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实施管理制度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实施管理制度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实施管理制度一、背景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

为了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实施,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实施管理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管理原则1. 安全原则: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必须保证患者的安全,遵循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

2. 效果原则: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应当具有一定的疗效,并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3. 规范原则: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必须符合中医学理论和规范要求,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管理要求1. 专业人员要求: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必须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医生或中医技师进行。

2. 设备设施要求: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必须在具备相应设备和设施的环境下进行,确保技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防护要求: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4. 文书档案要求: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过程必须做好相关的文书记录和档案管理,便于追溯和评估。

五、管理流程1. 临床前准备:确定治疗目标、评估患者适宜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技术操作:根据治疗方案进行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包括针灸、中药治疗等。

3. 监测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4. 文书记录: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治疗方案、操作过程等。

5. 档案管理:建立患者的中医医疗技术档案,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六、监督与评估1. 内部监督: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中医医疗技术管理部门,进行内部监督和评估。

2. 外部监督:相关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中医医疗技术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规范实施。

3. 客观评价: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七、责任与处罚1. 责任追究:医务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进行中医医疗技术的实施,如有违规行为将追究相应责任。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1.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辨证施治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 中医诊断要精准:医生应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 解读病因要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病因的各个方面,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辨证施治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灵活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诊治更加有效。

- 注意副作用和风险:医生应了解中药和治疗手法的副作用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用药和施治。

2. 中医药安全使用规范中医药安全使用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 严格遵守药物使用原则:医生应按照中药使用规范,准确选择中药和剂量,并遵循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

- 鼓励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使用中药和西药,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加强药物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健康风险防控:医生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保持警惕,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3. 中医诊疗信息管理规范中医诊疗信息管理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 记录准确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史、体征、辩证信息等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确保诊疗过程的可追溯性。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3篇)

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3篇)

一、概述中医诊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保障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规范及操作规程。

二、中医诊疗规范1. 诊疗原则(1)辨证论治:中医诊疗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整体观念:中医诊疗应重视人体整体,注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诊疗程序(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神色、舌象、脉象等,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尿液、影像学等。

(4)诊断:综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中医诊断。

(5)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6)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诊疗操作规程1. 中药(1)选方用药: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2)药材质量:确保药材质量,选用道地药材。

(3)煎煮方法:按照中药煎煮规范,正确煎煮中药。

(4)服药方法: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中药。

(1)穴位定位:准确确定穴位,避免损伤重要器官。

(2)针刺手法: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用合适的针刺手法。

(3)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留针时间。

(4)拔针方法:正确拔针,避免出血。

3. 推拿(1)手法: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2)力度:掌握合适的力度,避免损伤。

(3)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推拿时间。

4. 拔罐(1)火罐选择:选用合适的火罐,确保火罐质量。

(2)拔罐部位: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拔罐部位。

(3)拔罐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拔罐时间。

四、中医诊疗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中医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

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为了规范中医特色治疗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医疗设施、操作行为、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一套完整的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一、中医特色治疗设施规范1.设立中医特色治疗区域,应具备充足空间和通风条件,保证患者与治疗人员的舒适度。

2.中医特色治疗设施应具备必要的设备和器械,如针灸床、制药设备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3.设置充足的消防设备和应急设备,以应对突发情况,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行为规范1.医务人员应按照中医特色治疗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并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

2.医务人员在进行特色治疗操作前,应检查所用器械的完好性和清洁度,并穿戴好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具。

3.医务人员在进行针灸等操作时,应遵守消毒规范,使用消毒器具,确保治疗过程的无菌和无害。

4.医务人员在进行中药煎煮操作时,应掌握好火候和配比,保障中药煎煮的效果和安全。

三、中医特色治疗人员管理规范1.要求中医特色治疗医师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执业证书,按期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2.中医特色治疗人员应具备合理的劳动安排,避免长时间的工作导致疲劳和失误。

3.建立患者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估,确保患者的治疗过程可以被追溯和分析。

4.中医特色治疗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四、中医特色治疗操作监管机制1.建立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评估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设立中医特色治疗操作纠纷处理机构,接受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投诉,及时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保障患者权益。

3.加强对中医特色治疗操作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定期进行巡视和监管,发现不合规的行为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o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

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T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附:1.治疗便秘灌肠方生大黄12g芒硝9g枳实12g厚朴24g2.醒脑开窍灌肠方天麻15g法半夏9g石菖蒲15g胆南星12g竹茹15g黄连9g生大黄9g枳实12g厚朴18g远志15g瓜篓15g水牛角15g3.安脑通脉饮天麻15g天竺黄15g茯苓15g石菖蒲15g姜半夏12g益母草15g三七12g厚朴12g胆南星12g酒大黄9g甘草6g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风痰上扰,痰瘀阻络二、耳穴压豆法【目的】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与管理制度一、引言二、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方案1.确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目标,明确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2.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个体化。

3.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辩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治疗操作规范:中医特色治疗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符合以下规范:(1)治疗环境卫生:确保治疗环境的卫生和整洁,预防交叉感染。

(2)治疗器械消毒:对于治疗所使用的针灸针、推拿器械等物品进行适当的消毒,确保无菌。

(3)穴位定位:对于针刺治疗,应该准确地定位穴位,避免对错误穴位进行治疗。

(4)针刺技术:针刺技术应该准确、熟练、安全,刺入角度和深度要恰当。

(5)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应该用力适度,动作协调,避免过度使用力量造成伤害。

(6)煎药技术:煎药技术应该掌握好火候和时间,避免因火候不到位或时间过长造成药物破坏。

5.治疗效果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确定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中医特色治疗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规范:医院或者诊所应制定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向临床医生、护士等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规范的执行。

2.治疗记录与信息管理:对每一位接受中医特色治疗的患者建立病历和治疗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治疗的操作过程、用量和疗效等信息。

3.医师资质要求:中医特色治疗的操作人员应当具有相应资质,并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4.患者知情同意:在进行中医特色治疗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内容、可能的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5.质量把关与质控:定期对中医特色治疗进行质量把关,开展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估,保证治疗的质量和安全。

6.不良反应与事件的处理与报告:对于中医特色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情况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的权益。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医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改善和恢复人体功能、减轻和消除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安全、有效性以及操作规范,以下是一些操作规范的介绍。

一、患者评估和康复目标确定在进行中医特色康复技术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病情分析、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等。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的康复目标,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二、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可以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气功、食疗等多种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制定治疗方案。

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1.针灸技术: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掌握好针具消毒的方法,避免感染。

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应准确无误,避免误伤。

针灸过程中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和环境,避免患者的紧张和不适。

2.推拿技术:在进行推拿治疗时,注意手法的柔和和力度的适当。

通过按揉、拨动、捏摩等手法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同时要避免过度用力和操作不当,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3.中药疗法: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准确配伍用药,并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剂量和用药方案。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和监测用药效果。

4.气功技术:在进行气功训练时,要注意正确的体位和呼吸方法。

指导患者进行各种气功锻炼和调整,以调和气机、增强体质和促进康复。

5.食疗:在进行食疗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需求,合理安排膳食营养。

宜忌食物的选择要准确无误,做到慎食慎用。

四、康复效果评估和调整在进行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康复效果,以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体征改善、功能恢复等指标,评估康复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五、记录和总结对每一次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和效果都要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操作过程、康复效果等内容。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熏药治疗[简介]中药熏药治疗是将药物煎汤,经过中药熏蒸治疗仪煎煮产生蒸汽,作用于局部皮肤或者患处,药物的有效成份通过皮肤的细胞、汗腺、毛囊、粘膜吸收和渗透进入人体。

结合经络的沟通作用、脏腑的调节作用以及局部的温热刺激作用,达到温通血脉、松弛痉挛、调温和血、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等作用。

[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制性脊柱炎。

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禁忌症]重症高血压、重症贫血、高热、结核病、皮肤破溃、严重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代偿功能障碍、孕妇等禁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治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治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将中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药箱煎煮,调节喷药口距离。

以患者感觉温热,不烫伤皮肤为度。

4.每次20分钟,每天1次, 10次一个疗程。

5.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若感到不适,应即将住手,协助患者卧床歇息。

6.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殊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2.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应在患处盖上毛巾,防止受凉感冒。

3.熏蒸结束后应适当歇息及饮水,待恢复后再离开治疗室。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技术名称]刮痧[简介]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浮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适应症]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中医冶疗工作制度

中医冶疗工作制度

中医治疗工作制度一、总则中医治疗工作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中医治疗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而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的中医治疗工作。

二、中医治疗原则1. 中医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整体调治、因人制宜、因病施治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2. 中医治疗应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3. 中医治疗应注重病因治疗、病证结合、内外治结合、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医治疗流程1. 接诊: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耐心解答问题,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力求正确诊断。

2. 诊断:根据中医辨证方法,分析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确定诊断。

3. 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4. 观察疗效: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中医治疗操作规范1. 中医治疗操作应严格按照中医药典、诊疗规范和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进行。

2. 中医治疗操作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

3. 中医治疗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4. 中医治疗操作后,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五、中医治疗质量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中医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中医治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中医治疗质量评估,提高中医治疗水平。

3. 医疗机构应加强中医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六、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2.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中医治疗安全与风险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一、诊疗方案中医理疗科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具体的诊疗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 随诊观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病情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 理疗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常见的理疗方法包括推拿、拔罐、刮痧等。

3. 理疗操作:根据理疗方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操作时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4. 疗程安排:制定治疗的时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确定治疗的次数和间隔。

二、操作规定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定是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进行,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健康。

操作规定包括以下内容: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并遵守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程,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步骤。

2. 卫生消毒要求: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卫生惯,操作前后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 操作技巧要求: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理疗技巧和操作经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患者告知和征得同意:在进行任何理疗操作前,应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内容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5. 异常情况处理:操作人员应具备处理常见异常情况的能力,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是中医理疗科的基本工作指南,旨在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规定,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1. 前言为了规范中医妇科病症的诊疗流程,提高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

2. 诊疗流程2.1 初诊1.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等,了解患者整体状况。

2. 望诊: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貌、肤色、舌象等,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邪性质。

3.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4. 切诊:通过脉诊、腹诊等手法,了解患者的脉象、腹力等变化。

2.2 复诊1. 根据初诊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2. 实施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3. 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估1. 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等进行疗效评估。

2. 疗效评估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等几个等级。

3. 操作规定3.1 中医诊断1. 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不得擅自更改病证名称。

2. 诊断依据必须明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

3.2 中医治疗1. 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剂量、治疗时间、治疗频次等,避免过度治疗。

3.3 中医处方1. 处方必须遵循中医理论,符合药物配伍原则。

2. 处方药物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不得滥用贵重药材。

3.4 中医诊疗设备1. 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医诊疗设备。

2.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5 医疗文书1. 必须认真记录患者的病历、处方、诊疗过程等,保存完整。

2. 病历记录应遵循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不得伪造、篡改。

4. 结语本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旨在指导中医妇科病症的诊疗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服务。

所有中医妇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定,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健康服务。

皮肤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皮肤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皮肤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前言在传统中药和针灸的基础上,皮肤科中医特色技术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为真正发挥皮肤科中医特色技术的疗效,特制定本规范。

一、医师资质中医皮肤科医生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医学资质证书,并通过国家或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专业资质认证,相关中医诊所必须取得相关执业证照。

二、术前准备1. 中医皮肤科医生在接诊前应当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并详细咨询患者病情、既往病史、过敏史、药物记录和其他有关情况等。

2. 中医皮肤科医生应当在操作前对设备进行检查,并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3. 中医皮肤科医生应当准备好相关药物和医疗器械。

药物应当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三、技术操作规范1. 在进行皮肤针刺、拔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技术操作时,医生应当穿戴清洁、符合卫生要求的外科手术服、帽、口罩、手套等,以保持环境的卫生。

2. 在进行针刺时,要求严格选取穴位,注意穴位与神经、血管、脏器的位置关系,防止损伤重要组织。

3. 在进行拔罐时,医生应当确保罐的吸力适中,防止过度吸附造成皮损。

拔罐的时间应当控制在10分钟内。

4. 在进行刮痧时,刮痧板要求清洁、平整,以免刮出伤口或刮痕。

5. 在进行艾灸时,医生应当首先告知患者疗程和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灼伤患者皮肤。

四、术后处理1. 医生应当指导患者术后注意事项,避免汗水或直接接触水等。

2. 中医皮肤科医生应当及时消毒设备和操作区域,切实保持环境卫生。

如发现皮肤损害,应当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五、技术风险及其处理1. 中医皮肤科医生应当认真阅读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手册。

如对特殊人群或疾病的操作存在疑问,应当请教上级医生和专家。

2. 医生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当及时处理或立即报告上级。

结论通过本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旨在规范中医皮肤科医生的技术操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保证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操作是保证诊疗质量的关键;二是为了提高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标准化水平,规范操作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三是为了维护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公众中的信誉和声誉,规范操作是提高行业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操作能够提高诊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操作中的失误和意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二是规范操作能够提高技术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为技术的研究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三是规范操作能够提高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标准化水平,增强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四是规范操作能够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提升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公众中的声誉和认可度。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中医科规章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中医临床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

中医科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规范中医临床操作、提高中医诊疗质量,确保患者的权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中医科规章制度的诊疗规范。

一、诊疗流程规范:1.患者接诊:包括患者信息登记,初步询问病情,轻诊,办理住院手续等。

2.诊察: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四诊。

3.辅助检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脉诊、舌诊、检验检查等。

4.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中医诊断,并分析病情。

5.治疗建议:根据诊断结果,提出治疗方案和建议,包括中药处方、针灸处方、食疗方案等。

6.治疗操作:按照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如中药煎煮、针灸操作、推拿按摩等。

7.随访管理:随着治疗的进行,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8.病案管理:对患者的相关信息和治疗记录进行规范的整理和管理。

二、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检查工具和设备,如针灸针、药品、灸具等。

2.操作环境:保持临床操作环境的清洁、整齐和安全。

3.操作流程:按照规定的临床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例如中药的煎煮操作、针灸的穴位选择和针刺操作、推拿按摩的手法等。

4.操作方式: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操作方式,如针灸的针刺深浅调整、推拿按摩的力度和频率调整等。

5.操作技术: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中医临床操作技术,确保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三、安全规范:1.使用安全: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药品和器械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确保安全无误。

2.保密规定: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隐私和病情保密,绝对不得泄露患者的相关信息。

3.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预防措施,进行感染防控和职业保护。

4.医疗风险评估:对于一些较高风险的治疗方案和操作,应提前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患者的安全。

5.危急情况处理: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急救处理措施,迅速进行抢救。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旳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及临床途径,结合我县我院旳实际状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旳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老式针刺措施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旳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措施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防止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有关诊断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状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一、前言中医治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优势,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证中医特色治疗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规范化的操作和管理制度。

二、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1. 诊断规范中医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正确诊断疾病,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望、闻、问、切四诊。

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病因、病位、病理、病机和辨证施治。

2. 配方规范中药的种类繁多,需要根据诊断结果科学、合理地选用中药配方。

并且测量药材的质量和加工工艺要达到国家标准,并在配制中药剂量时要求准确、标准化。

3. 操作规范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刮痧等。

需要达到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和操作方式执行。

4. 安全规范中医治疗中需注意安全问题,保证操作安全有效。

操作时需要注意环境卫生、药品质量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并随时关注患者的反应和变化。

5. 记录规范中医治疗后需要做好记录工作,包括诊断记录、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和患者反应等。

记录要真实、详细、可靠,便于后续处理和研究。

三、中医特色治疗管理制度1. 相关法律法规中医特色治疗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医药法》、《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等。

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应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中医治疗符合国家法规。

2. 师资队伍建设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需要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有良好的中医学科基础和执业资格。

在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要严格把关,保证医疗技能和服务质量。

3. 药品管理中药材和中药制剂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有专门负责采购、检验和储存的人员。

并且配药时要求准确、标准化,避免药品误配、混淆等情况。

4. 质量管理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监管、质量评价、不良反应处理等。

并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方便检查和考核。

5. 监督检查医院和中医理疗中心要接受行业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中医特色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介绍
中医特色穴位埋线是一种通过穴位注射细小量的具有抗菌力的弱酸性物质,以减轻患者疼痛、健康管理、皮肤塑形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以减少病痛,显着改善肌肉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二、穴位埋线的原理
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手段,运用通过细针注射,把特殊的低浓度弱酸性溶液放入穴位中,来达到改善健康、减轻疼痛和调节身体的目的。

埋线治疗是基于中医理论,使用穴位进行精确的治疗,并且相对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埋线治疗中,穴位埋线把穴位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进行了提升。

埋线技术有效的运用了中医中药疗法,将穴位治疗补充完善,达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特别适合腰背痛、痛风、膝关节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及神经痛等长期反复性疼痛病症。

1、将患者安置在桌上,调整患者的姿势,检查是否有异样。

2、清洗穴位,用70%的酒精棉球擦抹穴位,然后消毒穴位。

3、把穴位针放入穴位,注意一定要用确切的技术,穴位针要垂直于皮肤,针尖要稍浅,不要深入骨髓,深度一般为1-2厘米。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一、引言中医特色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特点是通过操纵、按摩、拔罐、刮痧等手段,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中医实践中,中医特色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手段。

然而,中医特色技术的操作规范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操作方法不正确、操作手法不熟练而引起意外事故和偏颇。

因此,制定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特色技术的操作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规范做出的规定。

制定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可以帮助操作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故和偏颇。

此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够保证操作的科学合理性,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也能够加强相关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提高中医特色技术的普及度和质量。

三、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原则1.安全原则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必须以安全为第一原则,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要注意对操作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患者的病情、症状、以及相关身体情况等做出准确评估,以便操作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手法。

2.科学原则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必须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确保操作的科学合理性。

3.规范化原则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必须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为基础,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操作,保证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四、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的主要内容1.操作前准备操作前,必须对操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估,包括对患者的病情、症状、以及相关身体情况等进行详细把握。

同时,还需要对治疗工具和设备进行检查和消毒,确保在操作过程中的设备、工具和环境都是符合操作要求的。

2.操作过程(1) 操作方法的选择针对不同疾病或症状,中医特色技术实现治疗的方法是多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康复训练2.附骨疽(慢性骨髓炎)外治法:外用膏药、外用洗药。

3.骨蚀(股骨头坏死):外展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术治疗4.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针灸、雷火灸、电针、穴位注射。

针刀治疗:分析病情,寻找高应力点、神经卡压点及引起功能障碍畸形的原因,选择不同治疗点,进行松解与解锁。

七、针灸科:1.面瘫(面神经炎):针灸治疗:采用循经及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包括体针、电针、灸法、拔罐。

2.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刺激、温针灸、平衡针疗法、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腹针疗法、热敏灸疗法。

八、内分泌科:1.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药外用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磁疗、激光穴位照射。

2.消渴病痹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熏洗(蒸)法:适用于各种证型,对阳虚寒凝证尤为适用。

针灸疗法:体针、耳针、电针、推拿疗法。

3.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针灸治疗耳穴敷贴治疗九、肾病科:1.糖尿病肾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针灸、推拿、红光照射、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药浴疗法。

十、外科:1.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药熏洗疗法敷贴疗法膏药外敷针灸疗法功能康复锻炼2. 脱疽病(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中药熏洗疗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敷贴疗法膏药外敷针灸治疗功能康复锻炼3.蝮蛇咬伤:外治法: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隔蒜灸;使用具有解毒排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酊剂或粉剂水调涂敷患处。

中药熏洗疗法4.臁疮(下肢溃疡):外治法其他疗法:湿敷疗法、熏洗疗法、缠缚疗法、艾灸、穴位注射。

5.乳痈(急性乳腺炎):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热敷疗法。

针灸治疗火针疗法十一、风湿科:1.强直性脊柱炎:针灸治疗:体针、雷火灸、夹脊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关节功能锻炼及康复2.骨痹(骨关节病):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外治法: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选择中药外敷、外敷贴膏药、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洗、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针灸治疗:可行穴位注射、铍针疗法、火针疗法、电磁治疗仪。

手法按摩治疗康复训练3.痛风: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熏药或熏洗。

针灸治疗:体针、三菱针刺络放血、火针、雷火灸、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法。

4.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疗法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浴、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手法按摩治疗5.燥痹(干燥综合征):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辩证取穴,选择针灸治疗或放血疗法。

外治法:眼部熏洗、漱口方。

膏方:根据病情需要可配膏滋方服用。

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辩证取穴,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穴位注射。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治、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敷贴。

十二、皮肤科:1.寻常性银屑病:外治法:中药湿敷、中药浸浴、中药软膏。

针灸疗法:体针、拔罐。

2.粉刺(寻常性痤疮):外治法:中药面膜、中药外洗、中药外搽、中药熏蒸、剔痤清疮、中药离子导入。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刺络拔罐、火针。

3.蛇串疮(带状疱疹):外治法:清创、中药湿敷、中药散剂、中药油膏或软膏。

针灸治疗:刺络拔罐、循经取穴、火针疗法、热敏灸、穴位注射、钩活术、蜂针。

4.湿疮(湿疹):外治法:中药湿敷、中药外洗、中药熏蒸、浸浴;中药软膏外敷。

针灸疗法:普通针刺、火针、灸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

十三、肿瘤科:1.肺癌: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疗法。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灸治疗: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

十四、眼科:1.白涩症(干眼病):针灸治疗:体针、头针、耳针、眼针、耳穴敷贴、雷火灸。

其他疗法:中药雾化、中药熏洗。

2.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针灸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离子导入、耳穴埋豆。

3.青盲(视神经萎缩):针灸治疗其他疗法:艾灸、熏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

十五、肝病科:1.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针刺疗法、耳针、耳穴埋豆、经穴磁导疗法、穴位注射。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药穴位敷贴、穴位注射。

3.急性病毒性肝炎:中药保留灌肠针灸治疗:采用针灸疗法和耳穴压豆疗法。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十六、传染科:1.时行感冒:根据病情需要辩证使用针灸、推拿、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2.手足口病:外治法: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

十七、肛肠科: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针刺疗法、理疗中药熏洗疗法2.肛裂:外治法:中药栓剂纳肛;中药膏剂外用;中药熏洗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术后并发症。

3.痔(混合痔):中药坐浴熏洗:辩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中药塞药法4.肛瘘:外治法:中药熏洗或中药外敷。

十八、脾胃科:1.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灸治疗:包括常规针灸疗法、热敏灸疗法。

推拿治疗外治法:辩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疗法。

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外治法:中药灌肠疗法、直肠栓剂疗法、中药外敷治疗。

其他疗法:常规针灸治疗;耳针;中医穴位埋线;隔物灸治疗;结肠透析仪中药灌肠疗法。

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针刺疗法、注入式埋线疗法、烫熨疗法、循经重灸、穴位贴敷疗法、药穴指针疗法。

4.胃疡(消化性溃疡):针灸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热敏灸疗法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根据病情可选择针灸、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提肛运动疗法。

6.胃脘痛(慢性胃炎):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等治疗方法。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中药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

7.臌胀病(肝硬化腹水):外治法:中药脐敷疗法、结肠透析疗法、艾灸治疗。

十九、儿科: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药熏蒸疗法2.肺炎咳喘(肺炎):外治法:药物敷胸疗法;药物穴位敷贴疗法;肺炎贴经皮治疗;雾化吸入治疗;药物敷脐治疗;中药灌肠法;拔罐疗法;天灸疗法。

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捏脊疗法穴位注射法4.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选用针灸治疗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采用穴位敷贴、膏方。

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推拿治疗外治法:中药灌肠法;敷贴疗法;针灸疗法。

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推拿疗法针刺疗法:头针、体针、灸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疗法经络导平疗法7.小儿肌性斜颈:小儿推拿中药外敷二十、耳鼻喉科:1.暴聋(突发性聋):针灸治疗:体针、浅针疗法、灸法。

按摩治疗2.鼻鼽(变应性鼻炎):外治法: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针灸疗法:可采用体针、穴位敷贴、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灸法。

其他疗法:局部按摩;理疗。

3.耳鸣:针灸疗法:体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雷火灸、热敏灸、艾灸仪。

按摩疗法:鸣天鼓、营治城廓、鼓膜按摩。

4.慢喉痹(慢性咽炎):外治法:含漱、吹药、含服、中药吸入。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灸疗法:体针、灸法、耳针、穴位注射。

其他疗法:按摩、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微波疗法、冷冻疗法。

5.慢喉喑(慢性喉咽):外治法:中药蒸汽或雾化吸入;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药含服。

推拿按摩针灸疗法:体针;灸法;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磁疗;激光、红外线、微波等穴位照射。

二十一、妇科: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针灸治疗:耳穴贴压、体针、滚针疗法、电针、灸法。

其他疗法:微波辐射法;阴道纳药。

2.盆腔炎:外治法: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骶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

灸法:辩证选用艾灸、温和灸、雷火灸等疗法。

物理疗法:如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

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针灸治疗:体针、耳针、灸法。

外治法: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