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两栖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部 后肢强大,5趾型具蹼
5趾(指)型附肢 支撑身体
前肢

5
耳后腺
6
二、皮肤
7
表皮 + 真皮
较薄、裸露、轻微角质化。 (缺乏角质或骨质的外覆盖物)
富有皮肤腺(粘液腺、毒腺)
蟾酥
真皮厚而致密
真皮内有大量微细血管,辅助呼吸。
(鱼皮肤薄,有骨质鳞。 )
8
箭毒蛙
9
富有色素细胞,保护吸热(但不利于保水)。 易剥离,不是全部固着于皮下组织上,具有皮
向前分成左右两支动脉干,每支再分3支动脉弓。 静脉窦——心房背面(用镊子提起心脏使心尖向前),薄壁囊
状三角形,为静脉血汇入处,也是蟾蜍心脏搏动 的起点。
33
动脉弓——三对,分别为颈动脉弓、体动脉弓、 肺皮动脉弓,分别以其分支到达身体各部。
从肺部回心脏的血液,通过左右肺静脉到达左心房。从身体其它各 部回心脏的血液,通过左右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汇合成静脉窦, 再通入右心房。
循环效率不高!
37
- O2
V

a
右左 心心 耳耳
心室
+O2
V

a
±O2
±O2
不完全双循环示意图
38
3)淋巴系统
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通道。 两栖类具发达的淋巴系统。 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结构。 不具淋巴结。 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通道。 淋巴管在静脉的开口处扩大成囊状,可收缩,
水 生 种 类:
鳃呼吸+皮肤呼吸(湿润富含血管)
陆生种类幼体:
(肺/皮肤——2/3 )

体: 肺呼吸+皮肤呼吸(肺皮呼吸)

口咽腔呼吸
口咽膜也可进行部分气体交换
28
29
肺——薄壁囊、蜂窝状、面积小。 呼吸道——气管短,仅为一短的喉头气管室。
(喉头和气管分化不明显)
发声器——开始出现声带,雄蛙口角两边各有 一对声囊(蟾蜍无)
25
开孔多(内鼻孔、
耳咽管孔、喉门、 声囊和食道开口)
两栖类消化系统尤其是口腔分化较鱼类复杂! 26
有真正的肌性舌,并具有舌骨支持,能活动, 有的蛙舌特化分叉能翻出粘虫。
齿的功能在于防止食物脱落 出现口腔腺(仅湿润食物,不具消化功能)
27
五、呼吸系统
这反映什 么问题?
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
脾脏——为一深红色的圆形构造,位于大肠前 端的肠系膜上。
34
35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循环方式
两栖类出现不完全双循环!
陆生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皆为双循环 体循环:心脏 身体各部 肺循环:心脏 肺
(鱼类为单循环)
36
不完全双循环★
心室不分隔, 体循环和肺循环不完全分开。
心脏里是混合血, 不完全是含氧血。
(加固)
借肌肉间接和头骨与脊柱相连
脱离了同头骨的联系,加强了前肢活动!
(硬骨鱼肩带通过上锁骨与头骨相连 )
肩带的类型是两栖类分类的重要特征:
蛙两侧的上乌喙骨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称固胸型肩带 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彼此重叠称弧胸型肩带
17
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 通过荐椎与脊柱相连,
两栖类的腰带成为脊柱与后肢的桥梁, 把身体重量开始向后肢转移!
22
两栖类的支持和运动系统 己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
23
四、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口咽腔、食道、胃(只有一种腺细胞,但同时分泌盐酸和胃蛋白 酶)、 小肠、大肠、泄殖腔及孔。
消化腺: 肝脏、胰脏(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胰管和总胆管相连)
两栖类都有泄殖腔,是消化、排泄和生殖器官的共同开口。
24
四、消化系统
18
■四肢骨:五趾型 支撑、运动
前肢: 肱骨+桡尺骨+ 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 股骨+胫骨+ 跗骨+跖骨+趾骨
19
多有愈合现象——减轻体重,适应跳跃。 四肢位于躯干侧面,不能完全使身体抬离地面,
运动速度极有限。 五趾型肢体的出现是脊椎动物史中一个重要的
形态变革,可以在陆地上有效支撑身体完成运 动使脊椎动物登陆成为可能 。
(使头部稍能上下活动)
出现荐椎一枚并与腰带相连
(稳固支持后肢)
椎体为前凹或后凹型
(增大接触面,鱼是双凹)
椎体前后关节突发达
(牢固灵活)
14
15
两栖类脊柱
1颈椎 + 7躯椎 + 1荐椎 + 尾椎 尾杆骨 头骨枕骨髁(两个突起) 腰带
头灵活 稳固支持后肢
16
3)带骨及肢骨
肩带: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30
呼吸方式——咽式呼吸
(即呼吸的机械装备或叫呼吸动作)
无胸廓, 靠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 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
31
六、循环系统
(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心脏:
2心耳(房) 1心室 动脉圆锥 静脉窦
(不分隔)
32
心房——心脏上方,左右两个淡红色。 心室——连接心房之后,厚壁,紫红色。 动脉圆锥——在心室前方偏右侧,肌肉壁较发达,
3
第一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点
一、外形
蠕虫形:无足类,四肢退化,
尾短或无尾部,
大鲵
穴居生活,
化石鱼头螈
如:鱼螈。
鱼 形:有尾类,尾部发达,
鱼螈
水栖生活,
如:大鲵。
蛙 形:无尾类,身体粗短,无尾部,且后肢
较强大,陆栖生活,如:黑斑蛙。
4
身体分部
(以黑斑蛙为代表动物 )
无颈部!头部不灵活
头 部:口.鼻孔.眼睑.瞬膜.鼓膜 躯干部:较短.泄殖孔.无颈.无爪 四 肢:前肢短 , 4指无蹼,
下淋巴囊(与皮肤呼吸有关)。
10
两栖类较薄、裸露、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已表现出水生向陆生过渡!
11
三、支持和
运动系统
1.骨骼
头骨 脊柱 带骨及肢骨
12
1)头骨 P211
宽而扁, 块数少。
两个枕骨髁
脱离了肩带束缚, 增加灵活性。
(硬骨鱼头骨与肩带相连 )
13
2)脊柱 P212
出现颈椎一枚(环椎)与头骨的两个枕骨髁相关节,
20
开始出现了胸骨, 但因无明显肋骨, 故不能形成胸廓。
21
2. 肌肉
无肌节
有分层现象
尾部和躯干部的肌肉减少
四肢肌肉发达
适应登陆后的运动复杂性
•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
•轴肌的比例变化
•无肌膈
•自两栖类以上的陆生四足类附肢肌肉除外生肌(自躯干止于附肢)外,
还发展出内生肌(肌肉的起止点都在附肢上)。
第十四章 两栖纲
从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1
两栖类
幼体水栖,成体水陆兼栖。 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 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 初步完成了由水生向陆生的转变 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 但仍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从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2
上陆面临严峻的陆生环境:
支撑体重、陆上运动 在空气中呼吸 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在陆地上繁殖 维持一定的体内温度 与之适应的感官、神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