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5)奋迅示骏 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 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 (节选自岳飞《论马》)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 丫)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2)常马 ____________ (4)常奇之 ___________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 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 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 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合情理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翻译句子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 其:那是或大概 难道真的没有马吗?(他们)那是真的不懂马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思想感情
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自 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 残人才的讽刺和批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托物寓意
愤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感情变化:
惋惜→愤懑→愤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25岁考中进士后, 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 擢用(提升并任用),但结果是在家中等待了40多天。 后又三次登门拜访却被守门人拦住。经此挫折后,他 不得不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 节度使张建封。韩愈仕途一路坎坷,又加上当时政治 黑暗,让他深感明主难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 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 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 情和惋惜。
(和普通的马⑤)一同食死在之槽枥不之间。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竭尽。
4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 “马”的后置定语。)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 “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翻译句子。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②能千里一而食食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作品鉴赏《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

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23课 马说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衹.辱(zh ǐ) 骈.死(pi án )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奴隶.(l ì) 执策.(c è) 粟.米(s ù) 其真无马邪.(y é)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顿)(3)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课堂教学 | 八下23《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本课主要讲述了老马在牧场上的生活,以及它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

通过描写老马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作者对老马的描绘手法,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

3.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牧场上的老马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老马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课《马说》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老马在牧场上过着怎样的生活?(2)作者是如何描绘老马的形象的?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老马形象的理解,以及课文中所体现的劳动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马说》板书内容:老马形象:生活:牧场上辛勤劳作性格:坚韧、勇敢、善良课文主旨:尊敬劳动人民热爱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对老马的印象。

答案示例:老马是一部勤劳的机器,在牧场上挥洒着汗水,它的身影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敬佩不已。

2. 请谈谈你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劳动观念的理解。

答案示例:课文通过描绘老马的形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伟大。

劳动是一种尊严,是一种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劳动,热爱劳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马说》,使学生了解了老马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劳动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们课后思考,如何将老马的坚韧和勇敢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3 马说 课件(共36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  课件(共36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探究:理解分析“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1.再读文章,思考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 (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再读文章,思考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食马者) 各比喻什么?
痛 惜
祗辱于……称也
食马者……外见
愤 怒
-
侧 面

策之不……无马

嘲 讽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
是什么?
句式:反问句式。 作用:加强表达的语气,增强了表达
的感情。表现了对食马者不懂千里
马的讽刺。
词,用马鞭驱赶 拿
才能,才干
面策对之 不按以照其道,食之不表能示尽惊其叹材,,相鸣当之于而“不唉能”通其意,执 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 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也!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 马鞭鞭打它,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 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 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 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辨别与托 物言志的区别
预学检测
1.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活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2.特殊句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

语文八年(下)《马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使学生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3.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重点: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这课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导入新课: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说’的文章——<爱莲说》。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第23课《马说》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背景链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词语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不以千里称也】著称。【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等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才能、才干。
面对。
通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是马也( )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教学课件

23
作者相关
托物 寓意
0
Purport(主旨)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 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人才
赏识人 才的人
千里马
伯乐
24
作者相关
主旨
10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难道 第二个“其”:恐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 千里马的命运,那么作为 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韩愈
马说
导入
0
说 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导入
0
说 鹅
3
课文分析
马 说
0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 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愁闷, 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如爱莲说。 “马说”即谈马、论马。
4
课程结构
马 说
课程结构(三阶段)
课文解析 拓展探究
作者相关
千里马
人才
0
TimeLine
5
0
第 一 阶 段 课 文 解 析
食马者 形象
而:表修饰 临:面对 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食马者有眼无珠
18
课文分析
故事 链接
0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 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 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 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吃力 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 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开端来长鸣, 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 且体贴它啊。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3课马说师说少年中国说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3课马说师说少年中国说

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3课《马说》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3课《马说》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马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深层含义。首先,通过导入生活中的实例,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人才问题的探讨非常感兴趣,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有些学生对文言文的句式和词语理解仍然感到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1.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和文言现象;
2.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3.学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探讨文章所表达的人才观,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发现和培养身边的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马说》中的论证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
3.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人才观念,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4.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写作,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贵州省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3课《马说》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23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马说》的阅读理解,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韩愈对伯乐与千里马相互作用的论述,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具体内容包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3 马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3 马说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读书译“马”
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小组齐读,读得流畅
朗 读 要 求
马之之以得不里千尽里手虽里世 邪曰而其安外之里粟称骈有马有 其天不道求见能而一也死名常伯 真下能食其且食食石马于马有乐 不无通之能欲不也食之槽祗而然 知马其不千与饱是马千枥辱伯后 马呜意能里常力马者里之于乐有 也呼执尽也马不也不者间奴不千
千里马
决定
伯乐
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受到怎样 不公正的待遇?
屈辱而死
3、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食马者(无知) 千里马
不 知
食量:尽粟一石


千 里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文中哪些句子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作者对此心中有何感慨?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天 下无马。”马 说Biblioteka 韩愈爱莲说
解题 说说关于喜爱莲花的道理
马说
说说关于马的道理
“说”是陈述作者对某种问题的观点看 法,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
文言文四步曲 听读
朗读
译读
悟读
正音读“马”
5
读准字音

读 要 求
把握节奏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zhǐ
pián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其策其策等足虽知一不隶常里 真而材之不才有其食以人有马 无临鸣不可美千能或千之故千
品文问“马”
11
1、韩愈笔下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 2、千里马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本文的中心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3课 马说 少年中国说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3课 马说  少年中国说 (新版)新人教版

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

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学生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

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体验与反思,品析作品简练含蓄的特点,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①xiànɡpián cáo lìsù②食:通“饲”,喂养,读“sì”。

材:通“才”,才能,读“cái”。

见:通“现”,表现,读“xiàn”。

邪:通“耶”,吗。

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如: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⑶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⑷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⑵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①积累重点词语:相、骈、枥、策、粟、邪②掌握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⑴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

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

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

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⑵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

“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

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学生根据词语提纲背诵课文。

⑶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生1: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生2: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

七个“不”字别有蕴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

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1、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2、阅读刘基的《说虎》,思考: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说虎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

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参考译文: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

虎有锋利的爪牙,而人没有,这又大大增加了它的力量,(既然如此),那么人被虎吃掉,是不足怪的。

然而虎吃人(的事)不常见,而虎的皮却常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这是什么缘故呢?虎用力气斗,人用智慧斗;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而人能利用捕虎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