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儿童文学的译介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儿童文学的译介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宣传基督教。
其中一些传教士将自己翻译的儿童文学带到中国,并在当地进行传播。
这些儿童文学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法国等。
他们从英语、法语等原版文献着手,将其翻译成中文,并进行适应当地文化背景的修改。
这些传教士将来自西方的儿童文学译介到中国既是为了推广基督教信仰,也是为了改变中国儿童教育的现状。
他们深知儿童文学对于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丰富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将一些优秀的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为中国儿童提供了世界级的文学作品。
这些传教士所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童话、寓言、儿歌、诗歌等。
其中,童话作品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
这些传教士还通过译著对这些作品进行注释和解读,以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传教士还积极参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
他们结合当地文化和中国儿童的生活经验,改编一些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更符合中国儿童的认知和审美需求。
他们以涂鸦绘本、流行歌曲等形式,创作了一批广受欢迎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来华传教士的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翻译和创作活动填补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儿童的阅读资源。
同时,他们也将西方的儿童文学理念和审美观念引入了中国,为中国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总之,近代来华传教士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对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儿童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翻译和创作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内涵,也为中国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这些传教士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们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 3期
王佳 娣 : 明末清 初来 华传 教士 翻译 活动 特点 及其影 响 因素
3 7
夫 的合作 翻译 形 成 了 大量 的 翻译 成 果 , 也 产 生 了 深 远 的影 响 。在 数学 方 面 , 利 玛窦 与徐 光启 合译 了《 几
点 尤其 体现 了翻译 只是 传教 士“ 学 术传 教” 的手段 而 已, 他们 并未 对翻 译策 略本身 进行研 究 。但是 , 从 现
摘
要 :明末 清初 , 西方 来华传教 士将翻 译 作为“ 学 术传教” 的一种 手段 , 将 大量 的西方 宗教和 科技 著作
译介入 中 国, 同时将 中 国古代 典 籍和 文献著 作等输 出至西方 , 形成 了“ 西 学东渐” 和“ 东学西传” 并存 的局 面 。客观 上 , 这是 中西方政 治 、 经济和 文化 的发展 的 必然结 果 ; 主观 上 , 这与传 教 士 自身的人格 魅 力和 知
识 素养有 着 紧密的联 系。
关键 词 :明末 清初 ; 传教士; 翻译 ; 特点; 影 响 因素 中图分类 号 :H0 5 9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1 1 8 1 ( 2 0 1 4 ) 0 3 —0 0 3 6 —0 3 有7 O名 以上 , 由西 文译 成 中 文 的 著作 多 达 3 0 0多 种, 其 中涉 及 宗 教 和 科 技 的译 著 差 不 多 各 占一 半 。
第 2 4卷 第 3期
2 0 1 4年 9月
Vo 1 . 2 4 . No . 3
Se pt .2 01 4
明 末 清 初 来 华 传 教 士 翻 译 活 动 特 点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浅谈传教士林乐知之西学翻译
234浅谈传教士林乐知之西学翻译刘冬蕾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林乐知,是继传教士傅兰雅后的又一位对中国译论做出贡献的在华传教士,于晚清之际踏入中国,凭借西学翻译思想和特有策略使中国逐渐了解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
同时,这一举措推动了晚清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西方在华传教士之翻译思想及策略时,林乐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传教士译家。
关键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一、引言从1829年美国在华的第一个传教士裨治文到194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从南京回国这百余年间,美国在华传教士达3000人,专注于文字工作的美国在华传教士没有那么多。
美国自由派传教士林乐知凭借自身翻译成就被后人所颂。
特别是其西学译著,因涉及范围之广,被后人称其为“翻译大杂家”。
他主编的《万国公报》,对外部来说,为近当代研究西方传教士的学者们提供了便利;对自身来说,《万国公报》使他被人称颂为“或许是最值得人们注意的传教士编辑”。
《万国公报》不仅“启蒙了中国知识分子们,并取代儒家思想中不完备和不合时宜的体系”。
林乐知的西学翻译思想为西方美国新教文化在华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在晚清动荡之际,其翻译思想使康有为、梁启超等杰出变革人物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可谓是近代基督文化和汉传统文化的火花碰撞。
林乐知翻译生涯:林乐知的翻译活动概括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经16年,即1867年到1883年。
这期间林乐知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便达13种。
产生较为深刻影响的有梁启超所著书《西学书目表》中的《列国岁政计要》、《东方交涉记》等。
第二阶段历经20年,即1887年到1907年。
这期间林乐知为广学会翻译编译书籍达10多种,像《文学兴国策》、《中东战纪本末》等。
论林乐知真正翻译生涯是第二次去广方言馆做教习的时期,即1867年。
林乐知被邀请前去江南制造局所筹建的翻译馆进行翻译政史、科技等方面的书。
正是翻译馆的存在为林乐知从事翻译提供了舞台,对他日后传教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作者:黄慧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06期【摘要】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
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
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晚清;美国传教士;出版翻译活动;跨文化交流【作者单位】黄慧,邵阳学院外语系。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但与清朝时候相比,由于明朝政府执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规模较小,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有限。
19世纪末的晚清,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西学东渐的高潮[1],促进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繁荣既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政治、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美国人在晚清西方传教士中唱起了主角。
由于政治原因,新中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传教士在我国的出版译介活动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国内史学界及外语界才有所涉及,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迄今为止,对此建树最多的当属顾长声,他的代表作《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国内全面研究传教士问题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此后,他又撰写了《容闳——向西方学习的先驱》《马礼逊评传》等著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社会进行的一系列出版译介活动。
顾长声受“文化殖民史观”的影响,认为传教士在我国的出版译介活动更多的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而开展的。
但客观看来,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就客观地评论了美国传教士在对晚清社会文化进行侵略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一、传教士汉学的概述传教士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语研究,是指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汉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耶稣会士、东正教会士和其他基督教团体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西方汉学的发展,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欧洲宗教扩张和地理大发现密切相关。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对外扩张,传教士作为传教的使者,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信仰,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传教士汉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汉字文献中寻找信息,如《圣经》等基督教文献;二是通过对汉字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来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研究的不足,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传教士主要关注基督教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中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言学、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晚期,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出现,传教士汉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向采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等现代汉语研究方法。
传教士汉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既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使命感,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和概念传教士汉学,是指由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汉学研究。
又称汉语学、中国学,是一门研究汉字、汉语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
传教士汉学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试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投身于汉学研究。
跨学科性:传教士汉学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单一学科,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在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西方的文化和
知识流入中国,也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
早期的传教士翻译主要是为
了宣传基督教的信仰,而后也涉及到了文化和科学领域的翻译工作。
最早的传教士翻译可以追溯到南明时期,当时的传教士翻译主要
是天主教传教士。
他们通过翻译传教书籍、圣经、礼仪和宗教典籍等
方式,向当时的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和信仰。
其中,奥意浅释是最
著名的传教书籍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士翻译在文化和科学领域也扮演了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
例如,著名的传教士郎世宁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书籍,
包括《天体物理学》、《解析几何》等,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同时,他也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西式天文学校——南洋科学院,为中
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传教士翻译在明清之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帮助
西方文化和知识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交流。
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翻译活动研究综述
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翻译活动研究综述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翻译活动研究综述近年来,关于晚清时期国内新教传教士在华翻译活动的研究持续增多,这一重要课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影响。
晚清时期,众多新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希望通过传播福音和翻译圣经等宗教文献来推广基督教。
这些传教士们在进行传教工作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翻译活动,将各类宗教文献、文化著作、科学知识等翻译成中文,以满足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需求,并为本地教育做出贡献。
首先,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将西方现代科学、哲学、政治等知识引入中国,使当时封闭保守的中国社会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通过翻译和传播,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对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
这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翻译了许多基督教经典作品,还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化典籍,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蒙克的绘画理论等。
这些翻译作品丰富了中国的教育资源,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传教士们还开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无数中国人才,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矗此外,晚清时期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在文学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许多传教士将中国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翻译成英文,并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翻译作品增加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打开了一扇窗户。
然而,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教士们在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宗教观点和价值观,使翻译作品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其次,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传教士们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或误解。
综上所述,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其翻译活动的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的贡献,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文学的影响。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王颖平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14X
【摘要】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发生于明末清初,其兴起与衰落原因、翻译方式、翻译者队伍、译著数量和内容、经典译论、及其影响与价值方面与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佛教经典的翻译活动大为不同,具有其自身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
【总页数】1页(P315-315)
【关键词】传教士翻译;明清之际;译论
【作者】王颖平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K248
【相关文献】
1.欧洲传教士来华对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J], 李海涛
2.浅论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女性婚姻生活的影响 [J], 徐国英
3.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J], 杜美红
4.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基于传教士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
[J], 张波;
5.《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活动研究
晚清时期传 教士在 中国的翻译 出版活动研 究
张 同敏 ,马丽
( 烟台职业学院基础部 ,山东烟台,2 6 4 0 0 0 )
[ 摘要 ] 在晚清时期 ,中国出现 了许 多的美国新教传 教士,他们通过翻译和出版书籍,将西方文化带 到中国,为近代 中国人 了解世界打开 了通道 。但 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传 教士在 中国促进 了文化 的交流 ,但同时也带来 了一些
现, 讲述 了英法等 国家 的殖 民活动 。同时也介绍 了美 国的一 些 历史和地理文化 , 包括美 国的独立 战争 , 同时, 对美 国的经济 、
版 的书籍阅读,开始 了对 世界的重新认 知。
制度 的建立 、地理气候等不 同的领域均有介绍【 ” 。由于该书对
美 国的介绍非常详细 , 成为 了今后几十年 中国人 了解美 国的重 要途径 。 裨治文撰写该书就是要将美 国文 明的一面展现给 中国
人 ,让他们看到 ,在 中国之外 ,还有富饶文 明的 国家 ,中国并 不是唯一 的存在 。 该书对于中 国近代的思想家的影响较大 , 《 海
国图志 》 一书 中的大量资料都是源 自于该书 。中国人撰写的第
一
文 化和最新的发明成果带给中 国。“ 在华 实用知识传播会 ”是
一
本描叙美 国的书籍 《 合省 国说》中,很多 内容也都是来源于
( 二) 传教 活动 的目的 晚清时期, 政 府实行的仍然 是闭关锁 国的政策 。 外 国教会
的传教活动 很难 在中国进 行开展, 他 们认 为, 之所 以中国人不
要 与外界往 来 , 跟 天朝 的夜郎 自大和 孤陋寡闻有很 大关 把西方先进 的
一
、
传教士在华期间的翻译出版活动
第二翻译高潮——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
李之藻
• 明代著名的科学家、译著家和出版家 • 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后官至太仆寺少 卿、光禄寺少卿 • 钻研西方数学、天文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等 • 与利玛窦等人合译了《浑盖通宪图说》、《同 文算指》、《圜容较义》、《乾坤体义》和 《寰有诠》、《名理探》等书
《崇祯历书》的编纂
• 该书分为节次六日和基本五目, • 节次六日: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会、五 纬星和五星凌犯 • 基本五目:法原(天文学理论)、法数(天文 用表)、法算(天文学计算中必备的数学知识, 主要是三角学和几何学)、法器(测量仪器和 计算工具)以及会通(中西各种度量单位的换 算表)
• 2 《人身图说》由明末传教士罗雅各所编,分 为上下两卷。 • 《人身图说》和邓玉涵的《泰西人身说概》是 两部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 • 3 《药露》由熊三拔编译,内附蒸馏及制药炉 等仪器的图说。这是最早介绍西药制造技术的 专门书。 • 4 《西方要纪》由南怀仁和利类思编译,讲述 西药制法。
间有《坤舆格致》一书,窥其大旨,亦属度数之 学……
他想把此书运用于采矿冶金,但因朝臣反对,最后 没有成功
• 3 有关翻译采矿冶金之书,意大利籍耶稣会士 毕方济曾上奏明王朝,提出四条建议,其中第 二条是“办矿脉以裕军需”,具体为: “……招请矿学之儒,翻译中文,寻而察之, 庶能左右逢源。”强调了翻译采矿冶金之书的 重要性
邓玉涵 精通数学、医学和哲学,通晓多种文字 首次把西方机械力学传入中国,并向中国医学界传入欧 洲生理解剖学的知识 王徵 著名机械学家,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 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 传授西方学术,弃佛信教,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 舅父通晓兵法,善制器械,师从舅父,关心国家兴衰, 喜读兵书,潜心机械研究 我国较早学习拉丁语,并用西方语言学知识研究汉语音 韵的先驱者 帮助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修订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用的《西 儒耳目资》(文字音韵学专著)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引言我国古代,自佛经翻译高潮过去之后,直至明末清初才出现了第二个翻译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兴起,是与欧洲一批传教士的相继来华分不开的。
他们虽然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客观的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又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
第一章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兴起这次由西方传教士引起的翻译高潮“无论从延续时间、译者队伍与译著数量上来说,都远不能与前一次佛经翻译相比;与此相应,在翻译理论上也没有重大成果。
不过,在这次翻译高潮中,除了翻译一些宗教著作外,还翻译了一些虽然仍与宗教相关,但却有独立学术价值的哲学、伦理类著作,特别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类著作”【1】。
这也是此次翻译高潮的重要特色。
翻译之初大多由传教士口译或初译,中国人笔受或润饰。
传教士在华译著的第一本书,是意大利人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润色的《天学圣录》,罗明坚和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1583年一起进入我国内地的。
他们最早认识到了语言和翻译为宣传宗教不可缺少的工具。
而利玛窦与另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获得万历皇帝的赏识并留居北京这一事件象征着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终于在北京立住了脚。
随后,耶稣会士的译著便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版了。
随着翻译工作的加强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传教士们发现在翻译时,议论最多的便是译事之难。
“如万历丁未(1607)年,利玛窦为《几何原本》(徐光启合译)所作译序中,便说:“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龃龉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自从他与徐光启合作后,“反复辗转,求和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译稿”。
他不仅论述了译事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1】另外传教士们也议论了翻译的信达问题。
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感谢观看
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政治环境:晚清时期,政治动荡,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晚清时期,社会观念保守,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翻译策略:传教士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政治和社会环境,可能会采取一些有争议的 翻译策略 争议和批评: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和批评,这些争议和批评可能会对 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教士翻译的科学书籍,促进了 晚清科学教育的发展
传教士翻译的科学书籍,为晚清 科学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对晚清社会的思想启蒙和变革的影响
促进了晚清社会的思想启蒙,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传教士翻译的作品,如《天 演论》等,对晚清社会的思
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教士翻译的西方书籍和思 想,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 观念和知识
传教士翻译的活动,为晚清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推动力
传教士翻译的局 限性和争议
章节副标题
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问题
传教士翻译的目的:传播宗教信仰,而非追求文学价值
翻译方法:直译为主,缺乏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翻译效果:部分词汇和表达不准确,影响了原文的意思和意境 争议:传教士翻译是否真实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是否存在 误解和偏见
目的:传播基督教信仰,促进东 西方文化交流
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进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传教士翻译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传播基督教信仰,促进文化交流 影响:推动了晚清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翻译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宗教、科学、文学等 影响:对晚清社会的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传教士翻译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传教士翻译及其影响作者:王凝来源:《大观》2014年第04期摘要: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传教为宗旨,把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传教士翻译的兴起、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和翻译成就及其影响,更清楚地了解传教士翻译给我们带来的指导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教士;翻译;影响一、兴起原因就当时的世界来说,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产生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一部分欧洲国家逐渐进入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殖民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而明末清初的中国正处于国力衰微之时,中西科技落差悬殊,士大夫希望国富民强,渴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岁月动荡,处在一个被理学窒息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基督教义的新鲜之处正能吸引一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
于是,欧洲一批耶稣会士联翩来华。
但刚开始基督教入华,引发了各种接受与反对的声音,这些声音主要来自握有社会的话语权力的中国文人士大夫。
为了得到文人士大夫的认可和接受,耶稣会士以自然科学开路,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进行传教。
例如利玛窦引经据典地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与儒家理论进行比附、调和,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本是同宗同祖、根源相通的,更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他还通过讲学,访谈等形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广交朋友,广结中国官吏和文人,买通宦官,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拜神宗,以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琴,天文图像,珍珠镶嵌十字架,三棱镜等上供,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二、传教士翻译的特点(一)译者的主体意识有差异首先,抱着“宣扬上帝”共同理想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分属不同差会(如早期的耶稣会,19世纪的伦敦会、长老会等),存在不同的宗教利益,加之所处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知识水平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差异性,从而使得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凸显复杂性。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和晚清的西学翻译在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上由于时代、赞助人、传播媒介的不同就存在较大差别,其次,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参与“明末历局”的科技翻译,清初又能教授皇帝西学知识,其翻译活动应该说具有很强的官方性质,其译介活动是传教的迂回手段。
清末传教士译介活动的文化意义
清末传教士译介活动的文化意义【摘要】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部分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展了长时间、大规模的世俗文化活动,而译介活动(主要是外译中)则始终是贯穿这些文化活动的中心环节。
本文试图把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的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考察,在中西交汇的历史语境中呈现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变之间常常为人忽视但很重要的联系。
【关键词】传教士;译介活动;文化意义晚清时代,尤其是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部分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展了长时间、大规模的世俗文化活动,而译介活动(主要是外译中)则始终是贯穿这些文化活动的中心环节。
本文试图借用当代文化翻译学派,尤其是译介学的一些理论范畴和问题意识,把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的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考察,探讨在中西交汇的历史语境中呈现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变之间常常为人忽视但很重要的联系。
一、清末传教士的译介活动的历史语境如果说唐元时代中国文化具有包容开放气魄因而对外来文化极为宽容,明末清初中国也还是世界强国之一,对外来文化采取有限度的接纳。
到19世纪初新教来华时,中国的锁国政策已实行了近两百年之久,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已经相当隔膜。
另一方面,西方大部分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外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
而中国人还抱持“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和方式还沿袭对待国内少数民族或周边属国的老套。
这些因素注定了,新教传教士刚刚来华时,中西方人除了语言像以前一样互不通晓外,文化上的隔膜、误解乃至冲突较之前代更为深刻和普遍。
传教士刚到中国只能在广州、澳门等地停留。
两次鸦片战争后,虽然禁教令早已解除,但传教并不顺利,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人的儒、释、道文化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
用西方知识文化改变中国人固有的观念是比直接布道更为有效的方法,而引进西方观念首先碰到的就是翻译问题。
所以,对部分思想开明的传教士而言,来华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并成为一名译者。
[知识]中国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中国最早译事关于不同民族的交往的书面记载,在我国始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之间的夏代。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记载,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
”《周礼?秋官》“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山戎、犬戎、东山皋落氏、姜戎、白狄、赤狄、戎蛮子、鲜虞反舌,夷语与中国相反,故曰反舌。
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
象胥、寄、象、狄鞮、象寄、鞮译、舌人、译、翻、翻译。
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 ? ? ? ? ? ?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
? ? ? ? ? ?士学顺,辨言,以遂志。
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公曰:“不辨,何以为政?”子曰:“辨而不小。
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简。
是故循弦以观其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古,足以辨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
” --《大戴礼记?小辨》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佛教的创立及特点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释迦牟尼世界上成熟最早的一神至尊教。
教义: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
2、因果报应是必然的。
佛教的传入时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
还,传其旁身有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魏书?释老志》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从19世纪开始,西方传教士们开始在中国办报刊,以传播基督教信仰和西方文化。
这些报刊不仅包括宗教教义的宣传,还包括对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介绍。
传教士的中文报刊活动不仅是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本文将探讨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旨在深入了解这一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传教士们开始涌入中国。
他们为了宣传基督教信仰,开始用中文出版报刊。
这些报刊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教义的宣传、西方文化的介绍以及中国社会情况的报道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
文献调研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了解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案例分析主要是选取一些典型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其内容、风格和读者对象等方面的特点。
比较分析主要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异同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了解提供了平台;它们是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提供了机会;它们是语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的重要场所,通过对中文和西方语言文化的借用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格。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的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们不仅忠实地翻译了原文的意思,还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种翻译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也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1.跨越时间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在我国的翻译活动,一般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东来为始,到清康熙帝晚年禁教止,约为二百年。
2.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兴起原因世界: 明末清初,正值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产生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十六世纪欧洲一部分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中国: 国力衰微之时,中西科技落差悬殊,士大夫希望国富民强,对西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并且明末清初岁月动荡,处在一个被理学窒息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基督教义的新鲜之处正能吸引一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批耶稣会士联翩来华。
当时,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的使命而来,为了掩盖文化扩张的意图,同时为了迎合士大夫对科技的需要,耶稣会士以自然科学来开路,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进行传教。
因为当时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一直都握有社会的话语权力,因而基督教入华所引发的种种接受与反对的声音,多来自他们那里。
基督教入华就必须得到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
例如利玛窦引经据典地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与儒家理论进行比附、调和,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本是同宗同祖、根源相通的,更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他还通过讲学,访谈等形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广交朋友,广结中国官吏和文人.买通宦官,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拜神宗,以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琴,天文图像,珍珠镶嵌十字架,三棱镜等上供,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至此,以传教为目的,科学技术作为副产品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兴起了。
衰落原因根据孙立忠的总结(一)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分歧。
基督教中的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尊卑贵贱、三纲五常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二)双方在目的上的差异。
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其宗教和为其本国利益服务,并非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清统治者和士大夫对于其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超过对其宗教的兴趣。
概述晚清译书活动变化
概述晚清译书活动变化《概述晚清译书活动变化篇一》晚清啊,那可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一锅大杂烩,啥都在里头搅和着。
这译书活动呢,也在这个大锅里咕噜咕噜地发生着变化。
咱先说早期吧。
那时候的译书啊,就像是在黑夜里摸索的人,小心翼翼,而且有点盲目。
为啥这么说呢?早期的译书主要是一些传教士在搞。
他们来到中国,就像带着自己的小包裹来开拓新市场的商人,不过他们卖的是上帝的福音和西方的一些知识。
他们译书的目的可能很复杂,也许是真的想传播知识,但也不排除想通过文化来影响咱中国人的想法。
这些传教士译的书,很多都是宗教相关的,就像一阵风,想把西方的宗教信仰吹到咱这古老的土地上。
不过呢,也有一些关于天文、地理之类的书被译过来。
我就想啊,当时那些中国人看到地球是圆的这种说法,会不会惊掉下巴呢?就像我们现在突然听到外星人要攻占地球了一样夸张。
然后啊,到了晚清中期。
这个时候译书活动就像是换了个赛道,开始有点不一样的味道了。
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西方的强大可能和他们的知识、技术有关系。
就像一个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学霸,突然发现旁边有个不起眼的同学考了满分,才开始去研究人家的学习方法。
这时候译的书就更多地倾向于军事、工业技术方面了。
那些关于造枪炮、造轮船的书就像宝贝一样被引进来。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个官员,眼睛里闪着光,就盼着这些书能让中国一下子强大起来,把那些个欺负咱们的列强给打回去。
可是呢,这时候的译书还是有点像东施效颦,只学了表面的东西。
那些工厂啊,造出来的枪炮可能还没人家的好使,就像一个小孩穿着大人的衣服,看着是那么回事,可实际上不合身。
再往后到了晚清晚期呢。
译书活动就像是火山喷发一样,一下子变得超级活跃。
这个时候,各种思想的书都涌进来了。
从西方的政治思想,像民主啊、共和啊,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书,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挡都挡不住。
这时候的中国人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疯狂地吸收这些知识。
可是这也带来了混乱,各种思想在人们的脑袋里打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1.跨越时间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在我国的翻译活动,一般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东来为始,到清康熙帝晚年禁教止,约为二百年。
2.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兴起原因
世界: 明末清初,正值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产生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十六世纪欧洲一部分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中国: 国力衰微之时,中西科技落差悬殊,士大夫希望国富民强,对西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并且明末清初岁月动荡,处在一个被理学窒息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基督教义的新鲜之处正能吸引一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批耶稣会士联翩来华。
当时,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的使命而来,为了掩盖文化扩张的意图,同时为了迎合士大夫对科技的需要,耶稣会士以自然科学来开路,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进行传教。
因为当时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一直都握有社会的话语权力,因而基督教入华所引发的种种接受与反对的声音,多来自他们那里。
基督教入华就必须得到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
例如利玛窦引经据典地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与儒家理论进行比附、调和,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本是同宗同祖、根源相通的,更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他还通过讲学,访谈等形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广交朋友,广结中国官吏和文人.买通宦官,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拜神宗,以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琴,天文图像,珍珠镶嵌十字架,三棱镜等上供,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至此,以传教为目的,科学技术作为副产品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兴起了。
衰落原因
根据孙立忠的总结
(一)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分歧。
基督教中的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尊卑贵贱、三纲五常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二)双方在目的上的差异。
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其宗教和为其本国利益服务,并非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清统治者和士大夫对于其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超过对其宗教的兴趣。
(三)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内政的介入,使清统治者对其保持戒心。
(四)清王朝的特殊情况及其对百姓的戒备心理是他对任何外来的东西都特别敏感。
(五)西方海盗式的殖民活动对中国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直接原因:到十八世纪初,由于罗马教廷干涉中国内政,又有不少传教士违背了“利玛窦规矩”,不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和习俗,导致了原本重视西方科学的康熙皇帝的反感。
至雍正帝即位后,于1724年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教,同时采取闭关政策。
3.翻译者队伍
组成:西方主要是传教士,中国主要是懂科技的士大夫,官员和科学家。
西方:利玛窦,汤若望,罗亚谷,南怀仁等为代表
中国: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中国圣教三柱石),王徵,李天经等代表
翻译方式:中西合璧”的合译
鉴于中西方语言文字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对耶稣会士来说,独立翻译几乎不可能。
利玛窦虽对中国语言文字及儒家经典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熟练程度,对于中西文翻译仍感
举步维艰。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士大夫翻译家均不通西文。
造成了士大夫参与翻译,只能完全靠传教士口述口译或初译,中国人笔受或润饰。
4.译著数量和内容
4.1 翻译实践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知名的约有70余位,所译著作品共成书400余种,其中有关科学的书籍占130 种左右。
其译著数量远不能与第一次翻译高潮相提并论,但是,在这次持续不长的翻译高潮中,除了译有一些宗教著作外,还译介了可观数目的虽仍与宗教内容相关联,但却也具有其独立学术价值的哲学、伦理学类著作,特别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类著作,科技作品的翻译是这一时期翻译的显著特点。
代表作品有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与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与傅泛际合译的《寰有诠》《名理探》
王徵与邓玉函合译的《奇器图说》
4.2翻译理论
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系统的翻译理论留下的大多是片断零散的译论,如
利玛窦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制的可行性
关于翻译的信达问题
传教士高一志、罗雅谷、艾儒略对此皆有论述,他们主要强调的都是要“达意”;
冯秉正却认为在“粗达言义”的基础上要“兼通雅俗”;
贺清泰“不图悦人”强调完全按“本文文意”直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清科技翻译主要采取的是直译法。
)
徐光启的“翻译—会通—超胜”思想。
王徵的翻译资用思想。
魏象乾之《繙清说》。
5.影响价值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鲜明特色就是输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对我国自然科学及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巨大。
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客观上对沟通中西文化之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识之士开始自觉睁眼看世界,逐渐抛弃了唯我独尊的得天朝大国意识。
还有,传教士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西传, 利玛窦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
西传的汉籍(主要是古代典籍)对当时的欧洲思想、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经典思想成为西方启蒙思想家攻击教会,批判神学虚伪欺骗性的思想武器。
6.小结
通过对明清传教士科技翻译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翻译所跨越的时间段,兴起和衰落的原因,翻译人员组成结构特点,翻译成果,译作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7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 王颖平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J]魅力中国,2010(14)
[4] 肖志钦肖建安利玛窦及其对中国翻译史的贡献娄底师专学报 2003(10)
[5] 尹延安西法东渐与传教士翻译浅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1)
[6] 曾琳易兴我国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和明末清初传教士翻译活动之比较[J] 和田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