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成
课堂教学三重境界--牛文明
初始由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读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什么滋味?”总领,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学生自发述说自己的感受,他则顺势而走,由学生领着走进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中。 “你为什么在⋯⋯读得很轻很轻呢?”将学生置身于感悟者的主体位置,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让学生有成就感,更能从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转变为主动阐释感情朗读的依据上来。感悟发自内心。
第二十三页,共92页。
部分教师群体中,弥漫的是懈怠、颓废和迷惘的气息。 ——李政涛
第二十四页,共92页。
二、有效课堂
第二十五页,共92页。
目标精确——水平要求 内容精当——目中有人 方法精准——心中有数
第二十六页,共92页。
(一)目标精确
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拼写准确率要在90%以上。 不看笔记,学生应写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个主要原因,并对每个原因进行评论性的解释,全部完成 时间为30分钟。 在一个平面上,学生要在3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
第三十二页,共92页。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教学情景 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什么滋味? 生:甜甜的滋味。 师:哪里让你感受到甜甜的滋味? 生:文章第一段。 师:你能把它甜甜地读出来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在“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里读得很轻很轻呢? 生:我感觉就像一个母亲看到婴儿,非常喜爱,好像怕吵醒他那样,所以轻轻地读。 师:你的感悟真深啊!谁还能读出自己所理解到 的甜甜的滋味? ……
第十四页,共92页。
教学内容恰当
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检查 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与提练
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讨论与交流 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
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活动设计与示范
特级教师孙双金语录
特级教师孙双金语录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心中有案,一心只为教案走;二是心中有文,读懂课文万事休;三是心中有人,教育乃是唤醒人。
2、强调“读懂”课文,于是乎涌现了“深挖洞”的声音:要把课文挖深挖透,要读出人之未读出的高度,要挖到人之未挖到的深度。
于是乎要把“苹果”挂到云彩之上,要把深井挖到地球心,一篇课文教学中引进了十多种资源。
……语文教学不是读懂课文万事休,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琢磨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的,要带领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作风,体味不同文体的艺术特色,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两个来回:从情势到内容,从内容到情势;披文入情,由情悟文!
3、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一种思想点燃另一种思想,一个智慧激活另一个智慧!教育永远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教案,不是文章。
教师工作的三重境界
教师工作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用力教书。
教师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去教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没白没黑,拼死拼活。
以时间战、消耗战、题海战、模拟战为模式,以认知结果的堆积为取向,以应付考试为归依,其结果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这种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教师消耗了自己的内存与身体,学生消耗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吃力不讨好。
教师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心智能力在退化,学生只做不思,苦不堪言。
这种方式形成的理念是:老黄牛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理念提倡的教师形象是:带病坚持工作,最终累倒在讲台上。
第二重境界:用脑教书。
教师要提高工效,必须改变上述用力教书的状况,即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机制。
告别高强度,追求高效率,从过去“增强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向“提高劳动效率”转变,用脑子,即想点子,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通过自身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激活思维,挖掘潜能。
这种方式形成的理念是:千里马的效率,效率决定一切。
这种理念提倡的教师形象是:风风火火,快马加鞭。
第三重境界:用心教书。
“牵学生的手,用心比用力好”,脑力与高效率是有一定限度的,脑力需要心力去呵护去支撑。
2003年度“全美教师团队”当选者的第一特征就是“工作激情及感召力”,这种激情与感召力来源于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用脑教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教师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从观念到态度,从情绪到情感,从毅力到意志,从意义到价值,多层面全身心介入教师这项职业中,从而获得激情与感召力的源泉,最终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使教学工作实现由技术向艺术的转变,由方法向思想的转变,教者不仅把自己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且还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相互走进内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生机勃勃,其乐融融,这才是真正的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这种方式形成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这种理念提倡的教师形象是:德艺双馨,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怀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是在不断叩问和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本源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着“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的三个阶段。
曾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深触动,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一个武师成为一代宗师必经的三个阶段。
这句话对教师也富有启迪意义,对应于课堂教学,就是“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
教师应该系统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着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是在不断叩问和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本源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着“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的三个阶段。
始境:见教材教师开展教学最先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对“教什么”的思考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观,而课程观最先体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上。
对待教材,我的认识变化与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参禅三境界很契合,对应他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经历了“依赖教材”“跳出教材”“融入教材”三个阶段。
从教之初,我将教材视为唯一标尺。
我反复研读教材,重要的语句段落能熟练背诵,这让我的课堂语言非常干净,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像是教材的传声筒,这让课堂显得寡淡无味,很难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绪。
工作第三年,偶然听到一堂展示课,课堂上那种热烈有序的氛围引起所有听课教师的赞叹。
我捕捉到一个细节,就是授课教师所例举的“一碗馄饨的故事”“彼得的账单”“关于成长的谈判”等素材全部源于课外,没有一个是教材中的例子。
这极大地影响了我,我开始抛开教材,不断“拓荒”。
大量生动事例的铺陈,确实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殊不知过后学生却反映这些内容似乎学过,却又没什么深刻印象,翻开书本,也是空空如也。
看来我是垦了外面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
直到2009年我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唐少华的一节历史的读图学法指导课,才有所顿悟。
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一、文本解读:易被忽视
《现代汉语词典》:“解读,即通过分析来理解。”这 里的“解读”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解读的对象是教材, 解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然需要 对教材进行解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会对教材进行自 己的理解和分析。
文本解读的现状——文本解读被我们所忽视论 、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 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对教学进行宏观架 构,让教学有“形”。
很多人可能要教的内容还没有搞懂,就先去设计教学过程了, 先想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模式,这就本末倒置了。先把这个教学内 容在知识和认识上搞得圆融无碍了,然后再想怎么教,这时你可能 就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来。
▪ 1.对教材文本解读不重视。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或者从其他老 师那里直接拿来一份课件,对于教材文本解读过程都直接省略。 ▪ 2.对教材文本解读不明确。追求所谓的情境创设,把备课的时间花 在教学形式的创新方面,而没有认真研读文本和挖掘教材内涵。 ▪ 3.对教材文本解读不深刻。只看到文本呈现的知识点,没有深入挖 掘知识背后情感与思想教育点,导致解视角:
▪板块设计中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整体性,既要把握教学目标的整 体性,又要形成整体性教学思路。综合把握,合理设计,进行整 体板块架构,前后融合贯通,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够吸引学 生参与活动,让教学内容完整不重复,教学过程自然不生硬,就 某一个主题进行整体的、分层的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 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关注文本解读,追求课堂架构,享受过程之美
教育新理念:理想课堂三境界
教育新理念:理想课堂三境界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成为不少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一堂理想的课堂三重境界,能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理想课堂三境界即: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也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事实上,自古至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缺乏一个公认的课堂结构,一个可以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结构。
正是因为这一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在课堂评议时,参与者往往自说自话,用不同的词典解释同一堂课,最终无法通过有效的对话,达成共识。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
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
1.品味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所在课堂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艺术、教学艺术、教学情感等都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趣、思维状态、学习效果等都在课堂中展示。
因此,研究课堂、聚焦课堂、品味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2.课堂教学,学校要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机制是管理的保障。
要真正实现有效管理、有效教学、学校持续发展,没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机制是难以实现的,即使有也不会持久性的。
授业、解惑、传道——高中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授业、解惑、传道——高中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教师水平的不同,存在较大差距。
笔者发现可以将教学效果归结为教师的教学境界,其境界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借用韩愈《师说》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说法,教师的教学境界存在授业、解惑、传道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逐次递进,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这三种境界进行逐一分析。
一、授业1.业精于勤(1)教师勤于收集和整理材料。
勤奋是成功组织授课的先决条件。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阅读、收集、整理海量的教学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的主旋律,着力进行富有深度地思考。
这些材料具体包括作家背景、作品背景、文本解读、美学赏析等等相关内容,可以说这是个涉及面极为广阔,同时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原始积累过程,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积累和整理,没有停顿和结束的时候。
(2)教学材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也需要多元化。
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要尽力运用,使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既针对具体问题又符合教学研究潮流。
只有大量的占有鲜活和经典的教学材料,才能组织起有效地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符合时代审美标准,从而实现授业的教学目标。
2.授业要于传法(1)传授学习和鉴赏方法。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要实现能力的培养这一授业的核心内涵,还必须向学生讲授学习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需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此步到位,不仅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培养起一个人终身对文学的兴趣,可谓善莫大焉。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兴趣,需从作家、作品、时代文化三方面结合,给予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熏陶和感染,在讲述文本特定时空背景的同时,注意阐明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的学习变成一段心灵碰触和情感际会的历程,使学生自觉去体悟和感受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的不朽意义,固化这种学习和鉴赏的成果,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提高。
(2)授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拥有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
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最普通最日常最大量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都是与课堂有关的。
因此,作为学生,如果语文课堂不能够给他(她)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如果语文课堂只是让他(她)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那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领悟到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三重境界。
实现了三重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第一重境界:制定合宜的核心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
我们把教学目标细分为三类: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
这样细分是为了凸显核心教学目标,即B类目标。
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忽视核心教学目标,而核心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
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
二是学生的需要。
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
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目标。
三是编者的意图。
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的。
语文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
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2024年《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2篇)
2024年《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在学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
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
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____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共享的人生体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旅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那么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呢。
一、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唤醒与点燃,教育是服务与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课堂是师生的,那么理想课堂就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就必须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电脑和u盘教师高速usb接口。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 接口,因此,有没有学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读懂学生,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仆人,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烧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因此教法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就高了。
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累了或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课堂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出现了障碍、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华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加以扼要的补充、精当的点拨。
课堂教学三境界
课堂教学三重境界湖南省教科院严伯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治学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博大精深而又奥妙无比,巧教乐学、少教多学、不教而学是我们应追求的境界。
一、巧教乐学治教学贵在得法,得法之妙在于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同理,无巧调动不起学生乐学的兴趣。
曾国藩曾说:“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如何才能教得巧,而学生乐于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灵气”呢?关键在于落实:“学路优先,因学巧教”。
“学路优先”是相对于“教路优先”提出来的。
在我们习惯的教学中,钻研教材,准备资料,制作课件,都是精心设计“教路”,以力求把自己知道的、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然而以“教路”作为思考点和出发点的教学,往往忽视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游离教学之外。
“学路优先”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前的预设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路进行,课中的生成始终围绕学生的习得和变化展开。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会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技能和态度?某一主题中哪一部分是学生较难懂的?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奋点在哪里? 从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把学生的乐学落实在具有的教学设计中。
因学巧教,是“致力于乐学的教学”,在动态的课堂中巧妙地激励、唤醒、鼓舞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导语巧设,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调动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心海的波澜,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兴趣巧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简便易记的歌谣、各式各样的活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巧提,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知识的重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问题的卡壳处、练习错误的疑难处等选择启发点,巧提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难点巧破,如信用卡是经济生活教学中的难点,布置学生看看父母的信用卡,在超市、银行用用信用卡,比纯粹讲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心得体会三重境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魅力和责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了教学的三重境界,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心灵启迪。
一、知识传授教学的第一重境界是知识传授。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起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突出重点,抓住核心。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出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在教学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知识的价值。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二、能力培养教学的第二重境界是能力培养。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心灵启迪教学的第三重境界是心灵启迪。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心灵启迪的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美容·美体·美心———有效课堂教学三境界
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避免凌节而施。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校的校园环境、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开展。
(四)安全性原则在开展拓展训练中,要高度重视做好活动前和活动中的安全工作。
活动前,要严格检查所使用的各类体育器材的安全性。
活动中,要密切关注活动的进程,做好各种保护措施,确保活动开展的安全。
四、拓展训练项目设计方法和实施步骤(一)拓展训练项目设计方法可采取以下方式方法,创设出具有特色的拓展训练项目。
1.“镶嵌”式。
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把拓展训练项目融入教材中,以新颖、趣味的形式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替代”式。
就是选择教材中的体育内容,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融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意志等品格因素,设计成一个拓展训练项目,改变原来的教学教法。
3.“借鉴”式。
就是借鉴传统体育项目或游戏项目,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拓展训练精神,改良设计成新的拓展项目,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以上拓展训练的设计办法,是我初步的设想。
本人认为,也可以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开展拓展训练的相关做法,形成符合教师实际并具有特色的拓展训练项目。
(二)在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实施步骤本人认为,在我市小学的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分两步实施。
1.试点阶段。
可选择一至两所小学作为试点,在试点学校的体育课中加入拓展训练内容,边实践边提高。
2.推广阶段。
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拓展训练教育模式,并在全市推广。
以上建议,希望得到领导的重视并认真研究,共同促进我们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商洪林;李建章.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新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7,(27).[2]叶旭燕.让小学体育课更加吸引学生[J].小学时代(教师),2011,(03).[3]刘凤丽.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甘肃教育,2006,(20).[4]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3).[5]胡建刚.拓展游戏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32).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以美术综合实践课“透物见史--瓦当会说话”的教学为例
年度关注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以美术综合实践课“透物见史——瓦当会说话”的教学为例郝世奇A 忒埶嚅衍、宅摘要:一堂好的美术课,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得到真正落实。
利用博物馆的人面瓦当墙资源,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图像识读、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三重境界的教学,学生从直面瓦当到学会欣赏瓦当,再透过瓦当学历史,在课堂上层层递进,图像识读、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关键词:好课;教学境界;美术核心素养;瓦当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112-03总第4741475期202」・25 3B临济宗青源惟信禅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笔者认为这不仅反映的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也体现了一堂好的美术课的三重境界。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1]o在美术课堂上使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得到真正落实,无疑是美术课堂成功的标准。
一堂好的美术课,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通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层层落实,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带领所教初一学生走进南京六朝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人面瓦当墙”资源,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透物见史——瓦当会说话”应运而生,让学生透物见史,全面立体地了解了六朝时期的南京的同时,将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层落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看山是山:直面瓦当,图像识读“看山是山”是第一重境界,即万事万物就是它本身,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这重境界对应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这也是美术课堂首先要完成的学生素养培育任务。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瓦当的由来参观之前,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收稿日期:2021-01-07作者简介:郝世奇,南京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210008),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育。
教师的三重境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我不断探索、实践,逐渐领悟到了教师职业的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是我对教育事业理解的深化。
第一重境界:教书育人,夯实基础初入教师行业时,我处于第一重境界。
那时的我,将教学视为一项基本技能,致力于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在这个阶段,我注重备课、授课,力求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这个境界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格的塑造。
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成绩,还包括品德、情感、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
第二重境界:创新教育,激发潜能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我逐渐进入了第二重境界。
在这个阶段,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创新教育。
我开始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我意识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境界中,我学会了如何打破常规,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如何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我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拥有无限可能。
第三重境界:灵魂塑造,传承文明在经历了前两个境界之后,我逐渐迈向了第三重境界。
在这个阶段,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关乎灵魂的事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在这个境界中,我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他们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担当。
我通过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有效整合。
教学课堂要从建模课堂、启智课堂和致合课堂三重境界的探寻中,重塑教学课堂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境界建构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教学专家已经有所阐述,影响较大的如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提出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但笔者总感觉未能总结出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有效整合。
为此,笔者从建模课堂、启智课堂和致合课堂三重境界的探寻中,力图揭示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由此得出课堂境界的提升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与人生境界提升路径的结论。
一、建模课堂建模即构建模式。
模式理论主要有赫尔巴特派的五阶段教学、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这些理论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影响较大。
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线教学专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主要是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六段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育才中学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洋思中学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等,进入新世纪后,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研究这些模式我们会发现,都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有其内在的基本结构。
1.程序结构程序性结构即课堂教学的流程。
上述各类教学模式都对教学流程做了规定,都是把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一定的程序结构进行规范和呈现。
尽管各种教学模式流程环节不一,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质量控制程序。
(1)学生认知程序认知程序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从浅显而深入,我们的课堂首先得服从于这些规律,方才是科学的课堂。
(2)质量控制程序在当今所有课堂教学流程结构中,特别追求教学的高效性,即质量控制。
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六个基本环节: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当堂训练。
提示课堂目标与当堂训练都是针对质量控制而言的。
事实上,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五个环节、六个环节,还是三个环节,都可以归结为质量管理的四个环节,有的模式是在实施环节变为两个或者三个环节,有的把实施和检查合为一个环节等等。
也只有符合质量管理理论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
无论是认知程序和质量控制程序,教学目标应当是课堂环节的起点和终点,围绕目标教学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2.关系结构课堂教学要素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这些关系,构成了有机的课堂。
笔者侧重从“学”出发谈谈关系结构中的主要因素。
(1)学与教的关系学与教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关系,是以“学”展开课堂教学结构还是以“教”展开课堂教学的结构是现代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分水岭。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与教的关系一是要先学后教,二是以学定教。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广为普及,正是科学地处理了“学”与“教” 的关系,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思想。
事实上,学生的能动作用、主体地位是由教师调动、激发和促成的,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引导的。
(2)学与思的关系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深刻地表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因为学思结合是学习的普遍规律。
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思的时间、思的方式,“读读,议议,讲讲”,就是边学边思,边思边学。
许多课堂教学模式都强行规定学生活动的时间,限制教师教的时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学与练的关系知识的学习,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得以巩固。
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钱梦龙提出的课堂教学规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通俗地解读了“学与教”和“学与练”的关系。
边学边练,当堂训练,解决了学习效率问题。
(4)学与物的关系即学习与资源的关系。
学习者要选择适切的各种学习资料,多种媒体为学习者服务。
空间与时间也是一种物质资源,时下不少地方采用的分组学习方式就是营造了多维的时间和空间,必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众多的关系中,学生活动是其表征,只有给学生一定活动时间和空间,才能充分体现上述关系。
3.情境结构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一般是基于生活的情境、文化的情境、学科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用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创设活跃、和谐、生动的气氛。
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情境教育早已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流派,情境已然成为课堂结构中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只有上述三种结构比较完善的课堂才是完整的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体现课堂基本的结构要素,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启智课堂启智课堂即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的课堂。
建模课堂还停留在一定的模式上,是教学的基本框架,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路线图,但教学的本质是开发学生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也只有活用和超越某种模式才能达到启智课堂之境界。
1.学习内容启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门科学,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体系,都是一种智慧和文化。
课堂就是要把这种智慧和文化传递给学生并开启学生新的智慧。
(1)强化认知,在认知中理解内容智慧认知就是了解与理解。
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方法及学科文化。
如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独特编排体系,这种体系形成了语文教材智慧和文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教学单元,人文专题既是教学单元,也是教学目标取向。
人文专题下,设置若干“教学主题”开展研习、探讨、体验。
学生就是要理解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理解每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语文课本每篇文章都充满着作者的智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主题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编者要表达的是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读书学习,必须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
读《劝学》就要认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理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
这些论点与论据,充满着人生智慧,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终身学习,追求真理,完善人格,善用资源,超越自我。
(2)注重贯通,在贯通中把握内容智慧贯通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贯通、知识点与学科体系贯通。
如《劝学》一文一是要与本单元的《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融通,《劝学》重点谈读书的作用,《师说》重点谈从师而学的作用,《获得教养的途径》重点谈经典的力量,都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二是要与历代有关劝学名篇融通,如孔子劝学、孙权劝学、师旷劝学等等。
第三,字词句章写作特色与其他经典文章的比较与贯通。
如《劝学》中的比喻,我们还可以与《庄子》的比喻进行比较,与《诗经》中比喻比较,也还可以发散到其他现代散文、小说、诗歌中比喻的运用等。
(3)着力应用,在应用中实践内容智慧应用是体验,应用是创新,应用是实践。
学会迁移与创新才是知识学习的最高智慧。
应用不排除应试能力,应试能力也是应用的重要能力。
考试,尤其是高考,建立了一种游戏规则,这种规则就是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乃至试卷的结构和标准,学生必须学会考试。
当然,最终要回归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上,如语文应用能力就是要回归到人文智慧和读写听说的能力上,进而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学习方法启智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授予学生学会学习的工具与方法。
(1)学会系统思维,在结构中习得方法智慧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系统化的科学,都有其内在结构,要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结构方法。
即使是一篇文章,也有其内在的结构。
我们学习课文,往往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写作特色,这就是用结构理解结构,对一篇新的文章学习很快就能掌握其内容和写作特色。
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思维工具,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分析,用旧结构不断理解新的结构,在对结构的不断整合中产生新的智慧。
用结构理解结构,用结构创生结构,是基本的智慧学习方法。
(2)学会批判思维,在质疑中创生方法智慧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批判性思维方式。
如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
我们绝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
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
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
”当然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可以分组讨论,就两种(一正一反),或三种(一正一反一辩证)进行辨析,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
质疑、辨析、批判要贯穿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学会联想思维,在比较中迸发方法智慧联想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联想最具创新智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开发学生的智慧。
上述我们对《劝学》一文的贯通,其实也是一种联想,我们还可以无限制地联想,包括学生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如何成才等等。
三、致合课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课堂的最高境界也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笔者姑且将这种课堂命名为致合课堂。
1.与学科思想致合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性质与规律,致合课堂就是要与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文化、学科思想相契合。
我们的语文课必须重点挖掘课文的文学价值,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而对于文本中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应当弱化处理,不然任意拓展,那语文课很容易变成地理课,历史课,政治课,心理指导课等,这样容易出现语文“泛化”的现象。
如高中语文课本的《鸿门宴》一文,有的教师就鸿门宴的前因上了两节课,还没说到鸿门宴,这似乎变成了历史课;有的教师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义与不义”的嗦分析上,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说教课。
一个高明的教师从来就不会背离学科的本体地位。
2. 与知识本源致合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还原知识的本源总是充满着神奇,但进入教材的知识,已经变成符号性的知识,变成了静态性的知识。
致合课堂就是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把符号性的知识变成形象性的知识,充分挖掘知识的伟大魅力。
3.与自然社会致合“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学校即社会”。
“社会即学校”。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地方,还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卓越的教师总能激活自然、社会、生活资源,总能与自然、社会、人生大道相连接,孙维刚可以把数学课上升到哲学层面融通于天地时空,课堂成为链接自然、社会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