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解决问题与创造性培养
第一节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性质
1.问题:问题就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2.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也就是情境)。
3.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4.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四个特点:问题的情境性、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序列性
和经验性。
5.根据解决问题的特点,心理学家主张将其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
另一种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要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后者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
6.教育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模式:
(1)奥苏伯尔的解决问题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不仅描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而且指明了解题者原有知识结构中各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指明了方向。
这个模式的问题解决要经历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4.解答后的检验
(2)格拉斯的解决问题信息加工模式
心理学家格拉斯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互相区别与联系的四个阶段:
1. 行程问题的初始表征
2. 制定计划
3. 重构问题表征
4. 执行计划和检验
结果
(3)解决问题信息加工模式的新发展
(4)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模式(也称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模式)
1. 发现问题
2. 明确问题
3. 提出假设
4. 检验假设
第二节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条件与发展
1.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1.形成问题表征
2.设计解题计划
3.执行解题计
划4.监控解题过程
2.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㈠解题者的有关知识经验
㈡解题者的动机水平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法则,动机过强或过弱都将会影响作业的效率。在问题解决中,中等水平的动机作用是最佳状态。
㈢解题者对问题的分析和表征水平
㈣解题者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会考名词解释)
心理定势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也可以阻碍问题的解决。
㈤解题者的思维策略
它是影响问题解决过程的最直接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
3.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能力差异的比较研究
认知心理学家格拉泽等人(1988)对此问题做出系统的概括:
⑴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
⑵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
⑶程序性知识执行上的差异
⑷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新手要长一些
⑸问题表征深度的差异
当遇到一个新问题,专家能根据事物的本质或内在结构表征问题,因而对问题的理解有更深的认识。新手则不能。
⑹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
4.有效的解决问题者应具有的条件:
⑴解决问题者应该为自己储备大量的知识经验。
⑵解决问题者应摆脱常规思维和定势的束缚。
⑶解决问题者应从类比和隐喻中获得帮助。
⑷解决问题者应在个体最佳动机水平上进行操作。
第三节创造性概述与创造性培养
1.创造性:是指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同时创造性既表现为
能产生独特非凡的产品,又可体现出个体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倾向或过程。
2.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3.创造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式,创造力则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时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
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
4.创造力:是指人们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
产品的能力。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把创造力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
6.“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
7.创造力是由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三种维度组成的。第一种是创造力的智力维度。第二
种是创造力智力方式维度。第三是创造力的人格维度。
8.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包括: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
9.创造性思维需要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互补。
10.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
进。
11.小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会出现三次相对下降的现象。第一次在6岁入学以后,这与教
师的权威及学校的规范生活不无关系;第二次出现在9岁左右,儿童在结交同伴的过程中,受同伴的影响而产生行为等方面的认同。第三次约在12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儿童为取悦异性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小学刚入学时,儿童创造力下降,然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四年级时变化不大,而五年级起又开始上升;六年级至初一又变化不大。
总之,在小学阶段儿童创造力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变化规律。
12.小学生创造力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
⑵善于大胆想象和幻想。
⑶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13.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⑴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①吉尔福特的研究结论是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
②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正相关趋势;
③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④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⑤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⑥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⑵创造力与知识经验的关系
⑶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有创造力者多伴具有许多良好的品质。
⑷创造力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
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境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儿童的创造性。
第四节创造力培养与开发模式
1.吉尔福特的创造性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创造性教学主要是以创造性思维为基
础的,创造性思维是操作因素或过程,而情感、个性等则是动力性因素,它们以
创造性思维产生推动、促进或阻碍的影响,从而影响创造性教学。
2.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两种: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3.美国心理学家帕尼斯认为在创造新培养中应将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有机的结
合起来。
4.创造性培养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创设一种
宽松的学习环境。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①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②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④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⑶着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教学中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启发式教学或创设问题情境)
②问题解决时教师要提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③注意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第一节态度和品德的性质
1.现代心理学中对态度的研究是源于社会心理学。
2.态度: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
应的倾向性。
3.态度概念的意义
⑴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⑵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⑶态度是个体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先天的。
4.态度的构成
⑴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的带有评价性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⑵情感成分:是指随着态度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⑶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
5.态度的特征:社会性、间接性、针对性和概括性。
6.态度的功能:价值表现的功能、调节功能和过滤功能。
7.价值观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