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学教案
蚕病学教学大纲
《蚕病学》教学大纲学时: 36 学时学分: 2 学分理论学时: 27 学时实验学时: 9 学时面向专业:蚕桑专业一、说明(一)课程教学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蚕病学》是蚕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家蚕发病的原因,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致病机理、传染发病规律以及诊断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蚕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实际诊断蚕病进行蚕病防治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并掌握蚕病的种类、蚕儿发病的原因以及传染性蚕病发生流行规律等蚕病防治的基础知识。
(2)学习掌握生产上常见多发的几大类主要蚕病的病原微生物特性、致病机理、病征病变特点,传染、发生、流行规律及诊断、防治的理论和方法。
(3)培养提高学生自学及获取有关文献资料、科技情报的能力。
2.实践技能方面:认真上好实验课,提高学生对几大类主要蚕病的实际识别与诊断能力,并通过课下小实验让学生掌握蚕病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使学生具备蚕病研究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是蚕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它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蚕体解剖生理学》等课为基础,并为养蚕学、蚕种学等专业课奠定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与原大纲相比重点突出家蚕病理学内容与蚕病防治实用技术。
二、大纲内容(一)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编家蚕传染性病害绪论:蚕病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 1 学时)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 4 学时)第一节蚕病的种类:传染性蚕病与非传染性蚕病种类。
第二节蚕病发生的原因第三节传染性蚕病发生及流行规律:四大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
第四节蚕体的防御机制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蚕病发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及相互间的关系。
传染性蚕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及蚕体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的物质基础。
难点为昆虫所具有的免疫能力与高等动物有何区别。
思考题: 1.引起蚕儿发病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哪些?并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生物的多样性》第二章第五节“蚕的变态发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各发育阶段特征、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以及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各发育阶段特征。
2. 理解蚕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认识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
重点: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PPT、实物蚕茧、显微镜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茧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蚕是如何变成茧的,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讲解:利用PPT和图片,详细介绍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
3. 实践:分组观察显微镜下的蚕卵、幼虫、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蚕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各阶段特征:卵的小巧、幼虫的蜕皮、蛹的静止、成虫的羽化变态发育的生理机制:激素调控、组织重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内容,简述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2. 答案要点: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特点:卵的小巧、幼虫的蜕皮、蛹的静止、成虫的羽化生理机制:激素调控、组织重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昆虫,进一步认识生物的适应性。
蚕病学教案
蚕病学教案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4学时)第一节蚕病的种类第二节蚕病的发生第三节蚕体的防御功能第四节蚕病的流行第 1 次课 4 学时A 点名,熟悉教学班学生情况。
B 自我介绍——利用多媒体(包括课程组成员情况)。
C 开始讲课:Ⅰ关于《蚕病学》一、本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一门课程。
与之关系较近的课程有:《养蚕学》、《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种学》等。
———了解学生先修课情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显的课程理论——蚕体病理实践——防治技术(生产应用)二、本课程所解决的问题提问:蚕病学研究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1、蚕为什么生病?——病因2、蚕怎样生病?———病理3、蚕生病后怎样?——病征4、怎样防治蚕病?——预防、治疗三、本学科发展历程1、经验阶段:经验;2、实验科学阶段:实验验证、查明病原;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四、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自学,全面掌握。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
———强调互动式教学。
实验课: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布置参考文献、随堂测验等。
课外小组:小组论文,课外观察。
要求各班选定课代表。
Ⅱ《蚕病学》研究概况与进展一、 1949年前研究概况――简讲1、病症方面——经验阶段。
如:王盘(元代)《农桑辑要》中关于微粒子病病症的记载;宋应星(明代)《开工天物》中关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记载等。
2、病原及防治方面:1835 年Bassi.A(意大利)发现僵病病原为真菌。
1870 年Pastear.L(法国)发现并命名了微粒子孢子。
1907 年Prowazek.S(德国)证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为滤过性病毒。
1929 年Paillof.A(法国)指出软化病病原为病毒。
1959 年中日科学家证实。
1934 年石森(日)发现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为质型多角体病毒。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蚕病研究1、病原50 年代:主要对僵病、NPV、CPV病原进行研究;60 年代:主要对病毒的增殖条件及与环境关系进行研究;66—76 年:文革,停止研究(67 年,日发现浓核病病毒);70 年代末—80年代:病毒的超微结构、核酸类型、基因表达方式、病毒离体培养等方面(80 年发现浓核病);90 年代——今:病原→试材,进行其他领域研究。
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
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家蚕病理学是一个研究家蚕疾病的学科,它涉及到家蚕养殖业的发展和家蚕疾病的防治。
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其丝绸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家蚕疾病的爆发和传播给家蚕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家蚕病理学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家蚕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家蚕病理学是研究家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家蚕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家蚕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内容。
家蚕病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类、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家蚕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和目标制定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原则是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家蚕病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
实用性是指教学内容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系统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从基础知识到应用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家蚕病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家蚕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能力。
通过对家蚕病理学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家蚕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类、家蚕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家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
三、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家蚕病理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家蚕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家蚕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家蚕疾病的防治方法等。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蚕病学实验指导
《蚕病学》实验指导实验一病毒病实验一、实验目的认识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等三种主要病毒病的病征,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从而掌握病毒病的识别与检验技术。
二、实验材料及仪器1、试验材料:健康活蚕、病毒病活蚕、病毒病蚕浸渍标本、1N NaOH、1N HCl、酒精乙醚混合液、苏丹Ⅲ染色液(将0.5克苏丹Ⅲ溶于100ml 95%的乙醇中,过滤)、蒸馏水等。
2、仪器及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棒、剪刀、镊子、培养皿、酒精灯、昆虫针、塑料盘、火柴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血液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1、血液型脓病的病征观察病蚕患病初期无明显病征,病重者则表现出各种显著病征。
典型病征表现为:体壁紧张发亮,显示出乳白色;行动狂燥,常爬行于蚕座四周;最后体壁破裂,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
由于不同时期发病,表现为不眠蚕、高节蚕、脓蚕、斑蚕等。
2、血液型脓病蚕的组织病理检查(1)血液用解剖剪剪去病蚕尾角或腹足,鉴别流出血液的颜色(病蚕血液呈乳白色)。
取此血液1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仔细观察血液中血球的病理变化,以及多角体的形态。
多角体多为六角、四角或三角形的折光性较强的多面结晶体,一般以六角形为多,较为整齐,大小(直径)为2~6微米。
由于脂肪组织被破坏,脂肪球游离于血液中,因此,镜检时,视野中常因脂肪球与多角体相混淆而难以区别,故镜检时可用下列三个方法来加以区别。
①物理性状差异比较法根据脂肪球与多角体的比重、折光性、形态大小的不同。
多角体比重大于脂肪球,所以临床标本稍停片刻后,脂肪球往往都浮于上层,多角体多沉于下层,可分为两个焦平面。
同时多角体的折光性比脂肪球强,其大小亦较整齐,镜检时采光不宜太强。
②苏丹Ⅲ(Sudan Ⅲ)染色法取少量病蚕血液涂片,待干,滴加1滴苏丹Ⅲ染色液,待干,滴加1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在视野中呈红色或橙黄色的圆球状物质是脂肪球,多角体则不着色。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第七章《生物的发育与进化》中的第三节“蚕的变态发育”。
详细内容包括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即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各个阶段的特征;2. 理解蚕的变态发育原理,提高学生对生物发育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的变态发育原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征。
重点: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蚕、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详细讲解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征。
3. 实践:分组观察实物蚕,让学生亲身感受蚕的各个发育阶段。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蚕的变态发育相关的典型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蚕的发育过程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
(2)描述蚕各个发育阶段的特征。
(3)解释蚕的变态发育原理。
2. 答案:(1)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卵:圆形,黄色;幼虫:体长可达78厘米,白色,有许多环节;蛹:呈纺锤形,黄色,不食不动;成虫:蛾,体长23厘米,翅膀展开约5厘米。
(3)蚕的变态发育原理:蚕在发育过程中,通过不断蜕皮和变态,使身体逐渐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需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征,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蚕的变态发育的知识,了解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
《蚕宝宝变样了》 学历案
《蚕宝宝变样了》学历案一、学习主题蚕宝宝变样了二、学习目标1、观察并描述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了解蚕宝宝变样的过程和原因。
3、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
三、学习资源1、养蚕盒、桑叶、放大镜。
2、蚕宝宝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养的蚕宝宝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和探索蚕宝宝变样的秘密。
(二)观察与记录1、分组观察蚕宝宝,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的身体、颜色、形态等特征。
2、记录下观察到的蚕宝宝的样子,包括体长、体重、身体的分段情况等。
(三)交流与分享1、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观察到的蚕宝宝的变化。
2、共同讨论蚕宝宝可能正在经历的生长阶段。
(四)蚕宝宝变样的过程1、蚕宝宝的生长阶段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
2、当蚕宝宝还是幼虫时,它们会不断地吃桑叶,身体逐渐长大。
在这个过程中,蚕宝宝会经历多次蜕皮。
3、当蚕宝宝长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会停止进食,开始吐丝结茧,进入蛹的阶段。
4、在蛹的内部,蚕宝宝会进行身体的重组和发育,最终破茧而出,成为成虫。
(五)思考与探究1、为什么蚕宝宝要蜕皮?2、蚕宝宝吐丝结茧是为了什么?3、蚕在每个生长阶段的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六)拓展与应用1、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用途,如制作丝绸衣物等。
2、思考如何保护蚕宝宝的生长环境,促进它们的健康成长。
五、学习评价1、能够准确描述蚕宝宝的形态变化。
2、理解蚕宝宝变样的过程和原因。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想法。
六、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来。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蚕的知识。
蚕宝宝的一生是神奇而短暂的,在它们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从一颗颗小小的卵,孵化出又黑又小的幼虫,经过多次蜕皮,逐渐长大。
蚕宝宝在幼虫阶段,身体是柔软的,一节一节的,像小小的火车车厢。
它们的颜色也会随着生长而发生变化,从黑色逐渐变成白色。
蚕病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蚕病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目的要求课程设计是《蚕病学》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学生系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实验技能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就家蚕病理及蚕病防治方面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性试验设计(立项报告)。
要求明确研究(试验)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试验方法)、对实验结果与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及对研究结果的预期估计和讨论。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开拓思路,提高学习知识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1.完整的创新性、探索性试验研究设计。
2.结合目前蚕业生产中蚕病发生与防治现状,进行调查性试验设计。
3.参加教师科研,得到相应的研究结果,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课程设计的格式题目作者指导教师1.研究的目的意义就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提出总的研究思路,所需试验设备及具体研究方法、试验分区设置与调查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等。
3.研究与调查内容分项列出研究内容,完整设计出各种调查表格。
4.研究结果预测及讨论对预期结果进行预测,并就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四、时间安排在本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提交课程设计,如果有特殊原因,可以适当延长提交时间,但必须报请任课教师批准。
五、组织形式实行系统一领导下的任课教师负责制。
六、成绩评定课程设计在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组织进行交流。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设计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成绩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成绩评定标准:优秀:选题准确、理论依据充分、研究方案正确可行、资料收集齐全、文字表达流畅。
具有一定创新性。
良好:选题准确、理论依据较充分、研究方案正确可行、资料收集较齐全、文字表达较通顺。
及格:选题基本准确、理论依据阐述稍差、研究方案基本可行、资料收集不多、文字表达稍差。
关于蚕病学.ppt
• 微粒子病:以昆虫培养细胞系为材料, 对N.b的感染、增殖模式及生活史展开研 究。
3 防病应用理论研究
• 蚕室蚕具消毒剂:“消特灵”等。 • 治疗药剂:“氯霉素”、“灭蚕蝇”等。 • 微粒子病化学治疗:未大面积实用化。 • 血清学诊断技术:早期诊断。
两方面:病原微生物对蚕的作用; 蚕体自身的防御功能;
例如 —— • 细胞凋亡(PCD):感染病毒后的细胞通
过DNA断片化自发地发生细胞死亡,以防 御病毒进一步增值。
• 卒倒菌毒素:与K离子浓度、载体及膜 上“孔”有关。
• 浓核病病毒(DNV):有完全抵抗品种, 受一对隐性基因(nsd)控制。推测与中 肠圆筒形细胞上受体存在与否有关。
80年代DNV血清学诊断;微粒子病血清 学诊断;近年来开展的PCR诊断技术研究 等。但均未实用化。
蚕病学家及主要研究者
吕鸿声 钱元骏 卢蕴良 金 伟 黄可威 刘仕贤 谭志达 华德公 吴目录
本课程特点拟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法及计划本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概况研究家蚕发病的原因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致病机理传染发病规律以及诊断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绪言
关于《蚕病学》… … 本课程特点 拟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法及计划 本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概况
关于《蚕病学》:
• 蚕病学 = 蚕体病理学 + 蚕病防治技术 • 研究家蚕发病的原因,病原微生物的特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蚕病学》发展历程与研究概况
• 发展历程 经验阶段——实验阶段——结合阶段
• 研究概况 一 1949年前研究概况 1 病症:经验阶段。如王盘(元)、陈敷
(宋)、宋应星(明)、沈练(清)等。 2 病原: Bassi,A.(意)、 Pasteur,L.(法)、
《蚕宝宝变样了》 学历案
《蚕宝宝变样了》学历案一、学习主题蚕宝宝变样了二、学习目标1、观察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了解其变态发育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3、学会记录和描述蚕宝宝的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资源1、蚕宝宝若干,饲养盒。
2、放大镜、尺子、笔记本、笔。
3、有关蚕宝宝生长的视频、图片资料。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养了蚕宝宝,大家都非常用心地照顾它们。
这段时间,蚕宝宝发生了很多变化,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蚕宝宝变样的过程。
(二)观察蚕宝宝1、小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蚕宝宝和观察工具。
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蚕宝宝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征,并做好记录。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观察到的蚕宝宝的情况。
(三)了解蚕宝宝的生长阶段1、教师讲解蚕宝宝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就是幼虫阶段。
2、观看视频播放有关蚕宝宝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蚕宝宝的变态发育。
(四)记录蚕宝宝的变化1、学生记录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在笔记本上记录蚕宝宝每天的变化,包括吃食情况、身体长度、颜色变化等。
2、展示交流选择一些学生的记录进行展示,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五)思考与讨论1、蚕宝宝为什么会变样?引导学生思考蚕宝宝变态发育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环境和完成生命的循环。
2、我们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们交流在饲养过程中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如保持环境清洁、提供充足的食物等。
(六)总结通过这段时间对蚕宝宝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蚕宝宝变样的过程,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五、学习评价1、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对蚕宝宝生长变化的描述是否清晰。
3、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直到它们变成蛾。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蚕的知识,如蚕的用途等。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生命的世界》第七章第三节“昆虫的变态发育”,主要详细内容为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形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基本过程,理解各阶段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家蚕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其生理机制。
重点:掌握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家蚕标本、显微镜、幻灯片、教学PPT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家蚕标本、图片等展示家蚕的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家蚕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 知识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家蚕发育过程中的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简单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知识的掌握。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家蚕发育过程中的有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家蚕完全变态发育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2. 各阶段特点及形态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家蚕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家蚕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异,这种发育方式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提高生存率。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完全变态发育在生物界的分布。
答案:完全变态发育在昆虫界广泛分布,如蝴蝶、蚊子、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养蚕防止生病教案
养蚕防止生病教案教案标题:养蚕防止生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和养殖技巧。
2. 掌握养蚕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养蚕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
3. 养蚕所需的桑叶、蚕卵、蚕室等材料。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养蚕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介绍养蚕的历史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养蚕基本知识- 介绍蚕的生命周期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 解释蚕的食性和对桑叶的需求。
- 讲解蚕的繁殖方式和蚕卵的特点。
2.2 养蚕过程中的常见病害- 列举常见的蚕病,如黄病、白病、黑病等,并介绍其症状和危害。
- 分析蚕病的发生原因,如环境因素、饲养管理不当等。
3. 预防和治疗方法(20分钟)3.1 环境卫生管理- 强调保持蚕室的清洁和通风,避免病原菌滋生。
- 提醒学生定期清理蚕室内的残饲料和蚕粪。
3.2 饲养管理技巧- 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优质的桑叶,避免给蚕喂食有害的叶子。
- 强调适量喂食,避免过度喂食导致蚕的消化不良。
3.3 疾病防治措施- 介绍常见蚕病的预防方法,如合理使用药物、消毒蚕室等。
- 告知学生如何及时发现蚕病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实践操作(30分钟)4.1 观察蚕室和蚕的生长情况- 学生分组观察自己养的蚕室,记录蚕的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
- 引导学生观察蚕的行为和外貌特征,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4.2 蚕病的诊断和处理- 指导学生根据蚕的症状判断可能的病害类型。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养蚕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养蚕的知识和技巧。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养蚕场,亲身感受养蚕的实际操作和管理。
幼儿园大班健康《蚕宝宝教案》优质教案详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健康《蚕宝宝教案》优质教案详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幼儿对生命成长的认知和尊重。
2.通过观察蚕宝宝,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蚕宝宝,了解其生长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关注蚕宝宝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准备1.教具:蚕宝宝、桑叶、放大镜、视频资料等。
2.环境准备:清洁的教室、充足的光线、安静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蚕宝宝,引起幼儿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蚕宝宝有什么了解?(二)基本环节1.认识蚕宝宝(1)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1)观看蚕宝宝生长发育的视频资料。
(2)教师讲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蚕宝宝以桑叶为食,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3.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1)请幼儿观察蚕宝宝吃桑叶、蜕皮、吐丝、结茧、化蛾的过程。
4.讨论蚕宝宝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请幼儿思考:蚕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它有什么影响?(1)请幼儿谈谈对蚕宝宝的认识和感受。
(三)结束环节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蚕宝宝的知识,提高家庭环保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让幼儿了解了生命的成长,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关注生态环境对蚕宝宝的影响,培养他们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优点:1.教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激发幼儿兴趣。
不足:1.时间安排不够紧凑,导致部分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2.对幼儿的引导不够细致,个别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改进措施: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时间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在观察环节,加强对幼儿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注意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对话引导: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蚕宝宝在吃什么呀?(引导幼儿观察蚕宝宝吃桑叶)幼儿A:它在吃绿色的叶子。
科学养蚕教案精选二一资源库范例
科学养蚕教案精选二一资源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蚕的生命周期与养殖技术》。
内容包括:蚕的生物学特性、生命周期、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
详细内容涉及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科学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生命周期,掌握蚕的生物学特性。
2. 学习并掌握科学养蚕的技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的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重点:蚕的生命周期、生物学特性及科学养蚕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实物、显微镜、投影仪、养殖工具等。
学具:笔记本、笔、观察盒、养殖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蚕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蚕的生命周期、生物学特性。
讲解科学养蚕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道关于蚕生命周期的例题为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蚕的养殖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 蚕的生物学特性食性、生长速度、繁殖等3. 科学养蚕技术养殖环境、饲料、防治病虫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蚕的生命周期,并说明如何科学养蚕。
2. 答案要点:蚕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科学养蚕要注重养殖环境、饲料和防治病虫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蚕的生命周期和养殖技术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探究其他昆虫的生命周期和养殖技术。
了解蚕丝在我国的传统工艺中的应用,如丝织、刺绣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蚕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及养殖技术。
2. 科学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中蚕的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一、蚕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及养殖技术蚕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科学养蚕教案精选二一资源库
科学养蚕教案精选二一资源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农业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家蚕的饲养技术”,详细内容包括家蚕的生命周期、饲养环境的选择与调控、饲料的准备与喂养方法、疾病防治以及科学养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生命周期,掌握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及管理要点。
2. 学会合理选择与调控养蚕环境,科学准备饲料,提高家蚕饲养的成功率。
3. 掌握基本的疾病防治方法,降低家蚕疾病发生率,提升蚕丝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养蚕环境的调控、饲料的配制及疾病防治。
重点:家蚕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科学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家蚕生长周期挂图、饲养设备模型、饲料样本、消毒剂等。
2. 学具:记录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家蚕生长周期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家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家蚕的生命周期、饲养环境的选择与调控、饲料的准备与喂养方法等内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家蚕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进行饲养管理。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科学养蚕计划。
5. 实践操作(20分钟)指导学生参观饲养设备模型,了解实际饲养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回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2. 饲养环境选择与调控温度、湿度、光照、通风3. 饲料准备与喂养方法喂养时间、饲料种类、饲料处理4. 疾病防治消毒、隔离、预防接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科学养蚕计划。
答案要点:(1)饲养环境:保持温度在2028℃,湿度60%80%,充足的光照和通风;(2)饲料准备:选择新鲜、无污染的桑叶,注意饲料的保存和处理;(3)饲养管理:按家蚕生长阶段进行分批饲养,定期观察、记录生长发育情况;(4)疾病防治:定期消毒,发现病蚕及时隔离,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
多元化教学模式下的蚕的生长变化教案
多元化教学模式下的蚕的生长变化教案第一章:蚕的生长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基本生长过程和特点。
2. 掌握蚕的各个生长阶段的名称和特征。
1.2 教学内容1. 蚕的起源和分布。
2. 蚕的生长阶段: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3. 蚕的生长特点:食性、蜕皮、繁殖。
1.3 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展示蚕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蚕的生长过程。
2. 讲授:讲解蚕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蚕的生长过程中的有趣现象。
1.4 作业布置1. 绘制蚕的生长过程图。
2. 调查蚕在当地的分布情况。
第二章:蚕的受精卵阶段2.1 教学目标1. 了解蚕受精卵的发育过程和特点。
2. 掌握孵化时间和温度对受精卵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受精卵的发育过程:受精、胚胎发育、孵化。
2. 孵化时间和温度的关系。
2.3 教学活动设计1. 观察视频:播放蚕受精卵的发育过程视频。
2. 实验:设置不同温度下的孵化箱,观察受精卵的孵化情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孵化时间和温度对受精卵的影响。
2.4 作业布置1. 观察并记录受精卵的发育过程。
2. 调查孵化时间和温度对受精卵的影响。
第三章:蚕的幼虫阶段3.1 教学目标1. 了解蚕幼虫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掌握幼虫阶段的食性和蜕皮现象。
3.2 教学内容1. 幼虫的生长过程:眠期、取食、蜕皮。
2. 幼虫的食性和蜕皮现象。
3.3 教学活动设计1. 观察图片:展示蚕幼虫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
2. 实验:观察幼虫的取食和蜕皮现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幼虫阶段的食性和蜕皮现象。
3.4 作业布置1. 观察并记录幼虫的生长过程。
2. 调查幼虫阶段的食性和蜕皮现象。
第四章:蚕的蛹阶段4.1 教学目标1. 了解蚕蛹的发育过程和特点。
2. 掌握蛹阶段的变化和蚕茧的形成。
4.2 教学内容1. 蛹的发育过程:蛹皮硬化、吐丝、结茧。
2. 蛹阶段的特点:不食不动、蚕茧的形成。
4.3 教学活动设计1. 观察视频:播放蚕蛹的发育过程和蚕茧形成的视频。
幼儿园春季蚕桑知识教案
幼儿园春季蚕桑知识教案主题:幼儿园春季蚕桑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掌握蚕的生长周期。
2.学会如何养蚕,了解蚕的食物和常见疾病以及防治方法。
3.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锻炼幼儿动脑、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蚕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变化2.蚕的食物及其生长周期3.如何养蚕,蚕病的防治及预防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3.互动交流法4.课堂练习法5.游戏教学法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5分钟)情境:五月的一个清晨,鸟儿欢快的歌声把我们吵醒了,走出家门一看,大街上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小草从土里钻了出来,树上开满了花儿。
老师:大家,看这么美的小花,在你的心里是否也充满了春天的感觉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春天也和这些小花一样精彩哦!2.呈现教学内容(30分钟)蚕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变化(1)生长习性a.蚕喜欢温暖、湿润、光亮的环境b.蚕不能喝水,只能用食物中的水分来补充水分c.蚕具有群居性,可以放在一起养(2)生长变化a.蚕的生长分为五个阶段:卵、幼虫、蛹、羽化、成蛾b.卵孵化后,变成幼虫,通过蜕皮分别成为五龄幼虫,然后开始进行蛹化,变成蛹。
c.蚕经过蛹化后,静止在蚕茧的内部,不进食也不运动,直到羽化期。
d.羽化之后,变成成蛾,同偏食红叶的天然真蚕一样,只有求偶、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
蚕的食物及其生长周期(1)蚕的食物:桑叶、桑嫩枝(2)蚕的生长周期:一生五步走,十六到二十五天内完成如何养蚕,蚕病的防治及预防(1)如何养蚕a.蚕宜养在温度适宜、空气流通、湿度适当的地方b.蚕喜欢吃桑叶和桑嫩枝,每日喂食数次(1天4次,6点、10点、15点、19点)c.注意卫生,保持环境整洁(2)蚕病的防治及预防a.劝告家长不要给蚕喂过多或过腐烂的桑叶和桑嫩枝b.及时清洁,及时移除坏死蚕、大便和残蚕c.有效、及时预防接触蚕茧病毒d.若出现蚕病症状,应及时交给专业机构处理3.巩固练习(15分钟)a.通过图片让幼儿认出卵、幼虫、蛹、成蛾等b.让幼儿感受桑叶和桑嫩枝的不同及蚕对它们的偏爱c.给幼儿道具,让他们动手喂蚕4.活动游戏(30分钟)a.让幼儿分为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份蚕桑小报b.让幼儿模拟出蚕和蚕茧的样子,利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灵感和绘画技巧制作出蚕茧艺术品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是否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是否能识别出卵、幼虫、蛹、成蛾等。
大班健康领域教案《蚕宝宝》
大班健康领域教案《蚕宝宝》教学目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掌握蚕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知道保护蚕的方法,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蚕的重要性及对环境的保护;•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长过程来学习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安排好班内观察、照料蚕的任务;•准备好蚕的饲养用具。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拿出蚕的干尸,向学生介绍蚕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的贡献;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蚕是家庭重要的成员?它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二步:创设经验场景(10分钟)1.大屏幕播放一段蚕的生长变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蚕的变化;2.通过观察视频,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观察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一根蚕丝的生长变化。
第三步:学生实际操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一根蚕丝的生长变化;2.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负责给蚕丝喂食;3.教师通过调整蚕的环境、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第四步:合作学习(15分钟)1.将小组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不同蚕丝的生长变化;2.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观察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五步:(5分钟)1.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蚕的生命循环是什么?蚕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如何保护蚕及其环境?2.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蚕和生态基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环境、爱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反馈,评估学生是否对蚕的生长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通过学生互动交流,评估学生是否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述出对蚕的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等。
注意事项1.活动过程中需注意学生的安全;2.班级内观察蚕的任务由学生轮流承担,教师需引导学生合理分工,轮流照料蚕宝宝;3.学生观察别人小组的蚕的过程时,不允许干扰或者破坏别人的观察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病学教案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4学时)第一节蚕病的种类第二节蚕病的发生第三节蚕体的防御功能第四节蚕病的流行第 1 次课 4 学时A 点名,熟悉教学班学生情况。
B 自我介绍——利用多媒体(包括课程组成员情况)。
C 开始讲课:Ⅰ关于《蚕病学》一、本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一门课程。
与之关系较近的课程有:《养蚕学》、《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种学》等。
———了解学生先修课情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显的课程理论——蚕体病理实践——防治技术(生产应用)二、本课程所解决的问题提问:蚕病学研究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1、蚕为什么生病?——病因2、蚕怎样生病?———病理3、蚕生病后怎样?——病征4、怎样防治蚕病?——预防、治疗三、本学科发展历程1、经验阶段:经验;2、实验科学阶段:实验验证、查明病原;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四、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自学,全面掌握。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
———强调互动式教学。
实验课: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布置参考文献、随堂测验等。
课外小组:小组论文,课外观察。
要求各班选定课代表。
Ⅱ《蚕病学》研究概况与进展一、 1949年前研究概况――简讲1、病症方面——经验阶段。
如:王盘(元代)《农桑辑要》中关于微粒子病病症的记载;宋应星(明代)《开工天物》中关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记载等。
2、病原及防治方面:1835 年Bassi.A(意大利)发现僵病病原为真菌。
1870 年Pastear.L(法国)发现并命名了微粒子孢子。
1907 年Prowazek.S(德国)证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为滤过性病毒。
1929 年Paillof.A(法国)指出软化病病原为病毒。
1959 年中日科学家证实。
1934 年石森(日)发现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为质型多角体病毒。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蚕病研究1、病原50 年代:主要对僵病、NPV、CPV病原进行研究;60 年代:主要对病毒的增殖条件及与环境关系进行研究;66—76 年:文革,停止研究(67 年,日发现浓核病病毒);70 年代末—80年代:病毒的超微结构、核酸类型、基因表达方式、病毒离体培养等方面(80 年发现浓核病);90 年代——今:病原→试材,进行其他领域研究。
a、生物防治制剂:BmNPB 、BmCPB 、Bt。
b、BmNPV经重组可作为载体在蚕体内表达外源基因。
2、致病机理方面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对蚕的作用;蚕体自身的防御功能在组织病理学和病理生化学深入研究基础上,近年来深入到分子水平,尤其是BmNPV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细胞凋亡(PCD):感染病毒后,细胞透过染色体DNA段片化自主地发生细胞死亡,形成PCD 小体以防御病毒的进一步增殖,在昆虫中也被验证。
浓核病病毒(DNV)感染家蚕时,有的品种具有完全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nsd,推测与中肠圆筒型细胞上受体存在与否有关;细菌性肠道病:发现抗肠球菌蛋白(AEP);但对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尚待深入研究。
Bm 对真菌感染的防御:体壁与血液中蛋白酶抑制剂可阻碍真菌感染;体壁中F 型真菌蛋白酶抑制剂是第一道防线。
Bm 微粒子病:以昆虫培养细胞为材料对Bm N.b的感染、增殖模式及生活史开展研究,并未搞清。
3、防病应用理论的研究蚕室、蚕具消毒剂研究:“消特灵”研制;消毒剂、消毒安全性评价方法等。
本研究室———蚕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介绍。
化学药剂治疗Bm 微粒子病研究: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化技术开发是关键。
血清学诊断:80 年代DNV 病毒血清学诊断;而后开展微粒子研究,难以实用化;近年来的PCR 诊断技术等。
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蚕病发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及相互间的关系。
传染性蚕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及蚕体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的物质基础。
难点为昆虫的免疫能力与高等动物有何区别及利用。
思考题:1 引起蚕儿发病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哪些?并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传染性蚕病病原在群体中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的?并以实例予以说明。
3 蚕体具有哪些防御性机构与机能?昆虫免疫与高等_______动物有何异同点?第一节:蚕病的种类提问:什么是病蚕?———根据学生理解引出蚕病概念。
蚕病;指蚕儿偏离了正常的生理状况。
按蚕病的传染性分传染性蚕病:病原寄生→病害→病蚕→传染健蚕非传染性蚕病:致病因素→发病→病蚕,不传染健蚕。
按蚕病的寄生性分寄生性蚕病:病原微生物、节肢动物寄生→发病(包括所有的传染性蚕病和部分非传染性蚕病)非寄生性蚕病:中毒症、蛰伤症、生理障碍等(都是非传染性蚕病)。
第二节:蚕病的发生一、致病因素:1.生物因素:⑴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有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老鼠等)⑵病原性:指某种微生物对寄主能引起疾病的能力(生物因素对蚕具病原性)。
⑶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①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举例说明②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毒力:指某种微生物侵入和损害寄主组织的能力,用致死中量(LD50)或半数发病剂量(ED50)来表示。
LD50:指杀死50%供试蚕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或毒物量。
ED50:指引起50%供试蚕发病的病原微生物量。
均为理论值。
LC50:半数致死浓度 LT50:半数致死时间2、化学因素⑴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非寄生性、非传染性因素。
有害物质污染桑叶、蚕室、蚕具等——农药、工厂三废、煤烟等有害物质直接接触蚕体:各类农药、烟草等。
不同化学性质的农药其毒性不同:LD50:杀灭菊酯 0.03322μg/g蚕;氧化乐果 37.11μg/g蚕;杀虫双(食下) 0.329μg/g蚕;杀虫双(接触)1.275μg/g 蚕;HF > 30mg/Kg(桑叶中含量,造成蚕儿中毒)⑵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①毒物的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剂量;②蚕体对某些化学因素具一定抵抗力;③长期接触某种化学因素可产生抗药性。
3、物理因素⑴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机械创伤:养蚕操作粗放——收蚁、给桑、扩座、除沙、采茧、蚕座密度不当、♀♂鉴别、制种等。
射线等:直射阳光等。
⑵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具触发性,无特异性、无潜伏期。
4、饲料因素桑叶质量差(品种、肥培管理等)、采、运、贮不当,病虫害等。
5、环境因素饲养温湿度、光照、气流等控制不当,不能满足蚕儿生理要求,削弱抗病力,导致发病。
适宜条件:小蚕高温多湿,大蚕通风换气,避免直射阳光。
6、体质因素即蚕体的生理因素;指蚕品、蚕种质量及饲养管理等。
防御机能抗逆性:即强健性,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抗病性: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感染抵抗性发病抵抗性诱发抵抗性感染抵抗性:是指家蚕通过限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部位或侵染过程而阻止寄生关系成立的抵抗性。
发病抵抗性:是指家蚕对已侵入其细胞和组织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其特有的生化过程和生理机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发育和增殖的抵抗力。
诱发抵抗性:是指家蚕在不良理化因子等冲击后,对病原感染和发病的抵抗力。
抗逆性:热带系统及中系>日系>欧系抗病性:①蚕品种:多化>二化>一化④发育阶段:大蚕>小蚕;盛食>将眠>起蚕⑤性别:♂>♀二、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1、致病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广泛分布;强调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
故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彻底消毒,严格防病”措施,充分发挥蚕体抵御机能的作用。
2、多种致病因素同时作用于蚕体→蚕病发生,必有一种主要的、决定作用的因素—分析诊断。
3、致病因素相互交替、相互制约4、群体饲养,个体体质差异,个别、局部蚕(弱小、迟眠等)发病→蔓延,故提青、分批隔离淘汰病蚕,牺牲局部,保全整体。
三、蚕病的发病经过(一)病征、病变和病程1、病征:指家蚕被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受其他致病因素影响后,蚕儿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典型症状。
2、病变:指细胞组织器官病征(例如:CPV等)。
3、病程:从蚕儿感染→出现病征(死亡)的时间。
据此,可将蚕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二)蚕病发生的经过蚕病发生经过:病原侵入蚕体或其他致病因素影响蚕体后→引起蚕体一系列反应→并出现各种病症、病变之过程。
依据病情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非传染性蚕病不明显)1、潜伏期:病原侵入蚕体,但未出现任何病征,其长短与病原种类、数量、毒力、蚕体健康状况有关。
2、发病期:病原寄生后,出现典型性病征并产生生理功能的显著变化时,叫发病期。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3、转归期:即蚕病的结局。
⑴痊愈—蚕体消灭病原微生物,恢复正常生理状态(较难,如F 中毒、烟草中毒等,处理及时可以);⑵维持病态—如曲霉病,2 令后寄生,腹背部真皮细胞死亡,蜕皮后(3 令起)病斑消失,但蚕体留有创痕。
此外,一些慢性病也能结茧。
⑶死亡—大多数蚕病为此结局,背管停止博动,故生产上目前采用及时淘汰病蚕方法防蔓延。
第三节:蚕体的防御机能提问;昆虫缺乏免疫淋巴系统,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
然而昆虫却是当今地球上最为繁荣的一类生物,为什么?主要靠4 亿多年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独特的生存机能,尤其是抵抗病原体侵染的活体防御机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昆虫防御机制的研究,是进行害虫防治和(益虫)经济昆虫疾病防治的基础之一。
近年来,此方面研究进展迅速。
昆虫(桑蚕)对病原体侵染的防御机制(体系)主要由体壁、消化管和体液三大方面综合构成。
一、体壁的防御机能提问:体壁的构造?根结构造由学生分析总结,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如下。
(一)完整的体壁对于病原体的侵染是一个有效障碍,起作用的主要是蛋白质与几丁质构成的表皮层。
(二)上表皮的蜡质层为疏水性,富含类脂物,具有防御真菌侵染的作用。
据研究,脂肪酸中的游离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如辛酸、葵酸、戊酸等可抑制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对黄曲霉菌分生孢子发芽和菌丝伸长既有抑菌作用也有杀菌作用。
(三)昆虫蜕皮时,可将尚未侵入体壁深处的菌丝除去,产生“可治愈性感染”现象。
(四)蚕受到病原真菌侵染时,其体壁中的酚氧化酶被激活,病原性弱的病菌其激活的程度较高,被活化的酚氧化酶催化底物酪氨酸等形成黑色素,而附着于菌丝表面,阻止菌丝的生长扩展。
(五)真菌蛋白酶抑制剂:家蚕体液中的真菌蛋白酶抑制剂有6种类型,其中存在于表皮层的F型真菌蛋白酶抑制剂是最为主要的抑制剂。
二、化管的防御机能提问:家蚕消化管的胚层起源构造?由此分析其防病作用,最后总结。
(一)内膜与围食膜1、前、后肠内表面存在与上表皮结构相似的蜡质层内膜。
2、中肠内表面有由几丁质、蛋白质和多糖类组成的围食膜。
作用为:防止食物直接与中肠肠壁细胞接触。
对于某些病原有抑制作用(如黄曲霉菌等)(二)消化管较短,进入消化管的病原及食物很快被排出体外,降低了病原增殖与侵染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