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建筑批评学
• 布鲁诺·赛维关于现代建筑语言的七项原则: • ▇ 按照功能进行设计; • ▇ 非对称性; • ▇ 反古典的三维透视; • ▇ 时空一体的四维分解法; • ▇ 引进新的工程结构技术; • ▇ 时空连续的流动空间; • ▇ 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等。 • 上述七个要点都是直接针对古典主义设计原则的: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 《建筑十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年至前14年间,是历史上关于建筑 设计和建筑理论、建筑美学唯一幸存的一部著作。作为一名建筑师, 他只留下了一幢建筑,在意大利翁布利亚地区的法诺,为纪念奥古斯 都而建造的巴西利卡式的神殿。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为建筑的 构成以及建筑的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奠定了基础,为什么是均衡 的比例等提供了标准。维特鲁威定义、宣布和判断建筑的柱式,决定 建筑艺术的原则。
•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La Biennale )已经成为建筑批评的重要领域。 2004年第九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蜕变”
历届普利策奖
1979年 第一届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玻璃屋 (1949) 1980年 第二届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卫星城市五支巨塔
• 莱奥纳多·达·芬奇 • “维特鲁威人”
• 帕拉弟奥 • 《建筑四书》
(柱式,府邸,共建,寺庙)
• 克洛德·佩罗 • 《按照古典方法的五种柱式的法则》
• 佩罗断言建筑的美以习惯为基础,而不是以理性为基础。 (POSITIVE)
• 法国建筑理论家、建筑教育家雅克-弗朗索瓦·布隆代尔( JacquesFrancois Blondel, 1705~1774 )著有建筑史上第一本具有现代意义 的建筑史《法国建筑》( L’Architecture francaise, 1752~1756 )、 《建筑学教程》( Cours d’architecture, 1771~1777 )等著作。在 18世纪,《建筑学教程》是最为综合,最为广博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 书中潜心研究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布隆代尔认为比例的科学对于 建筑学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比例源于自然。他强调建筑的特性,特 性就是风格,特性是功能的表现,风格是功能的效果。他要求“具有 简洁美的卓越的鉴赏力”,主张“真实的建筑”,这一原则成为新古 典主义的信条。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城市,这些城市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风俗、人文景观等,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城市,不妨从各类书籍入手。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适合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一、《中国历史性城市保护》这本书由何乐昌等人编撰而成,全书分五卷,共计2500多页。
该书从城市保护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40个历史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40座城市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
二、《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初探》本书由李志峰撰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著作。
该书分为七章,重点讲述了中国城市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相互影响等。
该书既有学术性的分析,又带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语言简洁明了,是了解中国城市文化的不二之选之一。
三、《城市启示录》本书是作者王小波的一部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邵飞在北京的生活点滴,来反映中国城市的现实状况和问题。
该书采用幽默风趣的手法,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了现代城市人的心理和生存状态。
尤其是对于所面临的住房问题,王小波洋洋洒洒地描述出来,再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等社会问题。
四、《中国古都》该书是由孙宝祥等人合作编写的《走近中国》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以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为代表,介绍了中国古都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名胜古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易懂,是了解中国古都的入门读物。
五、《深度游上海》该书是一本涵盖了上海当代文化、历史、人文及建筑等各方面内容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韩燕采用了采访、调查、观察等多种手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上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等各方面内容。
该书不仅适合于旅游者,也适合于对上海文化、历史和城市规划有兴趣的读者。
以上这些书籍都各有特色,无论你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感兴趣,还是对中国历史和人文景观感兴趣,都会为你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参观上海的心得体会
参观上海的心得体会我最近去上海参观了一趟,这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不仅见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还感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勤劳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上海的参观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惊叹于上海城市的繁忙与现代化。
上海是一座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整洁,道路交通顺畅。
在浦东新区的陆家嘴金融中心,摩天大楼矗立,楼宇之间高楼林立,让人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人民广场,我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到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划,并深刻感受到上海人民对自己城市的热爱和努力。
其次,我对上海的交通系统印象深刻。
上海的地铁系统十分先进和便捷,几乎涵盖了整个城市的每个角落。
地铁车厢干净整洁,乘坐起来非常舒适。
我还乘坐了磁悬浮列车,感受到了高科技交通的魅力。
除了地铁,上海的公交系统也非常发达,各个景点之间可以通过公交轻松到达。
上海的交通系统高效便捷,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管理和规划赞叹不已。
除了现代化的城市和便捷的交通系统,我还去了上海的一些文化景点。
外滩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我在那里欣赏到了壮观的黄浦江夜景和著名的建筑群,比如东方明珠塔和外滩十八座建筑。
我感受到上海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这座城市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我还去了豫园和城隍庙,感受到了古老的上海风情和民俗文化。
在这些景点,我看到了上海的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最后,我要说上海人民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论是在餐馆还是在商店,上海人民总是面带微笑,热情地提供帮助和服务。
他们待人友善,乐于回答我的问题,让我在这座城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舒适。
上海的人民敢于创新与突破,在这座城市里,我看到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总之,这次参观上海的经历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上海的繁荣发展、先进的交通系统、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以及热情好客的人民,都使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
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
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
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
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
城市建设中的理想与现实交锋——以韦林花园城为例
2019/12CHENGSHIZHOUKAN城市周刊1903年,位于伦敦以北35英里的哈福德郡,第一个花园城市莱奇沃斯建立。
韦林(Welwyn )是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在二十世纪建成的真正的花园城市,它建立在第一个花园城市莱奇沃斯(Letworth )成功实施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
与第一座花园城市莱奇沃斯相比,韦林花园城拥有更加严格的规划方案。
这座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其布局和架构的形式和完整,将其景观与建筑形式相结合。
对于各类公共空间使用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一、田园城市的规划方案1.工人阶级的通勤城。
韦林花园城位于赫特福德郡中部,18世纪以后,这里成为伦敦重要的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韦林花园城是英国二战之后新建立的花园城市,其建在伦敦以北21英里的一条干线上。
与莱特沃斯相比,它的优势是:距离伦敦更近,从而这使得通勤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伦敦的卫星城。
在整个城市中,大约有百分之15的人口通勤伦敦。
政府把这座城市称为“为工人阶级而建造的住宅区”。
因而,韦林花园城市初期成为在伦敦上班的工人阶级的首选居住地。
这个城市被小溪、树林围绕,这也成为吸引中产阶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市镇成立之后,政府想要尽可能地减少通过房屋大小、收入情况进行的城市社会阶级分区的这种现象。
同时也更加考虑到环境因素对于整座城市的影响,把铁路东侧的土地大部分被分配给工业,成为新兴的工业区。
一方面作为伦敦的卫星城,方便工人阶级的通勤,但同时这座城市自己本身也鼓励工业的发展,他们的理念是把现有的工厂搬到这座花园中去,使该地的居民们在尽可能好的环境中去工作。
2.美好生活的“理想城”。
1922年,首批开发项目工作在韦林开始建设。
很快就建成了第一批邮局、咖啡馆和餐馆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一些地方性产业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初,全国性的报纸几乎每周都会刊登广告,宣传现代化的设施和负担得起的合作购买条款。
同时,政府也承诺土地价值会迅速上升。
这给工人阶级带来了强大的购买欲望。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期伟大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与概念,笼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
近代 历史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于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乌托 邦”概念,这种先进的思想影响了以后许多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Saint-Simon,1760—1826)、傅立
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等等。
洲,“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图3-5)。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并可 以使原有城市中的居民回到自然中去。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带形城市 的理论:
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 无限。
带形城市理论对20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1940年代 中,前苏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研究。
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是1850 年 代末开始的公园运动,在奥姆斯特(F.L.O1msted )的率领下,1859 年首先在纽约建 设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种方式改善了城市机能的 运行,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伯恩海姆(D.Burnham)所作的
• 法国人 傅立叶 提出的社会制度 模式是以 法朗 吉(Phalanges) 为基本单位的社 会形态,并精确 地计算出法朗吉 的最佳人数是 1620 人,在这 里根据劳动性质 或种类的不同分 成若干生产队, 大家共住在一所 大厦中,成员可 以根据自己的爱 好选择劳动内容。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城市设计的起源及发展现代部分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1西方近现代的城市设计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新型武器的运用,使中古城市的城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的时空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亦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曾取得显著成就。
其中克里斯多弗·仑主持的伦敦重建规划、欧斯曼的巴黎改建设计、朗方的华盛顿规划设计及阿姆斯特丹旧城改造均是这一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案例。
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急剧膨胀,城镇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
就在这一时期,城市逐渐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花边状态”,城镇形态产生了明显的“拼贴”特征。
环境异质性加强,特色日渐消逝,质量日益下降。
这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有规划的设计对于一个城镇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镇发展现实中的困境。
因此,以总体的可见形体的环境来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主导价值观念。
历史上大多数地方性城市设计与建设意象往往是明确的、共享的,城市建设是累积、渐进也是相对缓慢的,因而两者匹配比较容易。
而今天的城市设计却出现了许多非共享的、互异的甚至对立的设计意象,城市建设的速度、规模、尺度和开发强度亦远非工业革命前可比,因而,其准则价值构成就十分复杂,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乃至心理方面均对城市设计产生影响。
2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恢复、重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也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继工业革命后又一次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然而,由于过度依循形体决定论的建设思路,重视外显的建设规模和速度,特别是席卷西方的城市更新运动,对城市内在的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掉以轻心,反而使得城市中心进一步衰退和“空心化”,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与破坏,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现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城市化进程这一课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c.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一问题,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图片,如工业化时期的工厂、移民潮、城市扩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a.利用图表、时间线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脉络,直观地展现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
b.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原因、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教学过程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2.强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如查阅相关资料、参加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3.教学方法多样化:
a.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文献调查与综述
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文献调查与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旧住区的适老化改造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些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至90年代,由于设计理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限制,往往缺乏对老年人群体的充分考虑。
因此,对老旧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调查与综述,系统梳理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我们将从改造的必要性、改造策略、改造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我国老旧住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改造必要性方面,我们将探讨老龄化社会对老旧住区提出的新挑战,以及适老化改造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改造策略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空间布局优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在改造效果评估方面,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方式,对改造前后的住区环境、居民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估改造的实际效果。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决策者、规划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国内老旧住区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其城市老旧住区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老旧住区多数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甚至更早,是当时为满足城市居民居住需求而快速建设的产物。
这些住区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环境品质下降、社区服务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设施老化方面来看,这些老旧住区的基础设施大多已经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如供水、供电、排水等设施老化严重,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住区的道路、绿化、照明等公共设施也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
环境品质下降也是老旧住区面临的一大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这些住区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2025年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长远影响,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几年,她的城市规划又将如何变化?轨道交通9条新轨道交通线路2017年至2025年,规划再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此次公示的9条线路并非都是地铁还包括进出的城际铁路中运量轨道线路等多种模式在预计2020年底,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2025年,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9条轨交线路再次确保国轨交第一城的地位!9条轨交新线分别是:19号线20号线21号线22号线23号线24号线25号线嘉闵线机场快线嘉闵高架二期建成通车嘉闵高架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纵三横”中的“一纵”总长约35公里,南起S32申嘉湖高速,北至S6沪翔高速一期工程向南延伸至G60沪昆高速向北延伸至G2京沪高速经过2年多建设,嘉闵高架北段一期已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地进行全预制拼装计划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将与S6高架相连“地下高架”横穿申城6区“北横通道”,中心城区“三横三纵”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穿越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浦6个区全长19公里,线路比较长北横通道将根据各路段条件成熟情况分段施工,全线完工时间未定其中中环北虹路立交至虹口港段为立体扩容形式沿线设北虹路、泸定路、路、恒丰路北路五对出入口匝道和中环北虹立交、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两座全互通立交北横通道东段,将设沪上首条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浦东机场将建高铁站据最新公布的《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沪通铁路二期选址浦东机场,在此增设线通过“浦东铁路”祝桥站之间的连接形成“组合站”未来浦东—虹桥机场连接线、地铁2号线、磁悬浮线地铁21号线(高桥—金桥江—迪士尼—祝桥)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于浦东国际机场浦东铁路实现近距离换乘浦东机场将真正成为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场机场搬迁大场板块位于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东与闸北区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远离外环而贴近中环,距离市中心非常近有现成的轨交7号线存在,有大学但大场机场梗阻在整个地区的中心阻断闸北和宝山大场之间的横向道路一旦机场搬迁,阻断消失就可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供应未来宝山的发展也是不可小视超大直径隧道—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沿江通道工程总工期为60个月西起宝山区路、富锦路交叉口以隧道形式向东进入长江下穿长航码头引桥、国际邮轮码头引桥等最后在滨江森林公园处登陆整个工程将分3期改造建成后将使“C”字状的郊环线变成“O”字状形成全长约200公里的完整环状也将成为申城最长的环状公路第三机场日前,政府公布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高速公路规划中多次提到了第三机场可以说是为第三机场的建设打下高速公路上的基础那么,第三机场的选址会在哪?猜想1、境自建机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应该是大多数人最初的设想!但是从现实角度,境除了两大民用机场外,还有四个军用机场理论上,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打造第三机场那么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共建新机场成为更好的选择猜想2、坊间传闻最多的城市莫过于早在2009年,国家民航局就已经将机场定位为国际航空枢纽的辅助机场航空产业也初具规模地理位置上,,隔江相望机场距离约100公里车辆可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驶抵上通争夺第三机场有很大优势猜想3、机场目前已经获批由军用机场改建成军民合用机场正处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深化阶段而且“十三五”期间,机场的目标就是“建设配套机场,力争成为第三机场”猜想4、一直有“后花园”之称的是距离最近的城市之一据了解,机场初步意向设在吴江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争取年落地此外,沪湖铁路的加速推进也为加码起点是虹桥枢纽,途径吴江未来可实现虹桥机场、吴江机场的快速通达旧区改造新区蓬发宝钢外迁宝钢搬迁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宝钢搬迁有5-6年的总体相关规划此次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宝钢所在的宝山地区当然一切以公告为准,官方不会零碎发布消息原本宝山区的功能定位是宝钢的生活配套区,而随着邮轮经济发展宝山区将建设成为一个旅游接待区宝山区官方将这一变化描述为从“钢花”到“浪花”的转变虹桥新区成立日前召开的市政协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金山区环保局局长朱建国认为虹桥商务区有必要扩大8到10倍成立虹桥新区,建议将大虹桥写进的“十三五”规划统筹规划中的虹桥商务区将以虹桥交通枢纽的26.26平方公里区域为中心加上60平方公里综合功能拓展区主要涉及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个区包括主功能区和主功能区拓展区北外滩将与外滩、陆家嘴三足鼎立北外滩作为外滩的延伸是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与外滩、陆家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黄金三角”外滩建筑过多出于历史保护不能过度开发因此北外滩当仁不让是中心城区里市场基础扎实且中央商务功能完备的板块豫园改造,成“最”城市地标豫园二期项目东至旧校场路,西至侯家路南至方浜中路,北至沉香阁路延续一期豫园文化以及海派文化脉络使“大豫园”成为感受各个时代魅力的最佳目的地“大豫园”将与外滩、陆家嘴、新天地等地标性商圈形成有效互动,产生集聚效应续写百年经典的新华章旅游规划奥运日前发布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提出可建立“1+5”区域的大都市圈借鉴日本经验规划大都市圈轨交战略申办2028年夏季奥运会那么奥运会选址又将落在哪?猜想1、都市圈申办奥运会必然是倾尽全之力的大工程所以不排除会效仿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的强强组合2018年奥运会有可能是、、、、、“1+5”区域的大都市圈联合举办!猜想2、崇明崇明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特殊的岛域自然区位隔离了外界对本地的过多干扰和污染物的进入良好生态的维系有着天然的有利条件轨交19号线规划也已经确定“十三五”期间,就可坐轻轨往返崇明和市区这对奥运主会场择址于此也是一大利处猜想3、闵行吴泾吴泾,位于闵行最南面的区域与浦江镇隔江相望,在拟议中的2040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吴泾被称为奥运可选址国际旅游度假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北至S1公路位于浦东东西城市发展轴与中部产业发展带交汇点是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域将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整合周边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建成能级高、辐射强的国际化旅游度假区域代表项目—迪士尼迪士尼度假区及周边区域的开发分为三期工程总占地面积超过380公顷而迪士尼度假区未来总共将会有逾700公顷除一期工程以外,还有未来二期和三期备用地淀山湖国际湖区据透露,青浦区已明确淀山湖地区中长期发展任务清单同时研究青西朱家角、金泽、练塘三镇联动开发方案未来淀山湖地区将是良好生态人文资源的世界生态湖区以及以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为主导的世界创新湖区“创新创业”将被打造成淀山湖一靓丽名片商业规划徐汇滨江“梦中心”5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梦中心”被视作生活文化娱乐的全新地标徐汇区“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岸传媒港”旗舰型项目,预计2016年亮相“梦中心”项目中标区域为中间的F、L、M三个地块除了高层建筑、文化中心还有一栋电影院今后这里将有如好莱坞般的电影首映礼徐家汇中心徐家汇中心规划开发38万㎡超甲级写字楼32万㎡顶级商场,2.5万㎡超五星级酒店定位第一的城市综合体位于虹桥路宜山路路口,占地10万㎡370米浦西的最高楼,连陆家嘴都不用去了这里就可以登高远眺整个!长滩一号长滩规划占地面积77.62公顷,水域面积约48公顷未来将建成生态绿化、商业商务休闲居住和邮轮游艇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生态滨江综合服务区“长滩”未来将具备水陆两大产业水上产业可停泊多达270艘60英尺左右的游艇陆上产业计划引入房车旅游,与邮轮、游艇“无缝衔接”BFC外滩金融中心外滩金融中心·BFC位于外滩金融集聚带核心位置涵盖企业会馆、企业总部、购物中心、艺术中心以及精品酒店等五大业态,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未来,外滩金融中心·BFC不但可以举办艺术展音乐会、发布会、Fashion show还有高端商务餐饮、电影院、观景平台及露天舞台满足高端商务人群等精神文化需求,一座让人期待的城市一座永未建成的城市她总是随处充满惊喜,让人期待!,将越来越好!文章精选。
“工业锈带”的重生——以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带的发展为例
“工业锈带”的重生——以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带的发展为例徐洪涛【摘要】在世界范围内,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都曾经历过传统工业区的衰退,而传统工业区的复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以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带的发展为例展开研究.杨浦区作为上海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之一,滨江地带拥有绵长的滨江岸线及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文章分析了杨浦滨江地带的历史状况、规划和开发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相应的发展策略,论文指出杨浦区滨江的开发建设应体现“智慧型、历史感和生活化”的发展理念.杨浦区滨江地带的发展可以为传统工业区的复兴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4页(P99-102)【关键词】工业遗存;杨浦滨江;城市发展【作者】徐洪涛【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3在世界范围内,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都曾经历过传统工业区的衰退,如美国的中西部老工业区,德国的鲁尔、英国的伯明翰、法国的洛林工业区,包括我国许多老工业基地在内,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外迁,传统工业面临着升级换代的压力,由此带来了经济萧条、城市功能萎缩,产生了许多名副其实的“工业锈带”。
城市如何转型发展,如何擦去斑斑锈迹,让城市重新焕发光彩和活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以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带的发展为例,从城市开发的角度探讨“工业锈带”如何浴火重生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传统工业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图1 黄浦江滨江地带的分布图2 杨浦滨江规划功能分区示意图上海的黄浦江蜿蜒曲折,形成了浦西的黄浦滨江(外滩)、徐汇滨江(南外滩)、虹口滨江(北外滩)以及浦东的陆家嘴滨江、后滩等城市滨江地带。
而在杨浦区境内黄浦江转了一个“U”形弯,形成了杨浦区三面环水的城市滨江特征,杨浦滨江如今也被大家称为“东外滩”(图1)。
杨浦区作为上海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之一,是上海百年近代产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载体,拥有丰富的工业产业遗存。
心得体会: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理论与现实思考
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理论与现实思考20XX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XX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何建设”“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必须建好”XX城市副中心等一系列前提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
会议提出,“建设XX 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XX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XX城市副中心“落地”XX之后,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生根”于XX,如何与周边区域环境相协调,实现XX城市副中心“人—产—城”的融合。
为此,我们提出XX城市副中心建设与XX区域发展应实现共生共轭的发展:时间上要实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共轭协同发展,空间上要实现一定地理区域范围不同层级不同单元的共生协调发展。
XX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理论指导XX市城市副中心是行政主导下的嵌入式发展模式。
这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如何把从外部嵌入的力量(外力)内化为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内力)。
在具体实践层面,嵌入式发展模式必须充分利用好本地现有资源环境,实现外来资源与本地资源多层面的磨合整合直至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外部优势转化为内生力量。
XX城市副中心建设必须根植于XX区域发展之中。
城市副中心建设与XX区域发展融为一体,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产—城”的融合,并进行空间拓展、结构调整、容量扩充、资源整合、治理有序等内容的探索,最终实现XX城市规模扩大和功能升级。
探讨XX城市副中心与既有XX区及周边区域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建设XX城市副中心,这种行政主导型外部嵌入式的建设发展模式,不是嫁接改造,更不是全面覆盖替代XX既有的基础条件,而是要利用好XX本身的现有资源环境,实现外来资源与本地资源的多层面整合共轭,真正让XX城市副中心根植于XX,形成XX城市副中心可持续成长的生命力。
XX城市副中心建设要以XX区域资源环境条件为本底。
历史回眸与反思_写在_三年不搞城市规划_提出50周年之际
73【作者简介】李 浩(1979-),男,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后,注册城市规划师。
【修改日期】2011-12-31【文章编号】1002-1329 (2012)01-0073-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围绕“三年不搞城市规划”这一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重大特殊事件,分析了提出这一决策的时代背景,剖析了其政治、社会、经济诱因及城市规划工作自身所存在问题的影响,进而阐述了“三年不搞城市规划”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并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ABSTRACT: Aiming at the special event “notundertake urban planning for three years” in thehistory of new China’s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analyzes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the policy, its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ducements, and theproblems in urban planning. Then it discusses theimpact of this event on new China’s urban planningdevelopment and brings forward some rethinking.KEYWORDS: “not undertake urban planning forthree years”; new China; urban planning; history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已走过60年。
回眸历史,城市规划事业经历了曲折和艰辛的发展历程。
关于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城市更新为例
关于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城市更新为例摘要:在城市更新中,由于需要对旧区环境进行改善,往往会通过对地区的绅士化,吸引外来投资,从而达到改善物质环境的目的。
绅士化是我国近年来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改造更新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本文以上海地区的城市更新为例,在研究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同时,探讨其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城市更新;绅士化;历史环境;社会隔离1 “绅士化”研究历程城市绅士化是西方国家在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中心城区更新复兴、中产阶级以上人士取代低收入群体占据内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空间现象。
绅士化出现的开始阶段,被西方学者所认可,例如Neil Smith认为绅士化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全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内城区“地租落差”是绅士化过程的主导力量,绅士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而我国学者张倩在对南京老城的研究中,认为绅士化会影响社会和谐问题,认为老城内有贫富混居情况是比较健康的;蒋文在研究中认为绅士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街区行将拆除的物质环境和部分文化特征,规划师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并发扬其有利效应,但同时要消减其不利效应。
在我国现实建设中,绅士化式的城市更新仍然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下文将通过上海几个典型的案例研究,探讨城市绅士化对社会空间的影响。
2 我国城市中的“绅士化”现象——以上海为例上海是我国工业文明的起源,是最先出现城市更新运动的城市之一。
随着上海在近现代的城市扩张,土地存量持续减少,在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用地“零增长”的目标,意味着上海的发展模式必须从以往的“新开发”变为城市更新的模式。
而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绅士化现象尤为突出,研究其带来的社会空间影响,有助于探讨城市的平衡发展的途径。
2.1 高端地产开发上海高端地产开发模式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拆除传统社区,新建高档社区;二是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后,提升其价值。
太平桥项目是典型的拆除传统社区,开发高档社区的城市更新项目。
上海城市史
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大转型,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变,影响深远。
可以说,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转型的历史。
回顾这一延续至今的历史过程,研究其背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分析,考察其效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转型的时空轮回上海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近代。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充满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碰撞。
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性剧变的突出代表。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在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带动了整个国家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变。
在短短几十年里,上海由一个滨海的县城,变成了人口超过几百万的大都会。
在经济上,上海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工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在政治上,上海是诸多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活跃的中心舞台,对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文化上,上海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影响深远;在制度上,上海借鉴租界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动了上海市民文化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制度变革;在城市建设上,上海是创造了诸多奇迹的魔幻之都,是近代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城市的黄金时期,上海工业、贸易、金融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2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遽变化,上海的经济开始逐步衰落。
1929年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也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经济遭到重创,直到1935年才开始逐渐恢复。
城市高速发展累积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港口淤塞的危机,使上海远东第一大港的地位岌岌可危。
华洋分治的城市机构和管理体制,城市长期以来缺乏长远规划的无序建设,租界和华界的两极分化,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强盛和振兴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城市与农村的分化和矛盾、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环境和文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中国近代城市化历史回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中期的广州和上海。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贸易,这两个城市逐渐成为中国开放的窗口,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建设和规划也随之启动。
清朝政府开始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设立市政府和城管机构,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水厂、电站、铁路等。
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渐成形,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金融、商贸、工业中心,其现代化城市形象成为了各地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同时,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天津等也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更舒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文明。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加。
然而,城市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环境污染等等,给城市管理和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问题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中国更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规划理念。
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严峻。
1.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城乡差距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2014年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这就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导致了资源分配和公平问题,也造成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也是最难实现的。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是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土地开发、环保、交通、居民利益等问题。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推广
社区文化活动策划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策划,发掘和培育本地特色文化活动 。
文化交流平台搭建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资源共享
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活动,提高文化 素养。
05
CATALOGUE
上海的未来展望
城市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交通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交通枢纽、停车场、加 油站等基础设施,提高交通服务水 平。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01
02
03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 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 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安 全屏障。
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 善空气质量,保障市民健 康。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02
CATALOGUE
上海的城市规划历程
早期的城市规划(1843-1949)
总结词:初步探索,西方 影响
上海开埠后,西方城市规 划理念开始影响上海的建 设。
详细描述
形成了以道路为骨架,划 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租 界区、华界区等。
建国后的城市规划(1949-1978)
详细描述
总结词:社会主义改造,功 能分区
01 03
详细描述
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 的城市规划进入快速发展阶 段。
03
CATALOGUE
上海的现代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以上海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成为世界级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
城市空间布局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多层 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发展与当代文化(三篇)主持人: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语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
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
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
《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学讲座,分析其对于北京文化发展的作用,也指出所存在的不足。
《精神漫游者的都市超验叙事》分析海派作家创作中的超验审美,以神秘怪诞的想象、梦幻和幻觉对都市展开精神漫游,都市批判和精神追寻成了他们对都市的体验性结论。
虽然3篇文章的视角与方式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关注与研究都市,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识。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提要: 在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中,商业特性为基本原则,西方城市理论是规划基点,大城市群观念是城市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应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努力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蓝图。
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与世博会、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长三角视阈中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上海市;城市规划;历史;现实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3-0001-05 上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历史上变化最大最迅速的时期。
回溯上海发展的历史、展望上海城市的未来,总结上海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上海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1.商业特性是上海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在城市发展历史上,人们将城市区分为权力依附地的城市、商业交换地的城市和生活世界的城市三类,上海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具有商业交换地的意味。
上海自开埠后的160多年的历史,城市的规划和结构的发展总体上并非政治性的,而主要是商业性的,以商业的发展构成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城市后,指出城市的区别表现在形式和类型上。
比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城市是政治占统治地位的,而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以商业为主。
“城市就是市场,而这个当地市场是某一群体的经济中心……在这里,非城镇居民和城镇居民为满足商品需求而进行商贸往来。
”[1]P13与北京的政治性结构不同,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构基本建筑于商业的发展,在开埠后租界的发展过程中,商业成为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埠后的上海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界市政规划和建设被纳入到商业化的轨道中。
虽然在新中国建立后,政治的因素左右了城市规划和结构,但是商业仍然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建立后,在前苏联城市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下,在前苏联专家指导制定的《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将上海从消费型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这种脱离了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与实际的规划,忽略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商业性因素,以至于影响与限制了上海城市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城市规划中突出了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特性,规划突出了建设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目标,无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还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无论世博会会展区的结构,还是上海总体规划的构想,都将商业因素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了上海城市结构合理的布局与发展。
2.西方城市理论是上海城市规划的基点东西方城市规划结构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东方城市是政治性的,一君万民的中央宫阙、前朝后市、左右民廛结构宏伟齐整;西方城市是经济性的,追求经济利益、重视市民特权的真实与实用、世俗与自由。
在东方封建性城市趋于衰退之际,西方列强在武装入侵过程中,在殖民化进程中,将西方的城市理论与建构的方式带到了东方,在上海租界的设立与发展过程中,深入地影响了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结构,使其成为东方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典范。
有学者在谈到亚洲城市的发展时说:“尽管如此,在南亚、东南亚地区被西方殖民者统治约300年中,城市的发展并不显著,特别是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方面。
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东亚城市,在陷于被殖民的困境之后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代表了当时亚洲最高的水平,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
”[2]P180上海在其都市化的过程中,虽然曾经历了一个殖民化的过程,但是城市的发展显然深受西方的影响。
租界的设立与影响对于上海城市的繁华与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在后来上海城市的规划结构中,也主要采用了西方城市的理论与模式。
无论是1929年开辟新港区、兴建新中心区“大上海计划”的制定,还是1949年编制有机疏散、卫星城镇“大上海都市计划”的构想;无论是1956年开始有计划辟建卫星城镇的方针,还是改革开放后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都主要受到西方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虽然,上海在城市规划结构中受到了西方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但是上海同时也传承了本土的经验与传统,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现代通讯、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上海也创造了很多旧中国的第一。
因此,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合、相互吸收,诞生了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又不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但却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新兴城市文明。
”[2]P190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在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结构中,也逐渐显现出上海的特色。
3.大城市群观念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大城市群(M egal opolis)是指被高速交通轴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
1961年,哥特曼(Cott m an)在他的著作《大城市群》中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
今天的大城市群是探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下的大城市群的发展,大城市群的建立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与竞争的主要方式,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角。
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的发展是与大城市群观念密切相关的:198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经济区,就具有了大城市群的视野,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的经济区,拓展了单个城市发展的传统观念。
1984年又将上海经济区范围扩大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的一市四省。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提出开发浦东要立足于整个长江三角洲和华东沿海各省,真正发挥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龙头地位。
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体现了大城市群的观念,这不仅与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关。
中国已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等地区大城市群,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密切关联。
二、全球化与上海城市规划的发展安东尼・奥罗姆在《城市的世界》一著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对地方的影响开始变得更加直接和强大,这段时期被视为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作用力是不均衡的,但是,无论面积大小、地理方位还是在城市等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城市都从不同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并逐渐被改造。
城市不断地失去民族国家的特征,与全球经济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
”[1]P107-108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地方性城市已经变成了世界城市,各大城市之间的交往合作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依赖与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上海已成为了世界城市,其城市规划和结构发展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1.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在全球化背景中,上海城市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上海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在拓展城市规划与结构的视野中,规划上海城市的结构与发展,既避免过度城市化的倾向,又防止逆城市化的偏向,在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中,使上海城市规划和结构日趋合理化与更趋于人性化。
在西方近一百多年来,产生了诸多城市规划发展的理论,从英国霍华德(E.Howard)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观念,到英国格迪斯(Patrick Geddes)从区域研究城市“城市—区域”观念;从美国佩里(Clarence A.Perry)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原则,到法国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按功能分区的“现代城市”方案;从美国赖特以分散为原则的“广亩城市”思想,到芬兰沙里宁(Eliel Saarinen)城市发展布局“有机疏散”理论;从美国凯文・林奇(Kevin Lynch)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到美国邓肯(O.D.Duncan)从全国的经济和地理设置“城市体系”概念;从美国弗里德曼(J.Fried mann)城镇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空间的“城镇场理论”,到美国卡尔索珀(Peter Calthor pe)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的“新城市主义”理论,西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或正在产生重要的作用,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的发展,应该以全球化的视阈,尽可能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制定出具有全球化眼光的城市规划结构蓝图。
在世界诸多城市规划结构的历史中,有诸多可资借鉴的实例,对于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有着参照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大伦敦规划设置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的结构,对于控制市区扩展、改善环境、疏散人口等具有重要价值。
20世纪60年代大巴黎规划,改变聚焦向心城市为带形城市的设计、建设新城改变单中心格局、建立生态平衡区等,对于防止工业与人口的集聚、减轻市中心负担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规划,以快速干道连接港口区、工业区、新城镇,在控制建筑物、人口密度、重视环境绿化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东京都长期规划,改变中心地区业务管理机构过度集中、改变单一中心为多中心结构、建立一都七县的首都城市圈,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发挥卫星城市的功能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20世纪末的莫斯科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强调保护和复兴历史文化传统、合理规划和建筑空间结构体系、保护和发展自然景观等,对于生态问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城市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等,都有着重要的规范意义。
在上海城市的规划结构中,应细致研究与参照世界城市规划结构的经验,在根据上海城市的实际斟酌思考上海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