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本 兵 装 束 的 伪 满 洲 国 学 生
伪满洲国国民优级学校 日语课本介绍伪满国旗
日军暴行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 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 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 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 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 失5000多亿美元。
日 本 侵 华 时 期 发 行 的 军 用 手 票
• 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 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
中共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内:投降危险日趋严重 ①日本改变侵华政策,汪集团公开投降 ②蒋集团政策的改变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背景
国际:德意侵略连连得手 ①德日法西斯处于优势,气焰嚣张 ②英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对国民政 府进行劝降活动。不利于中国抗战。
死难者的遗骨堆成了小山
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 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 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这就 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 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冀鲁豫、山东、苏皖等7个根 据地,中国军民被杀戮者即达318万人,房屋被焚 烧达1 952万间。日军还悍然实行细菌战、毒气战。 •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掠夺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 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目的
为振奋全国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 势的好转。
概况
时间: 1940年8月20—12月5日 指挥: 彭德怀 部队: 八路军106个团 地点: 整个华北 战果: 歼灭和俘获日伪军近4万多人,毁据点3千多个,破交通 线2千多公里 。
意义
打击了气焰;提高了威信;坚定了信心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1、背景:国民党: 亲 日 派——亡国论
亲英美派——速胜论 2、根本目的:为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国 家
基本 特点
领 土
战争 性质
国际 援助
目前形势 最终结果
日 本 中 国
强国 小
非正义 侵略性
失道 寡助 得道 多助
不可能 灭亡中国 不可能 迅速打败 日本
正义的 弱国 大 反侵略
皖南事变中被围攻的新四军
项英牺牲处--泾县蜜蜂桶
围绕皖南事变的斗争
政治上
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 阴谋
中共:
军事上
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中央军委宣布重建 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继续坚持抗日
国内中间党派和爱 国民主人士: 国际力量:
纷纷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促使他们 与中共积极联合,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
背景: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 日军的残酷扫荡
原 因
国民党的包围和封锁(积极反共)
严重的自然灾害
表 现
根据地的面积不断缩小 人口减少了一半 八路军、新四军人数也减少 财政经济十分困难
中共应对困难时期
•军事政策
•政权建设
•土地政策
•经济上
•思想上
时间: 1941年开始 兵力:日本集中一半以上的 侵华兵力
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 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 产品。他们还推行 “粮食出荷”政策, 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 统制和垄断,强迫农 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 品廉价出卖给伪政府, 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 求外,大部分粮食被 运往日本国内。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兵工厂
日军掠夺的大量物资
再次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按照“以华制华”政策 和“思想战”的方针,在其占领区 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 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 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台儿庄战役
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在 四 行 仓 库 奋 忻 增 战 口 援 的 会 庄 谢 战 垣 晋 元 团 壮 士
800
正面战场节节退败的原因
主观----片面抗战路线 客观----敌强我弱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敌强我弱 ②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 抗日力量 ③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 ④广大农村是自然经济,生存能力强 ⑤有利的地形,人民的支持
中 华 民 族 的 抗 日 战 争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937、7—1938、10)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毛泽东《论持久战》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战略相持阶段 汪伪政权的建立 中共坚持抗战 战略反攻阶段
(1945、8—1945、9、2) (1938、10—1945、8)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调整
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引起的后果
•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使国民党军队丧失了抗战初期的锐气,导致了后来下 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 •使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 本质,日益倾向共产党; •国民党的统治更加黑暗,埋下了丧尽民心,最终被人 民唾弃的伏笔。
国民政府政策转变的原因
②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③八一三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建立 ④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公合作宣言,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建 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战略目标的集中性
最终 的胜 利一 定属 于中 国人 民
1938年5月至6月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 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 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 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
工农红军的改编
115师 师长 林 彪
西北工 农红军
八路军
(第18集团军)
120师 师长 贺 龙 129师 师长 刘伯承
皖南事变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 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 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一党专政
对内
独裁统治
特务统治 保甲制度
经济掠夺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 8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多人 (除约2000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 捕)。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 军番号。这就是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
时间:1939年初 内容: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反动方针 影响:标志着蒋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 内,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战场大溃败
对外
国 民 党 政 策 转 向 反 动
废除英美等国的一些特权(成果) 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年冬至1940年春
表现
反共
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
影响
②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 日转向反共,正面战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蒋的联合进攻, 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敌后战场也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调整
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国 民 党 五 届 五 中 全 会
背景:日本诱降下,国民党反共投 降倾向的滋长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争
1.淞沪会战:1937,8,13-11.12;上海失守 2.太原会战:1937,9,13-11,8,日本占领太原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
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3.徐州会战:1937.12-1938.5
上海火车南站被炸后的惨状
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忻口战役 徐州失守 4.武汉会战:1937年10月 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 武汉失守
农民把地主退回的租子扛回家去
农民拥护减租减息政策
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干部在纺线
•开展大生产运动 •作用:它使根据地过渡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战的胜 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上
思想上
•开展整风运动 •必要性 :
遵义会议上,党在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 但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这种错误。 抗战以来,中共党员人数由3万发展到80万,新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 有待提高 抗日战争形势错综复杂,各个根据地处于分散和经常变动的状态,党内思想 教育比较薄弱。 •目的:清算“左”“右”的错误,实现党在政治、思想、行动上的一致 •性质:百度文库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总 指 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 谋 长:叶剑英
南方八省游 击队 军长 : 新四军 副军长 : 项 英 叶 挺
游击战
百姓欢迎凯旋归来的 八路军
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晋 察 破冀 袭根 铁据 路地 军 民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进入大青山
晋 晋察冀 绥
陕甘宁
晋冀豫
冀 鲁 豫
山东
三、抗战的相持阶段
大“扫荡” 范围: 敌后抗日根据地 军事上
方式: “三光政策”;放毒气和 细菌战;制造无人区。 目的: 消灭抗日根据地
方针: 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运动战。 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 反“扫荡” 抗日武装:蒙古游击队;回民支队
政权建设上
•采取“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日本掠夺的王羲之 《丧乱帖》
二、战争的防御阶段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论持久战》
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历史背景:
七七事变标志全国抗战的开始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实现过程:(四件事)
①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中共“七大” 抗日大反攻
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的爆发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历史背景:1936年,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侵略方针
1937年,资本主义爆发新的经济危机
•时间:1937年7月7日 •事件:日军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中方反应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 •蒋介石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
苏、英、美等国表示了对国民党的不满,要求中 国继续抗战
叶 挺 在 狱 中 写 的 《 囚 歌 》 手 迹
《 同 室 ﹃ 新 晋 突 操 千 华 察 围 戈 古 日 冀 出 奇 , 制 边报 冤 来 相 造 区》 , 的 煎 皖 人上 江 新 何 南 民周 南 四 急 事 抗恩 一 军 ? 变 议来 官 ! 叶 的 国 兵 ; 题 ﹄ 民词 党
日军的细菌实验场
日军活埋南京市民
其次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在东北,“南满铁路株式会 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 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 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 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 夺矿产资源。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兵工厂
在关内,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 “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 和华中的经济掠夺。 日本军占据辽宁省财政厅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 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 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日军占领了北平 (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 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首先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 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 展开烧、杀、淫、掠“大 竞赛”。
被烧死的同胞
•作用:加强了各阶层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土地政策上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实际上承认了地主对土地所有权 •作用: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有利于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也减轻了地主的剥削,改 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调动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的积 极性。
参议会选举产生了 “三三制”的边区政 府
②日军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以华制华)
①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内容
②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具体表现 : 1938年11月近卫声明、对华关系的三条原则,即“善邻
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 ①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成为日本在沦 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汪伪政权的建立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转变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940年枣宜会战 张自忠殉国
枣宜会战
豫湘桂战役:1944年,是抗战 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发动的 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 军队一溃千里
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 原因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 ③正面战场连续败退 ④人民抗日力量需要发展,不具备反攻的条件 标志: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影响 ①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速战速决” 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10国贸6班 12-21号、6号
一对矛盾: 中日矛盾 三个政权: 国民党政府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中共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两条路线: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三个阶段: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战争的爆发:
七七事变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伪满洲国国民优级学校 日语课本介绍伪满国旗
日军暴行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 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 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 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 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 失5000多亿美元。
日 本 侵 华 时 期 发 行 的 军 用 手 票
• 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 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
中共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内:投降危险日趋严重 ①日本改变侵华政策,汪集团公开投降 ②蒋集团政策的改变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背景
国际:德意侵略连连得手 ①德日法西斯处于优势,气焰嚣张 ②英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对国民政 府进行劝降活动。不利于中国抗战。
死难者的遗骨堆成了小山
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 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 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这就 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 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冀鲁豫、山东、苏皖等7个根 据地,中国军民被杀戮者即达318万人,房屋被焚 烧达1 952万间。日军还悍然实行细菌战、毒气战。 •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掠夺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 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目的
为振奋全国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 势的好转。
概况
时间: 1940年8月20—12月5日 指挥: 彭德怀 部队: 八路军106个团 地点: 整个华北 战果: 歼灭和俘获日伪军近4万多人,毁据点3千多个,破交通 线2千多公里 。
意义
打击了气焰;提高了威信;坚定了信心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1、背景:国民党: 亲 日 派——亡国论
亲英美派——速胜论 2、根本目的:为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国 家
基本 特点
领 土
战争 性质
国际 援助
目前形势 最终结果
日 本 中 国
强国 小
非正义 侵略性
失道 寡助 得道 多助
不可能 灭亡中国 不可能 迅速打败 日本
正义的 弱国 大 反侵略
皖南事变中被围攻的新四军
项英牺牲处--泾县蜜蜂桶
围绕皖南事变的斗争
政治上
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 阴谋
中共:
军事上
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中央军委宣布重建 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继续坚持抗日
国内中间党派和爱 国民主人士: 国际力量:
纷纷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促使他们 与中共积极联合,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
背景: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 日军的残酷扫荡
原 因
国民党的包围和封锁(积极反共)
严重的自然灾害
表 现
根据地的面积不断缩小 人口减少了一半 八路军、新四军人数也减少 财政经济十分困难
中共应对困难时期
•军事政策
•政权建设
•土地政策
•经济上
•思想上
时间: 1941年开始 兵力:日本集中一半以上的 侵华兵力
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 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 产品。他们还推行 “粮食出荷”政策, 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 统制和垄断,强迫农 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 品廉价出卖给伪政府, 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 求外,大部分粮食被 运往日本国内。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兵工厂
日军掠夺的大量物资
再次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按照“以华制华”政策 和“思想战”的方针,在其占领区 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 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 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台儿庄战役
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在 四 行 仓 库 奋 忻 增 战 口 援 的 会 庄 谢 战 垣 晋 元 团 壮 士
800
正面战场节节退败的原因
主观----片面抗战路线 客观----敌强我弱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敌强我弱 ②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 抗日力量 ③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 ④广大农村是自然经济,生存能力强 ⑤有利的地形,人民的支持
中 华 民 族 的 抗 日 战 争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937、7—1938、10)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毛泽东《论持久战》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战略相持阶段 汪伪政权的建立 中共坚持抗战 战略反攻阶段
(1945、8—1945、9、2) (1938、10—1945、8)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调整
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引起的后果
•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使国民党军队丧失了抗战初期的锐气,导致了后来下 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 •使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 本质,日益倾向共产党; •国民党的统治更加黑暗,埋下了丧尽民心,最终被人 民唾弃的伏笔。
国民政府政策转变的原因
②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③八一三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建立 ④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公合作宣言,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建 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战略目标的集中性
最终 的胜 利一 定属 于中 国人 民
1938年5月至6月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 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 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 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
工农红军的改编
115师 师长 林 彪
西北工 农红军
八路军
(第18集团军)
120师 师长 贺 龙 129师 师长 刘伯承
皖南事变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 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 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一党专政
对内
独裁统治
特务统治 保甲制度
经济掠夺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 8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多人 (除约2000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 捕)。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 军番号。这就是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
时间:1939年初 内容: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反动方针 影响:标志着蒋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 内,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战场大溃败
对外
国 民 党 政 策 转 向 反 动
废除英美等国的一些特权(成果) 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年冬至1940年春
表现
反共
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
影响
②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 日转向反共,正面战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蒋的联合进攻, 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敌后战场也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调整
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国 民 党 五 届 五 中 全 会
背景:日本诱降下,国民党反共投 降倾向的滋长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争
1.淞沪会战:1937,8,13-11.12;上海失守 2.太原会战:1937,9,13-11,8,日本占领太原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
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3.徐州会战:1937.12-1938.5
上海火车南站被炸后的惨状
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忻口战役 徐州失守 4.武汉会战:1937年10月 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 武汉失守
农民把地主退回的租子扛回家去
农民拥护减租减息政策
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干部在纺线
•开展大生产运动 •作用:它使根据地过渡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战的胜 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上
思想上
•开展整风运动 •必要性 :
遵义会议上,党在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 但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这种错误。 抗战以来,中共党员人数由3万发展到80万,新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 有待提高 抗日战争形势错综复杂,各个根据地处于分散和经常变动的状态,党内思想 教育比较薄弱。 •目的:清算“左”“右”的错误,实现党在政治、思想、行动上的一致 •性质:百度文库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总 指 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 谋 长:叶剑英
南方八省游 击队 军长 : 新四军 副军长 : 项 英 叶 挺
游击战
百姓欢迎凯旋归来的 八路军
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晋 察 破冀 袭根 铁据 路地 军 民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进入大青山
晋 晋察冀 绥
陕甘宁
晋冀豫
冀 鲁 豫
山东
三、抗战的相持阶段
大“扫荡” 范围: 敌后抗日根据地 军事上
方式: “三光政策”;放毒气和 细菌战;制造无人区。 目的: 消灭抗日根据地
方针: 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运动战。 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 反“扫荡” 抗日武装:蒙古游击队;回民支队
政权建设上
•采取“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日本掠夺的王羲之 《丧乱帖》
二、战争的防御阶段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论持久战》
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历史背景:
七七事变标志全国抗战的开始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实现过程:(四件事)
①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中共“七大” 抗日大反攻
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的爆发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历史背景:1936年,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侵略方针
1937年,资本主义爆发新的经济危机
•时间:1937年7月7日 •事件:日军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中方反应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 •蒋介石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
苏、英、美等国表示了对国民党的不满,要求中 国继续抗战
叶 挺 在 狱 中 写 的 《 囚 歌 》 手 迹
《 同 室 ﹃ 新 晋 突 操 千 华 察 围 戈 古 日 冀 出 奇 , 制 边报 冤 来 相 造 区》 , 的 煎 皖 人上 江 新 何 南 民周 南 四 急 事 抗恩 一 军 ? 变 议来 官 ! 叶 的 国 兵 ; 题 ﹄ 民词 党
日军的细菌实验场
日军活埋南京市民
其次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在东北,“南满铁路株式会 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 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 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 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 夺矿产资源。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兵工厂
在关内,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 “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 和华中的经济掠夺。 日本军占据辽宁省财政厅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 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 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日军占领了北平 (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 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首先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 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 展开烧、杀、淫、掠“大 竞赛”。
被烧死的同胞
•作用:加强了各阶层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土地政策上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实际上承认了地主对土地所有权 •作用: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有利于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也减轻了地主的剥削,改 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调动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的积 极性。
参议会选举产生了 “三三制”的边区政 府
②日军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以华制华)
①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内容
②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具体表现 : 1938年11月近卫声明、对华关系的三条原则,即“善邻
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 ①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成为日本在沦 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汪伪政权的建立
•国民政府内外政策转变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940年枣宜会战 张自忠殉国
枣宜会战
豫湘桂战役:1944年,是抗战 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发动的 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 军队一溃千里
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 原因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 ③正面战场连续败退 ④人民抗日力量需要发展,不具备反攻的条件 标志: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影响 ①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速战速决” 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10国贸6班 12-21号、6号
一对矛盾: 中日矛盾 三个政权: 国民党政府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中共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两条路线: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三个阶段: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战争的爆发:
七七事变 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