 鉴 国外 的先 进 理 论 和 方 法 对 隐 喻进 行 分 析 . 使
克 服 了 传 统 隐 喻 理 论 重 功 能 阐 发 、轻 形 式 描 写 的不 足, 并 且 从 多角 度 、 多学 科 对 隐喻 进 行 分 析 . 使 研 究 逐 渐 向语 言 本 位 过 渡 清 末 学 者 龙 伯 纯在 《 文字发凡. 修辞学》 中对 譬 喻 “ 恐 本 事 本 物不 甚 明 白 . 而 引他 事 物 以显 之 也 ” 从 此
物 以 明之 也 。 ” 意 思 是 比喻 要 用他 物来 说 明本 物 。 孔 子 定 义 来 看 , 他 借 鉴 了古 人 的 观 点 。 而刘 金第 在 《 文 法 会 通》 中提到的“ 事 理有 易 知 者 . 有难知者 , 文 中欲 明 难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近10年国内隐喻研究述评

近10年国内隐喻研究述评

果越强。嘴 可望 、 杨忠认 为就某些空 间关系而言 , 构式 内部 形成了类典型 的范畴集合 ,空间隐喻是形成集 合的重要手
段, 在构式外 部 , 通 过概念整 合 , 以基本构式 为核心形 成 了

语 言 学 层 面
复杂的构式 网络 。① 张建理 、 骆蓉 对汉 英空间一 时间隐喻进 行 了深层次对 比分析 , 指出汉英 时间隐喻表征类 同, 但在 时 间概念语言例示 上具有差异 。 ⑩ 彭卓对英语介词 f r o m的意象 图式及语义进行研究 , 指出 以空间语义为基础 , 通过空 间隐
第3 6卷 第 1 0 期
2 0 1 5年 1 0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g U n i v e  ̄ i t y ( S o c . S c i )
V0 1 . 3 6No . 1 0
三 个 层 面进 行 梳 理 : 语言学层面, 跨学科、 跨文化层面 , 应 用层 面。 这 些研 究 有 以 下特 点 : 对 象 更加 具体 、 丰 富, 层 面 更加 立体 、 深 入, 思路 更加 理 性 、 客观 。但 同样 存在 一些 问题 , 如 对 隐喻 理 论的研 究缺 乏 系统性 、 研 究 方法有 待 完善 、 隐喻 理论 指导 下 的应 用研 究 以
热点 。针对语法 隐喻 的转级向度研 究 , 韩礼德认 为产 生语法
的新模 式。‘ 合词研究方 面, 林 正军 、 杨忠解析了英语复合
词的认知理据 , 指出隐喻和转喻 、 复合空 间理论 以及语法隐 喻理论是复合词构建 的策略 。 ( 黄洁研究了概念 隐喻和概念 转喻对汉英 隐转 喻名名复合词 内部语 义结构 的解释力 。 @ 习 语研究方面 , 习语 研究是近 1 0年来 的一个 热点 。习语并非 只是语言形式和规约义 的随意搭配 ,概念 隐喻是习语意义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 国认 知 隐 喻 研 究 综 述
季媛媛 , 李 瑛
6 1 0 0 3 9 )
( 西华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四川成 都 摘
要: 详 细统 计并研 究 了中 国 1 9 9 6 - 2 0 1 5年 ( 截 止到 2 0 1 5年 1 2月 1 2日) 刊 登在 中国知 网
上有 关“ 隐喻 ” 的文 献 , 发 现这 些 文 章 绝 大 多数 都 是从 认 知 角度 来研 究 隐喻 的 , 说 明九 十年 代 中 期 我 国对 隐喻 的研 究 已经从 修 辞 转 移 到 认 知 上 来 了。鉴 于 此 , 本 文 主要 从认 知 角度 对 1 9 9 6 —
成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T e x t i l e Co l l e g e
1 2 3期 )
2 0 1 7 年 1 月
V o 1 . 3 4 , N o . 1 ( S u m 1 2 3
以及 以方 大 尼尔 为 代 表 的 “ 合 成空 间 理 论 ” 。 而 因 为文 化差 异 等原 因 , 我 国语 言学 界对 隐 喻进 行 关 注
l 9 9 6 — 2 0 0 0 2 0 0l 一 2 0 0 5 2 0 0 6 — 2 0l 0 2 0I 卜2 01 b
图1 1 9 9 6 - 2 0 1 5年 中 国 隐 喻 发 表 文 献 每 五 年 数 量 分布
0 引言
西方 最初 的隐喻研 究诞 生 于古 典修 辞 学 , 至今 已经有 2 0 0 0多年 的历 史 , 按 其 研 究 的 范 围 与方 法
为 1 0 3 5 1 篇, 约 占总篇 数 的 9 9 . 8 6 %, 而 1 9 8 0 —1 9 9 5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 一) 视 觉词 汇 的语 义研 究
在 汉 英 视 觉 词 汇 对 比研 究 方 面 , 陈 佳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人 手。 对英 汉 视 觉词 的 常规 隐 喻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发 现 两 种 语 言 的 视 觉 常 规 隐 喻 表 达 均 反 映 出 从 具 体 的视 觉 范 畴 向 非 视 觉 的思 维 、 感情、 态 度等 范畴 的映射 , 提 出 不 同 的 语 言 系 统 体 现 了 相 似 的 认 知 过 程 。 吴 新 民 对 汉 英 常 用 视 觉 动 词 词 义 演 变 中 反 映 出 来 的 概 念 隐 喻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后 发 现 汉 英 在 视 觉域 的概念 基本一致 , 其差异 主要表现 在子 隐喻上 。 这 反 映 出 汉 英 两 个 语 言 民族 在 以视 觉 体 验 为 基 础 的 对 世 界 的 概 念 化方 式上 既有较 多的共性 , 又有 各 自的文化 特点 。 伍 艳 萍 对 英 汉 视 觉 动 词 的 语 义 投 射 进 行 了 分 析 .得 出 了词 语 的语 义 变 化 是 从 一 个 具 体 的 语 义 域 向另 一 个 抽 象 的 语 义 域 投 射 的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 , 隐 喻不 仅是 一种 修辞手 法 , 更 是 人 类 普遍 的一种思维方 式 、 一 种 基 本 认 知 机 制 。 隐喻 是 不 同领 域 内 一 个 范 畴 向另 一 个 范 畴 的 语 义 延 伸 , 是 一 个 概 念 域 向另 一 个 概 念域 映射 的结 果 。隐 喻在 日常生 活 中是 无 处不 在 的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的“ 概 念 隐 喻理 论 ” 指 出, 隐 喻 本 质 上 就 是 以 种事 物体验 另一种 事物 , 即从一 个 比较熟悉 、 易 于 理 解 的 源 域 映 射 到 一个 不 太 熟 悉 、 较 难 理 解 的 目标 域 。通 过 隐 喻 , 我 们 能 够 以一 个 经 验 域 理 解 和 认 识 另 一 个 经 验 域 , 从 而 建 立 起 概 念系统。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颠 覆 了隐 喻 是 一种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修 辞手 段 的传 统 隐 喻观 , 引起 了 国 内学 界 的 高度 关 注 ,学 者们 争相 从 各 个 层 面对 概 念 隐喻 进 行 了广 泛 的 研 究 。 因而 ,本 文 通 过检 索 过 去 十 七 年 间 发表 在 国 内外 语 类 核 心期 刊 上 研 究 概念 隐喻 的文 献 , 从研 究方 法 与 研 究 内容 入 手 探 讨 国 内概 念 隐喻 的研 究状 况 ,并 对 其 未 来研 究趋 势 做 出预 测 。这 类 回顾 性 工 作 不但 可 以拓 宽 国 内概 念 隐喻
零 跃 升 到第 六 阶 段 的 1 3 % 。 1 . 英汉 概 念 隐 喻对 比研 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是人类 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植根于人
们 的语言、思维和文化 中。人类 由近及远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体及其器



































2 1
l 4

概 念 隐喻 综 合分 析 研 究
概 念 隐喻 在 文学
0 0 0 2 1 1 1 l l O 1 2 l 0
学报 》
2 01 4 . 1 1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在使用中拥有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形式。

隐喻作为具有潜在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本文将进行一次系统和客观的回顾,来评价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汉语隐喻研究、语义隐喻研究、文本隐喻研究、语用学隐喻研究、修辞隐喻研究、认知隐喻研究、社会语言学隐喻研究和跨文化隐喻研究。

同时,隐喻研究还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绘画、咨询、戏剧、心理学、社会性格学、社会学、园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隐喻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进行。

首先,观察研究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文献来观察隐喻的使用和效果。

其次,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口头报告、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来挖掘隐喻的使用行为和语言效果。

此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国内隐喻理论的主要构造为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是指按认知结构来解释和分析隐喻,主要着重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它指出,隐喻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句子或文本,也可以用于表达句子或文本。

文化隐喻理论主要探究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并按文化情境解释隐喻的具体意义,强调文化强烈影响隐喻的使用和理解。

再者,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的成果繁多,有许多论文和著作涵盖了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文本隐喻、语言表达隐喻、教育隐喻、修辞隐喻以及其他多种隐喻形式。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在教育咨询、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中的隐喻使用,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的视野。

最后,从未来的研究方向来看,隐喻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期待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对跨文化隐喻的研究。

不同文化中的东西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跨文化隐喻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社会语言学隐喻的研究。

现代视觉艺术词汇研究

现代视觉艺术词汇研究

现代视觉艺术词汇研究现代视觉艺术是一门充满创新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艺术词汇对于实现艺术家的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现代视觉艺术中常见的词汇进行研究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形式。

一、线条和形态线条和形态在现代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视觉艺术家通过运用各种线条和形态来传达情感、表达主题或者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现代视觉艺术中常见的线条和形态包括曲线、直线、斜线、弧线、光影效果等等。

这些线条和形态有时呈现出几何化的特征,有时又是抽象的表现手法。

二、颜色和色彩颜色和色彩是现代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现代艺术家运用不同的颜色和色彩来创造视觉冲击力,引起观者的共鸣。

例如,红色通常代表激情和力量,蓝色则传达出安静和平和的感觉。

同时,现代艺术家还常常利用色彩的对比和补充来创造视觉效果,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三、质感和纹理质感和纹理在现代视觉艺术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观者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不同材质的质感和纹理,从而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艺术家常常通过运用绘画技巧,如厚重的绘画、刻画或者建筑构造等,来创造出丰富的质感和纹理效果,使观者产生触感上的共鸣和体验。

四、空间和透视空间和透视在现代视觉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艺术家通过运用透视原理和创造出的空间感来使观者感受到深度和立体感。

透视可以创造出观察者的层次感,并在作品中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关系。

现代艺术家还通过利用负空间和正空间的对比,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

五、符号和象征符号和象征在现代视觉艺术中是传递意义的重要方式。

艺术家运用各种符号和象征来传达对世界的看法、表达情感或者传递特定的主题。

这些符号和象征有时来源于文化、历史或者个人的经验。

观者通过解读这些符号和象征,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意图。

六、多媒体和新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新媒体开始被艺术家广泛应用于现代视觉艺术创作中。

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互动媒体,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总结)

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总结)

就国内而言,9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认知隐喻理论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作。

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强调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西方隐喻理论进整理,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隐喻的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赵艳芳(2001:96-122)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中从总体上对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课题进行了系统概述。

李福印(2004a)在《隐喻与认知》中重点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蓝纯(2005:111-130)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中对认知科学与隐喻学进行详尽的解析。

特别是讨论了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总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后,以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为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王寅(2007)在《认知语言学》中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并具体研究了认知模型、认知语义学、隐喻认知等方面。

胡壮麟(2004)在《认知隐喻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认知隐喻及隐喻的实质,并且概述了隐喻认知研究的“传导隐喻”、“概念隐喻”、“基本隐喻”、“诗性隐喻”等当代隐喻研究的热点,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金无足赤,本文作者发现,该书作者忽略了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如:经验主义及体验哲学)。

因为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有哲学理论做铺垫是必要的。

因此,本文在对英语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时,会尽量避免这个问题,结合隐喻的经验基础对其进行分析。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 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意义的 信息和结论。
研究技术路径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梳理国内外视觉词汇隐喻 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出视觉词汇 隐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法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对视觉词汇 隐喻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
词汇隐喻的分类
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
词汇隐喻的认知功能
概念映射、认知简化、认知创新
国内相关研究
01
引进与述评
对国外词汇隐喻理论的引进和消化
02
实证与应用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隐喻研究、词汇隐 喻与二语习得、词汇隐喻与翻译研究 等
03
理论拓展
词汇隐喻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与 拓展
2
揭示视觉词汇隐喻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重要 作用
3
为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提供有益 的参考
研究目的
系统梳理和总结视觉词汇隐喻的理论 框架和研究方法
深入探讨视觉词汇隐喻的认知和语言规律 及其应用价值
为进一步研究视觉词汇隐喻提供参 考和借鉴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
早期词汇隐喻理论
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数据的整理,总结出视觉词 汇隐喻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04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
01
视觉词汇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中,具有较高的出现 频率。
02
视觉词汇隐喻的类型多样隐喻的运用受到文化、语境和个人认知因素的影响。
相关研究比较分析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隐喻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个领域,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我们需要理解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常常用于描述抽象或抽象的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隐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学者通过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提出的,它认为概念是通过对抗和整合的方式形成的。

在隐喻翻译的研究中,中国学者运用了这一理论,分析了源语和目语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隐喻翻译的整合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他们通过对源语和目语概念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转化规律,进一步丰富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中国学者还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他们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总结了一些规律和经验。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隐喻翻译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他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还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这些成果丰富了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隐喻翻译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如何平衡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我们期待未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领域能够继续深入探讨,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或者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中概念之间的隐喻关系。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称为“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称为“目标”)来理解或描述某种事物或概念的方式。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对隐喻的影响,以及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和隐喻式用语。

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分析文本语料、语言习惯、语义扩展等来揭示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

例如,有些研究者发现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将时间看作是一个河流,用诸如“过去”、“未来”等词汇来描述,这是一种时间隐喻。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隐喻,如“中国人的言谈活动常被视为战斗”,这里“言谈活动”是源,战斗是目标,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强调争斗、对抗的特点。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特点。

它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应用隐喻理论来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政治言辞等,进一步深化对文化文本的理解。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隐喻在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他概
念隐喻的形成和语用功能等问题。

近10年国内隐喻研究述评

近10年国内隐喻研究述评

“我们用以思维与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①隐喻已渗透到了概念构建乃至日常话语中的方方面面。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共出版、发表隐喻研究相关论著千余部(篇)。

笔者不揣鄙薄,试对近10年来国内关于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做一系统述评。

一、语言学层面学界不断扩展隐喻研究的宽度,研究对象更加丰富多样,在词汇隐喻、语法隐喻、隐喻能力、跨文化隐喻现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词汇隐喻以词汇隐喻为例,近10年学界的研究呈现出从对名词本体隐喻研究扩展至短语动词、复合词、习语,以及名词以外其它词类的研究。

短语动词研究方面,短语动词由动词和小品词构成,近10年来学者在分析其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开始从隐喻角度对小品词的语义建构进行解释,以对over 、up 、in 等小品词的研究较为典型。

王朝培将隐喻方法和概念合成理论相结合,尝试提出解释英语短语动词成语化语义形成的新模式。

②复合词研究方面,林正军、杨忠解析了英语复合词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复合空间理论以及语法隐喻理论是复合词构建的策略。

③黄洁研究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对汉英隐转喻名名复合词内部语义结构的解释力。

④习语研究方面,习语研究是近10年来的一个热点。

习语并非只是语言形式和规约义的随意搭配,概念隐喻是习语意义建构的主要依据。

徐景亮探析了习语图式的建构理据,并建构了习语图式的理解模式。

⑤刘桂玲、林正军探讨了习语的理据性以及习语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机制。

⑥名词以外词类隐喻方面,如动词,张建理、朱俊伟对动词隐喻的本体进行研究,以动态识解论对整个读解过程作出构拟。

⑦许梦卿、程晓堂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认为英汉语介词语义范畴的不对应以及重介词短语、搭配,轻介词语义的外语学习环境是造成介词in 语义使用偏差的主要原因。

认为英语介词语义各义项并不是任意的,是以空间意义为核心,以空间隐喻描述其他非空间的事物而构成的多义网络。

⑧人们常常用空间思维去认识时间,据此,朱晓琴指出语言形式与语义的关系为:语符量越多,语义信息量也越多;语符间距离越近,语义效果越强。

隐喻视角的文献综述

隐喻视角的文献综述

隐喻视角的文献综述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的修辞手法。

近年来,隐喻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综述了不同领域中隐喻研究的最新进展。

首先,隐喻在语言学中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的隐喻研究主要注重于语言形式上的转喻和隐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理论模型。

然而,近年来,隐喻研究的焦点已经从语言形式转向了语用和认知层面,探讨隐喻的意义和效果对于语言理解和交流的影响。

除了语言学领域,隐喻在心理学中也备受关注。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隐喻还被用于心理治疗中,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内在的情感问题。

隐喻在文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中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更是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也反映了读者的心理和认知状态。

研究文学中的隐喻可以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和意图。

最后,在商业领域中,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品牌营销和广告宣传中。

隐喻可以帮助品牌树立形象和价值观,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认知。

综上所述,隐喻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多层次的概念,其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商业和社会实践中。

未来,隐喻研究将继续深入拓展,探究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 1 -。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1. 概念隐喻研究的核心概念
概念隐喻研究包括经典隐喻理论、冲击理论、隐喻理论等关于概念隐喻的文本结构模型。

它们指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的表达并非单一的性质,而是不断的变化和创新。

概念隐喻可以提高人们语言信息的理解度,增强概念的吸引力,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有力。

2. 概念隐喻研究的重要成果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较为成熟,有一定的论文和著作,被作为重要体系成果。

其中,《国家标准词典》和《国际隐喻和其它象征表达学研究》等文献收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实例;另外,李夏晨、张丛林等学者也在国内概念隐喻表达的研究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他们研究得出的一些理论也有帮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进展。

二、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1. 概念隐喻研究中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目前,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语义分析技术、文本挖掘技术、机器学习
技术等日新月异,将在概念隐喻研究中大放异彩。

另外,国内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也将有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2. 概念隐喻研究中跨学科融合的发展
概念隐喻的受众出现了多样性,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而被跨学科的研究所拓展。

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有关理论,从而探索更深层次的概念隐喻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果,在数据处理技术和跨学科融合发展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

随着研究取得更多成果,概念隐喻研究会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摘要:作者通过对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进行调查,发现视觉词汇隐喻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关键词:视觉词汇隐喻国内相关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基本认知机制。

隐喻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本质上就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以一个经验域理解和认识另一个经验域,从而建立起概念系统。

一、视觉的特点
隐喻植根于体验,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

在这一认知活动中,知觉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人类心智和概念系统的重要源泉之一。

而视觉是知觉之首,是最高级的知觉活动,只有视觉才有助于获得真理。

赫拉克利特说过:眼睛是比耳朵可靠的见证。

心灵的欲望是求知,而求知的工具主要是眼睛,视觉最直接,最容易获取,我们睁开眼睛所获得的信息是听觉、嗅觉等其他知觉无法比拟的。

同时,视觉的主动性也最强,在很大程度上视觉可以由人的主
动认知控制。

面对纷繁的外界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

人的视觉范畴包含光源、观察者的视觉感知、被观察事物的视觉特性等多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范畴。

二、国内相关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英语学者译介的推动,隐喻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近些年视觉词汇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

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视觉隐喻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和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一)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
国内对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多集中在视觉域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等范畴的映射,其中以陈佳为代表。

陈佳选取了85个英语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对英语和汉语中视觉词的常规隐喻用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实体的视觉源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1]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而且这些隐喻表达由于人们反复长期使用已成为常规用法固化在语言中,得出汉语和英语的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性。

此外,余红卫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
喻—隐喻表达。

指出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

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

曾玲玲在对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论证中得出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的结论,即从视觉域(属身域)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

(二)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
在词义鉴别方面,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从动作和结果的角度对“看”和“见”做了区分,指出“看”表示视觉动作本身,而“见”或“看见”表示动作的结果,两者不能换用。

韩玉国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相关的语法化
过程进行了描述。

从视觉的自然特性,物质力量和检测作用将视觉与心智联系在一起。

缑瑞隆对汉语感觉范畴隐喻进行了分析和描写,提出了“眼是智能”、“看是获取知识”、“看是施控”、“看是对待”、“明白是理解”、“模糊是不理解”的隐喻关联,体现了由初级神经活动向高级精神活动发展的轨迹。

张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视觉动词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历时的考查,提出了“看”的义项是递增的过程,而“见”的义项则是一个递减的变化。

她还对两个词的语法特征和带宾情况进行了描述。

(三)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在汉英视觉词汇对比研究方面,陈佳从认知的角度入手,对英汉视觉词的常规隐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语言的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均反映出从具体的视觉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提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

吴新民对汉英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汉英在视觉域的概念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

这反映出汉英两个语言民族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较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特点。

伍艳萍对英汉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词语的语义变化是从一个具体的语义域向另一个抽象的语义域投射的过程。

还有很多学者以具体的词汇分析英汉的隐喻对比。

黄碧蓉在其博士论文《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中对“眼“和“eye”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

她使用了权威的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和《汉语大辞典》,将其中的义项进行了分析,提出“眼”和“eye”的转义都以其基本义为核心,围绕其形貌特征和视物功能特征经辐射而形成,不同的是汉语更加注重形貌取象,而英语的形貌取象和功能取象则大致相当,显示了不同民族间词义认知取象的差异性。

覃修桂对比了英汉语中“眼”的概念隐喻。

研究的结果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眼”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所各自独有,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同一性及
差异性。

大体说来,“眼”的投射范围包括知识、情感、社会、关系和形状/时间域。

同时,他对比分析了光明概念和黑暗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发现明概念的隐喻投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智力、情感、社会关系等概念域上。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目前所了解的国内外视觉隐喻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视觉隐喻已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语料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但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些重要议题虽有论及,但也只是避重就轻,没有深入的分析,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比如虽然有学者对视觉词汇向其他领域的投射中也涉及感官见的
投射,但没有深入阐释。

总体看来视觉域向其他感官域的隐喻投射研究成果不太深入,也不够系统,有待更多学者的参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
[2]陈佳. 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3]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
学报,2008(5).
[4]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
文学,2003(4).
[5]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11).
[6]余红卫.基于英汉视觉词汇预料的隐喻层级认知结构探析[j],2012(5).
[7]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
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8]王桂花. 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9]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基于预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8(9).
[10]缑瑞隆.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j].郑州大学学报,2003(9).
[11]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2]lakoff,george,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院级科研课题(2013ky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