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概述_李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

摘要:本文收集整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突破传统的翻译理论,侧重对原文本、翻译过程、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度及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关注,翻译研究方法开始从“规定”向“描写”过渡,翻译理论研究正慢慢朝多学派、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描写

作者简介:李希,湖南衡山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154-01

1、介绍

本文就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的一系列翻译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第一部分讲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第二部分讲述80年代以来的翻译研究成果,包括对翻译过程、译文接受度给予更多关注的翻译研究以及90年代出现的功能学派、文化派等的翻译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由此呈现出从“规定”转向“描写”、从“原文”转向“译文”、从“无力的研究碎片”到“强有力的理论体系”的新型研究特点。

2、翻译研究学科的出现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翻译研究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许多原先从事相近学科研究的人由语言学、语言哲学和文学转向翻译领域,还有一些人来自表面上并不相近的学科如信息理论、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这些研究者把原学科的模型及方法带入翻译研究。在这种背景下,Holmes第一个提出了“translation studies”这一学科命名,并初步划定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

9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译员训练项目的开展(超过250个训练项目)以及大量学术著作的涌现,不同的研究派别之间讨论声此起彼伏,翻译研究因形形色色理论的加入而愈显生机,例如: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

3、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3.1 过程导向研究

90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层面。Lörscher和Fraser通过有声思维法、采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经验数据。“研究者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将他们的翻译过程叙述出来,然后对译者的叙述进行录音”(Jeremy2005)。然而有声思维数据仅能反映被试注意到的、有意识报告出的认知或心理过程,但并非是被试脑中的全部信息,而被试是否充分地报告了他们当时的思维活动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Roger Bell(1993)的过程模式建立在信息处理模式与语言的形式及用途的系统理论结合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翻译理论应该考虑到两个问题:首先,以往的翻译研究侧重于对翻译产品的评估,所以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系统研究找回平衡的评估标准是很有必要的。第二,翻译理论应当采用描写而非规定的方法对翻译过程、功能、产品进行观察,要认识到翻译的目的是:理解翻译活动中涉及的所有程序,而不应当以一系列的规定为前提而进行翻译。

3.2 功能主义翻译研究

德国功能主义的主要倡导者Katharina Reiss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都与原文对等,然而在实践中,她又认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于是她在自己的翻译模式中引入了功能这一类别,Hans Vermeer对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提出了以功能或目的为核心概念的目的论。

3.3 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

文化导向研究的理论来源可以直接上溯到后结构主义和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它强调的是翻译活动受到历史文化差异的影响,从一开始对语言普遍性与结构主义的怀疑,到后来对原文本的一种改写,一种反叛。有些译者在译文中引进了更多的政治和文化策略,以期提高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

3.3.1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抵抗式翻译策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源自于文化人类学的后殖民主义开始出现。后殖民理论者通过对文本的历史追溯,揭示文本生成的历史的、社会的条件,揭穿殖民者话语中的谎言,还民族以自信心。为了清楚地反映一个文化群体的特征,译者在目标语文本中使用从属于该群体的文化词和概念(也即异化的翻译策略)。美裔意大利学者Venuti提出了“抵抗式”的翻译策略,倡导译者显性。它能很好地反映源语言的特色,有效提高译者的地位,然而异化翻译的外国文本晦涩难懂,难以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利于外国文本的传入。

3.3.2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女性主义政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与女性主义交汇在一起,形成了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译者通过对词语的中性化或者创造新词来颠覆男性的叙述方式,要求对译文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Simon1996)。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可以说是解构夫权中心、颠覆原文意义的终极权威性理论。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和公平做出了贡献,但其所倡导的翻译给人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难免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

3.4 语料库翻译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中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1993年,Mona Baker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标志着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语料库翻译研究是从规定性研究向描写性研究的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翻译研究更加客观和科学,这一点已经在语料库的翻译的普遍性研究中得到证明。

4、结语

西方翻译理论自有史以来主要是顺着两条主线发展,即文学翻译线和语言学翻译线。就阶段性而言,20世纪前文学翻译观在翻译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语言学对翻译的影响越来越大,此时语言翻译观逐渐取代文学翻译观的主导地位。进入80年代后,翻译理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翻译开始与各种学科相互渗透,在原来的文学和语言翻译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另外一条线索,即文化翻译线。无论这一新动向发展前景如何,它的出现必然使翻译研究更具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Bell,R.T.(1993)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Longman.

[3]Munday,J.(2005)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edge.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李 希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