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生物的分类、进化及相互关系。
3. 掌握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地球的运动与天气变化。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物质与能量、地球与宇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及子2. 重点知识框架3. 难点解析4. 实践活动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2)设计实验,验证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
(3)分析地球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世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3. 板书设计的重点知识框架;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讲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生理功能、遗传关系等,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如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
2.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解释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如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
3. 地球的运动与天气变化:阐述地球自转、公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与实验技能详细内容: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生物与环境详细内容: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3. 人体与生命健康详细内容: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保健、心理健康。
4. 物质与能源详细内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源的分类与利用。
5. 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地球的运动与结构、天气与气候、宇宙与探索。
6. 科学与技术详细内容:简单机械、光与影、电与磁、现代科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人体与生命健康、物质与能源、地球与宇宙等领域的知识,拓展科学视野。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复杂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人体与生命健康、物质与能源、地球与宇宙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穿插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难点问题,巩固知识点。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要概念、公式、图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与环境: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人体与生命健康:阐述人体某一器官的功能。
(3)物质与能源:解释一种能源的转换过程。
(4)地球与宇宙: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网站、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与探究2. 生命世界3. 地球宇宙4. 物质与能量5. 技术与生活详细内容如下:1. 科学与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 生命世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态系统。
3. 地球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太阳系与宇宙。
4.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分类,能量及其转化,简单机械。
5. 技术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科技与生活,信息技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知识,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让学生了解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认识物质的性质和能量的转化。
5. 使学生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地球的运动,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物质的分类,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教学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过程图解2. 生物分类图解3. 地球运动图解4. 物质分类图解5. 能量转化图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科学探究方法,并说明其适用范围。
(2)简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说明生物的分类方法。
(3)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标准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走进科学”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科学观察与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基本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测量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与测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教学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量筒、显微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系列科学探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探究?它有什么重要性?”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第二章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第二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练习题。
4. 课堂实验(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测量实验数据,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测量技能。
6. 互动提问(5分钟)针对本章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科学的研究方法2.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3. 科学观察与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科学探究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以某一自然现象为例,用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解释。
(3)运用所学测量方法,测量并记录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数据。
答案:(1)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科学理论;调查法: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分析问题。
(2)以彩虹为例: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会出现彩虹?猜想与假设:彩虹可能与阳光、水滴有关。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探究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概述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3.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物学现象5.第五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第1课:科学与科学方法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科学探究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课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2.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
3.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概述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2.讲解地球的地理分布,如陆地、海洋、山脉等。
3.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4.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对地球的认识。
第2课:地球上的水教学过程:1.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3.分析水的重要性,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水资源。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第1课:物质的组成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讲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3.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第四章:能量与生活;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2.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系统的物质观念;3. 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4.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5. 通过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进行讲解和演示;3. 实验与观察: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能量转化与守恒;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列举几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3.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第一章科学入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浙江省湖州市)
科学探
究的一 般方法
怎样根据人脚 印的长度来判 断人的身高
黑盒里面有什 么
第七节 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科学家的探究 2、探究实例分析 3、科学探究的多种模式 4、科学探究中的记录尝试
结束语
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 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 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 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 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 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 和写法
第4节的目标框架为
原理 构造 单位 刻度
温度意义
温度计 其它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 用和选择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冷热是相对的 2、简单模仿造作 3、负数的处理 4、温度计与体温计 5、媒体介绍其它温度计
第六节 时间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时间的单位 2、尝试自制计时工具 3、视察记录培养对时间快慢的估测 4、停表的使用
3~6节 探究活动设计建议
1、学好课标,把握探究的具体目标; 2、建构探究式教学多种模式; 3、学会倾听,多设计感兴趣易做的探究活动; 4、尝试错误,加深规范操作的理解; 5、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体积测量方法的设计性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科学记数方法 2、不要强调误差的分析 3、探究利用身体的某些结构(如指距)
或运动(如步幅)来粗测物体的长度 4、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设计 5、学生实验的重组 6、探究解决特殊物体的测量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案一:第一章探索生物的分类第一课时生物的分类与生物分类单位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分类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2.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分类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实践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提问: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吗?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分类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布置生物分类实践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
三、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讨论分类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案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46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圈中的不同生态系统。
3. 第三章:生物的基本结构(第79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组织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层次,理解细胞和组织的功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细胞和组织的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基本结构层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彩色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基本结构层次等。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发现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图3. 生物的基本结构层次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描述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生物的基本结构层次:绘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图,并简要介绍其功能。
答案:实验设计: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描述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态系统分析:以湖泊生态系统为例,分析其特点,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P5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5、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着。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大家的提问,来推动彼此教学的共同发展。
三、判断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前后,让学生知道,不能光凭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而应该通过实验,比如用尺量书上的线是否直,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证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指纹实验
2个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可让学生回答大家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最后有印泥,让学生把指纹映在上面,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让大家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测量工具,让他们课后进行教室的测量,包括教室的门窗,课桌椅,甚至电视等等
课前准备好各种尺和做测量体积实Biblioteka 所需要的仪器和物品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测量的重要性: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那我们具体什么时候需要测量呢?(学生回答)
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
科学计数法(当长度非常长或者非常短时,就可以用到,如地球周长4万千米=4×107米)
让学生估测一些长度(教室的长,学校跑道的长度,校园楼高等)
纳米技术:纳米衣服,纳米洗衣机等等
三、长度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
1、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有的尺,注意:测量范围,起始点,大格小格的单位,零刻度线等等)
2、正确示范(课件演示)
6、酒精灯(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第一册,主要围绕“认识自然”这一主题展开。
内容包括:1. 章节一:自然界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措施2. 章节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生态平衡的定义及意义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生态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及意义。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自然。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2)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3)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
(4)阐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生态平衡的破坏原因及后果。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生态系统,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4. 例题讲解:针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平衡的概念,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表现形式及保护措施。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3)谈谈你对生态平衡的理解,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完整升级版】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课题:第1章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会沉浮的气球”、“喷泉”实验、在水槽里游动的金鱼、活鲫鱼、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讲述:先给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开心一下。
(播放动画片)在小学常识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由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这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P2、P3的图,(奇妙的大自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展示8月6日西湖上空出现的彩虹图片。
另外老师剪辑了一组反映大自然的影片,给同学们欣赏。
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你从这组影片中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记录在纸上。
一会我们交流。
笔和纸准备好了吗?(播放影片)学生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明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教师讲述: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比如说: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蜘蛛为什么要织网?等等问题。
你产生了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略。
这里最好由同学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讲述: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出示投影片:科学的涵义)其实,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疑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科学入门”、“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和“物质的特性”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章“科学入门”按照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科学探究的顺序展开,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这一章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的,有些内容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二章“观察生物”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安排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内容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了围观(细胞)层次的学习,并将学习内容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使“物质系统的层次”体系在本章中得到明显体现。
本章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使编排的内容之间关系更加合理。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一章内容从整体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
本章内容是对是对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和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的整合,主要学习地球的概况,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首先介绍物质的构成,让学生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观,为学生理解舞台变化等现象奠定了基础,再介绍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和比热、物质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最后将物质的各种特性划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本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重点重要地位。
全章紧密联系现代生活、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时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这些内容组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教科书在内容的安排上并没有完全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围观来展开,而是由近及远安排物质系统的层次。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科学与健康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人体结构与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3. 物质科学与技术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与能量信息技术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掌握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人体结构与健康的认识。
3. 了解物质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生命科学与健康知识的深入理解;物质科学与技术原理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生物特征与分类;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与能量;信息技术与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各章节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主题。
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
3. 结构图:绘制相关结构图,直观展示知识体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特征与分类:列举生物的五大特征,并举例说明。
人体结构与功能:简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物质性质与变化:解释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简单机械与能量: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开展科学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分组讨论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贴近生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世界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3. 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分类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知识,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性质、变化和组成,培养物质观念。
4. 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与关联性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微观解释地球与宇宙的探索过程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物质性质、变化与分类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天平、烧杯等)模型(细胞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教学挂图(生物分类图、物质性质图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实验手册等)作业本、练习册绘图工具(彩笔、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科学探究方法:讲解探究过程,举例说明。
生命世界:介绍生物特征、分类,讲解生态系统与环保。
物质世界:讲解物质性质、变化,介绍物质组成与分类。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结构、运动,讲解宇宙探索与认知。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科学探究方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3. 板书结构:采用树状图、流程图等形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态系统与环保案例分析物质性质、变化与分类练习地球与宇宙知识问答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提供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浙教版科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以及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重点: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实物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获取营养的。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视频、图片等教具,讲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以及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例如:草食动物通过吃植物获取营养,肉食动物通过捕食其他动物获取营养等。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生物的生活有何影响。
6.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物,展示该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并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1. 草食动物:吃植物2. 肉食动物:捕食其他动物3. 杂食动物:吃植物和动物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种生物,并说明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
答案:草食动物(如兔子)、肉食动物(如老虎)、杂食动物(如人类)。
2. 请分析一下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对它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答案: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对它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例如,草食动物需要吃植物来获取营养,因此它们通常具有发达的牙齿和消化系统;肉食动物需要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营养,因此它们通常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强大的消化系统;杂食动物既要吃植物也要吃动物,因此它们具有适应两种食物的消化系统。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与进化3. 第三章:物质世界(第811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与化学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观察与实验技巧。
理解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生物分类与进化的掌握。
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生物与生命的认识。
物质世界的探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
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方法。
知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
强调科学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2. 内容:章节名称、节。
重点、难点知识。
实践情景、例题、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结合实践情景,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2. 答案:详细解答,注重解题过程。
提供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教案:浙教版《科学》第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至第五章。
第一章为科学探究,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二章为地球与宇宙,主要介绍地球的结构、太阳系及宇宙的基本知识;第三章为生命科学,涉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等知识;第四章为物质科学,主要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变化;第五章为技术与工程,介绍简单的机械原理和制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太阳系及宇宙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3.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提高环保意识。
4.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变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技术领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成、生物的进化、物质的变化等。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态系统的平衡、物质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结构,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的形成、结构以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
4.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介绍地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有关地球结构的练习题。
6.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地球科学实验,如模拟地球内部构造等。
7. 知识拓展:介绍宇宙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地球与宇宙2. 板书内容:地球结构、太阳系、宇宙探索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地球的结构。
(2)简述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3)列举宇宙探索的重要成果。
2. 答案:(1)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章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会沉浮的气球”、“喷泉”实验、在水槽里游动的金鱼、活鲫鱼、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讲述:先给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开心一下。
(播放动画片)在小学常识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由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这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P2、P3的图,(奇妙的大自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展示8月6日西湖上空出现的彩虹图片。
另外老师剪辑了一组反映大自然的影片,给同学们欣赏。
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你从这组影片中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记录在纸上。
一会我们交流。
笔和纸准备好了吗?(播放影片)学生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明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教师讲述: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比如说: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蜘蛛为什么要织网?等等问题。
你产生了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略。
这里最好由同学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讲述: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出示投影片:科学的涵义)其实,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疑问。
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影片:伽利略发现单摆)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其他科学规律被发现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回答,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略)教师讲述:有的同学很崇拜歌星、影星、球星。
(出示投影片:身边的科学家)那么,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略)球星、歌星、影星他们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尚,而科学家们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智慧。
这是一种永恒。
科学家们在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中,都是(出示投影片)先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设计实验、找出规律、把科学规律运用到生活实际,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出示装有金鱼的水槽。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水槽中的金鱼,你看到了哪些现象?(学生回答,略。
出示投影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的现象吧。
请同学们按照上述的科学方法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1、观察现象: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2、提出问题: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3、积极实验:教师演示P4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得出规律。
4、猜想:鱼的身体内有类似气球这样的结构。
5、验证:教师解剖鲫鱼,找到充满气体的鳔。
教师讲解:鳔的大小在不同水层中会发生变化。
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
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
我们人虽然不能像鱼儿那样在水里自由地上下游动,但我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模仿鱼儿,制造出潜水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就和鱼的鳔类似,可以通过调整水柜(专门用于注水、排水的结构)的气体量,来控制潜水艇的上升和下沉。
教师讲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教师提问:科学技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那些便利?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是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找老师借阅。
教师提问: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方面,你知道哪些不利的方面吗?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讨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师布置课后要求:请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P5页“喷泉”实验,写出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回家后动手实验、查找资料、找出原因。
如时间有余,请几位同学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片段。
完成学习反思《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反思杭州第十中学王智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
这种“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观察所“积累”的。
正因为如此,我剪辑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现象的影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从他们习以为常地“积累”中怎样得到一个真切的体验,怎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问题开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加入了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而且可望不可及。
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伽利略摆的等时性》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需要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工作,需要协作和交流。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些科学理论。
“金鱼在水里上浮和下沉”,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安排了一个“会沉浮的气球”的演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在不断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不断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课题:第1章第2节实验和观察科学探究目标:1. 利用现有仪器,探究它的用途2. 根据已有知识,用问题探究法确定:蛋在盐水中、食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知识技能目标:1. 练习实验操作、记录,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2. 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方法,熟悉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情感目标: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和交流能力,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科学社会生产要求:1. 知道人的感官判断事物的局限性,体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并知道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2. 实验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安排:本节建议2课时(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准备:刻度尺、量筒、温度计与体温计、天平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准确记录和描述教学难点:准确的记录和描述简单实验现象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引对于非典同学们一定记忆很深。
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确定非典的元凶是冠状病毒的呢?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以此导入课题2. 分组探究实验(2人/组)任务和要求Ⅰ:(1)写出桌上各仪器的名称以及可能的用途(每人一份)(2)写出实物展示仪器名称及可能的用途(与①重复的不写)(3)请写出你还知道的仪器及其用途(4)实验时真实地记录每一步的操作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5)有说明书的请仔细阅读后再做实验(6)难以解决的问题请举手任务和要求Ⅱ:(1)探究所给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每人1份)①此实验目的是为了了解(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②你认为用此仪器可测量等物体的③此仪器的使用方法记录:例: a.该仪器使用时应如何摆放?b.读数时视线④不用仪器,你估计这些物体测量数据可能为,单位()⑤依次写出用此仪器你所测得的这些物体的数据分别为,单位为()(2)课后请进一步探究所给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对以前的记录做修改(3)观察右手食指的指纹:①用眼观察;②用放大镜观察,试着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同之处,并思考指纹有哪些用途?用途:。
指纹图3、实验交流对任务Ⅰ中的(1)(2)(3)与任务Ⅱ中的(1)部分①②④⑤进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并由④⑤数据的不同而引入另一话题:单凭感官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4、小组讨论话题如下:⑴请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单凭感官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⑵眼见都为实吗?请观察课本P8图1-12、图1-13后回答所提问题并用事实来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小结归纳,结束本节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学生4人一组分组教学准备:100ml烧杯(2只)、玻璃棒(1支)、药匙(1支)、食盐(50 克)、白醋(50 ml)、生鹌鹑蛋(2只)、牙签(2根)教学过程:导引:每年都会出现溺水死亡的报道,假如人在水中是浮的,而不是沉的,该多好!今天请同学们来调制某种溶液,能使人体浮起来的溶液,当然,我们要找一个替身演员——鹌鹑蛋来帮忙。
请同学们按分组实验要求,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①蛋在溶液中产生的变化由什么造成?②为使人体浮起来,我们选哪种溶液,为什么?分组实验:(4人/组)(以下内容每人一份)1、生鹌鹑蛋在白醋里的实验⑴观察蛋的形状、大小、颜色并记录(注意与实验结束时的比较)⑵小心地把蛋放入烧杯底后注入约50ml白醋,立即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大致时间例:(实验开始):记录蛋在杯中的位置,蛋壳表面出现什么现象,随后的时间又出现什么现象★特别提醒:⑴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开始后的前5分钟的现象⑵实验进行约10分钟应注意褐色斑点的变化及斑点变化后蛋的形状(可分别用合适的词语描述)⑶实验25分钟后2人小组中的一组长,另二人小组中的一组员合作开始第二个实验;此两位做完第二个实验,换成另外两位做第二个实验⑷当45分钟后蛋“脱胎换骨”时,把产生的漂浮物用牙签捞至杯上沿,记录蛋的颜色,请特别注意记录约50分钟时发生的现象⑸小组成员注意分工合作,一人观察,一人记时,两人记录2、蛋在盐水中的实验⑴小心地把蛋放入烧杯底部,注入约50ml水,观察蛋在水中的情况并记录⑵用药匙取食盐,小心地用玻璃棒逆时针搅拌(尽量不碰蛋、烧杯壁),观察蛋在溶液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