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 自然神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之美自然神韵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建筑,如果让我说中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珍品,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建筑!
《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这样的描述“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其言宫室之制,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君子踏阶可上登。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建筑物华丽端正,自然舒适。建筑是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相比于瑰丽柔和的丝绸,建筑多了一份浓厚的时代感;相比于如冰似玉的秘色窑,建筑多了一份亲民的平易感;相比于精巧多彩的古家具,建筑多了一份世代传承的正统性。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沧海桑田时代风采的见证,是天人合一对宇宙自然阴阳太极之道的感悟,是中华千千万一直处在社会底层的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大雁塔、华清池、碑林,无数的建筑物向我展示着中国汉唐文化的厚重与绚丽,然而,现代人的钢筋混凝土已经逐渐的涌入古城,宁静的风景区外,高耸的吊塔和轰隆的机器声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冰冷与丑陋是我对这些高楼大厦的感觉,这些庞然大物已经失去了建筑最动人之处——和谐,人类属于自然,建筑也应当融入自然,中国的木结构,庭院里的叠山理水,神秘玄学的风水,不正代表着我们对自然的尊敬?可是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人类自负心理不断膨胀的时代,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与自然和谐这一点,或者说虽然意识到了,可是却并没有行动起来。这似乎是我无能为力的,但想到中国人自己对中国的文化认知的如此的匮乏,不禁令我无比气愤。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可是一想到鸟巢,一个勉强只能撑起自己的浪费巨头,央视“大裤衩”,一个完全不符合力学原理与文化氛围的怪胎,国家大剧院,一个把高雅歌舞艺术沉在地底的所谓“舞台”,这些都是外国设计师的“杰作”!他们不懂得中国文化,甚至他们根本不是一个称职的设计师!中国自己的建筑需要中国人自己设计,更加需要博古通今的中国设计师设计,也许这样鸟巢会成为一个奥运会后依旧迸发活力的风景区,也许央视大楼会以巍峨的大国姿态来展览世界,也许国家大剧院会拔地而起重现一种“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的卓绝意境,这些
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美。
而这些都要求我对于中国的古建筑文化及美学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在不断地阅览中,我明白了中国古建筑,作为人类最初的诉求,逐步地走上了艺术的巅峰,她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木结构的轻盈与和谐,向世界各个文化展示着木架构体系的同化力与包容性,更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崇尚的哲学与美学。
一、礼——中国建筑的伦理观
极目而望,我发现了很多并不是用于居住的建筑,它们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巨大,比如像坛、庙、宗祠、明堂、阙、牌坊、华表,甚至陵墓,这些都是一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里的几个代表。再细看又会发现与等级尊卑有关的元素,如北京的紫禁城、四合院等等。显然,礼制,在古代有着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与世俗性的特点。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由此可见,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宇宙尊卑和社会秩序的准则,同时礼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诸多方面。
(一)宗庙为先,居室为后
《礼记曲礼》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显然,在古代,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在实用性建筑之上,人们把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而“国之大事,在祭与戎”,在建筑活动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祭祀。据记载,在舜禹的时代就有了祭天的典礼,世代以来都沿袭了这个传统,祭祀制度虽有种种变化,或三年一祭,或一年一祭,或一年四祭,时而天地合祭,时而天地分祭,而把天祭列为大祀,予以极端重视是始终唯一的。“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可见,祭天是皇帝的特权。仅在北京紫禁城内外共有九大皇家祭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太庙(祭祖坛) 和孔庙(祭孔坛)。下面介绍天坛的规制来展现古人重视宗庙的思想:天坛的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分为内、外坛两个部分。每逢孟春祈谷大典都是在内坛北部的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则是在内坛南部的圜丘坛建筑群举行。圜丘坛四周东有泰元门,南有昭亨门,西有广利门,北有成贞门。四个门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乾卦》当中的“元亨利贞”,意思是赞美天的本质,也就是“元始之原,无不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乃天之四德。
圜丘坛三层四出陛,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栏杆数都是9或者9
的倍数,三层坛面之间均为9级台阶。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那么10以内,最大的阳数为9,为最大、至极的意思。圜丘坛上层坛面的中心有一块石头,叫天心石。以天心石为中心,环铺扇形石,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以9的倍数一次递增,直到第九圈八十一块为止铺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此类推,三层坛面共有378个“9”,共3402块扇形石。
如此精密严谨的计算与如此细致绵密的心思真是让人感叹!这也正体现出古人对于祭祀活动的无比重视。
(二)尊卑有序,等级突出
《易传》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同样,尊卑等级也时时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起居以及诸多礼仪活动当中。
比如:严密的城制等级,《考工记》中记载了周的城邑等级,把城分为三级,天子的王城是一级城邑,诸侯的国都是二级城邑,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是三级城邑。还有组群规制等级,《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它既限定了不同等级的人能否拥有宗庙,拥有多少宗庙,也限定了所拥有宗庙的昭穆排列方式,诸如“天子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还有关于装修装饰等级,对于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坊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等都有严格的限定。
清代的门钉制度就规定:亲王府制,每门金钉六十有三,即每扇为9路,每路为7颗,每扇共计63颗门钉。世子府制,正门金钉减亲王七分之二,即每扇为9路,每路为5颗,每扇共计45颗门钉。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制,正门金钉均与世子府制同,即也为每扇为9路,每路为5颗,每扇共计45颗门钉。
等级限定居然渗透到门环、门钉这样的细节之处,可见尊卑等级在中国建筑中真是无孔不入啊!当然,如果中国古建筑只是严格按照这些繁文缛节的规定,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中国的建筑文化也会死气沉沉,建筑的创新意识也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但这些重祭祀的礼制出现的源头乃是对环境的认知,对自然的敬畏,天地、日月、山川,都被中国人赋予了神性,尤其是在农耕生产中,人们认识到种种自然条件都对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一种“万物有灵”,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就形成了。
二、和——中国建筑的自然观
随着人们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盲目地敬畏自然,而是开始选择环境利用环境、改善环境,甚至有意识地把山川湖水搬到家中,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向。随着建筑环境选择与改善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就出现了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风水学。但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