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的海外电视剧(美日韩除外)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引进的海外电视剧(美日韩除外)回顾
潘娜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摘要:曾几何时,引进剧是中国填补电视剧播出空档的权宜之举,而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海外剧中引进符合中国电视观众审美品味的电视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抛砖引玉,通过梳理我国引进剧的历史和现状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国引进电视剧;历史;现状
在中国电视剧将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说引进剧书写了浓重的一笔,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百姓开始对文化娱乐生活强烈渴求的时候,引进剧犹如饕餮盛宴一样满足了人们的胃口,并且风靡一时。我国电视剧发展初期大量地引进电视剧,其初衷是为了填补电视台节目源严重不足的状况,而当下引进电视剧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所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电视剧中引进符合中国电视观众审美品位的好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在梳理引进剧(美日韩除外)历史和现状的同时探讨这一问题。
中国电视剧起始于1958年,在前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中曾经一度停滞。在这一阶段中,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剧目主要以短篇电视剧为主。1977年11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南斯拉夫的电视单本剧《巧入敌后》,这是我国播放的第一部外国电视剧。它讲述了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德国占领军巧妙周旋的惊险故事。该剧播出之时,电视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所以这部剧并没有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革之前,我国电视台不到10家,而我国当时的电视剧制作水平还很低,节目源成为了电视台持续下去的头等问题,特别是对电视剧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产电视剧的节目源严重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引进剧目,一时间引进剧充斥中国电视荧屏。引进剧中呈现的新鲜事物是国人前所未见的,人们对此非常着迷,它为中国电视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并且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甚至引发了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的热潮,比如1980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大西洋底来的人》,人们就竞相模仿男主角麦克·哈里斯的装扮,太阳眼镜风靡一时。接着又引进了《加里森敢死队》,就因为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模仿片中情节作案的事件发生,因而停播。这两部在今天看来十分粗糙的电视剧受到当时中国观众的狂热欢迎。1984年,海外录制的通俗剧大量进口,日剧、拉美剧、新加坡剧以及中国的港台剧等都曾引爆过收视热潮。
日剧在中国的收视热潮发端于1983年《姿三四郎》在中国的开播,随后《血疑》、《排球女将》相继播出,而由《阿信》最终将日剧的收视热潮推向顶端。
拉美电视剧也曾经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绽放过光彩,1984年,北京电视台播出巴西电视剧《女奴》,之后引进墨西哥电视剧《卞卡》,都曾有不错的收视影响,但是这些拉美电视剧集数较多,被人们戏称为“裹脚布”,短暂停留后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新加坡电视剧在引进剧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自1984年播出的《雾锁南洋》开始,我国引进的新加坡电视剧至今已逾60部,新加坡电视剧曾经也像现如今的韩剧一样,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红极一时,其引进高峰处于八十、九十年代,新加坡连续剧以其五花八门的故事,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一度非常受中国观众欢迎。这同新加坡人口多元化有关系,其通用的语言有汉语、英语、印度语以及马来语等等,每个语种的人群都比较广,所以在从事电视剧或者电影创作的时候这些都会有所照顾,多元文化因素使其在海外发行的时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加坡的影视制作其实是深受香港电视特别是邵氏公司、丽的电视以及香港无线电视(TVB)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在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电视剧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与港剧的编剧、灯光、画面、剪辑乃至字幕方面都有某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有人评价新剧就是港剧的复制品。1983年,大名鼎鼎的香港电视制作人梁立人加入新加坡广播局,成为戏剧处处长,《雾锁南洋》就是他担纲制作的,《雾锁南洋》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其气势磅礴的情景,同时,该剧非常注重主题歌的创作,还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征选,这也为其增色不少,自《雾锁南洋》开始,新加坡真正地发展起了华语连续剧。我国在1984-1993年期间引进了新剧26部,其中反响比较大的有《人在旅途》、《调色板》、《出人头地》、《法网情天》等等,大部分电视剧集中在30集左右,但《悲欢岁月》则长达130集。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创作有意识地将中国背景和文化融入其中,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并且由于文化的亲缘性,使其当时非常有人缘。从1994到1999年期间,我国引进新剧22部,包括《新上海假期》、《都是夜归人》、《神雕侠侣》等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的海外剧引入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由于文化的趋同性,港、台、新三类引进电视剧占领了中国电视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以琼瑶剧为代表的“台风”席卷内地,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相比之下,同为通俗情感题材的新剧由于没有新的突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剧本身的创作也逐渐流于平庸,缺乏新意,在观众品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很难再引起关注,固定的几个演员表演也使人产生了视觉疲劳,缺乏新鲜感,再加之新加坡传媒对国语配音重视度的下降,少量引进国内的影视剧都需要经过内地重新配音,失去了过去新剧的配音特色,所以从九十年代往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引进新剧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
1983年,港剧《霍元甲》在内地一炮走红,武侠电视剧从此在中国观众心中扎下了根。随后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更是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共同记忆,从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相继被搬上荧屏,直到今天还在进行中。其中《射雕英雄传》更是被乐此不疲地翻拍数次,仍然拥有良好的收视效果。
在1989年以前,引进剧的播出平台只有央视第一套节目中的一个固定播出栏目——《电视译制片》。1989年以后,第二套节目中也不定期播出引进剧。1993年,《电视译制片》栏目更名为《国际影院》,而且播出时段逐渐扩展,风格样式日益丰富。为改变此前以美、日影视剧为主的状况,中央电视台大力开掘新片源,先后选播法国《交际花盛衰记》、苏联的《春天的17个瞬间》、韩国的《爱情是什么》、墨西哥的《你,就是你》等。1999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开播,它是以播放电视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频道,其中引进剧占播出总量的35%。特别是在央视八套改版之后实行24小时全天播出,引进剧的播出时长可以达到每天6个小时,分别在《环球影院》、《青春剧苑》、《佳艺剧场》以及《海外剧场》中播出,成为目前我国引进剧播出的主要平台。而有关央视在引进剧上的选择,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央视素来对海外剧都是一视同仁,并没有政策上的倾斜,而且引进优秀的海外剧供观众欣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正常工作,我们会按部就班地去做也不会因为某部剧而大炒特炒。”我们可以从近期央视八套引进的剧目(除美日韩)(详见表1)粗线条分析引进剧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