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任正非不惑之年创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零开始,任正非不惑之年创业
2014年1月6日
著名的企业家邱永汉说过:“25岁到35岁为创业最佳期,40岁已经相当迟,40岁以后则是例外中的例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创业的时候越年轻,也就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更大的冲劲和实力。相比之下,任正非的成功更像是一个例外中的例外,他创业的时候,已经43岁了。这确实太迟了,他不会有更多的时间。43岁还要从零开始拼搏,这谈何容易?
但是,可贵的是即使到了这个岁数,任正非还保持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锐气,他咬紧牙关,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带领华为走向了辉煌。这意味着任正非和华为有比别人更值得为人乐道的故事。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五十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这里将决定还很弱小、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华为的命运。
虽然华为很弱小,但任正非还是有了自由的空间,可以放手一搏了。他们把整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挨着墙排开十几张单人床,外加用泡沫纸箱板上加床垫的地铺,就是所有人的住所。华为最初的员工就以此为家,吃住都在楼上,经常连外面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当时楼里没有空调只有吊扇,人们在机器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作业,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焊接的电路板,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
累了抽烟,病了吃药,实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铺上睡一会,醒来再接着干。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货,立即起来卸完沉重的设备再睡。夜里蚊子太多,值班的员工就用套机柜的塑料包装把自己从头套到脚,然后在脸上挖几个洞以保证呼吸,这下就再也不怕蚊子了。
由于公司没有钱买自动测试设备,他们只能发挥聪明才智,用一些土办法代替。技术人员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来测试交换机,用放大镜一个个地检查电路板上成千上万的焊点。遇到交换机的大话务量测试,往往要将所有的人都叫到一起,每人同时拿起两部话机话筒来检验设备的性能。白天测试,晚上开会讨论攻关。
设备测好后,在场的人不分工人或是经理,也不分大专或是博士,一起动手给设备装箱订上边角铁,一起搬运装车发货。虽然环境艰难,但是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遇到吃饭时间,任正非和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由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
到了后来,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充满向往。
任正非就是用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难再有第二次。” 10年后,
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华为熬过了创业的艰苦岁月。
就是这样,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任正非后来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也就是这种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往往就是创业时期的精神爆点和凝聚力所在。因此,有人把贫穷称作成功者的“财富”。正因为有贫穷这种财富,才能够在更多的不得已的状况下,督促一个人去努力,去耐下性子为自己将来走上成功之路做更多的准备。
这是“生存下来”的迫切性。因为在面对这样的现实,所有的抱怨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为具备那种能决胜竞技场的能力作出更多的准备。
这些都很清晰地体现在任正非的身上。他四十多岁才开始创业,通过20年的时间把华为培养成了通信业的巨人,直接创造十万个高科技就业岗位,间接影响着几十万个家庭。就这一过程来看,在他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竞争力的关键。
但实际上,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在市场竞争中的认识并不深入人心,它更像只是一种口号,往往显得虚无。人们只喜欢口号式地介绍艰苦奋斗核心价值观,但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用,纯属浪费时间。事实上,只有自己把艰苦奋斗落实到现实之中,并且经历过真正艰苦的人,才能理解它的价值,才会自始至终去贯彻它。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坎坷。对于平庸的人来说,可能会在抱怨命运的不公中,失去了很多机会,无法让自己坚强起来。时间白白流失,最终却一事无成。而你还在为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浪费时间的时候,有些人很可能正在默默地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在付出、在奋斗。
这就是一个有能力、有理想抱负的人和那些平庸的、碌碌无为的人的区别。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成功者身上总是体现出不同于常人的魅力与气质。他们不会气馁,不会为了人生的失意,六神无主,而是积极寻找机会站起来。对于商场中人来说,就应该有一颗被委屈撑大的心,坚信自己还能够站起来。
任正非的“第一桶金”:贫穷
2014年1月6日
任正非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书生之家,生活一开始就没有给他太多的眷顾,却给了他更多的艰难和磨难。贫穷是一种无奈,它需要一个人付出更多才能得到和别人同样的机会与成功。贫穷也是一种人生财富,它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人奋进。
即便是在任正非发家之后,他也一直保持着刻意的低调,这也使得他的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做过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华为高层管理人员也知道地很少。但他少年时经历过生活上的艰难确是不争的事实。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
据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记载: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著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正非的母亲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
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正非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这就给了任正非一个人生的起步,一个发展的机会。任正非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以及他对知识的追求,最终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到了青少年时代,任正非仍然是在极度贫寒中度过的。当时他们全家9口人依靠父母的微薄收入度日,他的父亲当时还要给老家寄生活费。家里贫寒到几个人合用一条棉被,在地坑里做饭。任正非在家时没穿过衬衣,即便是夏天也穿厚外衣。因为家里上学的孩子多,每到交学费的日子,任正非的母亲就开始为学费发愁,经常要到处向人借钱来维持,而且常常借不到。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任正非的父母依然坚持让7个孩子都读书,没有让他们放弃学业。可以说,作为当时社会底层的学校教员,任正非的父母无法给予任正非财富和事业上的帮助,他们却留给儿子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这也养成了任正非淡泊名利、崇尚知识的性格。
1960年,贵州出现严重的饥荒现象。饥荒给上高中的任正非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时候全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短缺,要想让一家人都能填饱肚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任正非回忆说,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饥饿,他当时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虽然为饥饿所折磨,任正非作为家中的老大,也不敢随便动家里的存粮,因为他知道父母也一起挨饿,存粮还要留给弟妹们吃。
为生存所迫,当时全家人想方设法寻找食物,种南瓜,采野果,煮菜根,实行严格的分餐制,同舟共济渡过难关。任正非认为正是父母的无私才保证了所有子女能够生存下来。他说:“我的不自私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正是这段忍饥挨饿的日子让任正非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直到后来,奢侈和招摇都和他沾不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