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疫情至上,机遇何在)

合集下载

中国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留住

中国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留住

中国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留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迅猛,中国正面临着科技人才的流动和留住的重大挑战。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科技人才的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以及留住人才的措施。

一、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1.优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中国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巨额投资和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也意味着科技人才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然而,一些企业往往只关注短期利益,忽视了员工的长期发展和成长空间。

因此,一些科技人才倾向于离开中国,寻求更好的机会和待遇。

2.科研环境和资源的不足虽然中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科技人才可能认为在国外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先进的设备和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这些因素也促使他们选择离开中国,寻求更好的科研条件。

3.创新氛围和机会的缺失创新是科技人才的核心追求之一,而创新氛围和机会的缺失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离开中国的原因之一。

一些科技人才认为在中国的创新环境相对不足,缺乏开放思维和多元化的创新机会。

因此,他们选择去国外寻找更具创新精神和活力的发展环境。

二、留住科技人才的措施1.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晋升机会为了留住科技人才,中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晋升机会。

这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来实现。

同时,鼓励科技人才参与创新项目和国际合作,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2.改善薪酬和福利待遇提高科技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并提供吸引人才的福利待遇,如股权激励计划、住房补贴和子女教育等。

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优厚的福利,可以留住更多的科技人才。

3.加强科研环境和资源建设为了留住科技人才,中国需要加强科研环境和资源的建设。

这包括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设施和设备的水平,以及改善科研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机制。

2024年过期人才流失经验总结(2篇)

2024年过期人才流失经验总结(2篇)

2024年过期人才流失经验总结人才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个国家和组织都面临着人才的流失和人力资源的短缺,而____年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才流失的趋势可能会愈发明显,因此,及早了解并总结人才流失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讨论不同领域和角度的人才流失经验,对____年的人才流失问题进行总结。

一、人才流失的影响人才是任何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流失会对组织和国家的发展产生各种影响。

首先,人才流失会导致组织的经验和知识的流失。

在一个人力资源短缺的时代,失去经验丰富的员工会给组织带来很大的损失。

其次,人才流失会破坏组织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员工的离职会带来团队士气的下降和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人才流失还会给组织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包括培训新员工的费用和员工离职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人才流失的原因人才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工资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等。

而组织因素则包括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工作强度和员工福利等。

在____年,可能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人才流失加剧:1. 高薪诱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一些企业会通过提供高薪酬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这对其他企业来说是一种竞争压力,也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2. 职业发展机会的缺失:员工对自身的发展非常重视,如果一个组织无法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那么员工就有可能选择离开寻找更好的机会。

3. 工作环境与个人价值观的不匹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如果一个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与员工的不匹配,员工就可能选择离开。

4. 工作压力和福利待遇:工作压力较大和薪酬福利待遇不完善是导致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行业竞争激烈、人才需求旺盛的情况下。

三、人才流失的应对策略要应对人才流失问题,组织和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留住人才。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应对策略:1. 提高员工满意度:组织应该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关怀,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2020金融科技人才流动趋势报告

2020金融科技人才流动趋势报告

关键发现•互联网人才转金融,显著比例仍去往传统商务销售岗,而金融行业转互联网,去往研发岗位人才最多。

•互联网人转行金融:金融行业是互联网人才转行的首选行业之一。

互联网人才转行做金融,技术类岗位占比仍偏少。

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人才转行选择从业的金融类公司,岗位前五项选择分别为信贷业务、保险代理人、销售、理财经理以及风险投资等。

平安系公司吸纳互联网人最多,旗下的中国平安、平安普惠和平安银行合计吸引了最多互联网人才。

•金融人才转行互联网:金融人才转行,超过四成选择互联网。

拥有金融背景技术复合型人才是稀缺资源。

从金融业去往互联网的人才,以研发最多,其次则是运营、产品经理。

字节跳动吸引了最多金融行业转行互联网的人才,其次是腾讯和阿里巴巴。

•金融科技职位需求2020年第二季度反弹回升,数据类、风控类人才受青睐•经历了2020年第一季度环比下跌以后,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在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的2020年第二季度反弹回升。

•金融科技人才现状:薪酬最高的岗位是数据分析类人才、风控人才和客户端开发人才。

1、中国金融科技行业概览2、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双向流动现状3、行业巨头的人才吸引与输送4、金融科技人才需求5、金融科技人才吸引策略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全览金融科技相关政策202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了30多项监管规则,开发了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编制形成白皮书,推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监管工具。

此前的2019年8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随着三年规划项目实施不断落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电子商务等技术运用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等。

各地政府积极配合金融科技试点工作。

2020年(年度报告)年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

2020年(年度报告)年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

(年度报告)年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引言02 引言想要制胜 2015,企业招聘人员和领导者必须走在招聘趋势的最前端。

如今,公司与机构都不得不在低成本的压力下努力招募顶尖人才,同时还要与知名企业和前景大好的初创公司竞争。

招聘行业正处于“战国时代”。

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已成为招募人才的新方式。

新型招聘技术和技巧不断兴起,我们正在亲历“民主招聘时代”的来临。

如今, 借助恰当的工具和策略,任何规模的公司都能找到大量高素质人才。

请继续阅读本报告,了解如何走在 2015 年招聘趋势的最前端。

03 内容提要04 第一部分: 2015 年人才招聘行业10 第二部分: 寻找人才18 第三部分: 雇主品牌24 第四部分: 人才招聘未来走向28 结语: 更多实用数据关于此次调查调查了来自31 个国家14 个行业的超过4,125 名人才招聘决策者,了解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及 2015 年行业的走向。

这是迄今为止针对全球人才招聘负责人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调查。

请和我们一起查看调查结果,抢先制定制胜 2015 的蓝图。

中国人才招聘趋势 2内容提要: 中国人才招聘趋势2015 年人才招聘三大趋势与预测1 招聘行业: 在中国,招聘负责人通常2 寻找人才: 中国企业最热衷招聘被动型3 未来走向: 在中国,招聘负责人相信认为对雇主品牌的投资是 最大的竞争威胁。

人才。

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重 塑中国招聘行业。

中国 83% 美国 印度 72% 69% 68% 67% 投资雇主品牌西班牙 巴西 使用“大数据”预测未来人才需求东南亚墨西哥 65% 63% 60% 59% 58% 增加对被动型人才的关注中国香港中东和北非地区加拿大 提升候选人与职位的匹配度 英国 德国 57% 54% 53% 51% 49% 48% 41%积极创建人才库和人才输送通道意大利 法国 澳大利亚荷兰 中国中国全球比利时“竞争对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或有什么样的规划) 会 “在下列最新和未来的趋势中,您认为在未来 5 到 10 年对 决定招聘行业发展起到最重要作用的趋势会是什么?”让您觉得很紧张?”“您的招聘部门对招聘被动型人才的关注度是多少?”中国人才招聘趋势 3第一部分: 2015 年人才招聘行业今年,招聘人数和预算四年来首次打破行业停滞状况,开始提升。

2023年中国春招人才迁徙报告

2023年中国春招人才迁徙报告
1 1.1 0.99 1.04 0.96 0.76 0.83
新能源汽⻋ 智能硬件 纯互联网 游戏 人工智能 企业数字化服务 电子商务&新零售 新金融科技 新生活服务 电子
统计时间:2021.1.1-2023.4.30 数据来源:脉脉高聘人才智库
pa r t 2 2023年春招新经济行业人才迁徙趋势
2023年1-4月,新能源汽⻋成为人才流入流出比最高的行业,高达1.45,呈现出巨大的就业潜力。其次是智能硬件,流入流出比达1.17。随着AI技术跨越能力 分界点,新经济各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猛增。相比2022年春招,人工智能行业出现人才释出现象,人才流向纯互联网、企业数字化服务、电子商务&新零售、 新能源汽⻋行业。新能源汽⻋继续展示出强大的人才吸纳能力,广泛吸收来自纯互联网、智能硬件、新生活服务、人工智能、企业数字化服务行业的人才。
65.42%
100万 - 300万 7.14% 10.71%
82.14%
300万以上 15.38% 7.69% 15.38%
61.54%
6个月以上 4 - 6个月 1 - 3个月 最多1个月 从没考虑过
2新0经23济年行春业招人才迁徙趋势
Ta l ent Mig r a t io n Tr ends
近两年春招(1-4月),各新经济行业人才供需比排名
2022年1-4月
2023年1-4月
3.73
3.17
1.71
1.97 2.03
2.22
2.32
2.56
2.57 2.65
2.67
2.7
2.75
2.61
1.40 1.30 1.28 1.78 1.72 1.6 1.78 1.79 1.89 1.65 1.99 1.94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主要内容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主要内容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主要内容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xx》,那么,报告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给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xx》(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基于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建议。

同时,基于xx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的流出地卫生计生服务、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分析了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和流动老人的健康服务情况。

《报告》包括主报告及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等5个专题。

主要内容如下: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持续活跃。

xx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xx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

xx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xx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xx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1]。

三、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人口流动渐趋活跃。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xx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xx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

5.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5.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5.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未来的几年内,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为2030年以后,全球人口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老龄化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而这也会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留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人才引进的现状分析1. 人才引进的背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促使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才互相了解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环境。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人才引进越来越普遍。

2. 人才引进的现状在当前的中国,人才引进也非常活跃。

自从201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和创业。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人才引进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新的变化,比如,人才引进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不少优秀人才从海外回国创业,同时还有不少海外优秀人才直接来华就业或创业。

3. 人才引进的困难虽然人才引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面对很多新的挑战和困难。

人才引进的成本和工资标准的提升会对企业的财务造成一定压力,这会对人才引进造成一定困难。

国内的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太适合发展人才。

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

4. 人才引进的对策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引进的战略目标,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1) 建立完善的引才体系,制定引才政策,提供优惠政策和工作保障;(2) 对于外国人才和本地高层次人才分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标准;(3) 加强人才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4) 建立人才引进库和人才管理体系,更加便捷地对人才进行跨界调动和使用。

二、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1. 人才培养的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变革,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在未来几年中,人才的培养将会变得更加关键,因为国家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态势分析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态势分析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态势分析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态势分析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科技人才流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态势展开详细分析。

一、科技人才流动的趋势和特点1. 科技人才流动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全球范围内科技人才流动有加强趋势。

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出国深造或工作,不少海外留学人才也纷纷回国发展。

(2)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加快。

各地政府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科技人才流动呈现高峰态势。

(3)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人才流动增加。

随着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发展,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人才流动逐渐增加。

2. 科技人才流动的特点(1)相对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和高新技术领域。

科技人才流动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流动更加频繁。

(2)人才流动呈现“去巨头化”。

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创业,离开大公司去创业公司或创办自己的公司。

(3)存在一定的“人才浪费”现象。

科技人才流动存在一些短期流动、流动回流等现象,一些人才在流动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二、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和挑战1. 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1)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

科技人才流动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单位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

(2)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科技人才流动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科技人才流动带来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科技人才流动的挑战(1)人才流失对原单位的影响。

科技人才流动可能导致科研机构或企业人才库的流失,影响原单位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

(2)人才流动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

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职业风险、生活适应问题等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3)人才流动对人才队伍结构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国际人口迁移规模明显收缩

后疫情时代国际人口迁移规模明显收缩

后疫情时代国际人口迁移规模明显收缩文 / 胡雯近日在第五届国际移民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的国际移民已经达到2.7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5%。

从国际移民洲际分布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国际移民目的地是欧洲和亚洲,亚洲国际移民增速显著。

同时由于2020年为抗击疫情,世界各国纷纷采取限制入出境等“封国”“封城”措施,在短期内极大限制了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将明显收缩。

受疫情影响,许多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活动从线下转为线上开展,客观上为虚拟空间内的国际智力流动提供了新机会。

尽管疫情期间人才难以在实体空间内进行国际迁移,但虚拟空间内的国际智力流动频率已大幅提升。

例如,在线会议平台Zoom的日均用户量已从2019年12月的1000万人剧增至2020年3月的2亿人。

同时,部分国际知名高校也宣布,将于2020年秋季学期对无法抵达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实施远程授课。

这一报告由全球化智库(CCG)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旨在以多元视角,对国际人口迁移现状与趋势、世界主要移民目的国移民政策趋向进行研究,并展望了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移民发展。

国际移民总体增速放缓报告中数据显示,国际移民总体增速放缓,区域内迁移频繁。

2019年国际移民增长率进一步回落至2005年水平,为9.15%。

多个经合组织即OECD国家(美国、德国、英国等),获得永居的移民数量出现明显下滑。

区域内人口迁移频繁,2019年各大洲区域内移民规模总和约为1.43亿,约占国际移民总数的52.6%,相比2015年增长12.3%,高于国际移民总体增速。

移民劳工数量持续增长,地理集中趋势明显。

国际劳工组织估算,2017年全球约有1.64亿移民劳工,占国际移民存量的64%,流向OECD国家的劳务移民持续增加,2017年同比增长了6%。

约有1.11亿的劳务移民流向高收入国家,占比67.9%,下降6.8个百分点。

2020年的人力资源变化趋势

2020年的人力资源变化趋势

2020年的人力资源变化趋势2020年的人力资源变化趋势2020年的人力资源变化趋势年,我认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会面临一些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效用将会相对削弱。

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会依然存在,但是规划的周期应该缩短,超过5年期以上的所谓规划很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因为五年之后的实际情况与当初的预期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在时代过于强调人力资源规划的引领作用,很可能导致工作走向僵化,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管理重点下移,人力资源"特战小分队"的作用日益突显。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管理的链条太长,对一线需求及变化的响应速度太慢或者不能真正满足其需求。

的出现,体现了"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的工作重点下移,但是个体的往往发挥的作用有限。

而美军适应现代战争的"特战小分队"模式,把更多的战斗决定权给小分队以满足随需而变的作战要求,完全可以借用到我们人力资源的模式创新中,不要局限于固定的人力资源部或者三支柱模式,而是随时根据需要组建"人力资源特战小分队",短平快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人力抢夺将更加激烈,招聘与留人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抢夺战,招聘工作必须要提高主动性和狼性,坐等人才上门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提供有竞争力的综合激励措施来吸引人才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怎样留住公司现有的人才,让他们增强归属感和持续合作的意愿,也要对现行的管理体系,尤其是激励、培训与发展通道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不断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会有所偏移,心理学技术应用更加普遍。

在更多操作性工作进入智能化替代后,人力资源部门和从业者的工作重点会更加关注人的内在需求满足,人力资源部门和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更多地需要将心理学的技能和方法运用于员工的互动和管理中,因此,人力资源部门的核心组织能力会发生调整。

2020年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疫情至上,机遇何在)

2020年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疫情至上,机遇何在)

关键发现:寻找机遇之城:城市人才争夺战中部输给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多中心化杭州进入人才流动第一阵营,人才供需两旺,吸引力已超过广州。

中部三城(武汉、长沙、郑州)的人才吸引力逊于东部沿海城市,也弱于西部城市成都及西安。

长三角与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吸纳人才格局。

职场年龄焦虑成普遍现象,35岁以后去哪里?成都比杭州更受中年职场人的青睐。

寻找机遇之业:互联网人转向生活服务业,房地产与通信电子冷热两重天2019年,生活服务业取代金融行业,成为IT互联网人才离职后的首要去处,且多选择自由职业或创业。

金融业和房产建筑业分别位列二三位。

保险类金融公司成为互联网人转型金融领域的首选。

2019年,房地产成为就业压力最大行业。

通信电子行业一直处于低就业竞争度情况。

疫情下备受关注的医疗医药行业,2019年转行的前三大去处为生活服务业、IT互联网与金融业。

预计未来国家将出台更多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医疗医药行业。

寻找机遇之所:互联网人才形成新BAT格局,拼多多崛起成新黑马设计与运营人才求职压力位居前列,算法人才供不应求。

字节跳动强势崛起,取代百度成为互联网人才流动的新“BAT” 。

2019年,拼多多成为吸纳人才的黑马。

这个曾经被称为面向五环外人群的APP,却吸引了大量五环内人才加盟。

“职场免疫力”受关注:成为“待机青年”,伺机而动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时代,职场人正多方打造自身职场竞争力。

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职场人的“职场免疫力”意识。

职场人开始意识到,建立良好人脉,持续而有效的互动,塑造个人职业品牌,让好机遇主动上门,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长效法则。

02 03 04目录寻找机遇之城:城市人才争夺战新版图1、人才净流入:深圳第一,杭州领先北京广州2、东莞就业竞争度超过北上广,杭州人才供需两旺3、35岁以上离职者,成都比杭州更吸引人4、2019,中部三城人才竞争激烈,武汉仍是机遇之城5、城市群人才流动:长三角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格局6、IT互联网产业继续向二线城市扩展, 热招研发替代基础技术岗7、上海职场人平均年龄一线城市中最高寻找机遇之业:冷热两重天下的行业生存1、重点行业招聘趋势:互联网行业需求逆势抬头2、跨界跳槽如何走:真的都去做保险了?3、房地产就业压力最大行业,通信电子与交通物流存机会寻找机遇之所:职场人的离与去1、设计与运营人才求职压力位居前列,算法人才供不应求2、互联网人才格局已定,金融人才继续破圈3、字节跳动取代百度,组成互联网人才流入的新BAT阵营成为待机青年,提升职场免疫力1、求职者调低就业预期 跳槽不涨薪接受度达64%2、招聘市场出现分化:如何吸引观望型人才成重点3、“职场免疫力”意识提升,开启“待机”模式引 言人才流动,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个人成就职业梦想的路径。

2020年上半年度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

2020年上半年度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

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本报告核心洞察:2020年上半年整体新增中高端人才同比下降13.66%%,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6.34%。

2020年4月、5月为上半年企业中高端人才需求高峰。

互联网行业新增中高端人才需求占比为26.62%,相对2019年同期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上海、北京新增中高端人才需求位居全国前二,其新增中高端人才需求占比均超11%。

视频面试成为招聘新趋势,2月开工以来使用视频面试的企业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咨询/财会/法律/翻译等专业服务行业的企业发起视频次数最多,在所有细分行业中占比为21.93%。

全行业中高端人才平均实际月薪同比增长2.58%。

其中,金融行业中高端人才平均实际月薪最高,为2.29万元。

互联网和房地产位居第二、三,分别为2.21万元、2.02万元。

一线城市中高端人才平均实际月薪包揽全国前四,其中北京第一,为2.54万;上海第二,为2.37万元。

2020年上半年全行业企业应届生招聘需求同比下降10.91%,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89.09%。

金融行业应届生职位平均月薪为9039元,位居第一;电子通信行业应届生职位薪资同比增长最高,涨幅为33.13%。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影响了无数职场人的生活,对国内大中小企业同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别从用人方和求职者的视角展开,帮助双方提高对自己所在领域和城市的洞察力,展示不同领域职场现状,提升人才供求双方对领域市场的认知,理解疫情下的招聘与求职行为、需求及背后的社会心态、社会趋势等,为供求双方在招聘和就业过程中提供决策依据和行动参考。

《报告》基于猎聘平台5900万+中高端人才大数据,通过分析研究2020年上半年疫情下的中高端人才的招聘与求职行为,分析受疫情影响的领域与城市,探索疫情影响下企业招聘形式的新变化。

并对应届生招聘就业情况进行剖析,为用人单位、社会人才与应届生人才双向选择提供参考,理解当前招聘就业形势,做出适合自身的选择和判断。

关于后疫情时期引进海外人才的思考

关于后疫情时期引进海外人才的思考

关于后疫情时期引进海外人才的思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

如果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海外人才是我国人才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海外人才,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发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号召。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和人才发展的格局。

如何能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疫情形势,努力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加速海外人才“回流”,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疫情时期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比做好后疫情时期海外人才引进工作,首先要对国内国际形势有一个明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当前形势下研究制定海外引才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环境持续向好。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书写了国家和民族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13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这次疫情更是犹如一面明镜,一方面映照出了我国显著的制度的优势、强大的治理效能以及雄厚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也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展现的淋漓尽致。

目前阶段,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全面推进,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成功遏制疫情并且实现经济正增长。

中国已经基本摆脱了疫情困扰,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选择来中国干事创业就是选择希望和未来。

世界格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的“逆全球化”更加凸显,国际环境持续恶化。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逐渐放缓,2019全球经济增速降至2.3%,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次世界范围内疫情的大爆发更是加速了全球经济的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发现:寻找机遇之城:城市人才争夺战中部输给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多中心化杭州进入人才流动第一阵营,人才供需两旺,吸引力已超过广州。

中部三城(武汉、长沙、郑州)的人才吸引力逊于东部沿海城市,也弱于西部城市成都及西安。

长三角与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吸纳人才格局。

职场年龄焦虑成普遍现象,35岁以后去哪里?成都比杭州更受中年职场人的青睐。

寻找机遇之业:互联网人转向生活服务业,房地产与通信电子冷热两重天2019年,生活服务业取代金融行业,成为IT互联网人才离职后的首要去处,且多选择自由职业或创业。

金融业和房产建筑业分别位列二三位。

保险类金融公司成为互联网人转型金融领域的首选。

2019年,房地产成为就业压力最大行业。

通信电子行业一直处于低就业竞争度情况。

疫情下备受关注的医疗医药行业,2019年转行的前三大去处为生活服务业、IT互联网与金融业。

预计未来国家将出台更多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医疗医药行业。

寻找机遇之所:互联网人才形成新BAT格局,拼多多崛起成新黑马设计与运营人才求职压力位居前列,算法人才供不应求。

字节跳动强势崛起,取代百度成为互联网人才流动的新“BAT” 。

2019年,拼多多成为吸纳人才的黑马。

这个曾经被称为面向五环外人群的APP,却吸引了大量五环内人才加盟。

“职场免疫力”受关注:成为“待机青年”,伺机而动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时代,职场人正多方打造自身职场竞争力。

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职场人的“职场免疫力”意识。

职场人开始意识到,建立良好人脉,持续而有效的互动,塑造个人职业品牌,让好机遇主动上门,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长效法则。

02 03 04目录寻找机遇之城:城市人才争夺战新版图1、人才净流入:深圳第一,杭州领先北京广州2、东莞就业竞争度超过北上广,杭州人才供需两旺3、35岁以上离职者,成都比杭州更吸引人4、2019,中部三城人才竞争激烈,武汉仍是机遇之城5、城市群人才流动:长三角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格局6、IT互联网产业继续向二线城市扩展, 热招研发替代基础技术岗7、上海职场人平均年龄一线城市中最高寻找机遇之业:冷热两重天下的行业生存1、重点行业招聘趋势:互联网行业需求逆势抬头2、跨界跳槽如何走:真的都去做保险了?3、房地产就业压力最大行业,通信电子与交通物流存机会寻找机遇之所:职场人的离与去1、设计与运营人才求职压力位居前列,算法人才供不应求2、互联网人才格局已定,金融人才继续破圈3、字节跳动取代百度,组成互联网人才流入的新BAT阵营成为待机青年,提升职场免疫力1、求职者调低就业预期 跳槽不涨薪接受度达64%2、招聘市场出现分化:如何吸引观望型人才成重点3、“职场免疫力”意识提升,开启“待机”模式引 言人才流动,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个人成就职业梦想的路径。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2019年都是在探索中寻找新生机的一年,2020年初,疫情影响之下,人才流动出现阻滞局面,但我们相信,疫情之上,人才流动与迁徙的大势仍在。

多中心人才格局深化,城市群内流动加速,行业与岗位间的跨界求变破圈求生仍将成为2020年的机遇所在。

职场人的离与去,背后是产业变迁与机遇变化。

脉脉数据研究院基于脉脉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结合问卷调研与专家访谈,形成《脉脉人才流动与迁徙趋势报告2020》,揭示人才流动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探寻职场机遇的新方向。

寻找机遇之城:城市人才争夺战新版图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经济重心的变化与人才流动互相影响,正重新塑造中国城市的格局。

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座次重排,新的城市被选中。

2019年,中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和天津,但GDP排名并非就是人才吸引力排名。

脉脉平台大数据显示,杭州替代广州,与深圳、上海、北京共同站稳人才流入第一阵营,广州与成都组成第二阵营,其他诸如西安、长沙、郑州、武汉等等新一线城市共同组成第三阵营。

人才向一线大都市流入的趋势仍然明显,比较流入数量可见,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处于第三阵营的城市,人口流入量显著低于第一、二阵营。

北京优势仍然明显,分析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出目的地前三名可见,北京“掐尖式”吸引人才最为明显,上海、深圳、广州的人才流出目的地中,北京均占有一席之地。

广州、深圳与上海的人才与所在城市群的融合更为紧密,长三角的苏州杭州、珠三角的东莞,都有效承接了中心一线城市的人才溢出。

而北京周边的城市群的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

离开北京的人才,以南下为主,上海、深圳和杭州成为前三的去处。

杭州正毫无疑问成为吸引人才的“机遇之城”。

1.2东莞就业竞争度超过北上广,杭州人才供需两旺北上广深人才流动重点城市就业竞争度注:每个城市仅选取人才流动去向前三位城市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上海(流出)北京(流出)广州(流出)深圳(流出)上海(流入)杭州(流入)苏州(流入)北京(流入)广州(流入)东莞(流入)佛山(流入)深圳(流入)东 莞北 京佛 山宁 波广 州西 安成 都深 圳上 海青 岛长 沙重 庆南 京郑 州珠 海沈 阳苏 州武 汉石家庄哈尔滨杭 州天 津厦 门注:就业竞争度=求职人数/招聘总数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就业竞争度数据根据脉脉平台的求职人数与招聘岗位供需比计算得出。

就业竞争度高,意味着找工作的难度也高。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与广州的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41万和40万。

与此同时,珠三角城市的就业竞争度高于其他地区,东莞、佛山、广州与深圳的就业竞争度均位居重点城市前十,2019年的诸多国内外事件,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珠三角影响深刻。

而疫情的影响,进一步冲击全球供应链,将继续对珠三角产业发展带来压力,影响就业选择。

北京的就业竞争度排名前列,在一线城市中最高,也说明北京求职者们所面临的压力。

北京近年来严控人口规模,但如何继续保持产业竞争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也成为北京需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达1036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55.4万人。

在人口流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杭州就业竞争度远低于许多一二线城市,显示供需两旺的人才流动局面。

1.3 35岁以上离职者,成都比杭州更吸引人“35岁职场人都去哪儿了”是2019年职场人讨论的一个热点, 35岁去哪里发展?脉脉大数据给出答案:有人选择继续奋斗,有人选择回归生活。

35岁离职人的主要城市选择,依然是“奋斗城市”北上广深。

不过,杭州在35岁职场人的选择城市里并未进入前五,步入而立之年的职场人们,更喜欢生活气氛浓厚的成都。

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离职人城市去向TOP5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35岁离职人城市去向TOP5北京上海深圳广州1.4 2019年,中部三城人才竞争激烈,武汉仍是机遇之城中部城市在人才流入上不仅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更落后于西部城市成都和西安。

疫情之上,中部的武汉、长沙与郑州三城,在互相竞争的同时,或更须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中部区位优势。

中部三城市中,拥有最多一流大学的武汉,正面临来自郑州等城市的挑战,2019年,郑州在人才净流入上小幅领先武汉。

不过,综合比较2019年人才流入与就业竞争度情况可见,武汉潜力仍在。

2019年,武汉就业竞争度上,低于同属中部的长沙和郑州,也低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与重庆。

简而言之,2019年,在武汉找工作的难度,在中西部主要城市中是最低。

而2020年,疫情毫无疑问将对武汉的人才引进和保留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但考虑到2019年武汉所积累的发展势能,若能痛定思痛,重新出发,相信仍可迎来新机,保持“机遇之城”的位置。

1.5 城市群人才流动:长三角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格局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政策共识。

中央层面正力推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主要空间载体,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脉脉数据研究院分析了长三角、泛珠三角(含厦门)、京津冀及中部城市群中主要城市的前三位流入流出目的地。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圈内城市人才融合显著高于京津冀,区域内城市人才互相流动频密。

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区域正在形成多中心的人才吸纳格局。

在传统中心城市上海之外,杭州正成长为人才流动枢纽型城市,苏州等城市也紧随其后。

珠三角城市中,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的东莞,正崛起成为新的人才枢纽。

“一个区域多个中心”的人才格局,将会带来更为频密的城市圈城市的竞争与融合,也给寻找新发展机遇的职场人带来更多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大城市群间人才流动并不紧密。

长三角城市中,仅有杭州的人才把深圳作为主要目的地,其余城市均以“圈内+北京”流动为主。

同样的,珠三角的人才流动也均以区域内城市和北京流动为主,鲜有向长三角流动。

注:每个城市仅选取人才流动去向前三位城市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注:每个城市仅选取人才流动去向前三位城市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长三角城市人才流动珠三角城市人才流动上海(流出)宁波(流出)南京(流出)杭州(流出)苏州(流出)上海(流入)杭州(流入)苏州(流入)北京(流入)南京(流入)深圳(流入)广州(流出)东莞(流出)珠海(流出)佛山(流出)深圳(流出)厦门(流出)深圳(流入)佛山(流入)广州(流入)东莞(流入)北京(流入)上海(流入)注:每个城市仅选取人才流动去向前三位城市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京津冀城市人才流动注:每个城市仅选取人才流动去向前三位城市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中西部城市人才流动北京(流出)天津(流出)石家庄(流出)深圳(流入)杭州(流入)天津(流入)北京(流入)上海(流入)中西部城市人才流动则仍以圈外流动为主。

唯一的圈内频密流动,发生在成都与重庆之间。

成都(流出)郑州(流出)西安(流出)武汉(流出)重庆(流出)重庆(流入)杭州(流入)北京(流入)上海(流入)深圳(流入)成都(流入)厦门珠海杭州南京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院 统计周期:2019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2019年,各城市继续力推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尤以上海最为显著。

2018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上海主要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

而2019年热招的岗位TOP3则都变成了互联网相关岗位,且以开发等技术岗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