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蚕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蚕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办法
养蚕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蚕病。
由于诱发蚕病的原因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相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
为提高防效,降低蚕病损失,现就本市蚕区常见蚕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俗称脓蚕、拖白水、水白肚)主要症状:食欲减退、体色发亮、肿胀、狂燥爬行,流乳白色脓液,其他如高节蚕、起节蚕、竹节蚕、不眠蚕、斑蚕等。
传播途径:食下和创伤传染。
1~5龄蚕均能发生,多发生于三龄眠前,爆发于五龄中后期。
2、中肠型脓病(俗称干白肚、亮蚕)主要症状:食欲减退,群体大小不齐,空头、下痢起缩、尖头、临死吐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病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3、病毒性软化病主要症状:空头、起缩、下痢,群体发育不齐,龄期延长。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在夏秋蚕五龄期时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1)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即从上个蚕期传到下个蚕期)。
(2)严格消毒,杀灭病原(蚕前消毒严,蚕中消毒勤,蚕后消毒及时)。
(3)严格分批提青,隔离和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
(4)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5)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防止交叉感染。
(6)选择抗病药剂添食,增强蚕儿体质。
二、细菌病
1、细菌性败血病主要症状:停止食桑,体躯挺直,行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收缩,吐肠液,排软粪。
腐败发臭,流出污液。
传播途径:伤口传染。
各季均有发生,夏秋季高温多发生。
防治方法:(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2)操作仔细,防止创伤,减少伤口传染。
(3)添食抗菌素。
2、细菌性中毒症主要症状:急性中毒症状是突然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胸部膨大,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慢性中毒状是体色较暗,空头、下痢,渐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多发生在大蚕期。
防治方法:(1)消毒防病。
(2)防治桑树害虫,减少交叉感染。
(3)添食抗菌素。
3、细菌性胃肠病主要症状:起缩、空头、下痢。
传播途径:食下传染。
各季均有发生,尤其在夏秋季气候不良和桑叶发酵时严重。
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
(2)良桑饱食,通风排湿,避免桑叶
湿贮。
(3)添食抗菌素。
三、真菌病
1、白僵病主要症状:初死时蚕体伸展,头胸部突出,稍吐液。
体色灰白。
手触软而有弹性,有时可见淡黑色油渍状针尖大小的病斑或1~2个圆形大病斑。
尸体逐渐变硬,有时呈桃红色,最后变成白色。
传染途径:主要接触传染,其次是创伤传染。
各季均有发生,尤以适温多湿环境为重。
防治方法:(1)养蚕前后彻底消毒,减少病原。
(2)使用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3)及时处理好病死蚕和蚕沙。
(4)控制蚕室蚕座湿度,勤除沙,蚕座多垫干燥材料,注意大蚕期通风排湿。
2、黄僵病、曲霉病主要症状:黄僵病初期无症状,渐显黑褐色或褐色的不规则小病斑,濒死时有吐液拉稀粪现象,刚死蚕尸体胸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继而尸体硬化,体色由后向前变为粉红色。
曲霉病多发生在小蚕期,特别是蚁蚕及一龄蚕最易感染,先逐渐停止食桑,体色加深变黑,体壁紧张,伏于蚕沙下不动,死亡快,易误认为中毒,有自愈症状。
传染途径与防止方法同白僵病。
四、节肢动物病
1、蝇蛆病主要症状:由多化性蚕蝇蛆寄生引起,一般发生在三龄起到五龄上簇前,寄生部位出现马蹄形黑色大病斑,导致有病斑的环节肿胀甚至向一侧扭曲。
防治方法:添食或体喷“灭蚕蝇”,蚕室安装纱窗纱门防蝇侵入。
2、虱螨病在产棉区发生较多,本市偶有发生。
3、蛰伤症多为桑园害虫蛰伤,近年来少数养蚕区出现蚂蚁蛰伤,可用“灭蚁净”防治。
五、中毒症
1、农药中毒主要症状:突然停止食桑,吐液、翻滚、扭曲,不食不动,蚕体柔软,胸部透明。
具体因中毒药物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尽相似。
防治方法:(1)防止农药污染桑叶、蚕室、蚕具;(2)掌握桑园用药的残效期;(3)对怀疑污染了农药的桑叶,先采少量叶喂蚕,证明无毒后方可大量采叶养蚕;(4)及时处理中毒蚕:敞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多撒隔沙材料,以隔离毒物;大蚕用冷水浸洗(不超过5分钟),放到阴凉通风处,喂以新叶;查明毒源,避免蚕儿继续中毒;有机磷(敌敌畏、苏化203、久效磷、甲安磷等)农药中毒蚕,可用解磷啶、硫酸阿托品等水溶液喷体或淘洗蚕儿;有机氮(杀虫双、杀虫脒、巴丹等)农药中毒蚕中毒轻者可用盐酸肾上腺素添食解毒;植物性杀虫剂(菊酯类)中毒蚕可用蚕用解毒灵体喷或添食解毒。
2、煤气中毒多发生在厂矿附近,要注意桑叶叶面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