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小学科学三上《12认识空气》word教案(2)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三年级
提供者
启航组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空气》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2课内容,是“空气”单元的第1课。“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及实验感觉到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玩”,“玩”中学。当然这“玩”是有任务驱动的,这样他们就不会漫无目的地“玩”。通过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去“玩”,去体验,去完成任务。最后讨论,分析并汇报。这样来提高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表达的科学素养。
存在问题:
1、课堂探究活动细节的地方准备得不够充分,考虑不周到。论点所需论据不充分,有空子可抓,时间的把握不足。
生动手实验,这时提出实验要求(幻灯片):1、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选择多种方法中的一种。3、填好实验报告。
通过小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4、总结延伸,拓展视野
空气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情,人们又是怎样利用空气的?
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教师故意作做费力的状态从讲台下搬上个大纸箱。
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大箱礼物要送给大家,打开之前同学们先猜一猜箱子里面是什么。
学生上讲台摸礼物。
生发现箱子是空的,只有空气。
认识空气-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空气 - 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什么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能辨别空气的存在和不存在;3.掌握测量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方法;4.理解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5.理解空气对声音的传播和呼吸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课本: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2.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风筝、轮胎等;3.课件:测量空气温度湿度的 PPT。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播放测量空气温度湿度的 PPT,介绍课程内容;2.小组讨论:请学生谈谈空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导入课程。
二、认识空气1.讲解空气的概念、成分、特性,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与重要性;2.指导学生观察空气的存在与否(如吸氧球的变化或空气舒缩喉的变化)。
三、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1.讲解温度和湿度的概念、意义和测量方法;2.指导学生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分别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3.学生自主探究:将温度计和湿度计分别装配在不同场地进行观测和比较,总结出导致温度和湿度改变的可能因素。
四、理解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讲解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轮胎运动时对轮胎的帮助等;2.指导学生自主制作风筝并进行试飞,学生观察和分析空气对风筝运动的影响。
五、理解空气对声音的传播和呼吸的重要性1.讲解空气对声音的传播和呼吸的重要性;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用舌头堵住鼻孔呼吸或将耳朵贴近电脑静音后按下键盘的区别等;3.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和课堂练习,讲解空气对呼吸和听觉的重要作用。
六、课堂练习1.积极发起热情,参与课堂练习;2.配合教师进行课堂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3.进行实践操作,探究空气温度、湿度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七、小结总结本课程重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对环境科学的兴趣。
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2.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表述实验结果;3.课后作业:布置检测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程度的作业。
教学延伸1.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规律;2.了解空气质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3.观察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2)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2)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认识空气一、教材分析《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
《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1 能力目标: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 知识目标: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3 情感目标: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学设计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学生都喜欢吃,我有学生都喜爱的小食品薯片导入新课,出示一个完整的薯片塑料包,这么鼓鼓的塑料包里是不是装满了薯片,除了薯片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
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我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老师用水槽、水、杯子、白纸来为大家表演这个小魔术。
我先把报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是他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
让学生猜一猜纸团是干得还是湿的?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
这时我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个小纸团,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湿,通过用手摸小纸团,学生发现他是干的。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认识空气电子教案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试用版)冀教版科学三年上册授课时间:2010年11 月12日执教教师:刘正学单元章节第五单元空气课题12认识空气课程标准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勇敢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能力目标: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科学猜想的正确性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解决策略: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游戏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导入、产生问题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
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三、总结: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生:空气占据空间。
(板书)作业设计板书设计12空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本课所需材料和资源课件及相关资料媒体使用方式及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教后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
冀教小学科学三上《12认识空气》word教案(2)
认识空气课时安排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
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一、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
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
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一、活动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
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
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
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
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活动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 2》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提出猜想,主动设计实验,验证猜测;2、能通过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3、能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并开展实验,并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共享。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实验教学准备水槽、钩码、烧杯、纸、杯子、注射器、橡皮等教学过程一、回忆知识,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将水盛在烧杯里,水就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大家想一想,空气能占据的空间吗?学生猜测并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占有空间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迁移作铺垫。
2、教师演示水占据烧杯空间的实验。
师:大家看,钩码放进盛满水的烧杯中,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说明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烧杯的空间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教师演示水占据烧杯空间的实验。
师:大家看,钩码放进盛满水的烧杯中,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说明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烧杯的空间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由此演示实验引出如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
3、对假设作预测,并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
师:(出示实验材料),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方法想证明空气占据空间,那就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试一试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小组活动示例:学生预测:将塞有纸的杯子倒扣入水底,里面的纸会湿吗?为什么?活动:观察实验。
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讨论:纸巾为什么没有湿呢?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4、活动结束,组织汇报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为写实验报告做准备。
三、板书设计:第十二课认识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
认识空气-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空气 - 冀人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2.学习空气的特性,如颜色、无味等;3.能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的物理特性。
教学准备1.空气压力实验器材:注射器、小瓶塞、长玻璃管和水。
2.白瓷盘等小物品。
3.印刷好的空气的构成和性质的表格。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老师呼吁学生来集中注意力。
2.老师问学生: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3.学生回答,老师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将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空气。
第二步:认知和探究1.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空气是什么?2.学生集思广益,一起探究空气的概念。
3.老师通过让学生做手势、借助肺部示范吸气呼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空气存在的气息和来自空气的压力。
4.老师展示空气的构成和性质的表格,让学生对空气的特性进行初步了解。
第三步:实验探究1.老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观看实验的演示。
2.老师分发材料,并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
3.学生根据老师的说明进行实验探究,完成给注射器加水、堵上孔、翻转等步骤,并观察水位的上升现象。
4.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和空气有什么关系?第四步:总结1.老师根据实验结果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实验探究方法等。
3.老师强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注意保护环境。
课后作业1.回家后,看看家里的电风扇或者电视等,如果有灰尘,就用干净的抹布擦一擦,掌握保持空气清洁卫生的方法。
2.如果家里有植物或者绿色植物,关注它们的呼吸过程,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它们呼吸更顺畅?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空气有了初步认识,探究了空气物理特性的实验方法,学生积极参与。
但是,需要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珍贵和环境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认识空气|冀教版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
难点: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及动手组装探究材料的过程。
三、实验使用到的材料用具演示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餐巾纸、酒精灯、粉笔等。
学生可能用到的探究材料:木块、铁块、石块、煤块、毛巾、吸管、空矿泉水瓶、气球等。
四、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师:出示餐巾纸。
问:把纸放入水中,大家说纸会有什么变化?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术:“不会湿的纸”。
下面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见证奇迹,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操作:将餐巾纸用镊子塞进烧杯内,紧贴在烧杯底部,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扣入水槽中,然后,把烧杯垂直地从水槽中提出来,用干方巾擦去烧杯边缘的水,然后用镊子取出烧杯内的纸,展开。
请同学们观察并表达。
师:如果老师再做一次,大家猜一猜还会是这个结果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让我们再一次见证奇迹。
操作:把杯子斜着慢慢浸入水中,取出后再次展示。
师:同样的材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同学们想一想,两次过程中什么地方不同?(第一次杯子竖直浸入水中,餐巾纸没有湿;第二次杯子斜着浸入水中,餐巾纸湿了。
)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呢?(垂直操作方式,烧杯里面会存有空气;而倾斜操作方式,烧杯里的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或者说水把烧杯里的空气拍走了)。
这就是科学探究,老师的魔术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证实了烧杯里有空气。
师:我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能找到空气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空气。
板书课题:找空气。
二、探究过程1、同学们,老师刚刚做的魔术大家都学会了吗?老师在每组实验桌上都给大家准备好了水槽、烧杯、餐巾纸,大家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科学的乐趣吧!看看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认识空气(第二课时)|冀教版
《认识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空气》以空气为研究对象,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并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
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
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
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同学们对空气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其中找空气的活动激发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本课时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会在设计试验和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设计理念: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在本课第一课时中找空气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科学知识目标:能意识到空气也占据空间。
五、教学准备:试管、漏斗、带孔胶塞、胶管、吸管、气球、带盖塑料瓶、注射器、烧杯、水、纸、抹布、自制教具等。
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出示大、小两块木块师:这两块木块有什么不同?生:大、小不同。
师:空间就是物体占地方的大小。
(二)、对比猜想1、引导感知固体、液体占据空间。
出示一杯水,一个木块,理解空间,感知固体、液体占据空间。
师:烧杯的空间被什么占据着,放入木块会发生什么现象?生:烧杯的空间被水占据着,放入木块后,水会流出来。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生:烧杯的空间被水占据着,放入木块后,木块也要占据空间,木块占据了水原来占据的烧杯的空间,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流出了烧杯。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认识空气|冀教版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思想: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
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大家想一想,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还有什么呢?学生回答。
(空气)教师:对,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空气,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它究竟长什么样呢?学生:充分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空气、研究空气吧。
(二)新课教学活动1:找空气教师:大家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学生回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
(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教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方法想证明空气的存在,那就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来试一试吧!注意实验时,要求每人都体验一次,别人体验时,你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认识空气》教案——第二课时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认识空气》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讨认识到空气的应用。
3.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猜想法、实验法、证明法课前准备塑料袋、气球、扇子、装水的烧杯、土块、粉笔、胶塞、漏斗、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将水盛在烧杯里,水就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大家想一想,空气能占据的空间吗?学生猜测并回答。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占有空间这个问题。
二、新授空气占据空间吗?1.教师演示水占据烧杯空间的实验。
教师:大家看,钩码放进盛满水的烧杯中,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说明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烧杯的空间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由此演示实验引出如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
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
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方法想证明空气占据空间,那就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试一试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冀教认识空气教案
冀教认识空气教案教案标题: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3. 引导学生探索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空气压缩机、气球、瓶子、蜡烛、水杯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和特性的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空气是什么?空气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二、探究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1. 实验展示:利用空气压缩机和气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引导他们认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三、认识空气的组成和特性1. 利用实验展示:利用蜡烛和瓶子进行实验,观察瓶子内的气体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特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探索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1. 利用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建议。
五、总结和评价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问题: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觉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认识空气|冀教版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是《认识空气》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存在和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都是具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性质。
不同的是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能体会到可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目标: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基本物理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渗透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用多种感官和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礼物箱每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盛有水的水槽、两个杯子、塑料袋、扇子、粉笔、气球、吸管。
五、教学过程:1、激趣引入同学们,今天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科学课,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满满的一大箱子礼物要送给同学们,故做费力的从讲台下抬上个礼物箱。
让多名学生到讲台上拿礼物。
说明游戏规则,每个同学拿到礼物都要把手攥紧,不能松开。
拿到了礼物,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
让老师用一个谜语告诉同学们礼物的名称。
猜迷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这个礼物我们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离我们非常近,离开它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空气”师:对,是空气。
(摸礼物的同学同时松开手,展示礼物给同学看)那同学们对空气又有哪些认识呢?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空气这位新朋友吧!(教师板书:认识空气)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抓住了小朋友们喜欢收礼物的心理入手,故弄悬虚地把空气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2名师教案冀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认识空气课时安排本课教学可分 2 课时进行。
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 和活动 2 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 的教学。
找空气一、活动目标1. 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 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1. 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
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
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 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一、活动目标1. 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 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1. 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 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
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
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
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 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
教学时不要在最新资料推荐“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活动目标1.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 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1.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
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
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
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
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
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
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
教学时不要在气体” 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
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
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
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首先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方法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
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
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
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 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
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础上,再动笔填写。
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