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民情 开发民智--新南安人谢艳招代表的履职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递民情开发民智--新南安人谢艳招代表
的履职故事
——访南安市人大代表、闽南科技学院副教授谢艳招
随着南安市人大代表联络室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的全面铺开,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有了正规化的平台,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逐渐成为一种常态。2017年10月份,南安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部署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工作,制定了《村级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规范(试行)》,探索在各乡镇、街道条件比较成熟的行政村(社区)、住宅小区、产业基地、高等院校建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进一步方便代表履职、方便群众联系代表。闽南科技学院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应运而生,于今年3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自此,在闽南科技学院任教的南安市人大代表谢艳招又多了一个新的办公地点——位于闽南科技学院正心楼三楼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
每周三上午,谢艳招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不是抑扬顿挫地给学生授课,而是埋头记录选民提出的意见要求,从一名讲述者变成了倾听者。2016年,作为南安市唯一一个外来人口选区,闽南科技学院选区有996名外地师生将选民资格放在了学院里(目前闽南科技学院全校师生有7454人),谢艳招就是由这个选区选出来的人大代表。
(一)落地生根,情系南安
——扎根康美,成为一名新南安人
清晨六点,闽南科技学院的校园里鸟语花香,清风拂面,放眼望去,薄雾从杨梅山轻轻蔓延。谢艳招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林荫道上进行晨跑,抬头看着一棵棵缀满果实的芒果树,再望向树底下一个个晨读的学生,不时与迎面走来的同事、学生和家属打着招呼,一种岁月静好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溢满心田。在这个工作了12年的地方,她奉献了最宝贵的
青春年华,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坐落在南安康美的闽南科技学院已经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南安俨然成为她的第二个故乡,他们之间已然紧密相连……
跟随谢艳招来到闽南科技学院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墙上“人大代表人民选,当好代表为人民”十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和庄严,代表们的履职图片静静地讲述着一个个履职故事。随手翻开活动室里人大代表接待选民的登记簿,60多位选民的来访诉求被详细地记录下来,有要求公路拓宽、整治环境的,也有为文化建设、企业转型和发展提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院师生和镇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落座后,谢艳招告诉我们,她早在2006年硕士毕业后就来到闽南科技学院任教。从她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那个时候的闽南科技学院只有2000多名学生,学院的基础建设还不完善,现在见到的许多教师宿舍和教学楼都未建设,橡胶足球场当时还是一片黄土,康美镇上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超市,菜市场就设在马路两边,买菜需时时注意躲避车辆,镇上没有开通去泉州或者去南安市区的公交车。她说:“刚来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说这地方太偏僻,以为我们这些研究生呆不长,可没想到,我这一呆就是12年,而且中间从
来没有萌生过离开闽南科技学院的念头。”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高校教师,于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的同时,她还致力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学生创业,埋头苦干的同时,“十佳青年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泉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接踵而至。12年过去,一家3口早已落户南安康美,谢艳招逐渐在南安落地生根,成为一名新南安人。她常说:“南安是我的第二个故乡,这个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我喜欢这里,热爱这片土地,我要用我的劳动和智慧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二)科研启航,服务社会
——技术开发,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谈到技术开发,谢艳招就像打开了记忆的匣子,思绪回到了8年前。2010年年初,当时闽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高校(成立于2001年),学院几乎很少人提到科研。
但谢艳招认为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本就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因此,她深知科学研究对一所本科高校的重要性。但当时的闽南科技学院一没有名气,二没有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三没有专门的科研实验室,四没有科研项目来源,五没有科研机构。就在这种科研资源严重匮乏、几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谢艳招率先在学院提出:成立研究所,自力更生,直接向企业要项目。“当时这个思路提出来后,学院就像炸开了锅,各种反对的声音都有。有人说许多一本院校都很难从企业拿到项目,更别提独立学院了。还有的说就算把项目拿回来,学院没有招收硕士博士就没有科研
中坚力量,项目谁来做啊。还有的说就算上述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专门的科研实验室,去哪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啊?但我总觉得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谢艳招的眼神显得愈加坚定。经充分调研,谢艳招连续撰写了三份报告提交给学院领导:《论在独立学院建设教学科研两用型实验室的可能性》、《本科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关于改革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经费管理办法的报告》。这些报告中,相继提出了以牺牲休息时间换取科研空间,本科生也可以做科研,本科毕业论文经费可优化整合成科研资源等一系列极具开创性的观点,从思想上逐个破解了当时存在的各种障碍。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谢艳招用行动诠释着当初的观点,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2010年5月,谢艳招带领团队前往南昌,与中国造币总公司旗下的南昌印钞厂签下了闽南科技学院的第一个技术开发项目,并在合同期内顺利完成技术开发任务,项目研发成果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有了良好的开端后,一个个技术开发项目接踵而来,有工业废气治理的,有卫生材料用品开发的,有研发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大部分都与生物化工有关,
2013年6月,一项特殊的技术开发任务找上门来。福建闽北地区松溪绿特米粿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范克伟先生专程拜访研究所,提出想让研究所开发一种黄粿的草木灰替代配方。研究所之前从未承担过食品配方的开发,但谢艳招没有拒绝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从范克伟先生的谈话中,谢艳
招了解到,松溪是全国贫困县,农业是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所以他毅然从海南回到老家,与父亲一起创办了松溪绿特米粿专业合作社,想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草木灰成分太复杂了,有可能蕴含不安全因素,而且用草木灰传统制作工艺生产的黄粿产品性能不够稳定,再者每年烧制草木灰得花费大量的人工成本,长此以往,扩大生产存在很大困难。”范先生讲述着企业目前的困惑。农民企业家范克伟先生身上热爱家乡的情怀让谢艳招深受感动,她决定竭尽全力扶持这家企业的发展。接下来的时间里,谢艳招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深入分析草木灰的各种化学成分,筛选风味关键物质,剔除不安全因素,一年多以后,研究所成功研发出黄粿的草木灰替代配方和全新的黄粿制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协助该企业通过湿法研制出方便黄粿系列产品,成功引导该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使用该技术后,不仅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言谈之中,范克伟先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5月,范克伟先生再次与谢艳招签订第二份技术开发合同,为企业攻克另一个技术难题:夏季黄粿的关键生产技术研究。
今年7月14日,在闽南科技学院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的推动下,闽南科技学院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粿燃爱”团队成员,前往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乡六墩村开展项目交流对接活动,助推当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行人一到松溪县,随即与松溪县农业局局长李恭发、副局长陈赞朝、六墩村支部书记潘才正、松溪县绿特米果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