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981c2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c.png)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神话、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当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民间信仰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民俗、宗教和祭祀仪式依旧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这篇文章将探讨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和相关研究,并且会舉出5个例子作为佐证。
一、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自然拜祭、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互相交织。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无论是传统民俗节日还是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信仰对于中国的文化、伦理和习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塑造力。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与政治、法律、道德等议题也都存在着紧密联系。
这种紧密关系的存在为当前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深度。
二、例子证明下面列出5个例子,更全面地展示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及相关研究。
1. 乡村信仰的现实中国的乡村信仰历史悠久,民间信仰一直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外来宗教信仰不能普及的情况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生活和相应的信仰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改变。
这种转变和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乡村生活文化的消失、城市化的扩张、经济收入的下降,这些都会对乡村的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保护乡村信仰的发展?如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乡村信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的关注。
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研究者可以深入剖析乡村信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和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政策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与社会和谐发展
![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与社会和谐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fb23c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19.png)
⌛️
增强社会凝聚力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树立社会正气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平
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民间信仰现代转型
• 社会和谐发展为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提高旅游文化内涵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发展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等产业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培育民间信仰文化产业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增强社会凝聚力
•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因素
内在动力
外在因素
• 民间信仰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变化
• 社会环境的变化,为民间信仰现代转型提供条件
• 民间信仰传承人的创新精神,推动民间信仰现代转型
• 政府政策支持,推动民间信仰现代转型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具体表现与形式
民间信仰观念的现代化
民间信仰活动形式的创新
• 民间信仰对社会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
• 民间信仰兴盛,地方神祇信仰形成
04
• 民间信仰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05
宋元明清时期
• 民间信仰地位较高,信仰活动形式丰富
• 民间信仰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02
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及其原因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01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96c2545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c.png)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广泛存在于中国农村地区,农村能人是指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村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人士。
农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乡村能人信仰原始宗教。
部分农村地区长期处于经济落后、文化传统较为保守的状态,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集中在原始宗教上,如土地神、山神、水神等。
他们相信通过祭祀这些神灵,可以保佑农作物丰收,人们身体健康,家庭和顺,因此对宗教信仰情感深厚。
部分乡村能人信仰传统宗教。
中国农村地区的传统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和一些民间信仰。
一些乡村能人信仰道教或佛教,通常是出于个人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寄托的目的。
他们相信通过修行、念经等行为可以净化内心,达到心灵上的宁静和平和。
另一部分乡村能人信仰基督教。
中国农村地区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乡村能人也受到基督教的吸引。
他们相信基督教的核心教义,认为只有信仰上帝、相信耶稣基督,才能得到永生的救赎。
基督教注重对人的个体尊严和人权的承认,对农民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力量的引导作用。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是基于迷信和盲从的,缺乏对宗教问题的理性思考。
部分乡村能人受到传统的习俗和观念的影响,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有些乡村能人将宗教信仰与迷信行为混淆,过度依赖宗教神灵,而忽视了自身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加强宗教教育。
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关系到整个乡村社区的和谐和稳定。
有关部门应提供宗教教育,帮助农民了解宗教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正确理解宗教教义,避免盲从和迷信。
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
一些乡村能人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和农业科技缺乏了解。
有关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素养,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68ec3d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5.png)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乡村能人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经验并对农村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人士。
他们往往承担着社会责任,带领乡亲攻克乡村发展的难题。
在当下中国的乡村社会,乡村能人在宗教信仰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
1.信仰宗教的稀少性随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呈现出稀少化的趋势。
许多乡村能人因为局部地区的封建思想、迷信信仰的传统,而对于宗教持有排斥或者怀疑的态度,缺乏宗教信仰。
尽管乡村能人中宗教信仰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仍有一部分乡村能人对于宗教有着较为坚定的信仰,尤其是基督教和佛教。
这些乡村能人借助宗教信仰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信仰带来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对于乡村能人而言,宗教信仰的变异性是比较明显的。
一方面,乡村能人在信仰宗教方面的倾向相对比较灵活,常常在宗教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
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也存在着返祖性和超验性倾向。
乡村能人作为农村地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导对于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必要对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精神生活进行引导,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宗教信仰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引导乡村能人明确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价值。
宗教信仰是人类探索人生意义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宗教来解决问题。
应当鼓励乡村能人把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积极参与农村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2.弘扬道德伦理乡村能人应当引导乡亲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
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乡村能人可以教导乡亲们要珍爱生命、尊重他人、恪守道德底线,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
3.鼓励社会公益活动宗教信仰可以激发乡村能人的爱心和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乡村能人可以通过组织或参与宗教慈善机构、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扶贫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实现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62460f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4.png)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民间信仰是指广大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以民间宗教、巫术、迷信等形式表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状况,本报告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就其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包括民间信仰相关问题的问卷,随机抽取了不同城市和乡村的居民进行调查。
其次,我们还采访了一些信仰者和相关专家,以了解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和经验。
三、调查结果1.信仰对象多元化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非常多元化。
有很多人信仰神灵、守护神或祖先,他们常常在家中设置神龛或供桌,进行祭拜活动。
同时,也有不少人信奉特定的鬼神、山水神灵或特定的宗教教派,如道教、佛教等。
还有一些人信奉一些非传统的宗教或新兴宗教,如气功、心灵鸟等。
2.信仰活动多样化调查显示,当代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祭祀、祈福、烧香拜佛等活动,还有许多新的形式,如望子成龙、择吉日、夜间巡堂等。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者还会参加宗教节日、庙会等集体活动,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求。
3.社会影响深远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信仰者通过参加信仰活动,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得到了心灵上的宽慰和慰藉。
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维护着社会稳定和宏观秩序。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还对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四、相关问题讨论1.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与科学、法律等现代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一些民间信仰被认为是迷信和无科学依据的,与科学知识相冲突。
另一方面,一些信仰活动涉及到神灵崇拜、巫术、以及非法行为,与法律和社会道德相矛盾。
因此,在处理民间信仰问题上,需要平衡宗教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2acb461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c.png)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伴随着乡村人口逐
渐的老龄化以及乡村人口的减少,乡村精神生活面临诸多的挑战。
在这些挑战中,信仰宗
教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然而,乡村居民信仰宗教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
是代际传承。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伴随着家庭结构的跨代转变,很多乡村居民的宗教
信仰传承相当薄弱,年轻人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和认同也不足。
这背后,既体现出城市和
乡村间的巨大差距,也反映出缺乏适宜的引导。
为此,需要加强对于乡村宗教信仰的引导。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提高宗教知识普及率。
在教育宣传方面,要加强对宗教文化的普及,增强广大群
众对宗教信仰传统及民俗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的信仰兴趣,培养他们的宗教知识普遍性。
二、倡导宗教传统文化。
在加强宗教知识普及的同时,应加强对宗教文化传统的保护
和发扬,进一步深化人民群众对传统宗教文化的认识,挖掘、传承、发掘传统的宗教文化。
三、提升乡村宗教信仰建设水平。
要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加强对乡村教会、寺庙等场所的管理规范,弘扬传统宗教文化,推动互联网+宗教建设,提升乡村宗教
信仰建设水平。
总之,乡村居民信仰宗教的现状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对乡
村居民的教育、加强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保护、推动互联网+宗教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才能
更好地引导乡村居民走向健康、积极、向上的宗教信仰之路。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9bded46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6.png)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宗教信仰在乡村地区也开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乡村能人作为农村社区的领袖和代表,在宗教信仰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现状和精神生活的引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乡村能人作为乡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对于整个乡村社区的发展和稳定非常重要。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状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1.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已经趋向于多元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文化、娱乐和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越来越多的乡村能人会选择参与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例如:宗教音乐节、艺术展等。
这些活动成为了他们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日益多元化,但是一些人却对宗教信仰的轻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
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一些人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将宗教信仰视作精神生活的支撑和依靠,而是越来越多的寻求个人利益和享受。
宗教信仰对于乡村能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宗教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能人可以通过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承,来增强他们的精神生活意识和自我价值认同。
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组织形式。
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对于乡村能人和乡村社区的精神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宗教信仰的鼓励和引导乡村能人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让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宗教信仰活动,增强其精神生活的满足感。
对于一些年轻人,也可以引导他们了解宗教文化,增强其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乡村能人的宗教信仰现状和精神生活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未来乡村社区可以在宗教信仰文化上有更多的发展和进步。
非遗传统民间宗教传承现状调查
![非遗传统民间宗教传承现状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ed5cb86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b.png)
非遗传统民间宗教传承现状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世代相传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形文物、观念和宣传等形式呈现的非物质遗产。
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宗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民间宗教的传承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
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传承现状,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背景简介民间宗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人们的信仰、敬拜和道德观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些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现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
二、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全面了解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传承现状。
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非遗传统民间宗教进行调查,以确保结果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1. 问卷调查我们编制了一份问卷,通过互联网向广大民众进行调查。
问卷包括了关于民众对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了解程度、参与情况、传承意愿等内容,旨在获取公众对该领域的普遍看法。
2. 实地访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传承现状,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访谈。
通过与当地宗教界人士、信众和传承人的交流,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信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和实地访谈,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 传承人减少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传承人逐渐减少。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民间宗教的了解和认同度下降,缺乏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另一方面,一些传承人年龄较大,无法长期从事传统宗教活动,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2. 社会环境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很多传统的宗教仪式和习俗遭到忽视。
一些传统宗教场所也面临着拆迁和改建的压力,进一步影响了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传承。
3. 科技的影响科技的迅速发展对非遗传统民间宗教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宗教与信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人类宗教与信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bfb14c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5.png)
人类宗教与信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人类宗教与信仰的发展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宗教信仰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类宗教与信仰的现状,并分析未来的趋势。
首先,要了解人类宗教与信仰的现状,就需要关注年轻一代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大量的调查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年轻人对于传统宗教的兴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拥抱个人信仰而非传统宗教。
他们在寻求个人满足和心灵寄托方面,更倾向于探索冥想、瑜伽、精神成长等非传统宗教形式。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传统宗教,但民族多样性和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宗教信仰越来越多元化。
例如,印度、非洲和拉美地区出现了一批新的宗教运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外,全球化也使得东方思想和宗教,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然而,在人类宗教与信仰的发展现状中,很多传统宗教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大型宗教仍然拥有庞大的信徒群体,他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封闭性较强的教派或宗教组织则面临一些挑战,如清真寺中的极端主义倾向和教皇领导的罗马天主教会的保守主义。
未来,人类宗教与信仰的发展趋势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科技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在网上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获得并分享与宗教相关的信息和观点。
这种途径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促进了宗教多样性的发展。
其次,全球化也将对人类宗教与信仰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移民的增加,传统宗教与信仰将与其他文化和宗教产生更多交融和质变。
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信仰选择,同时也带来了宗教间的冲突和对立。
此外,新兴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潮对宗教与信仰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
现代科学以其严密的实证推理和实证观察的方式,挑战了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
然而,一些新兴科学领域,如量子物理学和神经科学,也被不少人视为与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知识领域。
民间信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民间信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66467818762caaedd33d4f1.png)
耶稣 圣母玛利亚
佛祖
地藏王菩萨
玉皇大帝
财神爷
土地爷
三山国王 妈祖 游神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 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 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 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 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 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 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
民间信仰的现状
• 中国人没有固定的单一的崇拜对象,见 山拜山,见水拜水,见庙拜庙是中国人 信仰的现状,存在的山水皆是可以带给 自己祝福的对象。就像从政之人求官运 亨通,从商之人求财源广进,求学之人 求学业有成,老年人求子孙富贵,年轻 人求仕途通达,坎坷之人求消灾避祸, 远行之人求平安顺利,等等
一是应该重视民间信仰问题,不能忽视甚至无视民间信 仰的存在, 要看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 影响, 要对民间信仰的定义及深层内涵进行认真研究。 二是应该加强对民间信仰的规范管理。主要抓好场所的 日常管理和活动的组织、监管工作。 三是应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基层群众有精神需要, 我们不去占领,民间信仰自然会占领,在新农应政策,便于统一 指导和贯彻执行。但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来看,在考虑 对民间信仰是否要加强管理、如何管理之前,还有一些 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与厘清。
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乱滥建现象突出,庙宇的兴建未经依法报批,屡禁不止; 二是管理混乱,大部分庙宇存在产权、管理权归属不明晰、财务 收支不明等问题; 三是安全隐患突出,屡次出现大型活动时出现火灾造成重大人员 伤亡的事件。活动混乱主要源于“无序”,各地民间信仰的活动 组织与管理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以当地有名望的长者、退休党员 干部牵头及老年协会来组织和管理居多. 四活动常伴随封建迷信色彩,也充斥着借神敛财、非法宗教活动 等违法活动。
民间信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ppt
![民间信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ppt](https://img.taocdn.com/s3/m/d7b009a649649b6648d747ae.png)
• 中国人没有固定的单一的崇拜对象,见 山拜山,见水拜水,见庙拜庙是中国人 信仰的现状,存在的山水皆是可以带给 自己祝福的对象。就像从政之人求官运 亨通,从商之人求财源广进,求学之人 求学业有成,老年人求子孙富贵,年轻 人求仕途通达,坎坷之人求消灾避祸, 远行之人求平安顺利,等等
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 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 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 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 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 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 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
民间信仰的现状
•当今中国信仰呈现出明显 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的差异, 一直以来缺乏统一的全民宗 教信仰。统一信仰缺失已经 是我们当今面临的不可避及 的话题。宗教信仰的集体缺 失表现为现在社会上的各种 地区,团体具有不同的信仰 甚至每个人也具有不同的信 仰。
耶稣
圣母玛利亚
佛祖
地藏王菩萨
玉皇大帝
财神爷
土地爷
SUCCESS
THANK YOU
2020/1/9
可编辑
妈祖
三山国王 游神
• 中国人一会儿往佛教寺庙拜佛求签,一 会儿去道观请签,哪里有神就到哪里去 拜。遍及全国的乡村的庙宇,也是三教 大小诸神都供奉。一方面表明汉人的信 仰包容性强,另一方面也表明汉人缺乏 坚定的信仰,对于信仰抱着实用主义的 目的,大多为现世牟利,解决眼前困难 等物质上的追求。什么都信仰,恰恰是 什么都不信仰。谁管事就求谁,谁起作 用,就给谁进贡。
一是乱滥建现象突出,庙宇的兴建未经依法报批,屡禁不止;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cc2625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8.png)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乡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发展和进步与乡村的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乡村地区的信仰宗教一直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承载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对乡村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导乡村能人正确看待宗教信仰,提升其精神生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1.多样化的信仰形态乡村能人信仰的宗教形态是多样的,各地区有着不同的信仰文化,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还有一些巫术、超自然信仰等神秘宗教信仰。
这些信仰形态在乡村地区都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信仰宗教体系。
2.信仰现状的复杂性乡村地区的信仰宗教现状复杂多样,既有宗教信仰的传统习俗,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新型宗教信仰。
一方面,传统的宗教信仰在乡村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们依然会参加寺庙、庙宇的宗教活动,进行祭祀、礼佛等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宗教形态也开始在乡村地区流行,例如一些教派、理论宗教等。
3.信仰宗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乡村地区,信仰宗教对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乡村能人往往会在信仰宗教的引导下,遵循宗教规则,尊重传统习俗,推崇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还会影响着农民们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有较强的道德伦理修养。
二、乡村能人精神生活的引导1.加强宗教教育为了引导乡村能人正确看待宗教信仰,提升其精神生活,应加强宗教教育。
通过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活动,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让乡村能人更加了解宗教的基本原理和内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
2.开展宗教文化交流为了增进乡村人民的宗教文化素质,可以组织一些宗教文化交流活动。
邀请宗教专家学者前来交流,展示宗教文化的魅力,传承宗教文化遗产,丰富乡村人民的精神生活。
3.倡导宗教信仰的和谐共处在宗教信仰方面,我们应该倡导和谐共处,推崇宗教信仰的包容与尊重。
论述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当下存在的意义
![论述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当下存在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79b02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7.png)
论述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当下存在的意义摘要:一、民间信仰的定义与基本特征1.定义2.基本特征二、民间信仰在当下的存在意义1.社会和谐与稳定2.文化传承与保护3.民众精神寄托与心理慰藉正文:【导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贯穿于我国历史长河。
时至今日,它依然在广大民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当下的存在意义进行论述。
【一、民间信仰的定义与基本特征】1.定义民间信仰,是指源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信奉的一种信仰体系。
它既包括传统宗教信仰,如道教、佛教、儒家等,也包括各种地方性的、特定的信仰对象,如土地神、城隍、山神等。
2.基本特征(1)广泛性:民间信仰覆盖面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信徒众多。
(2)地域性: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信仰对象和信仰形式各具特色。
(3)传承性: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信仰文化,代代相传,历史悠久。
(4)实用性: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信仰对象和信仰活动多与祈求平安、丰收、幸福等现实需求相结合。
【二、民间信仰在当下的存在意义】1.社会和谐与稳定民间信仰倡导善良、和谐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信仰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民众的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文化传承与保护民间信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其在当下的存在,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我国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3.民众精神寄托与心理慰藉民间信仰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使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时,有所依靠、有所期盼。
信仰中的神秘力量和超自然现象,也能给人们带来心理慰藉,增强战胜困境的信心。
【结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信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民间信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0a1b001312b3169a451a4d3.png)
民间信仰”: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 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 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 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 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 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 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
民间信仰的现状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 中国人没有固定的单一的崇拜对象,见 山拜山,见水拜水,见庙拜庙是中国人 信仰的现状,存在的山水皆是可以带给 自己祝福的对象。就像从政之人求官运 亨通,从商之人求财源广进,求学之人 求学业有成,老年人求子孙富贵,年轻 人求仕途通达,坎坷之人求消灾避祸, 远行之人求平安顺利,等等
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四活动常伴随封建迷信色彩,也充斥着借神敛财、非法宗教活动 等违法活动。
一是应该重视民间信仰问题,不能忽视甚至无视民间信 仰的存在, 要看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 影响, 要对民间信仰的定义及深层内涵进行认真研究。
二是应该加强对民间信仰的规范管理。主要抓好场所的 日常管理和活动的组织、监管工作。
三是应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基层群众有精神需要, 我们不去占领,民间信仰自然会占领,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希望国家就民间信仰管理出台相应政策,便于统一 指导和贯彻执行。但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来看,在考虑 对民间信仰是否要加强管理、如何管理之前,还有一些 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与厘清。
•当今中国信仰呈现出明显 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的差异, 一直以来缺乏统一的全民宗 教信仰。统一信仰缺失已经 是我们当今面临的不可避及 的话题。宗教信仰的集体缺 失表现为现在社会上的各种 地区,团体具有不同的信仰 甚至每个人也具有不同的信 仰。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d764c2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c.png)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乡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人口众多,生活方式传统,信仰宗教的现状十分丰富多样。
在乡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宗教信仰常常成为人们安抚心灵、追求精神安宁的方式之一。
在农村地区,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信仰逐渐传入乡村,并逐渐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与信仰。
中国传统宗教如道教和民间信仰也在农村地区保留了很多信徒。
乡村宗教信仰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教育程度、宗教观念缺乏系统的宗教教育,乡村信徒普遍对宗教知识了解有限,存在很多迷信和偏见的现象。
乡村宗教信仰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候也会受到迷信、封建思想的影响,导致信徒在精神追求上存在偏差。
乡村宗教信仰中的一些迷信现象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封建思想,影响社会发展和乡村建设。
作为乡村的精英和能人,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们有责任帮助乡村信徒认识宗教的真正内涵,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实践宗教信仰。
乡村能人应该承担起宗教教育的责任,积极参与引导乡村信徒进行宗教教育。
他们可以举办宗教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帮助乡村信徒了解宗教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念。
也要教育信徒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摒弃迷信和邪教,追求真善美。
乡村能人应该引导乡村信徒进行宗教信仰的实践。
他们可以帮助乡村信徒建立宗教共同体,举办宗教活动,开展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信徒通过宗教信仰提升思想境界,净化心灵,获得精神满足。
乡村能人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乡村信徒学习的榜样。
他们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建设正直、善良、积极向上的形象,引导乡村信徒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的精神追求。
乡村宗教信仰的现状和乡村能人的精神生活引导密切相关。
乡村能人应该通过宗教教育、实践和榜样的力量,引导乡村信徒正确理解和实践宗教信仰,促进乡村的宗教生活和社会发展。
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732758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4.png)
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农村宗教信仰状况的关注。
为了了解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一些学者和政府机构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本文将介绍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的一些关键结果和分析。
首先,关于农村宗教信仰的类型,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道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信仰,其中道教影响最为深远。
从地域划分来看,南方地区的农村宗教信仰比北方地区更加普及和深入。
此外,农民阶层和老年人群体对于宗教信仰有着更强的需求和依赖,而新时代青年群体对于宗教信仰的需求较低。
其次,关于农村宗教信仰的传承现状,调查显示,传统宗教信仰在农村逐渐式微,但也有一些地区和民间团体在积极推广传统宗教信仰。
在此背景下,新兴宗教信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同时,外来宗教的传播也在加速,一些基督教教派、撒旦教等因为口碑、传播方式等原因在农村群众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影响。
这种现象在一些沿海和发达地区尤为显著。
关于农村宗教信仰的现实需求,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于宗教信仰的需求逐渐加强。
除了对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念之外,宗教信仰也给了农村居民更多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同时,宗教信仰也成为一些农村居民的社交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由于农村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政府在管控和规范农村宗教信仰方面也作出了努力。
政府通过新文化运动、民间宗教活动规范化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规范农村宗教信仰,并加强对一些极端、邪教组织的打压和防范。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宗教信仰教育,加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宗教文化。
综上所述,农村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涵盖了民间信仰、政治文化、社会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
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和规范化管控问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政府和社会较需加强规范和引导,为农村宗教信仰的发展提供更加良性的发展环境。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1b2d37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2.png)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篇一: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伴随着近年我省社会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或者从宗教中寻求对生活事业家庭的某些庇护。
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
(一)、信众年龄和性别结构。
就信教群众年龄和性别结构来看,信教群众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一份20xx年的民间信仰调查问卷显示,20-25岁的信教人群占58.49%,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受男女性性格特点的影响,女性更容易接受宗教的理念,服从宗教教规教义,因此,信教群众中女性比重是高于男性的。
(二)、信众受教育水平。
信众以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为主,但近年出现受高教育水平群体信教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
信众以 45 岁到 70多岁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受教育水平很低,不少人诵经认不全字,读的通却不晓得意。
但总的趋势是信徒的学历是越来越高,高中生研究生比较多,博士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少高学历的人专门皈依佛门,潜心佛法。
(三)、信众信仰动机一、由于疾病或遭受大变故等,以寻求精神寄托。
面对疑难杂症或没钱治病,有些人希望通过宗教来解决。
有一部分人相信信仰宗教或是信神可以治疗疾病,大部分的信教群众,均是一些中老年人,且身体患有某些疾病。
二、文化水平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老年人希望以自己的虔诚,为子孙后代祈福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很多群众随大流,跟风随俗。
四、信教能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有关文化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精神文化匮乏,农村尤其严重。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对比精神文化匮乏更为突出。
人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宗教。
五、部分人员借助宗教蛊惑人心,宣传不良思想。
六、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信仰动机的功利性、信仰意志的脆弱性、信仰对象的多元性和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等四个方面是基层群众宗教信仰基本特点。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13ef0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b.png)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形式,一直以来都在各个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尽管在现代社会,科学和现代化的进步对传统宗教信仰产生了影响,但民间信仰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弥补精神需求的角色。
现代化的社会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
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等问题使得人们渴望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满足。
而民间信仰正好提供了一种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
民间信仰中的神明和神祇被崇拜者视为具有神灵力量的存在,可以为人们带来保佑和庇佑。
无论是面临考试、面试、婚姻、生育、疾病等方方面面的困难与挑战,人们都会通过信仰来寻求心灵的抚慰和安慰。
在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对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社会聚合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速度快,人际关系淡薄,互动减少,导致个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
而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聚会和交流的场所,使得人们可以在信仰活动中相互赋予彼此以关怀和关注。
例如,在一些地方的庙会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庙会活动和其他信仰活动,结识新朋友,分享彼此的经历和心得,加强社会互动。
民间信仰还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社会和谐。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民族习俗中,人们会共同参与一些宗教仪式和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还有利于形成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
民间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许多地区的民间信仰活动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庆典和庙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朝拜者。
这些游客和朝拜者的到来,不仅可以激活当地的旅游业,还能够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庙会和其他信仰活动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民间信仰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使得领导对它们的重视度逐渐增加。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fe922f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a.png)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历史上,民间宗教信仰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古代祭祀祖先开始,到后来的道教、佛教和儒教等宗教信仰的出现,它们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中国的宗教信仰历史非常悠久。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祭祀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
人们具有很强的家族意识,认为祖先的祝福和保佑可以传承给后代。
因此,每逢重要节日或者家族重大事件,人们都要在祖先的灵位前献上祭品,祈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随着历史的演进,许多宗教信仰也相继出现。
其中,道教、佛教和儒教是最为著名和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
最早期的道教信仰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佛教则是在东晋时期传入中国的。
儒教则是中国本土的一种传统哲学和思想体系,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宗教信仰中,道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代表之一。
道教包括了修身养性、尊崇自然、强调阴阳平衡等一系列信仰和实践。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人们信奉道教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寺庙和道观也非常常见。
二、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宗教信仰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中国,福建、广东、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的民间宗教信仰非常普遍。
其中,百姓信仰最为广泛的是道教和佛教。
道教和佛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人们仍然坚持着对这些宗教信仰的信仰和实践。
许多著名的寺庙和道观依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热爱。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和新兴地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缺失,许多年轻人对宗教信仰缺乏了解和认识。
同时,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对民间宗教信仰的误解和偏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未来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需要更加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宗教信仰需要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于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华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温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宗教事务局职能部门的有关领导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11月29日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司长戴晨京,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泽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邱永辉研究员等五位学者,分别从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问题、民间信仰研究继续在两个维度上拓展、苯教研究与西藏的历史和现状、民间信仰的认定和治理以及中国民间信仰的国际视角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这个主题,根据与会专家学者提交论文的内容分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民间信仰的新发展”以及“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发展现状”等六个研讨专题。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从理论到实践、整体到个案等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对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民间信仰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民间信仰的管理北京师范大学的彭牧作了题为《迷信、理性与民间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视角》的报告,她通过梳理美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发展历程指出,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是在逐渐微观化的研究取向中,发现了民众信仰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即信的过程与实践,其关注的宗教实践基本上是个人层面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的《近代民间信仰的污名化过程》从“民间信仰的定义、近代以来的中国民间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的现状”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信仰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吴真的《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民间信仰的合法化历程》通过对历史上民间俗神正名化途径的回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信仰百年以来获得的最为正统的合法身份,这种正名化正是民间信仰的内在发展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的《从民间信仰的特征看管理》回顾了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问题,并指出民间信仰在化解当前信仰危机方面的作用,藉此有关部门应妥善管理尽量保持其民间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的《民间信仰事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反思——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梳理福建省及各地市的管理经验指出管理当局应本着务实和谨慎的原则,坚持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改进管理方式,尊重和鼓励民间庙宇走自治化的道路,从而减轻社会治理的成本。
2.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发展状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陈立健作了题为《甘川藏族交界地区的民间苯教信仰》的发言,他通过梳理川西及阿坝周边地区的苯教和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指出苯教虽然已经高度佛教化但在当地民间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较大影响,对于净化社会起着一定的作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德吉卓玛的《个体、世家、社群——民间载体的觉域教法信仰与实践》以藏传佛教八支派中唯一由女性创始的觉域派为例,指出以个体、世家以及民间社群为载体的奉持、传承是当下觉域教法在藏区民间流传的基本形态,虽然传承样态不尽相同,但都能延续其法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尕藏加的《藏区民间信仰与生态环境——以神山信仰与生态保护为例》通过对藏区神山信仰的介绍,指出神山信仰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也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它符合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理念。
青海师范大学李姝睿的《那家错哇的娘娘与龙王》以那家错哇当地土族人民的娘娘信仰与龙王信仰为个案,介绍了青海民族地区一隅的独特民间信仰。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的《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的现代传承》通过对西藏农耕信仰习俗特点及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认为农业现代化已经严重冲击了西藏传统的农耕信仰,但是传统的信仰性的农耕习俗仍然得以保留。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色音的《中国萨满信仰的现状与发展态势》通过对中国萨满教的历史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指出萨满教作为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民俗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的精华部分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列为民俗项进行保护。
3.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互动台湾慈济大学的林美容作了题为《民间信仰与民间佛教的交融与互异——闽台田野的交互观看》的发言,她认为民间信仰与佛教两者通过民间佛教才有了关联,通过对闽台斋教的田野调查,她指出台湾斋教正走向空门化而福建斋教文化仍有持续发光发热的未来。
复旦大学郑土有的《民间信仰与道教关系问题的疑虑与思考》从民间信仰的尴尬身份历史谈起,提出了将民间信仰归入道教从而整合为“大道教”的可能性思考,并从为民间信仰正名的角度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呼吁成立“中国民俗宗教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潇楠的《从冲突到和谐: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北京地区的基督教发展现状为例,详尽列举了本地基督信仰中民间信仰成分的存在,指出中国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岛大学马光亭的《耶稣叫魂歌:时间的分别与融汇——以苏北依村为个案》通过对苏北依村的田野调查,指出当地基督徒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时间体系上仍以中国的农历为主,而当地民间信仰则服膺于传统时间和地方文化,彼此用各自的知识体系来解构对方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相互融汇。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鄂崇荣的《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互动与共享略述》从研究民间信仰的当下意义出发,重点阐述了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的特征及其互动特色,从而得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青海,民间信仰成为各民族、多群体和谐共存的润滑剂,这为探讨多元文化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在差异性中找到共同性,提供了一幅可参考的缩微图。
4.民间信仰的反思与调整中山大学王霄冰作了题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现代性转换与后现代型反思》的发言,她提出了如何对待民间信仰以及民间信仰当何去何从这两个问题,她从政府管理机构、学术界和普通群众三个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得出应当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的《地方神: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核心》通过以甘肃天水、河北沧县以及西方国家的某些地方性神灵为例,指出人们对同自身关系较密切的诸神所做的地方化处理是为了更顺利地达到目的的愿望,而就此构建起的地方神网络则是民众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逻辑的自我理解。
北京大学陈泳超的《非遗思潮下民间信仰的自我调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庙会活动为例》通过对洪洞县庙会活动的个案调查,指出在“民俗精英”的作用下传统庙会活动得以进入非遗名录,从而实现合法化发展,但是“民俗精英”的组合是松散且非实体的,他们相互之间的联合和纷争都对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尧的《凡人成神类地方性神灵信仰的发生机制》分别举例说明凡人成神的四个条件“凡人成神的传说结构、影发成神联想的元素、灵异事件——传说演述的特殊语境以及巫性演述人”。
福建工程学院庄恒恺的《探寻民间信仰研究的中国范式》主要梳理了汪毅夫教授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特色及成果,指出汪教授的“双翼结构”理论以及他对制度化宗教与世俗化的民间信仰两者关系的阐释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而他研究民间信仰的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更是值得后生学习借鉴。
5. 民间信仰的新发展复旦大学的郁喆隽作了题为《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发言,他通过历史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的状况,勾陈出迎神赛会零星恢复的现状,由此引发对政府管理、国家基层建设以及宗教自由等问题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岳永逸的《教育、文化与福利:从庙产兴学到兴老》从“改、破、建、立”四个视角讨论了民国到当代对庙产的不同处理方式:民国的“改”以教育的名义兼并庙产,而“破”则以革命的名义对庙产造成极大毁坏,发展至今却又以两可的文化资本与遗产的名义再度“建”,最后“立”则是让庙成为老人的俱乐部。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庙宇的兴衰都是承载历史事实的最重要的记忆场。
上海大学黄景春的《走进道观的毛泽东——以浦东圣堂道院毛泽东祭拜仪式为例》先对毛泽东生前死后被神化情况的进行简单介绍,后以圣堂道院毛泽东诞辰祭拜为个案,指出这种祭拜的实质是精神和金钱的多重目的,但是神化和崇拜毛泽东这个民间行为是源于中国历来的帝王、英雄崇拜情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杨志超的《从解放军庙看当代英烈崇拜》以泉州惠安县崇武镇的解放军庙为个案,阐述了解放军成神并被建庙奉祀的过程,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英烈崇拜的根源及其它的现世人文动机和社会功能,而该庙的发展历程却是对中国民间信仰功利性特征的有力驳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华伟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妙峰山庙会的影响》以北京的妙峰山庙会为个案,详细描述了妙峰山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让渡于实用主义和金钱利益的现实状况,虽然妙峰山庙会得到了合法性的外衣,但是它内在留存的民间信仰的内核还有多少令人深思。
6.东南地区和海外民间信仰的发展现状台湾成功大学的陈益源作了题为《越南的天后信仰》的发言,他介绍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随着福建人传播到越南的路径以及天后宫在越南的分布情况,探讨了天后信仰在越南民间发挥的社会功能,分析了不同宫庙发展的兴衰之道。
华侨大学陈景熙的《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本土化现象——以泰、马潮州族群的城隍崇拜为案例》以个案的方式介绍了泰国的德教会秀骷法会上的北榄城隍公崇拜法会以及马来西亚柔佛古庙的速报爷崇拜,通过这些个案提示大家对于海外华人社会和侨乡民间信仰的研究需要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进行。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的《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研究与东海国家战略思想》通过对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的划分,以及对琉球等地的调查,指出琉球群岛在信仰体系上与东海沿岸民间信仰同出一系,然而我们却疏于与其建立信仰间的联系,作为记忆场的东亚,应当淡化政治关系,强化信仰关系,实现共同文明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