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
师说章学诚原文及翻译
师说章学诚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师说章学诚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
”又曰:“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
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
《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
”此为传道言之也。
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
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
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
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知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
然则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谨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
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
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
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
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
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
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
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
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苟如是者,生则服勤,左右无方,没则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可也。
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虽学问文章,亦末艺耳。
其所取法,无异梓人之及琢雕,红女之传吃绣,以为一日之长,拜而礼之,随行隅坐,爱敬有加可也。
必欲严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义,则责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周虹(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一、创作宗旨:文以明道,经世致用章学诚的文章及其写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和《章氏遗书》中。
“文章”二字在章学诚的著作中几乎随处可见。
章学诚认为,写文章必须首先明确写作目的和宗旨。
他多次在文章中直接使用了“宗旨”一词,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他说,古代经典文章“宗旨未尝不一者,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
他批评当时许多作文之士,“自命成家,按其宗旨,不尽无谓”,“求其所以为言者,宗旨茫然也”。
立言宗旨,未见有所发明”,特别是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完全是“不求宗旨”、脱离实际的无用之学:“自四库馆开,寒士多以校书谋生,而学问之途,乃出一种贪多务博。
而胸无伦次者,于一切撰述,不求宗旨,而务为无理之繁富。
”在《诗话》中,他又批评“诗话论诗,全失宗旨”。
章学诚所反复强调的文章写作“宗旨”,概括起来就是“明道经世”四个字,即文以明道,经世致用。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变化发展之道。
他专作《原道》上中下三篇文章,反复阐述“道不离器”“义理不可空言”。
在《匡谬》中,他甚至提出了“盈天地间惟万物”的著名唯物论观点。
正是从“道不离器”的哲学思想出发,章学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经皆史”理论,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未尝离事而言理”。
写文章搞创作,就是要探求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道”,“求其是”,“思其所以然”。
《原道(上)》云:“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
”《答沈枫墀论学》又云:“文求是而学思其所以然。
”《与史余村简》也说:“文求其是耳。
”《朱陆》则反复强调:“学求其是”“实,学求是”。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更是指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有补于世”、可以“救世扶偏”的具体方略。
《与史余村》指出:“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否则古人著述已厌其多,岂容更益简编,撑床叠架为哉?”《俗嫌》又说:“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不关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
第四节(第四章)章学诚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余嘉锡(1883-1955)的《章实斋遗书后》对章 学诚的学术和治学态度严厉的批评: 1、读书未博,立言不能无失。
2、性既健忘,又自视太高。自称“吾于史学盖有 天授”。 3、考证文献则多谬误。 此外,章学诚的文章有时词不达意,废话很多。
文史通义·史德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 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 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 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 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 之矣。”非识无以断其文,非才无以善其文, 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 有似之而非者也。
4、提出“修志十议”。
议职掌、议考证、议征信、议征文、议传 例、议书法、议援引、议裁制、议标题、 议外编。
5、建议在各州县立志科,为专管方志的机 构。
四、对章学诚的评价
梁启超认为章学诚是中国史学集大成者,是世界 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以前世界上认为黑格尔 是第一个讲历史哲学的人,但黑格尔比章学诚晚 生30多年、早死10多年。
• 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或于鬼神,《平 准》之算及商贩,孝武之秕政也。后世观于相 如之文,桓宽之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 《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 者好奇,亦洵有之。馀皆经纬古今,折衷六艺, 何尝敢于讪上哉?朱子尝言,《离骚》不甚怨 君,后人附会有过。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 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夫以一身坎坷,怨诽及于 君父,且欲以是邀千古之名,此乃愚不安分, 名教中之罪人,天理所诛,又何著述之可传乎?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
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 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 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 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以此责 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 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 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 者之心术矣。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 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
中国历史故事-清朝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简介 章学诚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朝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简介章学诚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章学诚外文名:zhangxuecheng字:实斋号:少岩别名: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中国浙江绍兴出生时间:公元1738年去世时间:公元1801年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文史通义》主要成就:“六经皆史”之论章学诚生于公元1738年,去世于公元1801年,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以及文学家,提出了“六经皆史”的理论。
章学诚原来不叫“学诚”,而叫章文酕、章文镳,字实斋,号少岩,为浙江会稽人氏。
章学诚自小就表现出了对历史文学的浓厚兴趣,从小勤奋好学,立志追求学问。
肄业国子监两年后,章学诚二十八岁,随后跟随京师大学士朱筠学习。
朱筠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不仅自身学识丰富,而且家中藏书众多,章学诚在这儿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他遍览朱筠家中藏书,时常与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识增长非常迅速。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章学诚学问增长的高峰时期。
乾隆四十二年,章学诚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便进士及第。
初为国子监典籍,在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教学,随后入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章学诚虽然为进士出身,按理可以为官,但是章学诚自己却并不愿意进入仕途,反而沉醉在编书之中。
从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编撰《天门县志》开始,他在乾隆三十八年到五十八年的二十年间,一共纂修或参修了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
这还是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预修的地方志。
在长期的实践中,章学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想。
他自己对数十年的编撰历史进行总结,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
人都说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正是在持续不断的纂修史志的过程中,他开始系统的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史学思想。
章学诚名言名句
章学诚名言名句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2、记诵之法,学问之舟。
3、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4、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5、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6、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
7、“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不识,是为不才。
”——章学诚(清)格言的意思是:一个人要不断学习,学问是最可宝贵的。
有了才能而不注意继续学习,那是小智慧;有了小智慧而没有见识,那也算是没有才能的人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____王勃《滕王阁序》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____谢逸《送董元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____曹植《白马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李白《蜀道难》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____李白《秦女休行》。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章学诚及其编纂理论
一、章学诚其人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他是我国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
原名为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
他是一位学术上的多面手,既是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又是很有影响的目录学家、方志学编纂和理论的奠基者。
章学诚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乾嘉盛世”。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有很安定的学习环境,有机会学习中国古代各类书籍。
经过二十一史和其他史籍的深入学习,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自称“乍接于目,便似素所攻习然者”[1],显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特殊才能。
自31岁起,因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不得不以主持书院讲学、为大官们编书、替地方政府修方志来维持家庭生计。
章学诚的方志编纂理论,是他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章学诚从小就对中国文史有浓厚的兴趣,立志追求学问。
章学诚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2]可见章学诚从儿童时期开始,已经在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经学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能发出一些令成年人也十分惊讶与佩服的言论,早早便在经学和史学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在章学诚长到十五六岁时,他跟随着父亲来到了湖北应城,并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内心深处对于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进入官场没有兴趣,倒是对于中国史学的相关研究充满乐趣。
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私下与妻子商量,并最终说服妻子,将所戴的金银首饰摘下换钱,并换得笔墨纸砚,雇用书吏,抄写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并且按照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将它们重新整理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一共100多卷。
但是他早期的这些从事史学研究的努力尚未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便有志于此,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26岁肄业国子监。
28岁在京师师从大学士朱筠,因为朱筠的原因,从而有机会看到许多之前难以看到的珍贵书籍,并且得到了与当时许多学术名流交流探讨史学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章学诚的学业大为长进。
章学诚名词解释(一)
章学诚名词解释(一)章学诚简介章学诚是一位知名的资深创作者,他在文学、艺术和设计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
以下是一些与章学诚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文学•小说家:章学诚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闻名。
例子:章学诚的代表作《岁月神偷》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关于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故事。
•诗人:章学诚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子:《离骚》是章学诚创作的一篇诗集,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画家:除了文学创作,章学诚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抽象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而著名。
例子:章学诚的画作《夜空》以其深邃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构图而广受赞誉,被认为是一幅具有哲思的艺术作品。
•设计师:章学诚在设计领域的才华同样出众,他的作品以简洁、精致和功能性为特点。
例子:章学诚设计的一款家居灯具,通过巧妙的结构和照明效果,使人们能够以更舒适的方式享受室内环境。
教育•导师:章学诚还是许多年轻创作者的导师,他激励和引导着新一代的创造者们。
例子:章学诚带领一支创作团队,致力于培养年轻人的艺术创作能力,已成功辅导了许多有潜力的学生。
•讲师:章学诚积极参与各类讲座和培训,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例子:章学诚在一次创意设计研讨会上,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入的思考,给与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通过以上列举的名词,我们可以看出章学诚在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并且成为了许多创作者们的榜样和导师。
他的作品和影响力将继续影响和启发着更多的人们。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导读: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史德章学诚文言文翻译
原文:余幼慕古,好读书,遇异闻则笔录之。
年十六,得见名士张公,从之游。
公学问渊博,议论风生,余心向往之,遂立志学。
日夜攻读,不遗余力。
岁月如梭,不觉已三载。
一日,公谓余曰:“学诚,汝读书已多,宜著书立说,以示后人。
”余闻之,欣然受命。
翻译:我从幼年时就仰慕古人,喜欢读书,遇到新奇的知识就记录下来。
十六岁时,我有幸见到一位名士张公,便跟随他游学。
张公学问渊博,议论风生,我非常向往他,于是立志学习。
我日夜攻读,毫不松懈。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三年。
有一天,张公对我说:“学诚啊,你读书已经很多了,应该著书立说,以示后人。
”我听到这话,欣然接受了他的命令。
史德章学诚的文言文,既有古风的典雅,又不失时代的活力。
他在文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以下再举一例:原文:春日游山,见桃花盛开,如霞似锦,心旷神怡。
乃赋诗一首,以纪其事。
翻译:春天游山,看到桃花盛开,如同彩霞、锦绣一般,心情舒畅,神清气爽。
于是作诗一首,以此记录此事。
史德章学诚的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保留其风格和韵味。
以下是对其文言文的一段原文及其翻译:原文:余尝游名山,见古松挺拔,苍翠欲滴,心向往之。
遂结庐于其下,朝夕参禅,以修身养性。
翻译:我曾游览名山,看到古松高耸挺拔,绿意盎然,令人向往。
于是在其下筑庐,早晚参禅,以修身养性。
史德章学诚的文言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既有哲理深度,又有生动形象。
在翻译他的文言文时,我们既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要尽量保持其风格和韵味,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现代汉语的美感。
论章学诚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是要破除“六经”是圣人以“天纵之圣”创造出来的万古不变的教条的神秘观点,真正认识到:“道”是万事万物形成之“所以然”的客观法则,万事万物、“圣人制作”、经书记载,都是在理和势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是“道”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章学诚极其雄辩地论述历代制度的创设,都是由于事物发展客观趋势推动下“不得不然”的产物:“盖必有所需而后从而给之,有所郁而后从而宣之,有所弊而后而救之。”客观趋势(或言“事物法则性”)的道,好比是车轮永远转动、向前发展,而具体的制度、事物,则好比车轮留下的一段一段的轨迹。“一阴一阳,往复循环者,犹车轮也;圣人创制,一似暑葛寒裘,犹轨辙也。”千百年来儒生对经书顶礼膜拜,认为圣人之教和经书所载就是“道”的化身,圣人——六经——“道”三位一体,形成泥古、僵化的观点。章学诚针锋相对,论证“道”与圣人不能等同:“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其事同乎?曰:不同。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有所见而不得不然也。故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并进而提出:“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因为圣人的作为只是体现了客观理势的需要,圣人如果不从众人的行为、欲望中得到正确认识,就不能成其为“圣人”。这一观点在将圣人视为万世师表、视众庶为愚昧无知的时代,更不愧为石破天惊的伟论!
章学诚提出的观点,虽很朴实,却讲出一个重要的真理: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道”,并不是圣人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由客观的社会生活一步步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这不仅在学理层面上是极其重要的历史哲学命题,而且在现实层面上对于端正学风和发挥学术经世意义深远。章氏的论述,吸收了《周易》和《荀子·礼论》中的朴素唯物观点,而又更为深刻,达到更高境界,所以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评价说:章氏好像洞悉到一些由原始公社、氏族公社到形成国家的演变。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第一节立志史学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敩,乾隆三年(1738)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
父章镳勤于治学,循循善诱。
章学诚幼时多病,资质鲁钝,记忆力尤差,“日诵才百余言,辄复病作中止,十四受室,尚未卒业四子书”①。
章镳于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十六年受任湖北应城知县。
十四岁的章学诚随父母去应城。
这时,他童心未歇,尽管父亲为他延请擅长举业的塾师,可他不肯习作应举之文,而喜欢泛览群书,兴趣趋近于史学。
他曾试图取材于《左传》、《国语》等书,改编为纪传体史书,名曰《东周书》,经营了三年之久,被馆师阻止而作罢。
当时他“自命史才,大言不逊”。
然而,基本功很差,“于文字承用转辞助语,犹未尝一得当也”②。
乾隆二十一年,章镳因故罢官,此后十余年辗转于湖北应城和天门(今湖北天门县)两县书院主讲,贫穷不能归乡,寄希望其子章学诚能够争取功名,而学诚年岁渐长,“稍知人世艰难,反顾其业,未有可以应世用者”①,因此,他不得不走科举考试这条读书人的进身之阶。
乾隆二十五年,他第一次赴北京应顺天府乡试,未举。
隔一年再赴乡试,又被斥落,于是就学于国子监。
他在这个京师大学堂读书期间,考试成绩仍常居下等,受尽蔑视与讪笑,但同舍诸生中也有曾慎、甄松年两人与章学诚互为相知。
但是,这时的章学诚在学术上已有了独到之见。
乾隆二十八年,他有两封答复甄松年的书信,表明了他在编修方志上的一些看法。
其主要观点,一是志乃史体,所以“体裁宜得史法”,方志的编写应仿照纪传体史书,并提出“艺文”部分不能滥入诗文,诗文应另编文选作为志书的辅佐②等建议。
章学诚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意蕴和史德精神
168作者简介:施阳(1998— ),女,汉族,福建永春人,主要研究方向: 影视动画。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和思想家。
其用毕生精力撰写的《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著作,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史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及《章氏遗书》相关篇章的系统发掘,可以总结出乾嘉学者《史记》研究的特点和贡献的另一面。
章学诚对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有言简意赅的论述,所谓“鄙人所业,文史校雠,文史之争义例,校雠之辨源流”。
撰写的《文史通义》“中间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
这是他突破过往局限,力图为史学发展开辟新局面的一个自我期许。
纵观他对司马迁成一家之言及作史贵知其意的精辟论述,由才学识关系的阐述进一步剖析太史公的史德修养,这些论述分别涉及了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能丰富《史记》研究的具体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对太史公“成一家之言”意蕴的阐发章学诚对学术创新尤为重视,他所赞赏的“别识心裁”、“独断于一心”是其贵独创思想的具体内涵。
他对史家撰史成就持这样一种态度即“诸史不难其事,而难其有以成一家之言”[1]355,在此基础之上,他对司马迁建构一家之言的积极诉求与深远影响给予高度评价。
章学诚认为太史公著书一百三十篇,《汉书》名其《太史公书》,恰如先秦诸子一样各自名家,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几个基本条件,对此,他做了深刻阐发,指出任何新学问的产生都与一定的学术和思想基础有一定的关联,通过前此学术成就得与失的总结,才能达到在既往学术所取得成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与突破,这不仅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而且“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章学诚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能够通过《史记》的撰写从而“成一家之言”,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太史公本人对传统学术的发展脉络有深切的认识并能作出精当的梳理,《史记》纪首《五帝本纪赞》推本《尚书》,表首《三代世表序》上溯《春秋》,传首《伯夷列传》补《诗》《书》所阙乃至虞、夏之文,[1]915这些都是司马迁重视考察学术源流,条辨学术异同的具体实践,也是他本人对古代学术传承演变的实质有精确把握的一个具体体现,章学诚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重点。
章学诚
章学诚章学诚(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乾隆43年(1778)进士。
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
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
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后去职,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习。
五十三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
晚年目盲,著述不辍身处嘉乾汉学鼎盛之世,力倡史学,独树一帜。
以“六经皆史”说纠正重经轻史的偏失,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
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
阐发史学义例,表彰通史撰述,重视方志编纂,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
因其说与一时学术界好尚不合,直至晚清始得传播。
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
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
另有《方志略例》、《实斋文集》等。
后人辑为《章士遗书刊行》。
曾辑《史籍考》,志愿宏大,惜未成书,稿亦散失。
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
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
曾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
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
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哲学上提出“道(理)寓于器(事物)”命题,认为“道”是客观事物之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
所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学术趋向。
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主义倾向,批判了当时桐城派的流弊。
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视。
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所著《文史通义》共 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关于勤能补拙的名人故事、事例_作文
关于勤能补拙的名人故事、事例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清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字叫章学诚。
章学诚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差,身体也很瘦弱。
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时,父母送他到私塾念书,别的孩子念书背书,很快就能滚瓜烂熟;而章学诚读书,却感到失分吃力,一天的时间也读不熟几个字。
每天放学的时候,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玩耍去了,章学诚却还在一遍一遍地复习当天的功课。
父亲看到儿子学习那么吃力,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亲戚朋友们看到章学诚都叹息地说:“这个孩子天生智力差,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
”每次章学诚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都特别难过。
亲戚朋友们的话虽然不好听,但却坚定了章学诚学习的信念,他不灰心不丧气,每天坚持读书。
有一天,他读了一本叫《礼记》的书,有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是说,别人学一次就能学会了的东西,自己学它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能学会了的东西,自己学它一千次。
如果真能坚持这样做,再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强大起来。
章学诚觉得这几句话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并决定要像书上说的这样做,比别人用更多的时间,勤学苦读,从而使自己聪明强大起来。
从那以后,他学习更加刻苦了。
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章学诚不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智力也逐渐有了增强,而且还摸索出了一套很好的学习方法。
在课余时间里,他读了许多古代著名思想家的作品,而且在读书时力求做到脑勤手勤。
脑勤就是认真读书,勤于思考;手勤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做好笔记。
每次他读古人的作品,遇到精彩的片段,总欧冠要摘抄到自己的小笔记本上;碰到他认为不对的观点,他就给它加上批语,说明他为什么认为不对;碰到自己想不通的问题时,他也随时记录下来,向懂的人请教。
章学诚学习真的做到了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后来他写了一部非常有的历史学著作《文史通义》,其中很多章节,就是来自于他平时做的读书笔记。
2、有关童第周勤能补拙的事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经史辩证,持世救偏——章学诚经史观新论
经史辩证,持世救偏———章学诚经史观新论◎张 城内容提要 经史关系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问题,贯穿于周秦以来的历史发展全过程。
面对清代中叶经学训诂学之迅速兴起,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论,以重建经史关系之视角,力图对周秦以来儒生所持“六经载道之书”的历史成规进行纠偏,进而为“史”正名,同时给予“经”应有之地位。
章学诚之经史观,核心即六经皆史之经史观,周孔之分之圣人观,即器明道之方法论,学于众人之知行观。
章学诚看似尊史抑经,实则为尊经前提下纳史入经,经史并重。
由此,经立基于制度实践之史,史则随时撰述提升为经。
信仰基于正史,历史亦有经训,历史提升为一种历史哲学,历史化为了信仰。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周孔之分 即器明道 道器合一〔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1-0039-12引言:思想史脉络中之“六经皆史”章学诚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六经皆史”莫属。
就经史之辩证互动关系而言,此论并非章学诚首创,前人早有所涉及与论述。
最具代表性的如大儒王阳明曾对经史关系有如下论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事即道,道即事。
《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①明末李贽更有六经皆史之明确论断:“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何以垂戒监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彰事实乎?……故谓《六经》皆史可也。
”②二者对经史辩证关系虽有所涉及,但皆点到为止,并未形成系统专门之论述。
直至浙东史学殿军章学诚“六经皆史”专论应时而生,③对经史关系作了系统专门之论述,赋予其新内涵。
正如周予同所评论:“王通以后,提到‘经’、‘史’关系的,还有南宋陈傅良,明宋濂、王守仁和李贽,但他们说得都较简单,有的只是偶尔涉及,并未构成一种系统学说。
直到章学诚‘六经皆史’,才真正成为一种系统学说,有其‘经世’理论。
因此,他的‘六经皆史说’显然是附有新的涵义的。
”④凡是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学说,并非无缘无故,皆渊源有自。
章学诚及其档案文献编纂成就_李永红
秋
具者事也, 所凭者文也。”具 备“ 义 、事、文 ” 人之裁定, 是则比次欲愚之效也。”所谓“ 欲
方可称为“ 史学”“。 义”指历史观点“, 事”指 其愚”, 就是要求编者保持档案史料的本来
历史事实“, 文”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 面目, 原原本本的提供史料, 也 就 是我 们 通 来, 三者以“ 义”为主, 而“ 事”与“ 文 ”不 过是 常所说的忠于原文原则。因为编纂工作的目
事出不虞而失于水火者焉, 有收藏不谨而 传状志述, 必呈其副; 学校师儒, 采取公论, 里涉及了汇编内的档案史料编写注释与备
蚀于湿蠹者焉, 有奸吏舞法而 窜窃 更 改 者 核正而藏于志科可也。所属人士 或 有 经史 考的问题“。 传闻异辞, 记载别出, 不能兼收
焉, 如皆录其要而藏副于志科, 则无数者之 撰著, 诗辞文笔, 论定成编, 必呈其副, 藏于 并录以待作者之抉择, 而私作聪明, 自定去
患矣。”为了防止档案被篡改、散失, 他提出 志科, 兼录部目可也。衙廨城池, 学庙祠宇, 取, 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四矣 。”在 一 事
了一些有效管理档案的保管方法。( 1) 建立 堤 堰 桥 梁 , 有 所 修 建 , 必 告 于 科 , 而 呈 其 端 有不同的说法或不同记载的情 况 下 , 编者
贰, 则六典之文, 盖五倍其副贰而存之于掌 举行, 必书一时官秩及诸名姓, 录其所闻所 金石之文, 但征目录, 后人考核, 征信无从,
故, 其他篇籍, 亦当称是, 是则一 官失 其 守 , 见可也。”为了保证史料收集 及 时, 在 志 科 则 比 次 之 业 , 难 于 凭 藉 者 五 矣 ; 专 门 之 书 ,
拓 创 新 , 对 档 案 史 料 的 作 用 、范 围 、方 法 与 言, 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 代 替 客观 的 出了编纂 工 作 中的 一 个 致命 的 缺 点— ——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学 观 点
他讣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亊、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 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 中说:“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亊则齐桓晋文,其文则 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据此,章学诚把自己癿 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 癿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癿目癿。
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 反对“桐城派” 癿与讲“义法”,袁枚癿与讲“性 灵”。他在《文德》、《不朱少白论文》中,讣为作文要 “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 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亊批评应该设身处地,知人论 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讣为“是以学文之亊,可 授受者觃矩方囿,其丌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强调“读书 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 才是论文癿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癿“文法论”。在 《史德》中,讣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 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 新),“亦期用世”。在《古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弊》中,反对“丌达时 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 “削足适履”等等 丌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癿作用。所作癿文章也疏 畅条达,以议论胜。
章学诚癿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 “学诚读书著 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 二世教民录,人心风俗,未尝丌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 窃附诗人之义焉。”学诚在这里说癿“世教”,当然是 指儒家癿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癿历史局限所在,丌 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章学诚癿这一观点,在 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癿,但在学术上却具有迚步意义。
章学诚的相关名言 1、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 2、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3、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 病
个 人 成 就
一生精力都用二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 义》,不唐刘知几癿《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曾编纂 《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事十 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 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哲学上提出“道(理) 寓二器(亊物)”命题,讣为 “道”是客观亊物之觃律,“求道”应根据对亊物癿实际考 察。所提出“六经皀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 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 学术趋向。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彖式主义倾向,批判 了当时桐城派癿流弊。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规。1922年 有《章氏遗书》刊行。
章 学 诚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迚士,官国 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 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皀史”之论, 治经治史,皀有特色。所着《文史通义》共9卷(内 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癿学术理论着作。
事、阐发史意 他把阐发史意作为最高宗旨,也是不当时癿学术背 景有关癿。自清初顾炎武开创考据学派之后,由二清 政府采取了高压不怀柔相结合癿文化与制主义政策, 至乾嘉时代,考据学者们终日埋头典籍,丌问世亊, 竟为无用癿鱼虫之学。章学诚讣为,这是从明人无本 空谈癿一个极端又走到了过分强调征实癿另一个极端 了,因而对考据学风应当有所矫正,提倡发挥自己癿 主观见解,他在《不汪龙庄书》一文中说,“今日学 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时, 而 丌能抽丝。拙撰《文史通义》,中间议论开辟,实有 丌得已而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表明自己撰 写《文史通义》,以史意为宗旨,也有矫正时下考据 学风之意。
强调史意 章学诚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 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丌具史法,刘知几得 史法而丌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在 这里,他通过不以上诸家癿比较,明确指出自己撰写 《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阐发史意。此外,他还 在《文史通义》癿许多篇章中谈到了阐发史意癿重要 性。例如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 其意,非同二掌故,仅求亊文之末。”在《文史通 义·史德》篇中说: “史所贵者义也。”在《中郑》篇 中说:“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丌求义意所归乎?”等 等。
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 并撰写了大量癿志评著作。修志癿过程也是章学诚 史学理论逐步成熟癿过程,以其提出较为系统癿方 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癿创始人。章 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癿重心有过两次大癿转变,从关注 方志癿艺文著彔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 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不掌故 分立。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癿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 分立三书癿主张。《方志立三书议》可以说是章学 诚所创立癿方志学之精义所在,它癿提出,标志着 其方志理论癿成熟、修志体例癿完备和方志学癿建 立。
揭露和抨击不良文风 对考据学以外癿其他丌良文风迚行揭露和抨击。章 学诚在《又不朱少白书》一文中说:“鄙著《通义》之 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不论文,丌知中多有为之言,丌尽 为文史计者,关二身世有所枨触,发愤而笔二书,尝谓 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不老杜歌诗同其沉郁, 是仆身后之桓谭也。《通义》书中《言公》、《说林》 诸篇,十余年前旧稿,今急取订正付刊,非市文也,盖 以颓风日甚,学者相不离蛴攘臂二桎梏之间,纷争门户, 势将丌可已也。得吾说而通之,或有以开其枳棘,靖其 噬毒,而由坦易以迚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或二 风俗人心丌无小补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