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世纪史学
一、中世纪的宗教背景
二、早期基督教史学
奥古斯丁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距沿海城河马以南45英里的塔加斯特城(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他父亲是个非基督教徒,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十六岁前往迦太基学习,并找了情妇,有了私生子,他信奉了摩尼教。他二十九岁时来到罗马,不久又到了意大利北方的米兰市,在那儿担任雄辩术教授。当时米兰的主教是圣·恩布路斯,奥古斯丁听了他的一些说教,对基督教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到32岁时他改信基督教,由一度是基督教的怀疑者转变为基督教热情的支持者。387年奥古斯丁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礼,随即返回家乡塔加斯特。
奥古斯丁认为,即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前者是上帝的天国,象征光明、善良,后者是由亚当的儿子该隐创造的,是黑暗、邪恶的代表。因为教会是上帝创立的,是上帝在地上之城的代表,它在两城之间就会发生不间断地斗争,直到地上之城被彻
认为罗马受到外族入侵是因为罗马自建国以来的种种邪恶,而非基督教的过错。相反基督教实际上缓和了入侵者的残暴性格,这些都很好的证明了基督教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奥古斯丁要求人们不要嘲笑人类的事物,也不要因为人类的苦难而哭泣,而要去理解它。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帝之城》便是奥古斯丁对罗马危机进行理解的结果
奥古斯丁从哪些方面为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首先,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
其次,开创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观。
再次,历史的目的论与宿命论
三、欧洲各国史学
法国史学
一、格雷戈里(Gregory of Tours,538~594年) 格雷戈里出身于克莱蒙·费朗的一个高卢·罗
马贵族名门,父母两系都是罗马元老的后裔,并在基督教会里占据着重要的教职。都尔城的历届主教中,只有5位主教的出身与这个家族没有关系。格雷戈里生活在墨洛温王朝的战乱时期。他曾以主教的身份,竭力宣扬“基督的仁慈”以抬高基督教会的地位;
同时他还勤于著述,用以诠释“上帝万能”和
《法兰克人史》的内容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的,第,最后1卷终于公元591年,事愈近则记述愈详。至于为什么要从“创世纪”开始写起,他也有过明确的交代:“为了更好地计算年代,我认为在第1卷里最好先从世界的创立讲起“。换而言之,他在著作中之所以要对人类历史过程的整个过去进行回忆,是为了要确定法兰克人的历史在
进而再证明法兰克人现在的历史仍然还处于这个
格雷戈里从时间的起源之处开始叙述历史,
目的性。
<法兰克人史》是格雷戈里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建国过程和正统基督教在法兰克人中间的传播状
况,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法兰克王国早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典章制度、行政事务、商业贸易、民俗风情、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人和法兰克王国早期历史的记载极少格雷戈里的记载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另外,也由于他的著述涉
。] 二、艾因哈德(770~840)他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是查理曼帝国时期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共有5部著作传世,但使他名垂史册的则是那本《查理大帝传》。艾因哈德出生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美因河下游的莫因格维,自幼家境殷实、生活富足。9岁那年被送到傅尔达修道院(Fulda)学习,系统地接受了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即所谓的“古代七艺”)等方面的训练。由于学习成绩优秀,20岁时由傅尔达修道院院长鲍古尔富斯推荐到查理曼的皇宫中供职。成了查理曼的重臣和密友,得以参与各项政事。查理曼去世以后,艾因哈德继续留在宫中辅佐“虔诚者”路易。830年,由于他不愿意卷入路易的3个儿子之间的混战,毅然离开了宫廷,来到他自己创建的塞利根施塔特修道院隐居,潜心著述,直至840年3月14日去世。艾因哈德退出政界以后,静心地回顾了自己侍奉二主的经历之后,为了追念查理曼的功绩、同时也为了报答查理曼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写作了本书。
编年史与年代史
加洛林帝国瓦解以后,法国的历史著述主要是以编年史和年代记为主。它们往往是由
各寺院的神职人员撰写的。编年史与年代记是有区别的,历史学家士达布斯是这样区
分的:“编年史和年代记之间的区别并不像人们有时所说的那样,前者是世界史,后者
是国别史或专门史,而是前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连续性,后者则只是一些不连贯的事
要件的简短记载。年代记好比是矿砂,编年史则是炼纯了金属,历史学家就是要以辛
勤的劳动把这种金属精雕细琢,使之成为完美宝器的人。”按照他的说法,编年史与
年代记的的作者都不是历史学家。其实编年史家所保持的内容的连续性也是成问题
的,因为编年史总是试图叙述一个事件,但是最终为了保持年代的顺序而被打断,年
代记则没有任何完整表述一个故事的尝试。
虽然编年史与年代记为后代史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但是在史学思想上的价值却极为有限
英国史学
修士比德比德(672—735年)是中世纪早期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神学家及科学家,
关于公元731年前的历史上大事,几乎完全采自《英吉利教会史》。作者因《英吉利教会史》
圣·安瑟伦(约1033-1109)中世纪英国的史学同法国的一样,都是比较单调,是大批缺乏整理的年代记和缺乏思想的编年史,它们的价值只有到近代才能找到。到了中世纪后期,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圣·安瑟伦却在神学观方面有所成就,他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的历史情况加以发展,他认为人类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在基督教以进步的信仰为基础的行进过程中;
德国史学
中世纪前期的史学
中世纪后期史学鄂图
鄂图(亦译“奥托”,Otto of Freising,1114~1158年)是中世纪德意志最著名的历史学家。
出身于霍亨斯陶芬家族,父亲是奥地利侯爵立奥波德3世,母亲是亨利4世的女儿阿格
尼丝,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创始人康拉德3世是他同父异母的长兄,皇帝“红胡子”腓德烈1世是他的侄子。鄂图在兄弟中排行第5,在盛行长子继承制的德意志,他注定要去做神职人员。
写作背景1146年,鄂图跟随康拉德3世率领的“圣殿骑士团”参加了第2次十字军东征,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圣地耶路撒冷。后来,萨拉丁的军队打败了骑士团、占领了耶路撒冷,第2次十字军东征归于失败。这一事件深深地刺激了鄂图的宗教感情,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部德意志中世纪历史上最重要的编年史著作。此书共有8卷,以“创世纪”为开端,一直写到1146年。
写作目的鄂图的这部《双城史》不仅在写作模式和写作风格上继承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史观和写作意图上也是跟圣·奥古斯丁一脉相承的。他在序言中写道:"在上帝的恩准下,我编写一部历史,或许能够把'人间城市'巴比伦公民的苦难展现出来,或许也能够把耶路撒冷公民翘首盼望的基督的王国的光荣作一介绍,甚至就在人间他们也即将预先品尝其美味"。由此可见,鄂图也是满怀着宗教的虔诚、作为自己的一种宗教实践进行写作的。史学观点鄂图用一种世界史的眼光、把一切已知的历史事件都相互联系地安排在以上帝的名义编织出来的人类历史图表之中,自信能为每一个历史事件在上帝给定的时间表中找到它的合适位置。他的基督教史学体现在,他相信世界正在走向末日,尘世的历史即将结束。意大利史学
城市史学与何背景有关,特点会有哪些
马可波罗
拜占庭史学
宗教、政治背景与史学东正教与政治
普罗科匹厄斯(约500~565年)普罗科匹乌斯出身于巴勒斯坦恺撒里亚城的贵族之家,早年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研习过法律,尤其酷爱古代史家的历史著作。公元527年,他来到君士坦丁堡,被帝国大将军贝利萨里乌斯(Belisarius)聘为法律顾问和秘书,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在此后的15年中,他跟随贝利萨里乌斯将军的远征军转战于北非、西西里、意大利半岛等战场,后来又随军与波斯帝国争衡。查士丁尼时代所进行的一系列重要战争,他几乎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公元542年以后,他得到了查士丁尼皇帝和提奥多拉皇后的信任,成为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的、执掌机要的朝廷重臣,直到562年退隐。
他立意模仿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用希腊文进行写作。他与修昔底德相似,在著作中记载的都是当代史事,即主要是查士丁尼时代的战事和政事,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他也与希罗多德相似,强调历史的教育垂训作用,主张写历史要以道德人心为念、意存劝戒,认为历史上的因果报应是历历不爽的;同时他也带有希罗多德的某些缺点,有时失于轻信、疏于考证。
他给后人留下了2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⑴《当代史》()
此书共有8卷,主要记载了查士丁尼进行武力扩张、先后用兵北非和意大利、消灭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以及与波斯帝国争斗的经过。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文笔生动、善序事理,把一些征战的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