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也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财政体制也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不论是在财政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理财原则,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财政思想,致使支出管理严重滞后,这与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财政理念是相悖的。

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科学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范围,并以此为标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则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我国财政支出现状的分析:
(一)一般性服务支出比重过高。

一般性服务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治安支出等。

我国政府的一般性服务支出仅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治安支出两项就达到了12.8%,若加上预算外中用于这方面的支出,这一比重可能会接近17%,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10%的水平,比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要高出2个百分点。

○1.行政管理支出偏高。

在所有的支出项目中,行政管理费是增长最快的一个项目。

近几年来,其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攀升,增长速度已超过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

○2.国防支出比重低。

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我国的国防经费都明显偏低,2002年,国防费只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74%。

国防经费不足,会影响国防现代化进程,如果继续投入不足的话,还会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不利于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

(二)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低。

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涉及较多,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它代表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公共支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长期以来财政预算安排中社会公共服务性支出明显偏低,把大量的财力用于了经济建设,对社会性服务支出重视不够,导致社会发展的欠账较多。

改革后,国家加大了对社会服务性支出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体制原因,国家财力过度分散,财力不足,对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性支出连最低的需求也难以保证,如农村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和公共体育设施在大部分地区仍是空白,仍存在着大量的适龄儿童享受不到基本教育等。

(三)经济服务支出分配不均。

这一领域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越位”与“缺位”并存。

据统计,2002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费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仍高达30.26%,在几类财政支出中仍然是最高的,这与建设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相悖。

过高的经济建设费用,对竞争性领域的过多介入,挤占了稀缺的社会资源,侵蚀了政府财
力,使得政府对其他领域投入不足。

对竞争经营性领域的越位与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缺位,是导致财政资金分配方向和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财政支出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财力保障。

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以下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一)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1. 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作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其制度基础是经济决策自由、个人权利、政法环境和法律制度。

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政府必须保护产权和维护市场秩序,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社会各主体合法权益给予应有的保障。

○2. 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

市场经济中有引入政府管制、发挥政府职能是必要的。

因此,在法律框架下提高政府效率时:一要以所服务的公众需求为中心,了解公众的不同情况,区分不同的公共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形成新型的诚信合作关系。

二要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决策程序的透明度。

在任何一项涉及社会全体利益的重大决策做出之前,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实现政府服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三要以公众满意度为服务标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制定和实施公众服务标准和申诉处理办法,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方式和申诉渠道,改善服务态度,树立全新的服务形象。

○3.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大力压缩行政经费。

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是财政支出的范围,但是,也必须注意到,行政机构的数量与规模,行政经费供给的数量也必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

供给规模过小,不能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供给规模过大,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阻碍其它事业的发展,导致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和财政收支矛盾的恶化。

深化机构改革,精简多余人员,关键是要通过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为精简出来的公务人员找到新的就业出路,否则,精简难以成功。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

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分配,是从原体制下发展演化而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原体制的烙印,因此,必须在公共财政体制的新背景下予以规范,彻底解决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1.合理界定支出范围。

财政的指出范围必须紧随政府职能的转换而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领域,以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因而财政支出的范围也不能超越这个限制,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集中力量去解决私人部门不愿做、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

○2.调整供给范围内的各项支出。

从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支出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扩大财政投入就行了,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还有一个结构问题,即财政投入领域内各个方面的比重要相互协调和配合。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保证纯公共产品的资金供给。

如义务教育、卫生防疫、国防等,其资金需求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另一方面,对于准公共产品,财政也要提供资金,但不是全额供给,要在其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基础上,只拨付其正常收入不能抵偿的资金差额,以突出准公共产品和纯公共产品的差别。

(三)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农业是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战略意义,为此,国家必须予以扶持。

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财政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对农业和农民实行有效的保护;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良种繁育和实用技术推广;支持建立农产品适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经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专项资金补助、退耕还林(草)补助;加大对农村卫生保健、基础教育和扶贫支出力度;加大农业支出内部向农业科技方面倾斜的力度。

在“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充分体现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意志,为基本解决“三农”问题铺平道路。

(四)优化社会文教支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基础科学研究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其经费应由财政负担。

应用型科学研究由于可以市场化,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科技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政府应提高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财力投入,并使科学投入的增长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时,在科学研究支出总量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支出结构。

(五)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稳定器”。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实施范围,使各类城镇企事业职工都参加失业保险;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