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地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第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akros),表示“大”的意思。

宏观经济通常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诸如一国的总产出水平和就业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状况等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总量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一国经济系统的国民产出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国民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就研究方法而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由于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差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从现实经济运行角度看,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础是居民户和单个厂商在各种市场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不与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相一致,宏观经济学就缺乏现实基础,就有可能脱离实际。

宏观经济学导论(1)

宏观经济学导论(1)

45°
△y
y
三、影响乘数效应的因素 1、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2、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 3、投资与储蓄的决定是相互独立的,否
则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对货币的需求会导 致利率上升,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ii)GNP核算一国居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来自哪国。 • GNP=GDP+来自国外的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GDP+从国外获得净要素收入(NFP) •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NI)=NNP-企业间接税
• 个人收入(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个人对非居民部 门利息支付+红利+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第四节 乘数理论
传统经济学:储蓄是美德,消费是罪恶 凯恩斯:消费是美德,储蓄是罪恶 (明)陆辑:予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
其地奢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其民必不 易为生也。 凯恩斯:无论你们购买什么都会拯救英 国。
一、乘数的含义 破窗经济 乘数指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
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国民收入如何决定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 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
市场、国际市场
只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为简单国民收入 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假定 1、不存在政府,只有两个部门即家庭
与企业; 2、封闭经济,不存在对外贸易; 3、消费与储蓄行为出现在家庭部门;
解决途径: (i) 利用价格指数的变化衡量物价水平的变化。 (ii)利用真实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实际总产出水平。
GDP折算指数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1: t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Q)=>按基期的商品和服 务的市场价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和调控问题。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从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主要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的经济主体。

它关注的是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和影响经济总体的因素,而不是个别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经济增长率等。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劳动力需求,导致部分人口无法找到工作的状况。

第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通过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来研究经济问题。

例如,通过分析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解释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动。

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统计数据来研究经济问题。

例如,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预测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变量的走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还对企业和个人的决策产生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来制定营销策略和投资决策,个人可以通过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来做出消费和储蓄决策。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和调控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总体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个人决策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定义: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之内生
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
和。

上述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规定:

第一,“一国之内…”。GDP按国
土原则计算

GDP以领土为统计范围,强调无
论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是属于本
国、还是外国,只要是在本国领土
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本
国的GDP。,
企业家愿意提供的产品越多。

—— 供给定理
34
(2)经济理论的图形表达
P
S
O
Q
35
(3)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达




用函数的形式表达供给定理,该理
论可以表示为:
Q
= f(P)
供给量
价格
函数
上式表示供给量是价格的函数。
36
(4)著名的经济学模型 :供求模型

例如,猪肉的需求函数:

Qd = D(P、Y)
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以年度或季
度为单位度量。
存量 VS .流量

存量:
在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数量。
(洗脸盆中的水,你书架上的书和
你储蓄账户上的货币量也是存量。)

流量:
在一定时期发生的量。
(打开的水龙头流到洗脸盆中的水。
我们在一个月里买的书和我们在一个
月里赚到的收入也是流量。)
存量 VS .流量

化等。
26
值得研究的问题:

(1)为什么会有经济增长?决定因
素是什么?

(2)如何准确测量经济增长的速度
和成本,经济增长如何维持?如何实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宏观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大纲一、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的原理和规律。

它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这些指标变动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指标。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学科。

它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总量指标,研究经济增长、通胀、失业以及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现象。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企业、个人等不同。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使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等。

2.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常见的失业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和结构性失业理论等。

3.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著名的通货膨胀理论有货币供应量理论、成本推动理论和需求拉动理论等。

4.国际贸易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的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速度,表示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上升的百分比。

3.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

4.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衡量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数量,通常包括货币的狭义和广义概念。

宏观经济学总结

宏观经济学总结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学科,或者一国经济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资源有效利用没有出现闲置(失业、波动)〉。

(1)、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大型经济单位,一国的国民经济,{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1)、提高经济增长(2)、降低失业率(3)、降低通货膨胀率(4)、平衡国际收支3、在经济学里,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4、一个经济周期通常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收缩期、谷底、扩张期、顶峰。

5、失业:就是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6、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

来自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这一类失业来自于特定的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7、事业的衡量:(1)、没有工作,但在此前四周中进行够寻求工作的努力;(2)、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岗位,但正等着被召回原职;(3)、期待着在30 天内开始新的工作。

】8、充分就业:工作机会的数量和失业工人的数量是相同的状态9、失业的危害:产出和收入减少。

这是失业所造成的危害中最显著的一个。

人力资本流失。

失业有时候会损害失业者的事业发展并侵蚀人力资本。

犯罪率上升。

高失业率常常导致高犯罪率。

人格尊严丧失。

长期失业给个人带来的挫折感和经济窘困是难以承受的,会极大的损伤个人的自尊。

10、通货膨胀(Inflation)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Deflation),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11、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治理对象就是两个:失业和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的介绍

宏观经济学的介绍

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实用版】目录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3.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4.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正文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包括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

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价格理论等。

其中,IS-LM 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用于分析利率、产出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此外,宏观经济学还包括货币理论、财政政策理论、货币政策理论等。

三、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制定者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分析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出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例如,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利率等措施,刺激经济增长。

四、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宏观经济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经济周期的复杂性、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出现、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等。

因此,宏观经济学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未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分析和预测;二是研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际经济协调和发展;三是探索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和手段,以应对经济金融风险和挑战。

总之,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和理论对于理解国民经济运行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 2005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 长
(二)中国宏观经济现象
——失业与通货膨胀
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 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 矛盾。
125 120 115 3 .0 110 2 .5 105 100 95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2 .0 4 .0 3 .5
其他三大类项目——国外要素净支付
从GNP过度到GDP必须减去国外要素净支付
GDP=GNP-NFP
表 NI、PI和DPI
折旧
间接税
PI=NI-企 业利润社会保险 金+转移 支付+净 利息收入 +红利
GNP
NNP NI
个人所 得税及 非税收 性支付 DPI
例题:计算GDP 、NDP、NI、PI与DPI
(二)价格水平
1、定义:指现行交易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 2、常用价格指数: (1)零售价格指数 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 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 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 和程度的一个指标,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投资 16% 政府购买 18%
净出口 -3 %
消费 69%
(2)生产法测算GDP(增值法)
定义
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减去生产过程 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获得GDP指 标。
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价值综合反映的是一个
国家在这一时期所有新创造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主要关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增长趋势、就业情况、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它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后者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交易等微观经济变量。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与发展趋势、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物价水平与通胀、就业与失业、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货币与金融市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

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研究,宏观经济学试图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以及经济周期的起伏。

经济增长的研究涉及到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周期的研究则关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如衰退和复苏。

2.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控制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的变动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通货膨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物价的稳定和货币的购买力。

3. 就业与失业:宏观经济学研究就业与失业的波动、结构和影响因素。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失业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关注重点之一。

4. 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国际贸易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5. 货币与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供应、货币政策、利率、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等。

货币是经济运行的基础,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的研究对宏观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调控。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的调节来影响经济活动,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活动。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经济整体规模、增长趋势、就业情况、物价水平、国际贸易、货币金融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并提供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从一国经济来看,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什么引起了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失业与通货膨胀;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财政政策: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

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总结: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重点和阐述的差别。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目标:是追求整体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事后分析和事前分析、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解决问题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及后果资源最优配臵价格理论个量分析法宏观经济学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资源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决定论总量分析法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臵,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的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断,只分析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是两者的共同目的。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 . .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基础概论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基础概论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就业与失业问题。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3.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命题(1)商业周期:产出、就业、金融环境和价格的短期波动;(2)经济增长: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2)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3)通货膨胀问题;(4)稳定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倒退问题;(5)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活动;(6)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行为;(7)全球化如何影响一国的就业与产出。

5.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国民收入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描述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价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时期指标)而不是存量(时点指标)。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其他国家,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教学课件(全)

宏观经济学教学课件(全)

宏观经济政策
•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 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 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 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这一政府 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 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应该包括以下五个 方面的内容:
➢2、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
• 同失业率相比,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的吻 合性稍显逊色。总的来说,股票价格能够 反映经济周期的演变,并且由于其往往领 先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预 测性。因此,股票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国民 经济的晴雨表,这一点在大萧条期间表现 得最为突出。发生在1929年的股价暴跌正 是后来经济滑坡的先兆,而在其后的经济 恢复时期,股市的表现明显领先于实际GDP 的增长。
大萧条
25
1990-91萧条
20
1982年萧条
2001萧条
15
1973石油危机
新经济
10
二战
5
0
1928 1938 1948 1958 1968 1978 1988 1998 2003
图1.3 美国失业率的变动
从图1.3的美国经济的历史表现来看,在大萧条、石油危机和20世纪80年 代后的历次萧条中,失业率均创出阶段性的高点,而在二战期间由于政 府战争支出大幅增加,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经济”带动的经济高速增 长等,失业率均达到一个显著的低点。这极好地反映了失业率与实际GDP 的联动性,二者的波动非常吻合。
133.8,1989年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126.1,
则: 1990年通货膨胀率
133.8
-
126.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研究的是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体经济,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影响;而微观经济学则着眼于个体经济单位,分析个体决策、市场交互和资源配置等微观经济现象。

下面将分别就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及其长期增长、短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使用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者通常采用数量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方法等来进行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波动、通货膨胀与通缩、失业等。

它的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制定和经济预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中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市场交互和资源配置以及市场机制等微观经济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经济行为,如个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企业的生产决策、市场供求关系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微观经济模型来分析个体经济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市场机制,并运用数理逻辑和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涉及到市场结构和竞争、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企业行为与策略、消费者行为与福利等方面。

它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为制定企业经营策略、市场营销、政府监管等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1. 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体经济,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问题;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体经济单位,研究个体决策和市场机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整体经济表现和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方法、理论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等。

下面将就这些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一、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际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得出经济学规律和结论。

实证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时间序列分析、人工实验、自然实验等。

1. 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得到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揭示数据的分布、趋势、相关性等情况,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特征和规律。

2. 时间序列分析是通过对经济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从中寻找规律和结构的方法。

例如,通过对国民经济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经济周期的规律和特征。

3. 人工实验是基于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进行人为干预和控制,观察和分析结果的方法。

通过人为地改变某些因素,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研究经济现象的影响机制和效果。

4. 自然实验是利用自然环境或经济政策的自然变化作为实验条件,从而观察和研究经济现象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经济政策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研究经济政策的效果。

二、理论方法理论方法是通过建立经济学理论模型,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方法。

理论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它可以通过假设和推理来构建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从而研究不同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等。

这些理论模型通常包括收入、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主要经济变量,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因素。

2. 理论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建立理论模型,从宏观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政策制定和政策效果预测。

然而,理论方法也存在缺点,它往往基于一些假设和简化,与现实经济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两部门经济下,有C+S=Y=C+I
• 三部门经济下,有C+S+TN=Y=C+I+G
• 四部门经济下,有C+S+TN=Y=C+I+G+NX
在宏观经济学中,当一国实际收入水平等于实际产出水平等于 实际支出水平时,经济就处于均衡状态。如果上述关系不相等, 比如投资I当中存在着非意愿的存货投资,那么经济是非均衡的。 但是,宏观经济恒等关系依然成立。
利息。NI=NDP-间接税+政府对厂商的补贴(转移支付) • PI-个人收入=NI-社会保险-企业利润留成
+非商业利息(如国债利息)+转移支付 •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所得税。按照最终用途,家庭可支配
收入用作消费和储蓄,所以,DPI=家庭消费+家庭储蓄。
宏观经济恒等关系
用Y表示产出,S表示私人储蓄,即家庭与企业储蓄之和,TN表 示政府储蓄或者净税收,NX表示净出口,那么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与规范的方法 实证研究是对宏观经济现象是什么、将会是什么的描述性方法;
规范研究是对宏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进行规范的 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价值判断。 •定性与定量的方法
定性研究是揭示所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具有什么性质,具备什么 本质特征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揭示所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具有什 么数量特点的方法。
L N 自愿失业者
• 失业的简单分类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N - - -劳动力 就业人口E 失业人口U
失业率 U N
劳动参与率 N L
本章重点问题回顾与启示
• 问题回顾 • 启示
宏观经济现象要通过宏观经济总量进行描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的GDP是与真实福利相匹配的GDP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谢谢观看
3.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等。宏观经济理论是宏观经济政策 制定的依据,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
4.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 供给是指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将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 起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的价格水平如何决定的 一个模型。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补充。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采用实证分 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 制度为背景。 (4)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三种市场划分
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而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市场的参与者与 交易标的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宏观 经济学将所有的市场划分为三种: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 市场、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是所有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 和资产的交易场所与关系的总和。产品和服务市场简称产 品市场,包括所有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交易。要素市场 是企业与家庭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
2. 三种行为主体划分
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基本上是以市场参与者 的身份存在的,其行为方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 不相同。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其划分为三种:家庭、 企业和政府。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这 三种行为主体在以上三种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及其相 互之间的作用。
3. 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在宏观经济学的流派之 争中,新古典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一个重要质疑是 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分析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 凯恩斯理论的继承者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建立凯恩斯 学派的微观基础上。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样例5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样例5
31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01 02 03
经常账户
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商品和服务贸易反 映了一国进出口活动的规模和结构;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 资收益,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成果;经常转移主要涉 及政府间的无偿援助和捐赠等。
资本和金融账户
记录了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资本账户反映了一 国资本输出的增减变动;金融账户则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 资和其他投资等,反映了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 动情况。
资产价格渠道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股票、 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而 影响财富效应和消费。
22
财政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财政支出
通过公共支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府购买等方式调节总需求。
税收政策
通过调整税率、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23
财政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 转移支付:通过社会保障、补贴等方式影响居民可支配收 入。
8
经济增长率计算及分析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通常使用GDP或人均GDP的年均增长 率来衡量经济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长率 = (本期GDP - 上期 GDP)/ 上期GDP * 100%。
经济增长率的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可 以分析经济增长的趋势和速度变化。 同时,结合其他经济指标(如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等),可以对经济增长的 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储备资产
指一国持有的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以及应对外 部冲击的国际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 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
32
PART 07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探 讨
REPORTING 3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 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 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 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 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 己的安全,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 合,像在其它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 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求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 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新古典经济时代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为代表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试图将 客观的价值观和主观的价值观调和起来,建立二元的价 值理论体系。提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商品价格的均衡价 值论。
瓦尔拉斯1874年发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创立了 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 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 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宏 观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 体系。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会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 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国民收入的决定、政 府职能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 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 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同时了 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课程安排:
导论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扩展的国民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 究》(《国富论》)的问世为开端
“看不见的手” : 实质:利益激励;经济人特性;自主、分散决
策;完备的产权制度 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她)
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去实现公众的 最佳利益。
----《国富论》(下卷),第27页,商务印 书馆1996出版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古典经济学时代
以19世纪的萨伊、穆勒为代表
萨伊在1803年出版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萨伊定律: 即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认为物品的生产同
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 需求不足(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市场机制作 用下,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自动恢复 到均衡,供给问题解决了,包括需求问题在内的诸多社 会经济问题都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
一、宏观经济的地位
一、宏观经济的地位
一、宏观经济的地位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 在你一生中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原理。
----萨缪尔森
1.角色---消费者、投资者
2.决策---消费、投资、就业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宏观经济学的渊源
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akros),表示“大”的意思。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 1933年提出来的。
帕累托1896-189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讲义》、1906年 出版《政治经济学教程》,用序数效用指数代替瓦尔拉 斯所使用的基数效用,采用数学公式推进了瓦尔拉斯的 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年 5、尹伯成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 6、汪祥春主编:《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7、杨长江、石洪波编著: 《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 8、龚刚著: 《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9、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
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 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 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目标
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1%。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6.6% 上半年出口下降21.8%;进口下降25.4%。 上半年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消费拉动
GDP3.8个百分点;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 值,下拉GDP负2.9个百分点。
一、宏观经济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地位、研究对象 和研究方法
前言
一、宏观经济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三、课程考察
一、宏观经济的地位
上半年GDP增7.1%,经济回暖尚不稳。 上半年GDP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
快1个百分点。二季度GDP达7.9%。 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三、课程考察
考察形式 开卷
成绩构成 平时:30% 期末:70%
邮箱:
jhw33@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主要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思想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四、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学的产生 古典经济学时代 新古典经济时代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分化
收入决定\完整的国民收入决定 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职能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问题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
经济增长理论\对外开放经济理论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 《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出 版社. 1998年
2、卜海等:《宏观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道格拉斯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偌德豪斯: 《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