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二O一四年十二月
陕西乡土文化情
【内容摘要】:陕西乡土文化情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乡土文化情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建设和发展,也给陕西乡土文化情的传承以启示。
【关键词】:陕西乡土文化历史问题发展
一、陕西乡土文化情的历史渊源
(一)先秦文化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乡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乡土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情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
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
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二、陕西乡土文化情的地域划分
(一)陕西乡土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三、什么是乡土文化情
(1)乡土就是泥土。
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天赐予我们的。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安排好的,谁也离不开谁。
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
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
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
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
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
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
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
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
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
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
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
母亲也和说,再种最后一茬。
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
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
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
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
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
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
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
收割也是如此。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四、陕西乡土文化情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土文化情的认识不够,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
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情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乡土文化情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
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
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二)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像乡土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
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三)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应取精华去糟粕乡土文化情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四)乡土文化情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五、陕西乡土文化情现状
(一)陕西乡土文化情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情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乡土文化情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3、陕西乡土文化情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乡土文化情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乡土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二)陕西乡土文化情的景观特色
1、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艺美术景观。
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3、节庆习俗景观。
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
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4、起居饮食风俗。
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六、陕西乡土文化情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将乡土文化情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
陕西的乡土文化情主要是乡土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
比如说剪纸馆教游客怎样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乐趣,更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并体会这里的乡土风情。
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既吸引游客有丰富他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在旅游景点发放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色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二)将乡土文化情与商业结合,促进陕西乡土产业的开发
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合于手工技艺类,通过对这类乡土文化情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加上流行元素不正适合了现在的混搭风格,紧
随潮流又不失古典。
也可以尝试对开发元素进行系列开发,比如说依靠汉唐历史,对其服饰,饮食,舞蹈,戏曲等文化进行开发创造;或对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加工,围绕资产编故事,是故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对住宿饮食,建造汉唐风情的客栈,茶馆,为游客增添体验和乐趣。
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从历史来看,陕西乡土文化情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乡土文化情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建设和发展,也给陕西乡土文化情的传承以启示。
[参考文献]:
(一)《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二)《史记·货殖传》西汉的司马迁
(三) 高敏洁.陕西民间文化如何走出困境[EB/OL].[2009-03-07]
(四)《土壤通报》1985-1993年各期引用的参考文献分析刘素洁(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沈阳
110161)
(五)《列子·天瑞》先秦·列御寇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