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志学
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班级:2010历史学
学号:20100803036
姓名:赵磊
任课老师:郭国庆
赫章县简介
赫章之名,古曰“黑张”。
最早见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二十九日朱元璋《洪武敕谕》载:“黑张迤南,瓦店迤北分中立一卫,如此分布定守,往来云南便宜……”;其次见于《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卷二中记载:“(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三月十四日,水西头目阿乌谜等……屯住盐仓,安位亲扎盐仓边氏,已在黑张地名洗菜河”;最晚见于《威宁县志》中:“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平乌蒙土司安万钟判及墨特川(今县城东南土城一带)夷酋乌姆拒命,改墨特川地为黑张”。
旋即更名“赫章”。
一、地理沿革与现状。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地处东经104°10′28"~105°
01'23",北纬26°46′ 12″~27°28'18″;东西长85.276公里,南北宽77.696公里,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南接六盘水,北界云南省镇雄。
共辖2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12个)、457个村、2851个村民组。
2007年末,全县辖27个乡镇457个行政村,有汉、彝、苗、回、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非农业人口4.28万人,人口中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198.66人。
全县被舍虎梁子、结构梁子、三望坪、韭菜坪等大山分割,地势西北、西南和南部较高,东北部偏低。
境内山高坡徒,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流深切。
全县最高峰(也是贵州最高点)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点刹界河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
赫章县县境内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乌江流域,乌江水系又分六冲河和三岔河两个小流域。
二、历史沿革。
赫章在历史上开发比较早,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
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证实,赫章在新时器时期属“赤水”部落;夏时,县境为梁州之南荒服地。
商周为鬼方,春秋为牂牁国西北徼外春秋属蜀国境,战国时为夜郎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汉阳县(今可乐),属象郡。
汉初汉阳县被废,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复置,隶犍为郡。
汉永初二年(108),将犍为
南部改置犍为属国,治朱提,汉阳属之。
蜀汉时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领汉阳等5县。
两晋至南齐,隶南宁州朱提郡。
梁太清二年(548),地方豪族爨瓒占据宁州,所属郡县俱废,汉阳县行政建制解体。
唐代置羁縻小州,今县境属宝州。
天宝十年(751),附南诏。
宋属乌撒部。
元至元十年(1273),乌撒部附元,十三年(1276),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设乌撒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为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隶云南行省,今县境属乌撒辖地。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改隶四川行省。
明代,今县境一直为乌撒所辖。
洪武十四年(1381),乌撒附明,置乌撒土知府,隶云南布政司;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指挥司,隶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改隶四川布政司。
永乐十二年(1414),改隶贵州都司。
清康熙四年(1665),裁乌撒卫,置安宁府;五年改称威宁府,今赫章属之。
雍正八年(1730),降威宁府为州,今县境属之,至清末。
民国二年(1913),威宁改州为县;七年(1918),威宁县得胜坡分县移治赫章,改称赫章分县;三十一年(1942),隶属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2日解放,1950年,隶属贵州省毕节专区,今属毕节市。
从1942年置县至今共70年。
三、文物古迹及旅游
赫章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省级景区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位于珠市彝族乡境内的韭菜坪省级风景名胜区,08年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有占地千亩以上的石林与溶洞相连,石林千姿百态,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贵州屋脊”与石林遥相呼应,附近有天然草场上万亩,地势平缓,每逢民间盛大节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便来这里举行赛马等活动,欢庆节日;此外,还有平山乡万亩林场、山塘水库、峡谷溶洞风光和大小天桥、双龙飞瀑、可乐云海、乌江源头、江南春色、水塘林场夜郎省级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和壮丽景观。
此外,还有“双龙飞瀑”、“小天桥”等旅游景点。
赫章是一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
彝族的赛马和铃铛舞、敬酒舞、庆荞丰收舞、采杜鹃花舞、月琴舞等舞蹈多姿多彩,苗族的芦笙舞场面壮观;民族服饰精美鲜艳,璀璨夺目。
境内古迹甚多,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摩岩石刻遗址32处,古彝文碑刻100条(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可乐古遗址,可乐
遗址(古墓群)位于可乐乡集镇中央,主要由3个遗址和15个墓群组成。
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汉墓7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的轰动。
2000年,研究人员在可乐发掘出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其中葬式奇特的“套头葬”入选2000—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并由此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乐遗址出土文物主要反映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夜郎文化特征,被有关专家称为“贵州考古发掘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
”可乐古夜郎时期的墓葬发掘入选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2年被列为全国六大考古最高成就之一。
2001年,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乐考古遗址公园是以可乐考古遗址为中心区,计划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0年10月入选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此外,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窝剡写字岩、石板孤耳岩、哲庄红军战斗遗址。
四、矿产资源及土特产
县内蕴藏着33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煤的远景储量约40亿吨,全县27个乡镇几乎都有煤的产出;铁矿石的远景储量4.05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40%),重点分布于南西部北西走向的区域构造带---垭都至锰硐构造带上;铅锌矿储量居贵州之首,占全省己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主要铅锌资源储量产地38处,其中有99%以上分布于全国有名的滇东黔西有色金属成矿区;锗金属储量居亚洲第一。
并伴生有许多贵重金属如银、铜、锦、铍、镓等。
硅石储量上亿吨,含二氧化硅98%以上:高钙石灰石遍布全县各地:花岗石、大理石、高岭土、重晶石、莹石等也有较大的开采价值。
赫章县的“财神漆”质地优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可乐猪(又称乌金猪)为肉脂兼用型猪种,肉质好,是加工火腿、腊肉的优质原料,享有“宣威火腿可乐猪”之说。
核桃以壳薄、仁满、味香、出油率高闻名;大蒜以个大、色白、耐贮藏广受欢迎;樱桃则色泽鲜艳如珠,味道甘美似密;芸豆香甜味美,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赫章被誉为天麻的故乡,有中药材上千种,其中茯苓、何首乌、龙胆草、续断、天麻、柴胡、独脚莲、元木香、厚朴、山楂、乌梅、半夏、升麻、淫羊霍、黄柏等,是贵州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注
可乐猪简介:
可乐猪是黔西北有名的地方猪种,赫章县的彝族苗族可乐乡为其中心产区。
彝族先民中的武僰支系曾在“东有今之遵义,中至大定,西连曲靖,而西北包东川、昭通,南跨安顺、兴义而止乎泗城”之地建立了夜郎国。
彝文古籍《益那悲歌·益那城池》记夜郎的城池有益那(即夜郎)阻姆、宰拜赫嘎、可乐阻姆、须濮陇邓、陇邓大革、多同米谷。
可乐阻姆即今可乐,因当地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的古夜郎文物中有陶猪,可乐猪因为而得名。
贵州省威宁、赫章县是可乐猪的中心产区,此外还分布于毕节、水城、纳雍、盘县等地区。
由于该猪种资源珍贵,地处乌蒙山区金沙江畔,为此便合称为“乌金猪”。
可乐猪作为乌金猪的主要支系,与在赫章县可乐镇一带出土的“陶猪”极为相似,可乐猪因此而得名。
并推断可乐猪在毕节的养殖历史已达3000年之久。
在明清时期,仅可乐镇每场就约有近千头猪上市交易,是西南地区比较有名的猪市集散地之一。
耐粗粮、抗劣性强、抗病能力强,适宜放养。
饲料多以玉米、马铃薯、野生牧草为主当地民谣曰:“养猪不放,难得养壮”。
一般仔猪出生15-20天即随母猪出圈游动,断奶后便随群出牧。
放牧时以啃草、拱草根块茎等为食。
出牧前或归牧时补饲一时,也有的补饲二次。
除补大量采集的野菜、青料外、还喂给洋芋、瓜类并拌合少量的荞麦、玉米、豆糠等。
“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长的是健美肉。
”这一度作为对毕节地区可乐猪绿色无公害、肉质鲜美的高度评价。
可乐猪属放牧型猪种,适应高寒气候和粗放饲养,体制结实,后腿发达,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口感细腻,既适合鲜用,又是制成腊肉火腿的优质材料。
可以用其腌制火腿、腊肉,产品以色鲜、清香味美及耐贮而享誉国内外。
为此,可乐猪还以国家级优良地方猪种被列入《国家猪种资源志》。
据了解,在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的云南宣威火腿,威宁火腿原料绝大多数取源于可乐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