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之我见

1.中医特点与不足。

中医学,被认为是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精华的唯一象征,也是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仍然能够中医学,被认为是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精华的唯一象征,也是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仍然能够活跃的影响着众多国人生活的唯一国粹.中医学产生于古代人们与疾病的不断斗争的生活实践中,深受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影响,并在与之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伟大的中医理论。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经过一代代医家的实践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医学.直至清代叶吴薛王等人还创建温病学说,它的理论直至19世纪初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体系。其中许多理论观念都具有超前性,时至今日仍然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它的整体观念与整体观念下的个体化辨证论治的疾病防治观念是其灵魂所在,也是现代医学未来发展趋势之一。中医学从整体上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药物的作用的认识,都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它不仅仅从单个器官,单个系统,单个病因局部上认识和治疗疾病,而是从人体内外环境、内部各个系统、多种病因上进行整体认识和防治。认为疾病是由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阴阳失衡”所产生的整体反应。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和途径收集病情资料,再经过思维判断,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从而提高机体的正气,驱除邪气,平衡阴阳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产生于古代,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逻辑方式,不可能深入的了解人体内部细微结构与疾病的微观变化,夸大了整体认识的作用,认为把握整体就可以掌握局部,从而不能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具体的局部的内容.仅用直观观察,类比归纳以及简单推演法而没有确切的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和方法,缺乏实验科学的基础,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不可避免的带有较浓厚的随意性,模糊性,猜测性。由于它的理论较为封闭,所以近代以来发展缓慢

2.西医特点与不足。

西医学也同样是产生于西方人与疾病抗争的生活实践中,它的发展受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影响,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能非常容易的运用不断出现的现代科技成果,发展迅速。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西医学处于不断的进步当中,研究水平从器官到细胞再到分子水平,从不同层面认识和研究疾病,而这仅仅只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它从微观上对生命以及疾病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与认识,重视形态的变化以及此带来的功能改变。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较为强调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手段的异常改变。因此,可以对疾病的诊疗制定较为客观的标准,从而便于进行研究评价。

同样因为指导思想的影响,使西医学同样存在着局限,它过于强调实证,重形而相对轻功能,重视局部而对整体关注不足,因而使之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对许多疾病和生命现象以及规律无法认识,对多系统多病因以及功能性疾病方面治疗乏术,疗效较差。

3.中西结合研究的现状。

正是认识到中西医学之间彼此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所以从清末就有有识之士倡导“中西医汇通”,直至到上世纪50年代提出国家“坚持中西结合方针”,但回顾中西结合的道路,仍然充满坎坷与迷茫,有坚决反对结合的,有主张中医全盘西化的,有悲观的,亦有充满希望的……。可以看出,对待中西结合不管从指导思想上还是概念上或者是实践中,都远未达到共识,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目前的中西结合多停留在低层次上,主要是临床治疗上比较生硬的结合,距创建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新的医学体系(包括理论和临床)还有很长的路。

4.中西结合医学方向之我见。

中医与西医的研究对像均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规律,研究目的均是

为了揭示生命和疾病发展规律,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人类健康。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谓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方法论。中医认为世界是一整体,重点研究自然环境与人体、社会与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重功能轻形体,治疗上着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节平衡阴阳,使之“阴平阳秘”而病愈。西医以还原论为指导,重局部而轻整体,重点从局部研究,治疗上以对抗治疗为主。综上,中西医都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不足,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不同的疾病观、治疗观,如同横亘在中西医学之间的一条天堑,要想沟通融合就得构建桥梁。既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做同一目的的研究,理论上是应该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正如不同的画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同一对像进行速写时,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如果偏执一面,势必会引起争论与分歧,假如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全面的把握研究对象。

如何构建中西医学之间的桥梁即中西结合医学的方向是什么?我认为可以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中医来说,必须现代化,包括理论的现代化。我所谓的现代化不是为了西化中医,而是为了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的诠释中医,使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它,使之更容易与现代科学理论接轨,如今的时代与中医形成时代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以及接受的教育,已经使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少的为人所了解,即使是中医科班出身的人,能够深刻把握中医思维与理论的也是很少,更遑论其他人了。这并不是说中医不是科学,也不是说它的理论过时,而是说它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存在环境已经不在了。假如一直还让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理论的表达方式保持原来的面貌,带着神秘、充满玄机的话,那么很可能会让中医的生存发展空间越加减少。所以尝试用现代理论,包括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以及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多学科的综合,来重新系统阐述中医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根本的问题,如果中医不想只把自己定位于传统替代医学的话,就必须如此。

科大校长朱清时也曾说过,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几近完美的结合,哲学上也说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疾病也不单是生理异常问题,所以诠释中医,尤其是中医理论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对此,古人也有同样看法,《冷庐医话》里就说要成为一名“大医”就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现在招的非医读博专业大概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吧.

假如中医理论能够得到新的阐述,那么在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学进行融合的话,就可以比现在做的更好,能够从理论上结合两者的优点,从而创建出一套新的医学体系。理论上得以融合,那么在临床上就可以更加明确何时何病如何协调使用中医和西医了,或者知道如何同时使用达到最优的临床效果。

如今已做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临床的验证上,对中医核心理论(如邓老所说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触及较少,如果不能在理论上使中西医之间得到沟通得话,那么两者的结合永远只能是“貌和神离”。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金标准,所以我认为之间的结合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无穷的科学发展规律。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途径上加以努力,使中医学得到现代阐述,并伴随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而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从而与西医学融洽的结合,这就是我对中西结合医学发展方向的看法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