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心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
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医疗设备不合格一些医疗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比如针头的包装不严密、容易损坏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2.操作不慎护理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导致针头刺伤,比如注射、采血等操作。
3.病人的突然动作一些病例患者可能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突然做出一些动作,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避免地受伤。
4.工作环境不良一些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可能不够安全,比如工作台面过于拥挤、病人和家属的干扰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
5.护理人员疲劳或焦虑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可能出现疲劳和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工作的警惕性,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强化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确保每一种医疗器械的质量达标,尽量减少因为医疗器械本身的问题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2.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技能,让其能够更加熟练地操作医疗器械,降低操作不慎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3.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人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为病人的动作导致的意外伤害。
5.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避免因为护理人员的疲劳和焦虑情绪导致的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一个常见的意外事件,这既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改善工作环境,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工作中,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或者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刺伤或割伤的情况。
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不仅对护士本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1. 工作疲劳:护士长期从事医疗工作,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容易疲劳过度。
疲劳会影响护士的工作状态,增加了疏忽操作的几率,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护士缺乏安全意识:部分护士对于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的使用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忽视,容易造成不慎刺伤。
3. 医疗废弃物管理不当:在医疗废弃物处理环节,存在医疗废弃物交接不及时、容器破损、标识不清晰等情况,容易导致护士在处理废弃物过程中发生针刺伤。
4. 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不当:医疗设施和器材的质量不合格、使用不当等情况,容易导致器材损坏或操作不当,增加了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5. 医疗操作疏忽: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时,由于匆忙或疏忽等原因,可能忽视了对医疗器材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导致伤害的发生。
二、干预方案分析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清晰的工作流程、规范的操作程序、科学的排班制度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疏忽操作的几率。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医疗单位应加强护士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管理、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减少发生针刺伤的可能性。
3.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医疗单位应及时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4. 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医疗单位应定期组织护士参加安全演练,模拟真实情况,指导护士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使用医疗设施和器材,提高护士应急处理能力。
体检中心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体检中心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关键词】采血室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目前已证实的有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1]。
据调查,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由此可见,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
我院体检中心采血室每天面对大量的采血体检者,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有HBV、HCV,甚至HIV病毒感染者,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必须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造成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1给体检人员采血时(特别是患者不配合时)不慎被刺采血室的护士每天都要面对100人次左右的需要采血的体检人员,时常会遇到一部分对采血有畏惧心理的体检者,由于过度紧张使他们在采血时肢体会出现不自主的回避动作,导致护士在操作时发生针头脱落或者被针头刺伤。
1.2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根据工作流程,采血室护士每天都要对采血室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和医疗垃圾的整理,包括对用过的采血针进行初步的处理,有些护士在这项操作过程中从不戴手套或者偶尔戴手套,难免因不慎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反映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1.3操作动作不规范、动作鲁莽我院体检中心留取血液标本的容器是真空试管,在穿刺成功后需要将采血针的另一端插入真空试管帽的正中,由于平时体检人员比较多,护士操作时必须相应地提高速度,尤其是体检者采取的血液标本比较多时,如果动作鲁莽或不专心,在换试管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针刺伤。
1.4注射疫苗后回盖注射器针帽时不慎被针头刺伤我院体检中心针对体检后发现需要进行疫苗注射的体检者统一进行疫苗注射,有的护士在注射完疫苗后有习惯性回盖针帽的动作,边交代注意事项边做此动作,一心二用,容易导致针头刺伤自己。
2防护措施2.1与体检人员做好沟通护士在发现体检人员有晕针、晕血前兆时,应尽量与体检人员做好沟通,解除其紧张情绪,如果是症状特别严重者,可让其躺在采血室的诊床上采血,避免发生采血过程中受检人员不合作甚至发生肢体抽搐导致护士针刺伤。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摘要:总结了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处理及防护措施。
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包括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特殊的工作环境。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日常操作程序。
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监督,增强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从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玻璃碎片、手术器械等造成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暴露性损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随着针头进入受伤者体内,可引起伤者感染某些疾病,如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及丙型肝炎(HC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10】。
近年来,随着人们职业防护意识的增强,针刺伤作为一种由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
1、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意外伤害,关于针刺伤的发生率,据毛秀英等【10】在2000年对1075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情况调查,针刺伤率高达80.6%,2003年英格兰国家稽查办公室等机构报道,针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13】,景莉【8】等在2008年1月-2014年12月对200名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200名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者128名,发生率为64.0%。
2、针刺伤的危害2.1 身体的危害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如皮肤、粘膜)。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过针刺伤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HIV、HBC、HCV。
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2.2 心理危害护理人员在受到针刺伤后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阴影,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
尤其是在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心里产生极度的恐慌和悲观情绪。
静脉采血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静脉采血针刺伤的应急预案1. 背景介绍静脉采血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操作,但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工伤事故。
静脉采血针刺伤可能导致感染传播和其他健康风险。
为了及时应对和处理静脉采血针刺伤事故,制定一套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2. 针刺伤的风险评估在制定应急预案之前,首先需要对静脉采血针刺伤的风险进行评估。
以下是常见针刺伤的情况和风险评估:•动脉穿刺:风险较高,可能发生大量出血和损伤周围组织。
•静脉穿刺:风险较低,可能发生轻微出血和感染传播。
•针头掉落:风险较低,可能导致他人针刺伤和感染传播。
3. 应急预案的制定3.1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静脉采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是预防针刺伤的基础。
以下是培训和教育的内容:•正确使用针具和针头的方法。
•掌握采血技术,并了解不同病人的特殊情况。
•学习正确的装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
•掌握正确的废弃物处理方法。
3.2 预防措施针刺伤的最佳方法是预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确保使用安全的针具和针头。
选择具有保护性功能的设备,如自动回缩针头或计量针头。
•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使用正确的穿刺技术,避免过度穿刺或移动采血针。
•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定期检查和维护仪器设备及针具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3.3 针刺伤事故的应急处理3.3.1 现场处理如果发生针刺伤事故,需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首先,切勿惊慌,保持冷静和稳定。
2.将伤口用流动水冲洗至少15分钟,以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
3.在用完流动水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伤口。
然后用消毒剂进行处理。
4.查明伤者的疫苗接种史和身体健康状况,并及时咨询医生。
5.尽早向相关负责人报告事故,并按照公司或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进一步处理。
3.3.2 医疗处理在完成现场处理后,需要尽快接受医疗处理。
以下是常见的医疗处理步骤:1.就诊医生进行伤口评估并判断伤害程度。
2.根据伤害程度,医生可能会进行伤口缝合、打破伤口局部血液供应或其他治疗方法。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
在工作中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近几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制定了预防针刺伤应遵守的条例,同时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最低,使护士更好地履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一、针刺伤发生原因1、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针刺伤是由于意外地针尖刺破皮肤而引起的创伤。
当人们使用注射器、分解注射器或处置废弃注射器的时候,针刺的伤害随时可以出现。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
有调查研究,护士在操作后每次都回套针帽的占40.3%,经常回套的占16.7%,其中以双手回套为主的占50.4%;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高达69.9%的护士从不戴手套,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根据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
2、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有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培训,而很大一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已没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
因此,很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和防护知识。
3、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受伤后报告率低,部分人甚至认为小伤无关紧要,无需上报。
二、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血液中心采血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
血液中心采血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
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随机抽取血液中心50名护士,对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了相关危险因素,提出了防护措施。
结果职业暴露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是针刺伤,占90%。
其他还有颈椎劳损和接触性皮炎以及工作环境污染等。
结论采血护士职业接触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应加强相关教育培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采血护士的防护能力。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引言采供血机构担负着医疗救治、科研、教学的任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及时提供充足、安全、有效的血液。
在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献血者HBsAg、抗-HCV阳性率、抗HIV的分别为6.1%、2.2%和0.03%,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Treponema pallidum(TP)等都是通过血液传播,在血液的采集和供应业务流程的所有方面,包括血液和血液样本的采集、运输、接收和送样、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传输和存储,不合格血液的处理等均存在生物危害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血液用量在按照一定比例的持续增长,临床血容量逐年增加,采供血机构医技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血液中心从事采血工作的护士中随机选择50名进行研究。
其中男1名,女49名,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1±2.3)岁。
1.2 方法血液中心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按照物理、化学、心理三类统计存在的相关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2 结果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
经统计,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占90%,见表1。
血站护士的职业防护
血站护士的职业防护血站采血护士是直接接触人群的第一线工作者。
少数艾滋、乙肝、丙肝等病毒携带者既是献血者,同时也是病毒感染源。
一旦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携带病毒的血液与破损皮肤和黏膜接触,或者是针刺损伤等意外,极有可能感染病毒,不仅危害医务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影响采血的质量。
因此正确地进行职业防护和应对,有利于保证采血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顺利工作,有利于维系血站采血质量和正常营运。
一、危害因素1.物理因素采血针头刺伤居于采血护士职业伤害的首位,有文献报道80%的血站采血护士有针尖刺伤的经历。
发生这种伤害的主要原因是采血或热合时无意碰撞发生刺伤,成分制备时血浆病毒灭活耗材穿刺连接环节发生刺伤,献血前初筛操作不当发生刺伤自己手指等。
2.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采血护士在各种操作中直接频繁接触献血者的血液,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血源性病原体对采血护士最具危险性,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皮暴露和黏膜暴露。
常见的主要为接触血液或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如留样、热合、处理献血反应等时的血液外溢,采血护士的手上、衣服上、皮肤上被血液溅污,当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时,被污染部位一旦有损伤就可能被感染。
采血车外出采血时,所带物资有限,采血物品、台面一旦被大量血液污染,不能彻底清洗消毒。
3.化学性危险因素采血护士每天接触各种清洁剂、消毒剂,这些物品均有潜在的毒副作用,长期接触这些物品导致皮炎、哮喘、癌症等的危险性也被证实。
4.社会心理危险因素采血护士以女性居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
同时常年在流动采血车上,生活缺乏规律,精神压力大而引起心理伤害。
二、防护措施1.制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职业暴露预防和控制程序,完善职业暴露的预防以及处理、登记、监控和报告工作等,建立和实施清洁和消毒控制程序。
2.增强自我防护知识与采血护士的安全意识是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
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职业暴露及生物安全方面的相关培训,强化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针头刺伤是医护人员工作中最常受到的职业伤害之一,如果被已经感染的针头刺伤则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医护人员体内。
在最近的一份统计报告中称有近8成以上的医护人员曾被针头刺伤,而医护人员职业过程中感染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有8到9成源于锐器刺伤。
强化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规范的政策制度防范已迫在眉睫。
标签:意外针刺伤;护理风险;原因分析;预防效果1针刺伤的定義及危害1.1定义针刺伤是对医护工作中应用到的针型器材刺伤的统称,针型器材均由带有锋利针头的医疗器械组成,如最常用的输液器针头、带有利刃的刀尖等等,锋利的针头刺伤皮肤后根据深度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刺伤血管则容易与血液接触。
而病毒性肝炎等均是通过血液传播的,若针头上已经感染上述类型患者的血液而又刺伤医护人员的皮肤进入血液,则可能引起感染。
1.2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为患者配液和扎针输液,从接触病人开始就离不开带有针头的输液器和注射器。
如果患者携带有肝炎病毒或者其他血液传播病毒,则通过针头感染给护理人员的几率大大提升。
从而对医源性血源性感染性疾病提起重视,并在工作中学会保护自己十分重要。
2原因2.1医院职业防护制度不健全医院职业防护制度是专门针对医院职业人群的防护举措,其中包括对护理人员的保护制度建设,由于我国各项社会制度建设起步普遍较晚,医院职业防护制度更是落后于医院的整体发展和整体建设,制度形成初期往往不受重视且不够健全。
2.2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不足是中国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护理人员十分紧缺。
对针刺伤的诱发因素统计发现,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和工作压力大占据非常大的比重。
可见护理人员人手不够,整体医疗资源短缺是造成针刺伤事故频发的一大诱发因素。
2.3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操作人员在工作态度上不认真、对针刺伤不够重视或者工作太粗心大意,导致的后果就是没有意识到针头刺伤的严重性而没有防护性举措,频频被刺伤。
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人员的危害和预防
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人员的危害和预防目前,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工作不够仔细,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自身原因引起针刺伤的问题。
本文研究并探讨导致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针刺伤的相关措施及处理办法。
标签: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教育针刺伤是指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由针头、手术刀或是其他医疗使用器械造成的意外刺伤,针刺伤会造成人体皮下组织的破裂和出血。
然而在我国护理人员的受伤情况中针刺伤发生的概率是最高的,同时,针刺伤也是我国护理人员职业损伤中最为危险的一种情况,是血液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有研究表明,HBV、HIV等疾病的传播有很大概率是通过血液传播,这也是针刺伤危害性较大的主要原因,一旦被感染细菌或是病毒的器械刺伤,就有可能患染疾病。
与此同时,国外的学者也有研究说明,针刺伤是护理人员血液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我国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还有待提高,部分护理人员对于针刺伤的危害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认识。
因此针刺伤在采血护士中的普遍性、严重性和危害性值得关注。
一、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我国部分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防护意识差。
另有部分护士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未产生抗体。
60%以上的护士采血时未戴手套,还有小部分护士发生刺伤后护理不当。
医疗垃圾人员也未受到培训,在取利器筒时被针头刺伤。
有调查显示,无防护意识者针刺伤发生率为100%;有防护意识者针刺伤发生率仅26.6%。
自我防护意识的强弱与针刺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我国临床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并没有根本解决,使得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造成护士精神过度紧张而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另外非治疗性护理工作如“打扫卫生,应付医院检查和考试”也占据了护理人员大量时间,导致护士的超负荷劳动。
这也就导致了我国许多护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忽视了针刺伤的防护,造成了自身针刺伤发生的概率提升。
另外,有研究说明,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疏忽大意或是自身的护理经验不足,这都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主要诱因。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意外情况,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感染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我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静脉穿刺等操作时,如果缺乏规范的操作方法,容易发生意外情况。
没有正确地固定患者的手臂,针头的位置选取不当等。
2. 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后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精神不集中,这时很容易出现操作错误,从而造成针刺伤。
3. 设备故障:有时护理人员使用的注射器、针头等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操作失误,从而发生针刺伤。
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下列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1. 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正确选择针头、固定患者手臂等。
护理人员应该参加相应的培训,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2.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和危害的认知,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
3. 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使用的设备,确保其正常运作。
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4. 制定严格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减少疲劳情况的发生。
5. 提供心理支持:针对有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护理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保持心理健康。
6. 使用安全设备:提供带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和针头,在使用后自动收回,避免针头暴露在外。
7. 加强现场管理:护理现场应该保持整洁,减少杂物,避免操作时产生混乱,减少操作错误。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一个常见的意外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加强培训和教育、定期检查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心理支持、使用安全设备以及加强现场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论文
浅谈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关键词】护士;危险因素;防护措施【中图分类号】r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4-02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9]。
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
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美国职业安全管理局(osaa)统计显示,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等通过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强调锐器伤害是其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0-12]因职业操作意外导致的自身感染艾滋病的病例[13]。
张惠平等[14]调查发现,护士、医生、医技人员及后勤人员中,由于护士接触锐器机会多,被刺伤的人数是最多的,其中被针头刺伤后感染hiv的机率为0.3%,hbv为6%-30%,hcv为1.8%。
林平等[15]报道,临床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中感染的途径大多是锐器伤。
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具体环节导致针刺伤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环境因素,安全产品使用的滞后,注射用具使用后处理不当等,具体环节多发生在:1.1 分离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被刺伤占14%。
将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被刺伤占17.9%,将针头丢弃在一般地方或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被刺伤占26%,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作时被刺伤占4.2%,抽取药液加药时被刺伤占13.65, 输液完毕拔针时被刺伤占16%。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针刺伤是医疗卫生领域中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职业危害事件,它不仅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的感染风险,对医疗安全和质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深入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维护医疗工作正常秩序的重要任务。
一、针刺伤的原因(一)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存在对职业防护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未能充分意识到针刺伤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规范,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注射、采血等操作时未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如手套、护目镜等,或者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时不注意安全,随意丢弃或处理不当。
(二)工作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也对针刺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工作场所布局不合理,锐器盒放置位置不便于医务人员使用,导致医务人员在丢弃锐器时容易发生意外刺伤;工作区域拥挤、繁忙,医务人员操作空间受限,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未能及时、有效地清理和转运医疗废物,也为针刺伤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三)操作技能不熟练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不熟练也是导致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新入职的医务人员或在某些特殊操作中,如进行深静脉置管、手术器械传递等,如果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他人的情况。
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也会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增加针刺伤的发生几率。
(四)医疗器具因素医疗器具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引发针刺伤。
注射器、针头的锐利度不合格,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刺伤医务人员;一次性医疗用品包装破损、过期等,也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在使用时受到意外伤害。
(五)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完善的职业防护培训制度,医务人员未能及时接受相关的培训,无法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行为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对针刺伤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针刺伤的发生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统计和分析,无法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门诊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
门诊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摘要】目的提高门诊抽血室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
方法通过对我院抽血室发生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针对护士面临的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关的防护对策。
结论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规范操作,确保护士的自我安全。
【关键词】门诊抽血室护士危害因素防护措施采血室护士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易造成职业性损伤,职业性损伤对护士危害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笔者通过分析操作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杜绝或减少抽血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1 职业危害因素1.1针刺伤是一种与注射相关的职业危害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1]。
研究表明[2],锐器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职业因素。
就针刺伤造成的血感染疾病来说,已知的有几十种病毒,较常见的有甲感、乙肝、丙肝以及艾滋病病毒等。
被刺伤时,微量的HBV病毒足以使伤者感染,而被HIV病毒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百分之零点三,被HCV感染的伤比率为百分之一点八。
[3]1.2 噪声抽血室的噪声较普通科室重,来自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声、患儿哭闹声、电话铃声、人员流动等形成的噪音,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等,还可出现恐惧、易怒、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等情绪,导致工作容易出差错。
1.3 紫外线紫外线照射消毒使用不当可引起皮炎、眼炎、皮肤过敏等。
高浓度臭氧吸入可引起气促、胸闷、肺水肿。
1.4 化学性危害抽血室常用的化学性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均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刺激黏膜引起胸闷、头痛,甚至哮喘、肺水肿,同时引起细胞突变,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4]。
洁芙柔速干手消毒液和洗手液均可引起皮肤干燥和皮肤刺激现象。
1.5 生物性危害抽血室患者流动多,散布室内空气的病原微生物(如常见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污染的气体溶胶增多,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总结词
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详细描述
在伤口清洁后,应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 理。这些消毒剂能够杀灭细菌,降低感染的风险。使用时应 注意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向上级汇报并填写报表
总结词
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填写相关报表,以便 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记录和管理。
部分医院可能存在人力资 源不足的情况,导致护士 工作压力大,疲劳过度, 容易发生针刺伤。
高强度工作
部分护士可能承担着高强 度的工作,长时间的持续 工作可能导致身体疲劳, 从而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连续工作时间过长
部分护士可能连续工作时 间过长,身体和精神状态 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针刺 伤。
患者不配合
患者精神异常
护士在操作时应保持 注意力集中,遵循安 全操作规程。
02
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操作不规范
01
02
03
操作步骤错误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流 程进行,导致针刺伤的发 生。
缺乏经验
新进护士或者实习护士由 于经验不足,可能操作不 熟练,容易发生针刺伤。
操作粗心
部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 在粗心、急躁的情绪,导 致针刺伤的发生。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士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主动采取 防护措施,不因疏忽或懒惰而放松警 惕。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严格的针刺伤防范制度
医院应制定完善的针刺伤防范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护士在执行操作时遵守规 定。
完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合理分类和收集医疗废物,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提供安全防护设施
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
医院应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如安全型针头、锐器盒等,减少护士接触锐器的机 会。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给他们的健康和职业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对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在分析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时,需要考虑医疗设备不合格、工作环境混乱、操作失误等多种因素。
而为了有效预防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等措施。
综合分析表明,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医疗设备质量,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从而更好地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护理人员工作条件和职业安全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综合分析,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者,他们负责照顾病人、协助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经常会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情况。
据统计,护理人员是医疗行业中最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群体之一,而且针刺伤不仅对护理人员本身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传播各种疾病给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疏忽大意等。
这些原因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健康安全,也给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带来了隐患。
对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过深入分析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具体情况和原因,旨在为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
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在临床工作中,采血护士无时无刻不暴露于职业有害因素之下,难免有很多的危险操作和意外暴露。
如果不严格遵守医疗常规,不注重个体防护,采血护士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危害。
因此,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标签:护士;职业暴露;安全1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1.1物理因素包括(1)针刺损伤。
主要指在采血过程中的针头刺破和针头处理过程中的刺破,采血护士是发生针尖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80%的采血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
被带HB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6%~30%(平均18%);被带HC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1.2%~10%(平均5.6%);被带HI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0%~0.9%(平均0.3%)。
虽然大部分采血护士注射了乙肝疫苗,但是HCV、HIV疫苗尚无问世。
(2)血液外溢。
采血过程中,如止血钳松夹出现血液外溢、留样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眼血液外溢等,会不同程度地污染采血护士手部皮肤黏膜,尤其是存在破损时,与带有HBV、HCV、HIV的血液接触就有感染的可能。
1.2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BV、HCV、HIV、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体。
它们不仅危害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是引起站内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采供血人员在血液及成分血制品的采集、制备、贮存、发放整个过程中,与开放性血液接触机会最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粘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相应病原体感染。
1.3化学因素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各种具潜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
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常用于室内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的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氯消毒剂等,长期吸人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部灼伤、头痛、皮肤过敏、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并有积累效应。
臭氧消毒机未散发完的臭氧味,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以上,但对人有毒,气味难忍,胸闷等。
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
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标签: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
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
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
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
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检中心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关键词】采血室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目前已证实的有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1]。
据调查,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由此可见,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
我院体检中心采血室每天面对大量的采血体检者,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有HBV、HCV,甚至HIV病毒感染者,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必须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造成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1.1给体检人员采血时(特别是患者不配合时)不慎被刺采血室的护士每天都要面对100人次左右的需要采血的体检人员,时常会遇到一部分对采血有畏惧心理的体检者,由于过度紧张使他们在采血时肢体会出现不自主的回避动作,导致护士在操作时发生针头脱落或者被针头刺伤。
1.2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根据工作流程,采血室护士每天都要对采血室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和医疗垃圾的整理,包括对用过的采血针进行初步的处理,有些护士在这项操作过程中从不戴手套或者偶尔戴手套,难免因不慎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反映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1.3操作动作不规范、动作鲁莽我院体检中心留取血液标本的容器是真空试管,在穿刺成功后需要将采血针的另一端插入真空试管帽的正中,由于平时体检人员比较多,护士操作时必须相应地提高速度,尤其是体检者采取的血液标本比较多时,如果动作鲁莽或不专心,在换试管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针刺伤。
1.4注射疫苗后回盖注射器针帽时不慎被针头刺伤我院体检中心针对体检后发现需要进行疫苗注射的体检者统一进行疫苗注射,有的护士在注射完疫苗后有习惯性回盖针帽的动作,边交代注意事项边做此动作,一心二用,容易导致针头刺伤自己。
2防护措施
2.1与体检人员做好沟通护士在发现体检人员有晕针、晕血前兆时,应尽量与体检人员做好沟通,解除其紧张情绪,如果是症状特别严重者,可让其躺在采血室的诊床上采血,避免发生采血过程中受检人员不合作甚至发生肢体抽搐导致护士针刺伤。
2.2严格规范护理操作规程从刺伤发生的原因来看,采血过程中操作者自己刺伤自己占的比例较高,针头刺伤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技术
不够熟练等有关。
因此,应规范护理操作行为,进行护理安全技能培训,比如在注射完疫苗后,不要回盖针帽,而应该直接将针头分离,丢入利器盒即可。
2.3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措施有研究表明,只需0.004 mL的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
而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3]。
这充分说明了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因此护士操作时必须佩戴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2.4加强医疗垃圾处理的管理为了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操作后应立即处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尽量减少它的裸露时间,将其放进耐刺的容器内,浸泡消毒。
操作后尽量自己处理医疗垃圾,以免他人在不了解物品种类和位置清理用物时被刺伤。
2.5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职业安全教育有的护士认为自己注射了乙肝疫苗,抗体是阳性,对HBV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认为被受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没有什么危害,在发生针刺伤后出现处理不及时、不彻底甚至不重视的现象。
100%的护士在发生锐器刺伤后都进行了处理,但其中一部分人只做了皮肤表面的消毒。
在损伤发生后,积极正确的处理措施如下:①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②冲洗后,应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③如果确定是被携带病原的血液污染的针头扎伤,必须在24 h内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
④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报告感染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进行防治[4]。
参考文献:
[1]蒋蓉,毛鸿琴.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3):276.
[2]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3]刘付敏.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9,24:12.
[4]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收稿日期: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