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与美食
【摘要】食,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上升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人的口腹之需上升为口腹之享,这委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说到对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群人,不能不谈到美味佳肴的鉴定者、总结者——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正是通过他们的记述,厨师的技艺才得以流传,而且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细腻的审美感受,将中国的烹饪技术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关键词】文人文化美食
中国人的饮食,从原始的茹毛饮血食生食,到燧人氏发明取火之法,开始食熟食,再到伏羲创立畜牧业,神农创立农业,黄帝时代发现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食物的来源,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与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文人烹饪,自有文人的理论。文人制作的美食,自有它独到的魅力。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从古至今,上得菜单的名人可谓不少,但要说菜单上的第一风流人物,非苏东坡莫属。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对于美食,苏公一直都是不遗余力地投身其中。苏东坡出生于北宋的黄金时期——仁宗景佑三年,故乡是历来有丰富物产的美食天堂四川,家里有上得厅堂读《汉书》,下得厨房做佳肴的母亲,这些软件和硬件,奠定了苏东坡热爱美食的基础。
世人皆知“东坡肉”,殊不知这道美食横空出世,全仰赖苏公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才得到了境界的升华。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宋神宗熙宁十年夏,黄河在澶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苏东坡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经过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抗洪堤,保卫了徐州。徐州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苏公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
仅两年后,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冈。此地虽然荒蛮,却也令他自得其乐,因为这里有一个美食元素:猪肉。黄冈猪肉多,价廉味美,当地人却不热衷。苏公却在这个物美价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他诗中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见,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没过几年,苏东坡复出政坛,任杭州太守。这一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幸亏苏公及早修浚两湖,筑堤防汛,不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于洪灾,而且西湖上还多了个交通便道——苏堤。过年的时候,百姓们听说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时最爱吃的是红烧肉,纷纷担了酒和猪肉给太守送年货。苏公又使出了回赠肉的杀手锏,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农民工。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
没有创新,难成大家。59岁时贬惠州,苏公迎来了仕途最低潮的时期。他将精力转移到美食上,很快,他发现惠州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自己耕种了品种繁多的菜园子,有美味堪比莼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厌的荔枝。而他的大家风范,充分体现在不拘程式,锐意创新。比如当地有盐场,苏东坡就发明了盐煽的吃法。做出来的盐焗鸡皮酥,肉烂,骨香,味浓。
更令他得意的创造则是烤羊蝎子。惠州商业落后,市集零落,好歹肉铺每天宰一只羊。苏东坡暗中嘱咐屠户“留点大梁骨给我。”大梁骨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羊蝎子,苏公烹羊蝎子可谓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一层酒和盐,在火上烤至微焦。羊蝎子上的丝丝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来仿佛有蟹肉香味。今日,羊蝎子火锅热遍全国,其实在一千年前,苏东坡便已凭着他天才的创造力,发掘出羊蝎子这美味。当时是自愿也罢,无奈也好,把凡物变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区别。
苏公的一生与美食息息相关,无论仕途坎坷,还是性命攸关,都无法阻挡住他追求美食的步伐。比苏东坡稍后的南宋文人陆游,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陆游对饮食很有研究,懂得菜肴不同习性的合理搭配,其诗词中咏诵饮食的就不下一百首。一次他家来了客人,刚巧他家有一只野鸡,他就亲自下厨,兴致
勃勃地为客人做了一道菜。将野鸡宰杀后,烫洗干净,剖腹去其内脏,清冼干净后将鸡切成小块,加盐、椒、酱、姜等佐料码味,然后入锅用油炒,入味后放入鲜竹笋、蕨菜,加水烧制而成,吃得客人赞叹不已。
文人与美食,犹如他们与自己的文章一样,那么痴迷。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林语堂都写过论喝谈吃的小品、随笔。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苋菜梗》,借回忆故乡的风土习俗,把吃与思乡的情绪结合起来,写得既隽永,又富于人文内涵。而林语堂的小品《中国人的饮食》则在娓娓道来的聊天气氛中,使我们“真正地享受了吃的欢乐”。文人的文字让我们明白,吃里有文化、有艺术,也有科学,美食也是值得人们研究的。
这些古今文人关于美食的文字,赋予了诸多普通食物鲜明的审美意义,以至于家乡的寻常食物都浸染上了情感,富有了生命意义。这种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大概可以让文人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安慰和解脱,所以文人大多爱吃,而且懂得吃,这正是他们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一种自我愉悦方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view/29577.htm
【2】陶方宣;《文人的美食》
【3】文人与饮食文化;《商业文化》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