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心的修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一样的欢喜心

作者:紫空居士文章来源:药师山通讯第十二期点击数:1903 更新时间:

壹、前言

在药师山通讯第八期,紫虚居士写的“慈悲喜舍的意义和修习方法”中,提及“喜心”分为“自心喜”和“随心喜”。本文从“欢喜心”的角度,思考人生中很难起欢喜心的一些问题。

在面对“顺境”、“美好的事物”时比较容易产生“喜心”,但是面对“逆境”、“不美好的事物”、“伤害我的”、“不顺我意”、“令我害怕恐惧”时,就不容易产生“喜心”。但是学佛要学习“四无量心”,“无量喜心”在面对“顺逆二境”,也一样能保持欢喜心,进而对宇宙万事万物,各种缘起,各种善恶,也都一样保持欢喜心。

本文不从理论上探讨,而是从实际的问题来讨论。在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皆要生起欢喜心,毕竟是“违反人性”——如何叫我面对死亡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事业失败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面对夫妻恶缘时能欢喜呢?但是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生起欢喜心,的确是“符合佛性”,谁叫我们太执著世间呢?

笔者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有人性的挣扎,内心有大大小小的伤口,及各种心态的转折。但是以向佛之心的体会,学习遇到逆境时,努力地转排斥心为欢喜心。以下是目前的看法,提供各位参考。

贰、以欢喜心看待一些问题

一、行菩萨道者,必须保持欢喜心

行菩萨道者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并不一定每件事都能迎刃而解。当面对自已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有时不知如何面对。有时会退缩,或恐惧,怕惹事,怕麻烦,怕看到不好或悲惨的事。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造成他人的不便,心中便常怀有愧咎和遗憾。或者面对有些事,因为和自己的个性、成长环境有所不同,也有可能会没有勇气去行菩萨道。

问题可能在“恐惧”,怕自己面对不好的结果,或是怕别人伤害,想要保护自己。“恐惧”来自对自己没信心。这时的恐惧心,会造成心理的障碍,也很难起欢喜心了。

如果我们愿意行菩萨道,也能事先知道将会面对有解决不完的事,也承认自

己一定有无法解决的事,对承担业障也能坦然,这时如果能“保持欢喜心”,我们便有勇气,也会愿意面对将会发生的因难挑战,而且不会畏惧失败,不会害怕承担业障。一般信心较强的人,比较会勇于面对挑战。

大部分的学佛者,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会觉得“很苦”,可能来自他人的误解,可能承担了业障,可能身心皆受创。或许他会励行六渡,做大布施,要求自己忍辱,严格的持戒,精进的修持功课,禅定的功夫也很好,更能上求佛法的智慧,但是面对这样的逆境,实在很难起“四无量心”的“喜心”。能不“嗔恨以对”就算很好了。行菩萨道所产生的痛苦,缘自对自身的爱护,愈能放下执著,愈容易起欢喜心。执著愈强,痛苦愈深。

行菩萨道的过程或许真的“很苦”,所以也愈容易退转。但是我们可以“欢喜以对”。“初地”名为“欢喜地”,便是行菩萨道面对逆境顺境,面对所有的考验,不仅不退转,而且能“欢喜的坚持慈悲心”,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和后悔,能深入体会行菩萨道的真义。不管在顺境逆境,除了“平常心”、“精进”、“忍辱”之外,保持“欢喜心”,我们可以走得更愉快,即使在这个“五浊恶世”。

二、面对死亡,要保持欢喜心

世间任何人,只要谈到“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如果他没有死亡经验,或是不知死后会去那里,或是感觉死亡是非常痛苦的事,通常的反应是避之不谈,畏惧害怕,或表情严肃,很少人能有欢喜心(除了少数清楚死亡情况的人)。

在医院许多老人刚生病时,可能生的病并不严重,但身体衰弱下来时,多少会产生恐惧心。如果得到癌症,医生多不敢明说,因为医生怕病人恐惧害怕。因为生病,有许多人在死亡前,受到太多病苦折磨。如果有宗教信仰的人,则会寄托于来生、天国、极乐世界;但是没有信仰的人,会感觉死亡有如刽子手,他不想接近,但是死亡却一步步走近他。有多少人,在受到病苦折磨时,能有欢喜心呢?

很多哲学家面对死亡时,几乎是无解。在西方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希望脱离上帝,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对于当时的基督教,有相当强的反省力;当他们极力脱离上帝之后,便发现自己的存在有些荒谬,因为他们对于“死亡”是件极无奈的事实,“生非我所愿,死亦非我所愿”。在中国古人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合一”,就是希望将人的境界往上提升到和天一样,能“与天齐寿”,“万

寿无疆”,希望人生不朽,遂有“立德、立功、立言”,希望“名垂青史”,将自己等同历史,做精神上的生命延续。

很多宗教面对死亡,是寄托于来生的幸福,如寄托天堂,成为仙人,来生能出生在好人家,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在面对死亡时,是因为有所寄托,有所安慰,有一种“脱离苦海”的解脱感,欢喜心便是建立在这种“脱离苦海”的解脱感之上。

在佛教有修行的高僧大德,也知道死亡是痛苦的,但是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有二种态度:(一)坦然接受,准备往生。这种态度是将死亡寄托于死后的极乐世界,或是能到菩萨的净土。(二)能透彻看透死亡,能明心见性,能真正了生脱死,这时他便能起欢喜心,时间一到(或说世缘已了),便入涅槃。由于对世间不执著,所以他们能以欢喜心来面对死亡。

所以在面对死亡,很多宗教家、哲学家都很努力要解决这件长期困惑人类的事。对于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或学佛尚未能了生脱死,在看待死亡时,也不怎么有勇气面对,怎能起欢喜心呢?即使死亡的知识,过程都清楚,通常还是有恐惧,还是不愿面对,舍不得这个世间。如果死亡前,因为生病或其他的问题,所产生的身心皆痛苦难过,都还是希望能早早解脱,不能欢喜以对。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了生脱死,可是死亡是人生必经路程,如果能修行至了生脱死,了解死亡的过程,当然就不会有恐惧心。以我们的情况,至少可以转变我们的心态,将心态转成“欢喜心”。如何转变呢?一是“精进修行”以消除恐惧的业障,一是“去掉我的执著”而尽力服务世间,视“死亡”为理所当然,甚至以欢喜心准备死亡的来临。时候到了,只不过将这辈子的生命暂告一段落,离开世间,或许会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做我的本份事,以这样的欢喜心,将不会有所恐惧,也就不会怕死。

我们不见得能“真正解决”死亡的恐惧,但是保持欢喜心,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吗?

三、面对挫折,要保持欢喜心

人生在世,智慧不见得足够,能力不见得足够,福报、因缘、助缘也不见得足够,所以不见得每件事都很顺利,可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一件事,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

一般人都有挫折的经验,遇到挫折时,或许无奈,或许自叹倒楣,或许怨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