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20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导致供血不足眩晕的主要原因[1],多见于中老年人[2],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平衡障碍、眼球震颤等。
为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
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46~75岁,平均(57.4±6.5)岁;主要表现视物旋转24例,眼球水平性震颤17例,耳鸣15例,呕吐24例;合并颈椎病23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冠心病21例,合并糖尿病7例。
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46~76岁,平均(58.4±6.7)岁;主要表现视物旋转25例,眼球水平性震颤16例,耳鸣15例,呕吐24例。
合并颈椎病19例,合并高血压24例,合并冠心病22例,合并糖尿病5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双足三里穴位注射,5mL,0.6g,1次/d。
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加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 静脉滴注,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14d。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Vm)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血管内径、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血管内径、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阻力指数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1-09-16T06:12:45.89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4期作者:张江娇[导读]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张江娇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 100103【摘要】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 58例住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单盲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天麻素注射液600mg和盐酸丁咯地尔注射剂0.1g静滴,每日1次,疗程7天,统计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并进行比较。
结果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组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头痛、头昏等症状,30例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组显效23例(76.67%)、有效5例(16.67%),总有效率93.33%;盐酸丁咯地尔注射剂对照组显效14例(50.00%)、有效6例(21.43%),总有效率71.43%。
经卡方检验x2=6.088 ,p﹤0.05,差异有显著性。
未发现天麻注射液有明显毒副作用。
结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可用于急症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天麻素注射液;随机对照试验;从肝论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临床表现有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出汗、头痛、眼球震颤、头昏、困倦、嗜睡等症状,可有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有长期供血不足存在,表现为头昏、头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VBI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般治疗缓解慢,复发率高。
笔者根据中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的理论,从肝论治眩晕,于2011年2月至2011年10月应用中药天麻提取物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观察
影的对比研究[J]. 中华循环杂志,1997,12(1):5. [2] Petch Mc et al.Br Med J,1990,300:483. [3] 王吉耀.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8. [4] L e v y Y,Ba r- d a y a n Y,A m it a l H,e t a l . A s p r i n f o r p r e ve n t io n
总 有 效率(%) 9 7. 5○ 87.5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1例面 部潮红但不影响继续治疗。观 察组出现1例
皮疹 输液手 臂皮疹,经对症处理,不影响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血、 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 。
3 讨论 本研 究结果显 示:治疗组治疗 前、后血流变指标改善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义(P < 0.05);两组 患者治疗 前、后血液流变 学 指标 对 比差 异 有统计 学 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VA、BA的 Vm 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总有 效率9 7. 5%,对 照 组8 7. 5%,两者相比,治疗 组 显著 高于对照 组(P < 0.05);这也 证实了丹参川芎嗪 注 射 液能 显著 改善 椎 基 底动脉供 血不足眩晕 患 者 的血 流 学 指 标,抑 制 血 小 板和 红 细 胞 聚 集,降 低 血 液 粘 稠 度,抑制纤维 蛋白原 转变 成 纤维 蛋白,改善 微 循环,提 高椎 基 底 动脉血流量,临床 效 果满意,不良反应 少,使 用安全,值得 在临床 上 进 一步推 广使 用。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药物研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120例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120例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9-09-10T10:43:09.0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高艳琴[导读]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约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 832100)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只采用缺血性脑病的常规治疗。
即抗血小板、调整血脂、血糖、血压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3ml静滴,1次/d;长春西汀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
治疗组在调血脂、血压、血糖等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长春西汀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
两组疗程均为2w。
比较2组疗效。
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丹参川芎嗪;疗效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约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
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麻木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征等,后循环缺血严重者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风险,因此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5~75岁,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缺血发作30例,脑干10例,小脑梗塞15例,迷路卒中5例;既往高血压并52例,糖尿病20例,高血脂症45例,恶心呕吐27例,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20例。
天麻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40例
芎嗪 注射 液
中图 分 类 号 :R255.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7-2349(2010)1O—o022一O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所致 眩晕是神经科 中老年人 常见病。笔者从 2009年 2月 ̄2009年 6月 应用天麻 素注射 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VBI眩晕 4O例,取得较好 的临 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 1 临床资料
O 84±nIO 0.84±0.I3 0.86±n 14 0.87±0.16 0.船 土0.10
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5 讨 论 椎 基 底 动 脉供 血 不 足 (VBI)眩晕 是 神 经 科 常 见 病 。临 床
表 现 复 杂 ,较 少 有 固 定 的体 征 。 而 CT/MRI检 查 多 无 阳 性 发 现 ,临床 因此 诊 断 缺 乏 客 观依 据 。运 用 TCD对 VBI眩晕 的 辅 助诊断主要表现是血流速 度异常和搏 动指数 (PI)增高 ,PI值 是 脑 血 管顺 应 性 与 脑 血 管 阻力 变 化 的 可 靠 指 标 ,与 动 脉 压 和 脑血管阻力有关 ,当疾病 侵及脑动 脉血管时 ,血 管壁增厚 ,管 腔 狭 窄 ,顺 应 性 降 低 ,导 致 PI高 ,尤 其 患 者 伴 有 高 血 压 、高 血 糖 、高脂血症 ,血 管 弹性差 ,顺 应性 明显 降低 易形 成脑梗 死。 较 客观 的反 应 脑 内血 流 动 力 学 改 变 ,对 血 管 狭 窄 和 闭 塞 的诊 断具 有 较 高 的 可信 度 ,可 对 颅 内 血 管 进 行 较 全 面 的 检 测 和 评 价 ,因此 它 能 对 诊 断 VBI眩晕 患 者 提 供 定性 的依 据 ,弥补 了 以 往 靠 CT/MRI排 除及 临床 症 状 推 测 性 诊 断 的 不 足 ,并 且 其 操 作 简 单 、无 创 性 、重 复 性 好 l2 ]。
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脑梗塞伴眩晕疗效观察
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脑梗塞伴眩晕疗效观察目的评价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伴发眩晕的有效性。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0例,只给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疗程10d。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伴眩晕优于单纯应用丹参川穹嗪注射液。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gastrodin inj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danshenchuanqiongqin injection on vertigo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ial group including 50 patients,was treated with gastrodin plus danshenchuanqiongqin injection;the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50 patients,was treated with danshenchuanqiongqin injection alone.Both of them were treated for 10 days.Results Efficient trial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Gastrodin plus danshenchuanqiongqin injection is better than danshenchuanqiongqin injection a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Vertigo;Gastrodin injection;Dnshenchuanqiongqin injection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是眩暈,常见于小脑梗塞、脑干梗塞及PCI。
天麻素、丹红注射液联合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疗效观察-刘建
181第18卷 第9期 2016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9 Sep .,201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严重危害国民生命健康。
其中,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病变主要是由脑部内椎基底的动脉缺血造成,在缺血性脑卒中约占20%[1-2]。
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由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组成,将血液主要供给给小脑、脑干、枕叶、丘脑、上段脊髓及部分颞叶[3-4],因而,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言语不清、视觉障碍、行走不便、肢体麻木、眩晕等,大部分患者由于眩晕而就诊[5-6]。
该病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是严重脑卒中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应当提高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并积极治疗。
在PCI 的众多临床表现中,眩晕是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也是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主要症状,应得到重视。
本研究对PCI 眩晕实施天麻素+丹红注射液的治疗方式,对治疗效果进行深入全面地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CI 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全部符合文献的相关诊断标准。
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34例,其中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3±11.1)岁,眩晕症状:恶心、呕吐8例,耳鸣11例,视物旋转4例,言语不清6例。
对照组患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4±12.4)岁,眩晕症状:恶心、呕吐10例,耳鸣9例,视物旋转6例,言语不清5例。
两组研究对象在基线资料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天麻素、丹红注射液联合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疗效观察刘建(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摘 要:目的:比较和探讨天麻素+丹红注射液联合使用与单独天麻素使用在PCI(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疗效。
天麻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天麻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2008年5月~2011年6月,笔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病例为2008年5月~2011年6月笔者亲自诊治的以眩晕为主诉症状来院的90例颈性眩晕门诊患者,患者都有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晃性眩晕。
头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
多数伴有头痛)。
和反复发作的病史,有长时间低头工作或长时间上网或半躺看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来院后经颈椎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窄;骨赘增生,韧带出现钙化,钩突尖锐、密度增高;椎体倾斜、椎间孔的形态改变及孔径减小、颈椎僵硬和/或脑血流图检查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且血压正常者,并排除外伤、眼、耳和颅内其他疾患所致眩晕者共90例患者,男33例,女57例;年龄35~76岁,平均52岁;病程1~4天。
分组:全部病例按来院先后次序依次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2009年8月前为对照组),对照组45例,治疗组45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种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来院后详细解释病情,解除恐惧心理,并安置患者于安静病房中闭目卧床休息。
①对照组:给予甘露醇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加入生理盐水100~250ml静滴,1次/日,3~5天为1个疗程;肠溶阿司匹林片75mg,每晚口服1次,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者给予相应的治疗。
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600mg,加入液体中静滴,1次/日,3~5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1]: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②有效:眩晕明显减轻,胃肠道反应基本消失;③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结果治疗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8例、6例、1例;对照组分别为29例、12例、4例。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天麻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天麻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杨金龙【摘要】目的探索天麻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眩晕发作次数、眩晕发作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6±0.58)次/周、(2.36±0.78)min/次、(1.02±0.31)分、1.11%,均优于对照组的(3.65±0.47)次/周、(5.96±1.05)min/次、(3.45±0.78)分、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配合针灸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7(011)018【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天麻素注射液;针灸;后循环缺血【作者】杨金龙【作者单位】527300 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针灸科【正文语种】中文后循环主要是由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组成,因此在临床又称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后循环缺血属于内科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其主要供血部分为上段脊髓、部分颞叶、枕叶、丘脑、小脑、脑干等[1]。
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
对此本文旨在探索天麻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90例。
观察组中男48例, 女42例;平均年龄(66.38±5.47)岁。
对照组中男49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66.53±5.6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伴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05192投稿邮箱:sjzxyx88@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伴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刘仲富,吕留琼(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中医医院内科,云南 玉溪 652700)摘要:目的 研究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伴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所有患者均伴随有眩晕症状,根据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方式,观察组予以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
结果 观察组综合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治疗前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伴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改善微循环,抵抗脑梗塞血管区脑细胞坏死,促进梗死区脑细胞的修复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关键词:川芎嗪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眩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5.138本文引用格式:刘仲富,吕留琼.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伴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5):192.0 引言脑梗死属于典型的脑血管疾病,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所致,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组织迫使管腔狭窄,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其完全闭塞,从而引发局灶性脑供血不足,同时可有异常物进入脑动脉,造成脑血液循环紊乱,促使血流阻断,降低血流量,最终造成脑组织软化坏死[1-3]。
本次研究选择不同类型的治疗药物,旨在探究急性脑梗死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用药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选择以眩晕为初始症状及主要症状的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共6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且治疗组完全缓解及显效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天麻素;眩晕后循环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1]。
近年来,我们采用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68例,均为200802~200904以眩晕为初始症状及主要症状就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制定的诊断标准[1]。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3~75岁,平均岁。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20例,偏侧肢体麻木15例,耳鸣8例,视物不清、复视及眼胀痛6例,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2例。
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6~74岁,平均岁。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18例,偏侧肢体麻木13例,耳鸣7例,视物不清、复视及眼胀痛5例,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3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伴随症状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干、小脑及枕叶的出血及肿瘤病变。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颅内压、抗凝、扩充血容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等。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2组疗程皆为2周。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无眩晕症状发作,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每天发作累计时间<2h,能参加一般工作及日常生活;有效:眩晕程度减轻,间断发作,每天发作累计时间在2~6h;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天麻素注射液对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
天麻素注射液对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对治疗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临床效果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天麻素注射液;脑供血不足;眩晕;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056-02眩晕是前庭系统受到损害或过强刺激而又超出机体的代偿功能,导致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障碍所引发的一种运动性幻觉[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其最常见的一种病因。
眩晕可自发,亦可因变换头位或体位,在头颈屈伸或转动时诱发,或可使已有的眩晕加剧,可合并口周麻木、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周围物体旋转或移动,如有耳鸣、耳聋等则提示本动脉分支内听动脉亦受累。
选取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60例,所有患结果均符合WHO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多普勒检查提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呕吐、眼震。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3.5±3.5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达7年,平均1.3±2.5年。
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5±3.5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天麻素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36例
天麻素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36例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的療效。
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颈部理疗。
治疗组给予天麻素以及丹参川芎嗪静脉滴注。
疗程10天。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天麻素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标签:天麻素;丹参川芎嗪;颈性眩晕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科2009年4月~2013年3月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26~52岁,平均39岁,病程2~10年;对照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9~49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9年。
2组患者颈椎四位片或有颈椎关节增生、生理曲度变直、退行性改变。
脑CT无明显异常,排除心、肝、肾、内分泌、代谢性以及耳源性疾病。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颈部理疗,1次/日,疗程10天。
治疗组在颈部理疗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2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滴速45滴/分,1次/日。
丹参川芎嗪10ml,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滴速45滴/分,1次/日,疗程为10天。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有效:视物旋转感或倾斜感消失,无恶心呕吐,只有在行走时才有不平衡感;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两组均治疗10天后按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见附表.讨论颈性眩晕是眩晕症状中常见类型,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病人感外境或自身旋转、移动或摇晃。
同时伴随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心率和血压的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性昏迷,短期内反复发作。
通常是因为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间隙狭窄,及由于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阻塞,当转颈时一侧之椎动脉更易受压。
临床常见发作性眩晕,其发病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
天麻素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能扩张脑血管,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研究
912017.07药物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研究贺应连贵州省习水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贵州省习水县 564600【摘 要】目的: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共计5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经过对比得出,观察组痊愈患者17例,好转患者7例,无效患者1例,总体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患者13例,好转患者9例,无效患者3例,总体有效率为88%。
可见,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上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上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较好,总体有效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脑供血不足;治疗效果在临床中,脑供血不足性眩晕出现的几率比较大,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过有关医学研究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所含的丹参和川芎嗪成分能够对血管起到很好的扩张作用,并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程度,使红细胞的流动速度加快,促进血液微循环,并对脑血流量进行提升,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以下将对其进行具体研究,本次研究现做如下报道: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共计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50例患者都经过CT 等检查,并确诊为脑供血不足性眩晕。
并将这5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7.3±3.1岁,合并高血压患者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区间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7.7±3.3岁,合并高血压患者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例,通过对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研究
2 % 。临床症状 主要 有 眩晕 、肢 体麻 木 、行走 不 变 、视觉 0
障碍 、言语不 清等 ,很 多患 者 以眩晕 为主诉 就诊 。文献报
道 耳鼻喉科 以眩晕为主诉就诊 占 7 ,在神 经科 门诊 占 5 %
有效 5例 ,无 效 2例 ,总有效 率 9 . %。对照 组患者痊 愈 41 1 ,显效 4例 ,有效 5例 ,无效 9例 ,总有效率 7 . %。 6例 35
两组 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P< .5 00 。
表 1 两组患者 临床疗效对 比
脉系统 ,由椎动脉 、基底 动脉和 大脑后 动 脉组成 ,主要 供 血 给脑 干 、小 脑 、丘 脑 、枕 叶、部分 颞 叶及 上 段脊 髓 … 。 后循环 缺血 ( C )是 常见 的缺血性 脑血管病 ,是指脑部 的 PI
<0 0 . 5。
1 1 一般资料 .
选取 20 0 8年 4月 ~2 1 0 0年 5月就诊于我 院的后循环 血性眩晕患者 6 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 文献诊 断标准 。将 J
表 2 起效时 间对比
6 8例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 ,实 验组 3 4例 ,男性 1 5例 ,女性
l 9例 ,年龄 4 5—8 ,平均 6 . 5 2岁 。伴恶 心 、呕吐 2岁 4 3± . 8 ,耳 鸣 l ,言语不清者 3例 ,视 物不清或旋转 5例 , 例 2例 合并高血压 2 1例 ,糖 尿病 1 。对 照组 3 8例 4例 ,男性 l 7 例 ,女性 1 ,年龄 4 8 7例 2— 2岁 ,平均 6 . 5 9岁 。伴恶 24± . 心 、呕吐 1 例 ,耳鸣 9例 ,言语不 清者 5例 ,视物不 清或 1 旋转 3例 ,合 并高血 压 2 例 ,糖尿 病 2 l O例 。两组 患者 基 本情况无显著差异 ,P> . 5 00 。
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TCD观察
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TCD观察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平衡失调、视力障碍、头痛等,其所致的眩晕往往缓解慢,复发率高。
我们采用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100例,并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变化,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9.6~2013.6我科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 符合2006年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准[1]。
经听力学、前庭功能检查和头颅MRI检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眩晕。
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0~76岁,平均53.8岁,其中伴有高血压18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2例。
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9~78岁,平均57.3岁, 其中伴有高血压17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13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经头颅 CT 或 MRI 检查排除脑出血、脑肿瘤、大脑脑梗死、血液病、低血压及耳源性、眼源性眩晕、神经症、药物中毒等。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相同的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等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天麻素注射液0.6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3 检测指标①两组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采用TCD DWL型检测仪,探头频率2 MHz,经枕窗探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cm/s)。
其操作及数据均以焦明德所提供的方法和数据为标准[2]。
②临床疗效评定: 疗效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好转标准》中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断[3],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并据此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川芎嗪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68例疗效观察
川芎嗪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68例疗效观察王建伟
【期刊名称】《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1)001
【摘要】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68例给予川芎嗪联合天麻素,对照组68例给予盐酸倍他司汀,均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王建伟
【作者单位】许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疏血通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J], 孟祥东;侯沛红;孙启钊
2.丹参川芎嗪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J], 徐国民;顾卫国;蔡利
3.盐酸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J], 王家松;何成婧
4.前列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Meta分析 [J], 应景艳;陈梦嘉;王井玲;徐爱仁;张明;麻万俊
5.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J], 李旭忠;姜龙;何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疗
效
目的分析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8例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治疗方案时将单纯予以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的设为对照组(70例),将联合天麻素治疗的设为研究组(5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眩晕残障指数变化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DHI 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研究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行天麻素与丹参川穹嗪注射液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使其神经功能尽早恢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标签:天麻素;后循环缺血;丹参川穹嗪注射液;眩晕
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候,是神经内科最主要的门诊就诊原因之一。
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包括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神经精神因素引起眩晕。
其中后循环缺血(PCI)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24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8例因眩晕而住院患者,符合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
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治疗方案时设为对照组(70例)与研究组(58例);前者男女比37:33,年龄42~72岁,平均(53.63±5.31)岁,病程3 d~5 年,平均(3.26±1.13)年;后者男女比34:24,年龄41~71岁,平均(5
2.13±4.98)岁,病程6 d~5年,平均(
3.12±1.06)年;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研究组予以600 mg天麻素注射液(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20073272,2 ml:0.2 g)与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H52020959,5 ml)+50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点滴,1次/d,连续治疗2 w;对照组予以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0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点滴,1次/d,连续治疗2 w。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①眩晕程度分级:0级:无症状;1级:自感头晕不稳:2级:轻度眩晕,能行走,步态不稳;3级:严重眩晕,闭目卧床,伴交感神经症状。
②疗效评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交感神经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评分与
其呈正比[3]。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标准,共25项,分值介于0~100分,功能障碍与分数成正比[4]。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字2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70%(P <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DHI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DHI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研究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见表2。
3讨论
眩晕是患者对空间定向感觉的主观体会错误,自感周围物体旋转或向一方移动,部分患者伴有自身旋转,翻滚,摇摆感。
眩晕是PCI的常见症候,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足引起的后循环灌流区的功能障碍,椎基底动脉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形成局部血栓,加重动脉狭窄,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1]。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83%比对照组70%高,提示天麻素与丹参川穹嗪注射液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分析原因可能为:丹参川芎嗪具扩张小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且对已聚集血小板具解聚作用[2]。
此外,该药可扩大小动脉,以提高血管顺应性,加大脑血流量。
而天麻素是从天麻中提炼出的活性含量最高的有效单体,具有对脑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抑制炎症早期的渗出和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增强免疫等,其中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和抑制氧自由基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来实现的。
另有实验表明,天麻素可增加内皮NO分泌的增加,加强NO对内皮的舒张效应,从而改善血管痉挛。
天麻素具降低脑血管阻力、提升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等作用,从而解除因供血不足带来的眩晕、耳鸣、平衡障碍等症状[3]。
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DHI较治疗前均降低,但研究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即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36.98±4.72)分,DHI(25.10±9.84)分均低于对照组(42.36±2.58)分、(38.26±12.56)分,提示天麻素与丹参川穹嗪注射液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脑梗塞伴眩晕患者行天麻素与丹参川穹嗪注射液聯合治疗,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有效促使其神经功能尽早恢复。
参考文献:
[1]凌定来.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引起的眩晕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12(26):136-137.
[2]崔燕.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11):1475-1477.
[3]童吉力,周本炉,程太平.眩晕汤治疗眩晕症20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04):118-119.
[4]林青,李秀芳,李文军,等.天麻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6,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