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院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心理导航

PRACTICE

走出“院子”

□王启梅樊春燕

春季开学时,小里从一个偏远的县城转到了我们班。他高高壮壮的,皮肤黝黑,抿着厚厚的嘴唇,眼睛总是低垂着,不敢正视人。妈妈不好意思地解释:“孩子胆小内向,麻烦老师多多照顾。”没料到,在和妈妈说完再见,准备进班的那一刻,他突然冲出去,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号啕大哭起来,不顾一切地央求妈妈带他回家。妈妈无奈地和我交流了一下眼神,含着泪丢下他,离开了校园。在我和其他教师的耐心安抚下,小里才渐渐平静下来,不安地进了教室。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带着疑问,和小里的妈妈进行了一次长谈。原来,小里爸爸做生意,妈妈是医务工作者,工作都非常忙,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交给了奶奶。奶奶对孙子宠爱有加,从出生到上学前,小里的生活半径仅仅限于门前的院子,陪伴他最多的是奶奶。奶奶很少带他出去跟小朋友玩耍,也从不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担心他受欺负。奶奶没有教过小里做任何事情,吃饭、穿衣、刷牙洗脸、整理玩具等都是奶奶包办。所有事情奶奶都依着他,四五岁的时候,他不愿意去卫生间,可以在家里随处大小便。想要的东西,必须无条件满足,否则就纠缠好几天。上一年级时,由于奶奶的疏忽,小里差点走失,从这以后,奶奶对他的呵护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隔代教养的不良影响在小里身上越来越明显。妈妈发现了小里与同龄孩子的差异,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但都收效甚微。眼看要上四年级了,妈妈不得不辞去工作,带小里远离家乡。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小里总是在妈妈的“威逼利诱”下,极不情愿地走进教室。他不开口,不写字,不参加任何活动,不和人交流,也很少笑。课余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待在角落里,胆怯地、面无表情地望着同学们嬉戏。我也想尽办法鼓励

他,帮助他,但都无济于事。难道他就要如此度过童年,步入少年吗?

为了帮助这个特殊的孩子,我走访了陪伴小里长大的奶奶,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再阅读了关于隔代教养的文章,思考隔代教养给小里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快,问题的根源找到了:狭小的院子,单一落后的教养方式,祖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成长和发展,使孩子性格孤僻、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独立生活能力欠缺,好奇心、创新精神被扼杀。所以,我认为第一要务是把他从“奶奶和院子”的生活圈里解放出来,给他寻找一个温暖、安全、充满活力的生活圈。

我找来班上几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学生,组成了一支爱心小队,专门陪小里玩游戏、唱歌、讲故事、猜谜语,带着他一起锻炼,帮他解决学习问题。渐渐地,小里爱笑了,敢说话了,也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不再惧怕和抵触上学了。

在征得小里同意后,我授予他“桌椅排长”的“官衔”,任务是督促同学们离开座位时给桌椅排好队。起初,小里几乎天天忘记工作,在班长的再三提醒下,小里只好亲自摆桌椅。尽管这样,我也很欣慰,至少他能在别人的督促下完成自己的工作。晨会上,我表扬了小里,号召同学们支持、配合他。渐渐地,小里不再需要班长提醒就能出色完成工作。一个学期坚持下来,自信大方、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的小里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奶奶的院子里成长的小里,真的长大了!在小苗扎根发芽、孕育开花的过程中,或许还会遇到这样狭小的“院子”,但教育者的关爱和引导能帮助孩子走出“院子”,走向广阔的未来。

(作者单位:王启梅,湖北省十堰市五堰小学;樊春燕,湖北省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4

P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