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望九华》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来源
有一次王十朋游览瓯江。瓯江中心江心屿上的江 心寺是浙南名胜。江心寺建于唐咸通年间,有东 塔和西塔。寺周围云水环绕,古木参天。每天早 晨雾霭聚散,日日夜夜潮水涨落。王十朋见到如 此奇观的景色,兴致极高,挥笔在寺门口写了一 幅对联,上联是:“雾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下联是:“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该联巧用 汉语音义关系的灵活性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瓯 江早晨潮涨潮落、云凝雾散的迷人胜景:粼粼潮水 常涨、常常涨、常涨常消退;迷蒙晨雾朝(早晨) 朝(来临)、朝朝(天天早晨)朝(来临)、朝 (早晨)朝(来临)朝(早晨)消散。
望九华(宋)王十朋
余过池阳,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 mò 峰。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 bó 之间。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 miǎo 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又得太 白啸歌,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访问、探访
余 过 池阳,登郡楼,望 九华,仅 见一
江心寺大门上一副对联为宋代诗人 王十朋所撰。你应该如何读?
zhāocháo zhāozhāocháo zhāocháozhāo
• 上联:雾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 , 。 chángzhǎngcháng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 • 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 , 。
此联的奥妙在上联的“朝”字有两种读音, 两种含意:1、chá o(朝见、来临); zhāo (早上)。下联的“长”字也有两种读音,两 种含意:1、 zhăng(通“涨”);2、chá ng (通“常”)。
胜景 悠远的样子
它,指九华山 想起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 秀逸
清远 , 夕波落日, 邈 然 于怀。又 得 太白
每当 树木丛生的水岸边
留恋不舍 朝着、面对
啸歌,每 舟泊 林 岸,便觉九子 依 依
向 人。
九华山的胜景,不在九华山中,从江面上遥望九 华山,俊秀飘逸,清丽悠远,夕阳的余晖洒落江面, 更让人在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又想起了李白吟诵九 华山的诗歌,于是,每当小船停靠在树林丛生的水岸 边时,我就觉得九华山的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我而 立,奔我而来。 第二段:抒发对九华山及大自然之美的深爱之情。
九华山寺院如林、胜景诱人,作者却说“九华之胜,不在 山中”,那么“九华之胜”到底在哪儿?
作者觉得欲得九 华之胜应在傍晚从江 上仰望九华(“从江 上望之”):在“夕 波落日”映衬下的有 着“秀逸清远”不俗 之姿的九华山才会让 人“邈然于怀”。九 华之胜是由山水落日 共同构成的美丽景致。
讨论: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便觉九子依依向人”好 在哪里?
“九子依依向人”——“移情于物” “拟人”手法:用人的情感和动作来写九华,从 而使九华山具有人的生气,灵动传神地展现了九 华山的情致韵态。 “九子”是山并无情,为何言其“依依向人”? 到底是山有情,还是人有情? 明明是人爱山,却说是山恋人,这就叫“移情”。
写九华的山峰依依不舍向人而立,就是写自己对 九华胜景依依不舍的深情。
才 它,指代九华山 但是 好像 隐没 停靠
遥望

峰。舟出清溪,始 见 之 ,
然 犹 灭没
于云雾之间。晚 泊 梅根浦,方 了 了 见 诸 峰也。
才 清楚、明白 众、各
ຫໍສະໝຸດ Baidu
我访问池阳郡,登上了池阳郡城的城楼,遥望九 华山,只看见一座山峰。乘着小船驶出清溪河,才看 见了九华山,但是好像隐没在云雾之中。到了傍晚, 小船停靠在梅根港时,才清清楚楚地看见了九华的各 座山峰。 第一段:从不同角度描绘九华山的美丽、神奇。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池州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因其 九大主峰形似莲花,又是佛教圣地,自古被誉为"莲花佛国",是人们朝山拜 佛、修身养性和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见此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酷似 莲花,便赋诗“秀出九芙蓉”更名为九华山(“华”花也)。 据考证,两亿年前,九华山所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在一次地壳运 动中,古扬子海干涸,九华山巨变为陆地。此后经过几次造山运动,九华山 花岗岩体从地壳之中隆起于地表,形成了奇峰峻岭、重峦叠障、悬崖峭壁、 怪石峥嵘的花岗岩山地地貌。 十王峰为九华山第一高峰,海拔1342米。周围群峰争峙,千姿百态。 神彩奇异的九华宛如一幅清丽多姿的山水画卷。 佛教四大名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作者体悟到真正的九华之胜——物我相悦,物我 两忘。
比较探讨
将《望九华》与《望岳》比较 ,在比较中再次体会 作者的情感。 与《望岳》比较,同样是写山,同样是望而未登, 同样写从不同的角度望,王十朋的《望九华》与杜甫的 《望岳》却大相径庭。前者是“登郡楼,仅见一峰”, “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晚泊 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移步换景中觉得“九子依 依向人”,显示了一种神秘之美、秀丽之美,遮遮掩掩、 羞羞答答,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后者更 多的是写泰山的雄伟高峻,显示一种神奇之美、壮丽之 美,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体现出诗人博大 的胸襟与雄伟的气魄。
九华美景
从王十朋的对联说起南宋才子、风流状元 号梅溪,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 十月二十八日生于乐清左原(今浙江省乐清
王十朋。王十朋,字龟龄,
市梅溪村)。因奸臣秦桧当政,遂无心出仕,
隐居故乡,聚徒讲学;秦桧死后应试,于绍 兴二十七年(1157)高中状元。屡次建议整 顿朝政,主张北伐恢复大业,但未被采纳。 后来到浙南等地做官。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九华山的?不同视点看到的景致又有何 不同?并完成表格: 作者的视角或位置 所见景色 郡楼 仅见一峰 舟出清溪 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晚泊梅根浦 了了见诸峰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望”九华,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 或“定景换点”。“移步换景”是游记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 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 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 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 富的生动画面。《望九华》第一节中望的角度从高到低、从远到 近;望的景致从朦胧到清晰。 苏轼的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改编: 不识 九华真面目,只缘身在 不同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