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凶宅”买卖纠纷法律救济案例分析
(完整版)民法案例之买到凶宅要退房
一、案情回顾买到“凶宅”要退房近日,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先生遇到了一件倒霉事。
王先生和妻子是来沪打工的白领,婚后一直租住在浦东新区某小区内。
2010年底,由于妻子怀孕,他们打算买一套新房。
经过四处打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套心仪的二手房。
该房面积55平方米,总价91万元。
他们经过与房产中介的联系,顺利办理了该房的买卖过户手续。
入住后,王先生发现,小区里的人看他们的眼光总是有些异样,而且在他们饭后散步时,总有人问他们房子的情况,特别喜欢问他们晚上睡觉是否安宁。
还有人说“这种房子怎么能买呢?”“这对夫妻好傻啊。
”他们感觉不大对,可是又没人告诉他们原因,于是他们只能到居委会打听。
居委会的人也支支吾吾,只是告诉他们可以到警署打听。
他们来到警署,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套房子在出卖前曾经发生过凶杀案。
凶手是一个家庭中的弟弟。
他因家庭琐事杀了哥哥和嫂子一家。
而且因杀人过程系用钝器重击面部,因此受害人死状惨烈。
而杀人犯也已经被判处死刑,执行完毕。
原来,王先生化了全部积蓄买的房子居然是一处“凶宅”。
王先生认为卖家在出卖这套房子时候没有告知买家真实情况,而中介也刻意隐瞒真相,因此将二被告告上法庭,要求撤销买卖房屋的合同,返还所有房款,并支付赔偿金。
二、案例分析1.房屋买卖应该尊重公序良俗房屋内发生过恶性凶杀案件后,命案对于这套房屋已经构成了重大事项或者说重大瑕疵。
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对房屋内发生的恶性凶杀案件感到恐惧和忌讳,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属于公序良俗。
发生过恶性凶杀案件的房屋,虽然在实物形态上没有受损或者说实际的使用价值没有收到损害,但是依据人们现实生活的观念和风俗习惯,房屋的交易价格会因市场上不确定的购买者的忌讳而大大下降。
虽然我国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凶宅”这一说,但是买卖双方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作为现代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民法通则》将此表述为“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审判凶宅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凶宅问题日益凸显。
凶宅,即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氛围,往往成为购房者和法律审判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一起凶宅案件,探讨法律审判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的原则和策略。
二、案件背景某市某小区的一套住宅,因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被称为“凶宅”。
购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该住宅,入住后精神压力巨大,多次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
购房者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三、案件审理1. 购房者主张购房者认为,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在销售过程中隐瞒了房屋的凶宅背景,违反了合同约定,侵犯了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因此,要求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退还购房款,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2. 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辩称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辩称,他们在销售过程中并未隐瞒房屋的凶宅背景,而是在合同中明确告知购房者。
购房者是在了解房屋背景的情况下购买的,不存在欺诈行为。
因此,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3. 法院审理法院审理认为,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存在一定过错。
但购房者作为成年人,在购房前应尽到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对房屋的凶宅背景有所了解。
在此情况下,购房者仍选择购买,表明其对房屋的凶宅背景有足够的认知和承受能力。
4. 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退还购房者购房款,但无需赔偿精神损失费。
同时,法院指出,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在今后的销售过程中,应加强告知义务,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法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 判决依据法院判决的主要依据是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存在一定过错。
凶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市某小区一栋住宅,因其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而被当地人称为“凶宅”。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该凶宅也进入了二手房市场。
然而,在买卖过程中,买方和卖方就凶宅的性质和责任产生了纠纷,引发了法律诉讼。
二、案情简介2018年5月,张先生(买方)与李女士(卖方)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先生购买李女士名下的凶宅。
合同中明确约定,房屋性质为二手房,交易价格人民币100万元。
然而,在合同签订后,张先生得知该房屋曾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心生恐惧,要求李女士退还购房款。
李女士则以房屋已经过户,且不存在欺诈行为为由拒绝退还。
张先生遂将李女士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并要求李女士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
三、法院审理1.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李女士是否构成欺诈?(2)房屋是否属于凶宅,其责任应由谁承担?2. 法院判决(1)关于欺诈问题法院认为,李女士在签订合同时,未将房屋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告知张先生,存在隐瞒事实的行为。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本案中,张先生并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遭受重大损失,故法院不予支持张先生要求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
(2)关于凶宅问题法院认为,房屋是否属于凶宅,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七条的规定,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视为要约。
出卖人违反该要约,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本案中,李女士在签订合同时未将房屋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告知张先生,违反了上述规定。
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房屋买卖合同中未明确约定房屋性质为凶宅,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民法凶宅买卖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凶宅,即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氛围,往往在市场上受到特殊关注。
在我国,关于凶宅买卖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本文将详细解析我国民法凶宅买卖的法律规定,以期为相关当事人提供参考。
二、《民法典》相关法律规定1. 定义《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应当具有合法性。
标的物不合法的,合同无效。
”根据此规定,凶宅作为一种不合法的标的物,其买卖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2. 通知义务《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六条规定:“出卖人应当向买受人如实告知标的物的瑕疵,未告知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赔偿损失。
”在凶宅买卖中,出卖人应当如实告知买受人凶宅的相关信息,否则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3. 损害赔偿《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规定:“因标的物的缺陷造成买受人或者其他第三人损害的,出卖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若凶宅存在安全隐患或其他缺陷,导致买受人或其他第三人受到损害,出卖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1.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当事人应当依法办理登记。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在凶宅买卖中,当事人应当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在凶宅买卖中,经营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四、凶宅买卖的特殊规定1. 公示义务根据《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房地产经纪机构在发布凶宅信息时,应当对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包括凶宅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
2. 意愿原则在凶宅买卖中,买卖双方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强制对方购买或出售凶宅。
3. 诚信原则买卖双方在凶宅买卖过程中,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如实告知对方相关信息。
关于凶宅的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我国某市A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宅,相传在民国时期曾发生过命案。
近年来,这座古宅因各种传闻而声名狼藉,成为当地居民口中的“凶宅”。
近年来,古宅的主人杨某(化名)因生活困难,决定将古宅出售。
然而,在出售过程中,买家李某(化名)得知古宅的“凶宅”传闻后,对购房事宜产生了疑虑。
李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古宅不属于“凶宅”,并要求杨某承担违约责任。
二、争议焦点1. 古宅是否属于“凶宅”?2. 杨某是否构成违约?3. 李某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三、法律分析1. 关于“凶宅”的认定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并保证标的物符合约定。
”在本案中,杨某作为古宅的出卖人,有义务向李某保证古宅的质量和状况。
然而,古宅的“凶宅”传闻使得李某对购房事宜产生了疑虑。
关于“凶宅”的认定,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
但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中未约定的事项,可以按照交易习惯或者行业惯例予以确定。
”在本案中,古宅的“凶宅”传闻在当地居民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认定李某对古宅“凶宅”状况的了解属于交易习惯。
因此,杨某在出售古宅时,应当告知李某古宅的“凶宅”传闻。
2. 关于杨某是否构成违约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杨某在出售古宅时未告知李某古宅的“凶宅”传闻,导致李某对购房事宜产生了疑虑。
根据上述分析,古宅的“凶宅”传闻属于交易习惯,杨某未履行告知义务,构成违约。
3. 关于李某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杨某未履行告知义务,构成违约。
李某要求确认古宅不属于“凶宅”,并要求杨某承担违约责任,符合法律规定。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古宅的“凶宅”传闻在当地居民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杨某在出售古宅时未告知李某古宅的“凶宅”传闻,构成违约。
购买凶宅_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李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得知了某小区一套二手房,该房屋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装修豪华,价格合理。
李先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详细了解后,得知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但他并未在意,认为只要自己小心谨慎,就不会有问题。
于是,李先生与房主签订了购房合同,以较低的价格购得了该房屋。
二、案件经过入住后,李先生发现邻居们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漠,甚至有些排斥。
在一次与邻居的闲聊中,李先生得知自己购买的房屋曾发生过命案,凶手已被捕。
这让李先生十分震惊,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并试图与房主协商退房,但房主以各种理由拒绝。
无奈之下,李先生将房主告上了法庭,要求解除购房合同,并要求赔偿自己的损失。
房主则辩称,在签订合同时,他已经告知了李先生房屋的历史,不存在欺诈行为。
三、法院审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以下事实:1. 房屋确实发生过命案,凶手已被捕。
2. 在签订合同时,房主未告知李先生房屋的历史,存在欺诈行为。
3. 李先生在购房时,对房屋的历史并不知情,且购房价格较低。
根据以上事实,法院认为房主存在欺诈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判决解除购房合同,并要求房主退还李先生的购房款,并赔偿李先生的损失。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如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产品或者服务信息。
”本案中,房主在签订合同时未告知李先生房屋的历史,存在欺诈行为,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因此,法院判决解除购房合同,并要求房主赔偿李先生的损失。
五、启示1. 在购房过程中,消费者应充分了解房屋的历史,包括房屋的产权、装修、用途等,以免购买到有问题的房屋。
2. 房地产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如实向消费者提供房屋信息,不得隐瞒、欺诈消费者。
关于凶宅的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李某通过中介公司购买了一套位于市中心的老房子。
在签订购房合同前,李某曾询问中介公司该房屋是否为“凶宅”,中介公司答复该房屋并无特殊之处。
李某基于对中介公司的信任,签订了购房合同,并支付了定金。
然而,在入住后不久,李某得知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使得他倍感恐惧。
李某遂要求中介公司退还定金,并解除购房合同。
中介公司则认为,其并未隐瞒房屋的历史,李某购买房屋是出于自愿,不应承担责任。
双方协商不成,李某将中介公司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中介公司是否构成欺诈?2. 李某是否有权要求解除购房合同?3. 李某的损失如何赔偿?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1. 关于中介公司是否构成欺诈,法院认为,中介公司在房屋交易过程中,未向李某告知房屋的历史,存在一定的过错。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中介公司并未隐瞒房屋的真实情况,李某购买房屋是出于自愿,故不构成欺诈。
2. 关于李某是否有权要求解除购房合同,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合同:(一)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二)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三)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四)一方当事人有严重违约行为。
本案中,李某购买房屋是出于自愿,且在入住后并未发现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故不符合解除合同的条件。
3. 关于李某的损失如何赔偿,法院认为,李某购买房屋后,因房屋历史原因导致其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困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中介公司未告知房屋历史,存在一定过错,应对李某的精神损失承担一定赔偿责任。
房产法律凶宅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凶宅指的是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如自杀、他杀等。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凶宅交易案件逐渐增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一起典型的凶宅案件,对房产法律相关问题进行解析。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居民张先生(以下简称张)通过中介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位于该市某小区。
购房合同签订后,张先生发现该房屋曾发生过他杀事件,且凶手至今未找到。
张先生要求中介退还购房款,但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张先生将中介及房屋出卖方告上法庭。
三、案件争议焦点1. 凶宅信息的披露义务2. 中介及房屋出卖方的法律责任3. 张先生的维权途径四、案件审理过程1. 法院审理案件经法院审理,认为中介及房屋出卖方在签订购房合同时,未向张先生披露房屋发生过他杀事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同时,中介及房屋出卖方在签订合同时存在欺诈行为,侵犯了张先生的合法权益。
2.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中介及房屋出卖方退还张先生购房款及利息,并赔偿张先生因房屋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损失。
五、案件解析1. 凶宅信息的披露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出卖方在签订购房合同时,有义务向买受方如实披露房屋的实际情况。
在本案中,房屋出卖方及中介未向张先生披露房屋发生过他杀事件,属于隐瞒房屋真实情况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出卖方及中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中介及房屋出卖方的法律责任中介及房屋出卖方在签订购房合同时,存在欺诈行为,侵犯了张先生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出卖方及中介应退还张先生购房款及利息,并赔偿张先生因房屋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损失。
3. 张先生的维权途径张先生在本案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介及房屋出卖方承担法律责任;(2)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3)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凶手法律责任。
六、案例分析本案中,张先生在购房过程中,因中介及房屋出卖方未披露房屋发生过他杀事件,导致其权益受损。
购房凶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女士,一位普通的白领,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居住环境,于2019年10月在某城市购买了一套二手房。
然而,在入住后不久,张女士发现这套房子曾发生过命案,即所谓的“凶宅”。
这一发现让张女士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和焦虑,她开始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案件经过1. 购房过程张女士在购房时,通过中介公司了解到这套房子的基本情况,包括房屋面积、价格、楼层等。
在签订购房合同前,张女士并未了解到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
在签订合同后,张女士支付了首付款,并按照合同约定办理了贷款。
2. 发现凶宅张女士入住后不久,通过邻居得知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
这一消息让张女士十分震惊,她开始调查此事。
经调查,张女士确认该房屋确实发生过命案,死者为一名年轻女性。
3. 维权之路张女士认为,中介公司在未告知房屋真实情况的情况下,将其推荐给自己,构成了欺诈行为。
于是,张女士向中介公司提出了赔偿要求。
中介公司则辩称,其在推荐房屋时,并未了解到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因此不构成欺诈。
张女士随后将中介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中介公司赔偿其精神损害赔偿金、违约金等。
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中介公司在推荐房屋时,未告知张女士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欺诈。
同时,法院认为,张女士在购房时,对房屋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知情权,中介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张女士的知情权。
据此,法院判决中介公司赔偿张女士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10万元,并支付违约金人民币5万元。
四、案例分析1. 中介公司的责任本案中,中介公司未告知张女士房屋真实情况,构成欺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因此,中介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张女士的维权途径张女士在发现房屋真实情况后,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此过程中,张女士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与中介公司协商解决:在发现房屋真实情况后,张女士可以与中介公司协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凶宅案件的法律适用(3篇)
第1篇一、引言凶宅,顾名思义,是指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凶宅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凶宅交易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日益复杂,如何适用法律解决凶宅案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凶宅案件的法律适用角度,探讨相关法律问题。
二、凶宅案件的法律关系1.凶宅买卖合同法律关系凶宅买卖合同是指买卖双方就凶宅的买卖达成的协议。
在凶宅买卖合同中,卖方为房屋所有权人,买方为房屋购买者。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房屋的买卖价格、交付时间、交付方式等事项。
2.凶宅租赁合同法律关系凶宅租赁合同是指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就凶宅的租赁达成的协议。
在凶宅租赁合同中,出租人为房屋所有权人,承租人为房屋使用者。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租金、租赁期限、租赁用途等事项。
3.凶宅继承法律关系凶宅继承法律关系是指凶宅所有权人在死亡后,其遗产继承人之间就凶宅的继承达成的协议。
在凶宅继承法律关系中,继承人包括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
三、凶宅案件的法律适用1.凶宅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1)合同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我国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对于凶宅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凶宅买卖合同应当符合以下条件:①合同主体适格:买卖双方均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②意思表示真实:买卖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③合同内容合法: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物权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我国调整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对于凶宅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凶宅买卖合同在以下方面具有法律效力:①买卖双方对房屋的所有权转移达成一致意见。
②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完备。
③买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房屋价款。
2.凶宅租赁合同的法律适用(1)合同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同样适用于凶宅租赁合同。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凶宅租赁合同应当符合以下条件:①合同主体适格:出租人和承租人均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关于凶宅的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女士,女,35岁,某市居民。
2018年,张女士在市郊购买了一套二手房,房屋总价100万元。
购房后,张女士发现该房屋曾发生过凶杀案,且凶手已被捕判刑。
张女士认为房屋存在安全隐患,要求开发商退还购房款,但遭到拒绝。
于是,张女士将开发商告上法庭,要求解除购房合同,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
二、案件焦点1. 凶宅是否属于房屋质量问题?2. 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三、案件分析1. 凶宅是否属于房屋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使用的,买受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凶宅本身并不属于房屋质量问题,但凶宅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给购房者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心理压力。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凶宅可以视为一种特殊情况,属于影响房屋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
2. 开发商是否应当承担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1)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未告知购房者房屋曾发生过凶杀案,存在欺诈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欺诈行为的,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在本案中,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未告知购房者房屋曾发生过凶杀案,存在欺诈行为。
因此,张女士有权请求解除购房合同。
(2)开发商未履行告知义务,侵犯了购房者的知情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在本案中,开发商未履行告知义务,侵犯了张女士的知情权。
因此,张女士有权要求解除购房合同。
(3)凶宅的存在给张女士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心理压力,开发商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凶宅的存在给张女士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心理压力,开发商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
凶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在我国,凶宅是指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这类住宅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往往备受争议。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凶宅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法律纠纷。
本案即是一起因“凶宅”引发的纠纷案例。
二、案情简介2018年,李某(以下简称买方)通过中介公司购买了一套位于某市的二手房,房屋原价为100万元。
在签订购房合同前,李某了解到该房屋曾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但中介公司并未告知。
购房合同签订后,李某支付了首付款30万元,并办理了贷款手续。
入住后不久,李某发现邻居王某(以下简称卖方)隐瞒了房屋的凶宅信息。
李某认为,卖方故意隐瞒房屋的凶宅信息,侵犯了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卖方返还已支付的购房款、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三、法院审理1.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卖方在签订购房合同时故意隐瞒房屋的凶宅信息,侵犯了买方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买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卖方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法院判决如下:(1)撤销原购房合同;(2)卖方返还买方已支付的购房款30万元;(3)卖方赔偿买方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2. 案件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包括:(1)凶宅信息的披露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在本案中,卖方作为房屋的出售方,有义务向买方披露房屋的凶宅信息。
然而,卖方故意隐瞒这一信息,侵犯了买方的知情权。
(2)合同撤销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故意隐瞒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导致对方在订立合同时违背真实意愿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在本案中,卖方故意隐瞒房屋的凶宅信息,导致买方在签订购房合同时违背真实意愿,因此买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
购房凶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张某与李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某以100万元的价格购买李某位于某市的住宅一套。
在签订合同之前,张某对李某的房屋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房屋状况进行了了解。
在张某与李某签订合同后,双方约定于2019年1月1日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然而,在办理过户手续前,张某得知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导致其购房意愿动摇,遂要求解除合同。
李某不同意解除合同,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二、争议焦点1. 张某是否可以要求解除合同?2. 若合同解除,张某应否承担违约责任?三、法院判决1. 张某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因出卖人故意隐瞒所售房屋的瑕疵,导致买受人遭受损失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
”本案中,李某在签订合同时未告知张某房屋曾发生过命案,属于故意隐瞒房屋瑕疵。
根据法律规定,张某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2. 张某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张某要求解除合同并非其主观原因导致,而是由于李某故意隐瞒房屋瑕疵。
因此,张某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四、案例分析1. 凶宅的定义及法律地位凶宅,是指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房屋。
在我国法律中,凶宅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但是,凶宅的存在会对房屋的购买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出卖人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出卖人应当如实告知买受人所售房屋的瑕疵。
在本案中,李某未告知张某房屋曾发生过命案,违反了出卖人的告知义务。
3. 买受人权益保护本案中,张某作为买受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法院判决解除合同,保护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4. 合同解除后的责任承担在本案中,张某要求解除合同并非其主观原因导致,而是由于李某故意隐瞒房屋瑕疵。
因此,张某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五、启示1. 购房者在购房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房屋的实际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
“凶宅”买卖的法律问题
“凶宅”买卖的法律问题摘要:近年来二手房市场异常火热,火热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法律上的纠纷,其中”凶宅”问题并不罕见。
如何正确认定”凶宅”,以及房屋卖主在买卖时隐瞒”凶宅”事实,是否构成对买主的欺诈对于二手房市场的法律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凶宅;欺诈;损害赔偿请求权案例1:2001年,上海居民李建海委托上海百姓家庭装潢有限公司为其婚房进行装修,在装修接近收尾时,装潢公司的一名油漆工在该房屋的客厅里自缢身亡。
事件发生后,李建海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房屋损失及精神损害赔偿共计251206.99元。
2001年,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对原告李建海诉被告上海百姓家庭装潢有限公司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当庭作出判决,被告上海百姓家庭装潢有限公司被判赔偿原告李建海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准许被告自愿补偿给原告经济损失2万元。
案例2:2004年10月,家住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市民张萍委托大庆市某房产经纪公司,购买了一处使用面积58平方米的房子,并一次性交齐了房款15.5万元,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
后来,当张萍去打扫房屋时,一位知情人向她透露,这所房子的阳台上曾吊死过人,一直没有人住。
现在的业主用他家的小房换了这套住房,换到手后,也没住人。
张萍认为,卖主售房时故意隐瞒情况、给她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于是将卖主告上法院。
法院判卖主返还买主购房款4.2万元。
二手房市场的火热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纠纷,其中”凶宅”并不罕见。
何谓”凶宅”法律上没有一个确定的范围。
一般认为,一间房中要是有人非自然死亡则属于凶宅,而”凶宅”的买主是否可以要求卖主赔偿损失甚至是退房,还是只能感叹自己晦气无能为力?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从而也就有了法律对”凶宅”研究的必要。
一、”凶宅”是否降低了房屋的价值在案例1中,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的房屋作为不动产,其价值取决于房屋本身的位置、面积、环境等综合因素。
房屋内是否曾经发生过人员死亡事件,与房屋的使用与房屋的价值并无必然联系。
购房凶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甲,女,35岁,已婚,某公司职员。
被告乙,男,45岁,已婚,某房地产公司经理。
2010年6月,原告甲与被告乙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由被告乙将其位于某市某区的一处房产出售给原告甲,房屋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原告甲支付了定金10万元,并于2010年7月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取得了该房产的所有权。
2010年10月,原告甲在装修该房产时,发现房屋内有一处暗格,打开暗格后发现里面藏有一把凶器。
经调查,原告甲得知该凶器是2005年一起命案凶器。
原告甲认为,被告乙在出售房屋时未告知房屋存在凶案历史,存在欺诈行为,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乙返还购房款100万元,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10万元。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被告乙是否构成欺诈;二是原告甲是否遭受了精神损害。
三、法院判决1.被告乙构成欺诈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乙在出售房屋时未告知房屋存在凶案历史,隐瞒了房屋的实际情况,存在欺诈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因此,法院判决被告乙返还原告甲购房款100万元。
2.原告甲未遭受精神损害关于原告甲是否遭受了精神损害的问题,法院认为,虽然原告甲在装修房屋时发现了凶器,但该凶器并未对原告甲的身体造成伤害,原告甲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因该凶器而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损害。
因此,法院驳回了原告甲要求被告乙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诉讼请求。
四、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被告乙在出售房屋时未告知房屋存在凶案历史,存在欺诈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原告甲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被告乙返还购房款。
此外,虽然原告甲在装修房屋时发现了凶器,但并未遭受严重的精神损害,因此法院驳回了原告甲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诉讼请求。
法律实务凶宅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购房者在购房过程中,对于住宅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关注。
其中,凶宅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凶宅是指曾经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如自杀、他杀等。
凶宅的存在给购房者带来了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凶宅案件的分析,探讨凶宅问题的法律实务处理。
二、案件简介某市市民张先生在购买一套二手房时,发现该房屋曾经发生过他杀事件。
张先生在签订购房合同前,并未被告知该房屋的凶宅情况。
在入住后,张先生发现邻居们对此事有所耳闻,心理压力极大,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张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购房合同,并要求卖房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案件分析1.凶宅的定义及法律地位凶宅,顾名思义,是指曾经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
在我国法律中,凶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凶宅属于房屋的瑕疵。
房屋瑕疵是指房屋在交付时存在的,可能影响房屋使用价值和安全性的缺陷。
2.卖房人的告知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出卖人应当向买受人如实告知房屋瑕疵。
在本案中,卖房人在签订购房合同时,未向张先生告知房屋曾经发生过他杀事件,属于未履行告知义务。
3.购房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卖房人未履行告知义务,构成违约。
因此,购房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应视为无效。
4.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卖房人未履行告知义务,给张先生造成了心理负担,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因此,卖房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案件处理1.撤销购房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凶宅法律责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一些曾经发生过凶杀案的住宅,即所谓的“凶宅”,也逐渐进入购房者的视野。
然而,这些住宅的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凶宅”购买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介绍某市居民张某,于2018年购买了一套位于市中心的老旧住宅。
在购房过程中,张某了解到该住宅曾发生过一起凶杀案,凶手在案发后自杀身亡。
尽管如此,张某认为该住宅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且房价相对较低,便决定购买。
入住后,张某发现邻居对自家住宅存在恐惧心理,甚至拒绝与张某交往。
张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当地房产管理部门投诉,要求退房或给予赔偿。
然而,房产管理部门认为,张某在购房前已了解到该住宅的凶杀案历史,且购房合同中并未约定退房或赔偿条款,因此拒绝支持张某的诉求。
三、案例分析1. 凶宅的定义与法律性质所谓“凶宅”,通常是指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
在我国,凶宅的法律性质尚无明确界定。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房屋所有权人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因此,凶宅的所有权人有权将房屋出售或出租,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2. 凶宅购买过程中的法律责任(1)购房者对凶宅的了解程度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有义务了解房屋的历史和周边环境。
对于凶宅,购房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查阅房产证、土地证等证件,了解房屋的权属情况;②询问房产中介或卖房人,了解房屋的历史和周边环境;③实地考察,了解房屋的实际情况。
若购房者未履行上述义务,导致购房后产生纠纷,购房者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2)房产中介和卖房人的法律责任①如实告知义务:房产中介和卖房人应如实告知购房者房屋的历史和周边环境,不得隐瞒或虚假宣传。
②协助购房者了解情况:房产中介和卖房人应协助购房者了解房屋的历史和周边环境,包括查阅相关证件、提供相关资料等。
若房产中介或卖房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导致购房者购房后产生纠纷,房产中介或卖房人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买卖凶宅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凶宅,又称凶地,是指曾经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凶宅交易逐渐增多。
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凶宅交易的规定较为模糊,导致不少购房者权益受损。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买卖凶宅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凶宅的定义及特征1. 定义凶宅,是指曾经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
这里的“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杀、他杀、意外死亡等。
2. 特征(1)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凶宅的主要特征是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如自杀、他杀等。
(2)住宅存在安全隐患:凶宅往往存在安全隐患,如门窗损坏、墙壁裂缝等。
(3)购房者对凶宅存在恐惧心理:由于凶宅的特殊性,购房者往往对凶宅存在恐惧心理。
三、买卖凶宅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对凶宅交易的规定较为分散,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物权法》:规定房屋买卖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隐瞒房屋的真实情况。
(2)《合同法》: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欺诈、胁迫对方签订合同。
(3)《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地产交易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 法律规定(1)如实告知义务根据《物权法》和《合同法》的规定,房屋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应当如实告知对方房屋的真实情况。
对于凶宅,卖方有义务向买方如实告知,不得隐瞒。
(2)禁止强制交易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房地产交易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对于凶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强制购房者购买。
(3)购房者知情权购房者有权了解房屋的真实情况,包括是否为凶宅。
对于凶宅,购房者有权要求卖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4)购房者解除合同的权利如果购房者发现房屋为凶宅,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因一方违反如实告知义务,致使对方遭受损失的,受损失方有权解除合同。
(5)赔偿责任如果卖方在交易过程中隐瞒房屋为凶宅的事实,给购房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凶宅交易的注意事项1. 调查了解购房者购买凶宅前,应当对房屋进行调查了解,包括房屋的历史、周边环境等。
凶宅房产法律纠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5年,位于我国某市的一处住宅因发生过命案而被当地居民称为“凶宅”。
2016年,该住宅被张某以较低的价格购得。
然而,在入住后不久,张某便因房屋质量问题以及与邻居之间的矛盾,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和邻居产生了纠纷。
经过长时间的法律诉讼,该案最终以张某胜诉告终。
本文将对该案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凶宅房产法律纠纷的复杂性和法律适用问题。
二、案件经过1. 住宅购买2015年,张某在了解到该住宅为“凶宅”后,出于对神秘文化的兴趣,决定以较低的价格购得该住宅。
在签订购房合同过程中,张某并未向开发商询问有关房屋的历史和背景信息。
2. 入住后问题频发2016年,张某入住该住宅后,发现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如墙面开裂、漏水等。
同时,张某与邻居之间也因房屋质量问题产生了矛盾。
邻居认为,房屋质量问题是由于开发商偷工减料造成的,要求张某承担赔偿责任。
3. 法律诉讼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张某将开发商、物业公司和邻居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过程中,张某提出了以下诉求:(1)要求开发商承担房屋质量问题的赔偿责任;(2)要求物业公司承担物业服务责任;(3)要求邻居承担因房屋质量问题给其带来的损失。
4. 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开发商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的行为,导致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应承担赔偿责任;(2)物业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物业服务,应承担违约责任;(3)邻居因房屋质量问题遭受损失,应由开发商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开发商、物业公司和邻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并赔偿张某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凶宅房产的法律地位凶宅,顾名思义,是指发生过命案的住宅。
在我国法律中,并未对凶宅进行特殊规定。
因此,凶宅房产在法律地位上与普通房产相同,购房者和开发商均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2. 凶宅房产的法律风险(1)房屋质量问题: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等行为,导致房屋存在安全隐患。
(2)邻里纠纷:凶宅房产可能因历史原因导致邻里关系紧张,购房者需提前了解周边环境。
购买凶宅_法律案件(3篇)
第1篇在我国,关于凶宅的法律规定并不明确,但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购买凶宅引发的纠纷逐渐增多。
本文将围绕一起购买凶宅的法律案件,探讨其中涉及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以及社会影响。
一、案件背景2015年,杨某通过中介公司购买了一套位于市中心的老旧住宅。
在签订购房合同前,杨某并未被告知该房屋曾发生过命案。
入住后,邻居们纷纷避而远之,甚至有的邻居将窗户封死,以免看到杨某家的惨状。
杨某这才意识到自己购买了凶宅,遂将中介公司和卖房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
二、法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无效。
在本案中,中介公司和卖房者未告知杨某房屋曾发生过命案,属于隐瞒重要事实的行为,构成欺诈。
因此,购房合同无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中介公司和卖房者因隐瞒房屋信息,导致杨某遭受精神损害,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知悉其真实情况。
在本案中,中介公司和卖房者未履行告知义务,侵犯了杨某的知情权。
三、伦理道德分析1. 诚信原则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案中,中介公司和卖房者未履行告知义务,违背了诚信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人权原则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在本案中,杨某因购买凶宅而遭受精神折磨,其人权受到侵害。
3. 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在本案中,中介公司和卖房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实现公平正义。
四、社会影响1. 影响房地产市场秩序购买凶宅引发的纠纷,损害了房地产市场的秩序,降低了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度。
2. 加剧社会恐慌凶宅事件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凶宅”买卖纠纷法律救济案例分析摘要:近年来的房屋交易尤其是二手房交易中,接连发生买受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凶宅”,而后起诉出卖人请求退房或赔偿的纠纷。
由于我国尚无规范性文件对此类纠纷加以规范,司法实践中不同法院对涉及隐瞒“凶宅”交易纠纷在适用法律上也不尽相同。
如何从法律上界定并解决“凶宅”交易纠纷,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结合多种观点对凶宅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接着总结了四种现有凶宅纠纷司法处理的类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凶宅交易就行法理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对于凶宅交易的法律救济。
关键词:凶宅交易法律救济案例目录我国“凶宅”买卖纠纷法律救济案例分析 (1)一、凶宅的定义 (3)二、凶宅纠纷处理的类型 (3)(一)认定购房合同有效,驳回原告起诉。
合法有效论认为,“凶宅”之说纯属封建迷信,不受法律保护。
而且“凶宅”本身是符合房屋使用条件的,也符合买卖房屋的合同目的。
因此,“凶宅”在法律上与正常房屋无异。
(3)(二)是认定购房合同为无效合同。
合同无效论认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没有对“凶宅”问题作出规定,但“凶宅”是民间习俗,这种习俗是善良风俗的一种,其内在精神与社会公德是相通的。
违反此种习俗实际上就是不尊重社会公德,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依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合同无效。
4(三)类型三:认定购房合同为可撤销合同。
此说认为,“凶宅”是一种民间习俗,因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对住宅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感到恐惧和忌讳,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卖房者故意隐瞒这一事实构成欺诈,依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所签订的合同是可撤销的合同。
(5)(四)类型四:认为购房合同有效,但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
此说认为,虽然卖房者在售房时故意隐瞒了房屋内曾有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但房屋的质量符合法定标准,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
然而,依据价值规律和人们的现实观念,房屋会因购买者的避讳而贬值,卖房者主观有过错,对购房者构成侵权。
(5)三、对“凶宅”交易的法理分析 (6)(一)以民法的善良风俗为中心 (6)(二)以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为中心 (7)四、我国“凶宅”买卖纠纷法律救济规则 (7)(一)合同救济 (7)(二)侵权责任法救济 (8)一、凶宅的定义“凶宅”这一概念,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社会各界对“凶宅”的定义亦是各异。
综合多种观点,在这里笔者认为“凶宅”应是指曾经发生过自杀、他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房屋。
这些非正常死亡事件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是主观想象的。
这里的“非正常死亡”包括两类:一类是因自杀、他杀等人为因素导致的非正常死亡; 另一类是因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此类非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因意外车祸、房屋所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特殊某种辐射过多等非人为因素而致全部或大多数家庭成员非正常死亡。
曾发生过自杀、他杀等人为因素导致死亡事件的房屋,因此类死亡的恶劣性,会给再居住其中的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普遍无法接受该种非正常死亡,将其认定为“凶宅”基本无争议。
因房屋所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造成某种辐射过多等特殊、非人为因素而致全部或大多数家庭成员非正常死亡的此类房屋被认定为“凶宅”争议亦不大。
而因意外车祸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此类死亡事件虽不直接发生于房屋内,但因意外车祸而导致全部或大部分的家庭成员在此事件中丧生,即所谓的“灭门”,此类死亡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震撼与对死亡的畏惧感亦超出了普通人能承受的范围,故此类房屋也不能被大众普遍接受,也应认定为“凶宅”。
1二、凶宅纠纷处理的类型对于因隐瞒“凶宅”信息而引发的交易纠纷,我国司法部门的裁决并不统一,处理依据也不尽相同。
对现有“凶宅”买卖纠纷案例及判决进行归类和整理。
对此类纠纷的处理途径有以下四类:2(一)认定购房合同有效,驳回原告起诉。
合法有效论认为,“凶宅”之说纯属封建迷信,不受法律保护。
而且“凶宅”本身是符合房屋使用条件的,也符合买卖房屋的合同目的。
因此,“凶宅”在法律上与正常房屋无异。
例1.2004年,广州市的张先生通过房地产经纪公司与方某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张先生以低于市价的价格从方某处购得一套二手房屋,后得知其购买的房屋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两人的事件,双方当事人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协议,起诉至法院。
法院的判决认为,房屋本身是否符合居住使用条件是房屋买卖合同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此房屋不存在任何质量瑕疵和权利瑕疵,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恶性事件的房屋质量没有缺陷,房屋正常居住使用的功能并未缺失,且房屋已交付张先生实际居住使用了一段时间,张先生也没有证据证明房屋不符合居住使用的要1吕丽香《“凶宅”买卖纠纷的法律救济》.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4.202谭志峰《买了“凶宅”如何处理》.广东广立信律师事务所《上海法治报》.2013 .11 .11 第B05 版.律师沙龙求,法院因此驳回了张先生的诉求。
3例2.2007年,河南省郑州市的张女士,购买了一套精装修的二手房准备结婚。
在购房后不久得知,该房原房主的妻子在房间里上吊自杀。
张女士知此事实后,认为房屋出卖人刘先生隐瞒房屋曾发生过非正常死亡的真相,要求其中止购房合同退还房款并起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认为,购房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合法有效。
房屋买受人将此房屋认定为“凶宅”是一种主观认识问题,属于封建迷信。
房屋出卖人虽然没有把原房主的妻子在涉案房屋上吊自杀的真实情况告诉原告,但这并不影响原告对涉案房屋的居住使用,也不存在其他违法的情形,故房屋出卖人依法没有向原告返还购房款、赔偿其经济损失的义务,从而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4(二)是认定购房合同为无效合同。
合同无效论认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没有对“凶宅”问题作出规定,但“凶宅”是民间习俗,这种习俗是善良风俗的一种,其内在精神与社会公德是相通的。
违反此种习俗实际上就是不尊重社会公德,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依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合同无效。
2007年河南郑州张女士的“凶宅”买卖纠纷案一审后,原告上诉至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认为,“凶宅”虽然不构成人们对房屋本身进行物质性使用的障碍,但是会影响使用人的心理感受,且在客观上也会降低房屋对使用人的效用。
刘某既然知晓涉案房屋为“凶宅”就应在出卖前告知买受人,但其并没有如实告知,加以隐瞒,违背了《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同时认为,“凶宅”对于涉案房屋而言属于重要事实。
2009年3月,二审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确认张女士与刘先生签订的购房合同无效,刘先生应于10日内将40万元购房款返还给张女士。
3闫晓光.《惊悉房内曾死两人男士疑买凶宅怒告卖主被驳回》[EB/OL](2008-09-14)[2010-10-21]/2005.12.29/66704.htm.2007.03.054郑法.《凶宅买卖引发的官司》[EB/OL].(2009-05-14)[2010-10-21]/article/201005/201005111549389355_2.html.(三)类型三:认定购房合同为可撤销合同。
此说认为,“凶宅”是一种民间习俗,因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对住宅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感到恐惧和忌讳,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卖房者故意隐瞒这一事实构成欺诈,依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所签订的合同是可撤销的合同。
2005年,周某向方某夫妇购买一幢楼房,价格是42万元。
后周某得知方某的儿子曾在屋内囚禁一名女子致使该女子自杀死亡。
周某要求方某夫妇退还购房款,遭到出卖人的拒绝,买受人起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双方的购房协议,并请求返还购房款,赔偿其办理相关证书支付的费用及利息。
福建省云霄县法院认为,被告故意隐瞒房屋内曾发生过非正常死亡的真实情况,使原告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与被告订立了房屋买卖合同,这违反了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原则,且依交易习惯,房屋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足以影响房屋能否交易成功;即便交易成功也会使房屋贬值,故被告的行为构成欺诈,原告享有撤销权,判决撤销双方的购房协议,被告返还购房款,并赔偿原告相关损失。
5(四)类型四:认为购房合同有效,但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
此说认为,虽然卖房者在售房时故意隐瞒了房屋内曾有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但房屋的质量符合法定标准,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
然而,依据价值规律和人们的现实观念,房屋会因购买者的避讳而贬值,卖房者主观有过错,对购房者构成侵权。
例1.2004年,大庆市的张某通过房产经纪公司以15.5万元的市场价格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张某认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出卖人隐瞒该房阳台上曾经吊死过人的事实,并给其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因此起诉至法院,请求撤销房屋买卖合同并要求赔偿。
区法院认为,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是双方真实意思的体现,买卖合同合法有效;出卖人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过程中故意隐瞒了房屋内曾有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依据价值规律,该房虽然在实物形态上没有受损,但依据人们的现实观念,房屋会因购买者讳避而贬值,因此出卖人有主观过错,构成侵权,判决出卖人退还买受人购房款42000元。
65吴进福《设计“凶宅”买卖引发的官司[EB/OL].2009.9.146夏德辉《凶宅买卖引发诉讼卖主隐瞒付出赔偿》2008.4.16/index.php?Option=com.content&task=view&id=1346&Itemid=1,2007.3.1例2.2006年,湖南娄底的江桂龙通过朋友介绍,以7.8万元购买了一套二手商品房。
在居住的过程中,因衣柜内的一张照片得知此房屋原是江桂龙的妻子谢某的同事所有,其同事的父亲为隐瞒此事实而将房屋进行了变更登记。
得知此事实后,江桂龙夫妇十分震惊,与出卖人协商退房无效后,以被告采用欺诈手段,隐瞒原房主一家三口车祸身亡的事实真相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房屋买卖合同返还房款并赔偿房屋装修费及自己与妻子的精神损害。
法院认为房屋买卖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合同合法有效,不应撤销,但被告未按合同约定尽到腾空房屋的义务,不慎将己死去的儿子与儿媳的照片丢失在衣柜内,具有疏忽大意的过失,从而导致了原告原有的无惧心理加重,故对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给予支持。
从以上搜集到的“凶宅”买卖纠纷的司法案例,可以看出,有的直接以“合同合法有效,房屋不存在任何质量瑕疵或权利瑕疵,不影响买受人对房屋的居住使用”,不给予房屋买受人任何救济。
即使给予救济,法院判决对“凶宅”买卖纠纷的救济途径选择也不一致。
有的认为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有的认为合同合法有效、有的认为合同可撤销、有的认为构成侵权,有些法院的一审和二审裁判结果都截然相反,足见其现有救济途径选择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