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相继推出的一项重大扶贫政策,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落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然而,在一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比如,部分村庄的道路狭窄、坑洼,给农村交通带来了不便;部分农村缺乏供水、供电等设施,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潜力。
2. 农业生产不足新农村建设以农业生产的技术更新和现代化为目标,但是,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严重问题。
例如,少数农村缺乏先进耕作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导致农产品生产不足,还有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耕地利用和农业技术支持,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收入。
3. 城乡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缩小城乡差距,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首先,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扩大;其次,新农村建设在“乡村振兴” 政策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经济成为了支配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4. 农民参与程度低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从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农村全面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由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足,以及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放和农业生产技术更新等方面的不足,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他们的意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对策1. 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驱动力,是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强化农业技术研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改变现有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转型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它的建设和改造。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需要贡献更多投入,设立更多专项基金,以加快农村道路、供水、排污、燃气、网络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旨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作为兰州农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也面临着农村建设问题。
本文将探讨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兰州市农村生活环境不够优美。
由于农村环境的恶化,农民居住条件差,生活水平低下,居住环境也不够宜居。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的。
兰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就业机会有限,无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兰州市农村科技创新相对滞后。
农村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农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农业生产效益较低。
兰州市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不充分。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不足,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支持。
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推广农村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村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措施,可以逐步改善兰州市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论文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摘要】社会的发展讲求全面而综合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进步。
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全面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是为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一项国策,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长期以来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产业化和谐社会引言甘肃省是个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份,长期以来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广大农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他们并没有得到与之劳动付出相适应的价值所得。
此次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劳务关系而出台的农村发展政策,也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而制定的富民政策。
“十一五”期间,作为经济社会比较滞后的甘肃省,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医疗改革、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从修路,架桥,教育投资,修水渠方面进行。
从2007年起,甘肃省财政厅开始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将各项收支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发展迅速。
自2005年底,全省各地行政村都修建了专门的统一规格的党支部办公地。
每个村总拨款4万元,其中省上出2万元,州上出1万元,县上出1万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省90%以上的村都有了自己的党务办公地。
个别县、乡还建立了党校和辅导站,村党员活动室。
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形成了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动态调整,覆盖整个农村的党组织新格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土地流转难题使农民难以集体经营,需要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农民收入增长不明显,应采取措施促进农产品增值和农民收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需要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发展。
结论指出,应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基础设施、环境污染、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农村发展、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农村是重要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只有建设好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才能有坚实可靠的后盾,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土地流转难题及对策土地流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依恋导致他们不愿意流转土地。
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土地权属不清、流转利益不明等问题,导致流转交易不顺畅。
一些地方政府过于强调土地流转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导致土地流转后农民收益不增反降。
针对土地流转难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加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土地所有权和流转权,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
甘肃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综合管理MAN A GEMENT甘肃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高雪莲(甘肃省武威市农牧局农村经济管理指导站,甘肃武威733000)摘要:甘肃传统农业社会特征显著,“三农”问题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未能走出低层级、低效能循环的圈子。
本文立足甘肃的自然生态条件,深入剖析了甘肃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快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现代农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结构;逆向思维1.甘肃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困境1.1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西秦岭山地边缘。
地貌特征复杂,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
地形呈狭长状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高原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一般在1000-3000米。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
甘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9.37%,低于全国13.92%的平均水平,加上农田、草地的季节性覆盖,全省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仅为23%。
拥有草地面积1790.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9.4%;耕地面积348.62万公顷,只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67%,人均耕地0.1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三分之一。
大部分耕地贫瘠,垦殖率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及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高达6.44亿吨,相当于冲走30万公顷耕地的表面层。
甘肃素以干旱著称,年均降水量仅为302m m,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全省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雷阵雨形式出现,天然降水利用率极低。
地表水资源总量567.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69.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耕地亩均水资源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省70%以上农村地区基本上靠天吃饭,干旱始终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统一。
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兰州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兰州市在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面临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生活方式落后等原因,兰州市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污染源头,如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兰州市可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可以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等措施,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存在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缺乏等原因,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兰州市可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兰州市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还存在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资源禀赋差异、技术水平不均等原因,兰州市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存在差异性,一些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兰州市可以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可以通过组织培训、技术指导等措施,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的均衡发展。
兰州市在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中面临环境污染、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发展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兰州市可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相信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兰州市的生态宜居型农村建设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民的素质偏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途径。
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
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途径。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
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1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十六大提出:新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
因为在我国,农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农业发展了,国家的物质基础才稳定,只有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真正强盛,只有农村稳定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民收入的增加任务艰巨,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困难与矛盾仍未消除,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农村滞后的发展局面没有完全改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现就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全区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
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
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
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
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
甘肃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平凉 、 阳) 庆 贫困人 口为 3 .2万人 , 76 贫困发生率为9 o % , .4
策建议 , 不仅有助于甘肃“ 三农 ” 问题 的化解 , 而且更重要 的 是有 助于加快 甘肃经济 的发展 和社会 的进 步。
一
、
甘肃进 行 新农村 建 设 面 临 的困难分
高出全省 18 .4个百分点 ; 中部 地区( 兰州 、 定西 、 白银 、 临夏 ) 贫困人 口为 4 8万人 , 困发 生率 为 6 0 % , 于全 省 25 贫 .3 低
厶 JG 7 、 『 一 mi n
( a zo o mec l o ee I nhu7 O 2 C ia L nh uC m ri l g , lzo 30 0,hn ) aC l d
Ab t a t F u u s o s o e t n mo t r a o lg u si sr c : o rq e t n :p v r i s a e ,z o o y q e t n,i d s f e ig a r u t r n i i y o n u e d n gi l e a d ct c u y s p o t g v l g a d s w y d v l p n d c t n,h at u p r n i a e, n l l e eo i ge u ai i l o o el h,s ca n u e r c d w t a s e u o il s r ,a e f e i G e a h n un w r—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日益凸显。
在农村振兴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首府城市,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更是农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当前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道路不畅、供水不足、电力不稳等,加强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当前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道路交通不畅兰州市的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不畅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地形复杂,交通条件差,导致农民的出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特别是在山区和偏远地区,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硬化道路,村民的出行只能靠徒步或者畜力。
2.供水不足兰州市的农村地区水资源很紧张,供水不足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在干旱的时候,农村地区的水源更加紧缺,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3.电力不稳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也存在问题,电力不稳定是一个常见的情况。
尤其是在雷电天气,很容易导致电力中断,农民的用电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以上种种问题都制约了兰州市农村地区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二、对策建议1.加强道路建设道路交通的不畅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应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的投入力度,修建更多的公路和支路,特别是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要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加快道路硬化的速度。
要完善农村道路网,提高通达性,方便农民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
2.加强供水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地区供水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修建水库和水渠,改善农村地区的供水设施。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村用水的效率,做到精准用水。
3.优化电力供应为了解决电力不稳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升级,建设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电力供应系统。
推广农村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技术,降低农村用电的成本,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甘肃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甘肃农村生态环境摘要: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甘肃作为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省份,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针对目前甘肃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甘肃;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对策一、甘肃省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
甘肃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有72%的地区年降水量少于500mm,58%的地区年降水量少于300mm。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显示,现有耕地8115万亩,其中早地6081万亩,占总耕地的74.94%。
仅2011年,甘肃农业受旱面积高达970万亩,重旱368万亩,造成71万人、65万牲畜存在程度不同的饮水困难。
2.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日趋严重。
甘肃水土流失十分突出。
截至2011年年底,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66%,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近6亿吨。
另外,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近一半。
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近14.29万平方公里土地已形成荒漠化,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31.8%。
在河西的荒漠化土地中,有近7000万亩的草原已经或正在逐年向荒漠化、半荒漠化发展。
而其中民勤县土地荒漠化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民勤县的荒漠化成为甘肃荒漠化的缩影。
3.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着农牧业发展,而且导致了地震、滑坡、洪涝、冰雹、鼠害、雪灾、春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接连发生,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2010年,甘肃河西地区遭遇了一场近9年来最强沙尘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9.37亿元。
同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高达4.9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自然灾害的频发,究其原因均与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有很大关系。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24 0 0 美元 的 i 3略强 ; 民人 均 纯 收 人 为 29 2 / 农 0 元, 不及 国 内 平 均 水 平 5 9 9元 的 一 半u ; 0 5 l 2 0
点 , 中央决 策 的 主 要 目标 指 向。 以定 西 为代 表 是
的西 部贫 困地 区 , 民收 入 和农 业 综 合 生 产 能力 农 提 高 的长效 机制 尚未 形 成 , 乡 居 民 收入 差 距进 城
一
年, 、 、 东 中 西部 地 区农 村居 民收 入分 别为 36 7 2 1 、
3 2 18 9元 , 部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最 低 , 国农 8 、 7 西 全
步拉 大 , 城乡 二元 经 济结 构 没 有 得 到根 本 的 改
村绝对 贫 困人 口大 部分 在 西 部 地 区 ; 肃 农 民人 甘
小康社 会 的 目标 , 但西 部地 区要 实 现农 村 全 面 建 设 小康 社会 的 目标仍 存在 较大难 度L 。 2 ]
1 2 农业 和农 业产业化 发展 水平低 .
21 0 0年 , 西 全 市 实 现 生 产 总 值 1 6 0 定 5 . 2亿 元 , 民人 均 纯收人 2 0 农 7 2元 , 到历史最 高水 平 。 达 尽 管 如此 , 西北 地 区新农 村建设 2 1 离 0 0年农 民均
由 2 0 年 的 i6 2 2 增加 至 2 0 01 6 . 元 0 9年 的36 5 6 8 .
元, 年均增 长 i . % 。东 、 西 部 地 区农 村全 面 05 中、
小康 实现 程 度 分 别 由 2 0 0 3年 的 3 . 、 3 8/ 5 6 1 . 9 6 和一9 7, 高 到 2 0 . 提 9 6 0 8年 的 6 . 、 4 5 和 7 6 4. 2.%, 1 3 分别 提高 了 3 、0 7和 3 个 百分 点 。到 2 3. 1 22 0 0年 , 东部和 中部地 区应 可 如期 实 现 全面 建 设
甘肃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点及对策建议
沙漠 、 等交错 分布 , 中相 当一部 支持而无法实施 。 戈壁 其
分是革命老区、 边远贫 困地 区和少数 民 族聚居区 , 大部分乡村地理位置较为偏
基础设施建设相 对滞后 , 济文化发展 经
二、 基本 思 路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 长期 任务 , 在建 体 目标 任务 , 出台一 系列政策 、 措施 、 重
标任务 ;管 理民主” “ 是从政治 文明建设 对落后 ,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 保持 建设成果 , 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可持
方面提出的 目标任务 。 在甘肃这样 的欠 足 、 医疗保 障缺位 , 生活保障缺乏 。
发达地区建设社会 主义 新农村 面临哪
重 大 战略 课题 。
一
( 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 五) 村级
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 目标 任务体现 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 ,赡养老人 、 其
展、 生活宽裕” 是从物质 文明建设角度 趋势。
( 完善村 民 自治制度 是新农 村 四)
出明显 的时代 多元化特征 , 生产发 尊老爱幼 、 即“ 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有滑坡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 乡镇体制改革 , 转变基层政府 治理水平 , 提高农 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 主要表现 在农村科技 教育水平相 积极性 , 确保农 民能够得到 实惠 , 就能
( ) 农村建设 的首要任务 是加 设 中要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规划 , 一 新 明确总
僻, 通讯设施薄弱 , 长期封闭落后 , 农村 快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农 村经济是新农 村建设 的首 点领域 和纲要 , 要有具体 的作战方案来
相对迟缓 ,部分 山区 由于 常年干旱缺 要 内容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 础 , 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强
甘肃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乡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尤其以乡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与此同时,甘肃的乡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乡村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发展的现状1. 旅游业的兴起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亲近自然,体验传统文化。
2. 乡村经济的困境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导致甘肃的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农民收入不高。
同时,一些乡村缺乏适宜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支持,导致乡村经济失衡,发展受限。
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甘肃地处西部内陆,自然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农业发展对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消耗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努力推动乡村生态建设,对于甘肃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分析1. 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甘肃的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旅游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一些地区因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乡村旅游发展滞后。
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但甘肃很多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结构单一甘肃的农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农产品供应。
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粮食价格,一旦价格波动,农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缺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链,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建议与展望1.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大对偏远地区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游客前往这些地区,打破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体验。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和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助于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而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入手,分析目前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1. 道路交通不便
兰州市农村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
部分农村只有狭窄的山路,交通不便,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2. 水电供应不足
部分农村缺乏水电供应,农民生活用水不便,农村生产用电困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信息不畅
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宽带网络和通讯设施,农民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4.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对策建议
1. 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力度
兰州市在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修建通村公路、交通枢纽等,改善交通条件,方便农民出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完善水电供应系统
兰州市农村地区应加大水电供应系统的建设力度,修建供水管道、增设变电站等,解决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用电问题,助力农村振兴。
3. 推进信息化建设
兰州市农村应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宽带网络覆盖,增设通讯基站,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甘肃省的牧区农村社区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甘肃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本文就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特点1. 牧区特色鲜明:甘肃省牧区地处边陲,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在建设农村社区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特色,发挥牧区优势。
2. 农牧结合发展:甘肃省牧区以畜牧业为主导经济,农牧结合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注重农牧业的有效对接,推动农牧产业融合发展。
3. 依法治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依法治理,通过完善法规制度,明确责任和权力,推动社区自治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1. 土地利用问题:牧区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障牧区农民的土地权益,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公共服务问题:牧区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如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设施仍然不完善。
怎样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增加牧区农民的获得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3. 社区管理问题:农村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如何加强社区的自治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履职能力,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方向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甘肃省牧区自然资源独特且脆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农牧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加大对牧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和供给能力。
3. 推动农牧业融合发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实施农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促进农牧业互利共赢,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 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推动社区自治的发展,增加居民的参与度,提高社区内部问题的解决效率。
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本文为基金项目:甘肃省软科学资助项目(0709ZCRA045)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王雅琼张艳荣(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结合甘肃省情,就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适合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消除贫困;必须突出特色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狠抓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路径选择“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构建城乡和谐社会;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同时也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甘肃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从本省省情出发,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
一、甘肃进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分析1、农村贫困面广,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为389 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8.40%,全省86个县中有43个为国扶县,大约有160 万人没有彻底解决饮水困难等。
可见,甘肃进行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消除贫困问题。
2006年全省农村从业人员109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8.9% 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89.6% ,从数据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说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中以农业为主体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作为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生态环境脆弱甘肃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的约束现状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仅河西走廊地区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已达560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 要 符合 “ 约型社 会 ” 节 的要 求 ; 完善 基 础设 施 建 要 设 , 路、 电、 道 水 广播 、 讯 、 通 电信 等配套 设施 要俱 全 , 让 现代 农 村共 享信 息文 明 ; 态 环境 良好 、 生 生活环 境 优 美 。尤其 是在 环 境卫 生 的处理 能力上 要体 现 出新 的时代 特征 ; 农 民具 备 现代 化 素 质 , 为 有 理想 、 使 成
( 甘肃省科学技术 情报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 0 0 ) 3 00 摘 要 :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科学发 展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 , 解决 “ 社 是 三农 ” 问题 、 全面建 设小康 社会 的重大 战略举
措 。分析 了甘 肃省建 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现状 , 针对存 在的 问题 , 出 了落实 政策 、 提 加大扶 持 、 宽增收渠 道、 拓 发展 优
3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会 ) 是
基本教育 ;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使农 民享受基 本 的公 共卫 生 服务 ; 加强 农 村 养 老 和 贫 困 户 的社 要 会保障; 要统筹城乡就业 , 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
是 培育 农 民 、 高 素质 。要 加强精 神文 明建 设 , 提 倡导 健 康文 明 的社 会 风 尚 ; 发展 农村 文化设 施 , 富农 要 丰 民精 神 文化 生 活 ; 加强 村级 自治 组织 建设 , 要 引导农
12 建 设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的意 义 .
l 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内涵及建设新农 村 的意 义
1 1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的 内涵 .
1 建设 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 , 贯 彻 落 实科 学 发 展 ) 是
观 的重 大举 措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一个 重 要 内容 , 是 就
会 主义 新农 村 是 我 国现 代 化 进 程 中 的重 大 历 史 任
务 , 按 照 生 产 发 展 、 活 富 裕 、 风 文 明 、 容 整 要 生 乡 村
洁、 管理 民主 的要 求 , 扎实 稳 步地加 以推 进 ”。
俗, 提倡 科学 、 明 、 文 法治 的生 活观 , 加强农 村 的社会 主义 精神 文 明建设 。
3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 的
问题
尽 管甘 肃省社 会 主义新农 村建设 取得 了一些成
绩 , 与全 国相 比, “ 会 主义 新 农 村 ” 但 与 社 的标 准 和
要 求相 比 , 还有很 大差距 。农业 基础 薄弱 , 产力水 生
随着“ 减 免 、 补 贴 ” 农 民小 额 信 用 贷 款 等 两 三 、
国数 量最 多 、 力最大 的 消费群体 , 我国经 济增长 潜 是 最可靠 、 持久 的 动力 源 泉 。通 过 推进 社 会 主义 新 最
农村建设 ,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 增加农 民收入, 使亿万 农 民的潜 在购买 意愿 转化 为 巨大 的现实 消费
需求 , 拉动整 个经 济 的持 续增 长 。
“ 会 主义 新农 村 ” 指 在 社会 主义 制 度下 , 社 是 反
经 济社 会 的全 面协 调 可 持 续 发展 , 乡协 调 发 展是 城 其 重要 的组 成部 分 。全 面 落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须保 必 证 占人 口大 多数 的农 民参 与发 展 进 程 、 享 发 展成 共
业 产业 化进 程加 快 , 批具 有 比较优 势 的特 色 产业 一 初具规 模 , 成 了粮油 、 形 草畜 、 瓜菜 、 果等 4个 主导 水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 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 社会 的重要基 础 。社会 和谐 离不开 广 阔农 村 的社 会
和谐 。通过推 进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设 , 快农 村 经 加 济社会 发展 , 有利 于 更好 地 维 护农 民群 众 的合 法 权
谐 。要办好 义 务教 育 , 使适 龄儿 童 都 能 入 学 并 受 到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 是确保我 国现代化建 设顺 利 推进 的必 然要求 。把 农村 发展 纳入 整个 现代 化进 程 , 社会 主 义新农 村 建设 与工业 化 、 使 城镇化 同 步推进 , 让亿万农 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 走具有中国特 色 的工 业 与农业 协 调 发 展 、 市 与农 村 共 同繁 荣 的 城 现代化道路 。
经 济的长期 战 略方针 和基本 立足 点 。农 村集 中 了我
以来 , 均 增 幅保 持 在 2% 以 上 。 以农 村 节 水 灌 年 5
溉 、 畜饮 水 、 村道 路 、 村沼 气 、 村 水 电 、 地 人 乡 农 农 草
围栏等 “ 六小 工 程 ” 主 要标 志 的农 村 和农 业 基 础 为 设 施建设 进展 顺利 , 些 乡 镇 已基 本 实现 了农 村 公 一 路“ 村村 通 ” 自来 水 “ 户通 ” 极 大地 改 善 了农 村 、 户 ,
断加大 , 民负担 减 轻 , 到 了实 惠 , 分 调动 了生 农 得 充 产 积极性 , 农业 生产 呈现 良性发 展态 势 。统计 显示 , 20 09年 , 肃 省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3 3 . 8元 , 甘 14 0 较
20 0 8年增 加 4 0 2 1 .9元 , 长 l . 7 。 增 50 %
施,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截止 20 0 7年底 , 全省 农 村 小 学 153所 , 69 在校 学 生 264万人 ; 5. 乡村 卫 生 机构 154个 , 82 医院 10 62个 。 农 村教 育 、 文化 、 生 等公共基 础设施 长足发 展 。农 卫 民生 活水平 不断 改善 的同时 , 体素质 也大幅 提高 。 整
一
系列 支农 惠农政 策 的出 台 落实 , 业 扶持 力 度 不 农
平 较低 , 村 公 共 事 业 发 展 滞 后 , 乡面 貌 反 差 较 农 城 大, 部分农 民生 活 困难 的局面依 然存 在 , 制约农 村发 展 的因素没 有根 除。 3 1 农 业基 础薄 弱 。 . 生产 力水 平低 下
设 的若 干意 见 》 的颁 布 , 起 了甘 肃 省 社 会 主 义 新 掀 农 村建设 的高 潮 , 委 省 政 府 提 出 以发 展农 村 经 济 省 为 中心 , 以产业 为支 撑 , 以改善农 村 生产生 活条件 为
基础 , 足省情实际, 立 围绕 农 民增 收 , 学 规划 , 科 突 出重 点 , 步实 施 , 分 以点带 面 , 面推进 的发展 思路 。 全
发展 的深 层 次矛 盾 尚未 彻底 消除 , 进 农 民持 续 稳 促 定增 收 的长效 机 制 还 未 完全 形 成 , 村 经 济 社 会 发 农
展滞后 的局 面也还 没 有根本 改 变 。进 入新 世 纪新 阶
民主动 有序 参 与乡村 建设 事业 。
具体而言 , 谓“ 所 新农 村” 包括 5个方面 , 即新
用电、 用水 、 交通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
2 3 结构 逐步 优化 , . 特色产 业初具 规模
以发 展 特 色优 势 产业 为 突破 , 村经 济结 构 在 农 调整 中稳 步前 进 。按 照 资源 特点 和市 场需 求 , 足 立 区域 比较优 势 , 过 规 划 引导 、 策 支持 、 范 带 动 通 政 示 等办 法 , 进 “ 乡一业 、 村 一 品” 展 , 促 一 一 发 引导 各地 从 当地实 际 出 发 , 择 具 有 资 源优 势 、 品 特 色 鲜 选 产 明、 有开发 基础 的优 势产业重 点扶持 , 加快发 展 。农
经 过几 年的努 力 , 出 了一条先 行试 点 、 步推进 的 走 稳 建设之 路 , 农业 基础 地位 进一步 巩 固 , 农业 产业化 格 局初步形 成 , 业综 合生 产能力 进一 步提高 , 农 农村 面 貌 发生 了很大 的变化 。
2 1 农 业稳步 发展 , 民收入增 长 . 农
果。
映一定 时期农 村 社会 以经济 发展 为基 础 以社会 全 面 进 步为 标志 的社 会状 态 。主 要 包括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是发展经济、 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 村 的首 要前 提 。要通 过高 产 高效 、 优质 特色 、 规模 经
一
营等产业化手段 ,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 镇、 改善 环境 。包 括住 房 改造 、 垃圾 处理 、 全用 水 、 安 道路 整 治 、 屯绿 化等 内容 。三 是扩 大公 益 、 村 促进 和
益 , 解农村 的社 会 矛盾 , 少农 村 不 稳定 因素 , 缓 减 为 构建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打下 坚实基 础 。 由此 可见 , 设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是 新 形势 下 促 建 进农村 经济社 会全 面 发 展 的重 大 战 略 部署 , 实 现 是 全面建 设小康 社会 目标 的 必然 要 求 , 贯 彻落 实 科 是
产业 和制种 、 马铃 薯 、 中药材 、 酿酒原 料 、 酿造 葡萄等 l 区域 优势 产业 , 2个 资源 优势逐 步 转化 为产 业 优势
和经 济优势 。 2 4 社 会事 业发展 加快 , 民素 质不 断提高 . 农
学发展 观和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重 大 举措 , 改变 我 国 是 农 村落后 面貌 的根 本 途 径 , 系统 解 决 三农 问题 的 是 综 合性措 施 。
第2 7卷
第 5期
甘 肃科 技
Ga u Sce c nd Te hn lg ns i n e a c oo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