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病学教案

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4学时)

第一节蚕病的种类

第二节蚕病的发生

第三节蚕体的防御功能

第四节蚕病的流行

第 1 次课 4 学时

A 点名,熟悉教学班学生情况。

B 自我介绍——利用多媒体(包括课程组成员情况)。

C 开始讲课:

Ⅰ关于《蚕病学》

一、本课程特点:

1、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一门课程。与之关系较近的课程有:《养蚕学》、《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种学》等。———了解学生先修课情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显的课程

理论——蚕体病理

实践——防治技术(生产应用)

二、本课程所解决的问题

提问:蚕病学研究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

1、蚕为什么生病?——病因

2、蚕怎样生病?———病理

3、蚕生病后怎样?——病征

4、怎样防治蚕病?——预防、治疗

三、本学科发展历程

1、经验阶段:经验;

2、实验科学阶段:实验验证、查明病原;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四、教学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自学,全面掌握。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强调互动式教学。

实验课: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布置参考文献、随堂测验等。课外小组:小组论文,课外观察。

要求各班选定课代表。

Ⅱ《蚕病学》研究概况与进展

一、 1949年前研究概况――简讲

1、病症方面——经验阶段。

如:王盘(元代)《农桑辑要》中关于微粒子病病症的记载;宋应星(明代)《开工天物》中关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记载等。

2、病原及防治方面:

1835 年Bassi.A(意大利)发现僵病病原为真菌。

1870 年Pastear.L(法国)发现并命名了微粒子孢子。

1907 年Prowazek.S(德国)证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为滤过性病毒。

1929 年Paillof.A(法国)指出软化病病原为病毒。

1959 年中日科学家证实。

1934 年石森(日)发现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为质型多角体病毒。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蚕病研究

1、病原

50 年代:主要对僵病、NPV、CPV病原进行研究;

60 年代:主要对病毒的增殖条件及与环境关系进行研究;

66—76 年:文革,停止研究(67 年,日发现浓核病病毒);

70 年代末—80年代:病毒的超微结构、核酸类型、基因表达方式、病毒离体培养等方面(80 年发现浓核病);

90 年代——今:病原→试材,进行其他领域研究。

a、生物防治制剂:BmNPB 、BmCPB 、Bt。

b、BmNPV经重组可作为载体在蚕体内表达外源基因。

2、致病机理方面

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对蚕的作用;

蚕体自身的防御功能

在组织病理学和病理生化学深入研究基础上,近年来深入到分子水平,尤其是BmNPV

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细胞凋亡(PCD):感染病毒后,细胞透过染色体DNA段片化自主地发生细胞死亡,形成PCD 小体以防御病毒的进一步增殖,在昆虫中也被验证。

浓核病病毒(DNV)感染家蚕时,有的品种具有完全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nsd,

推测与中肠圆筒型细胞上受体存在与否有关;

细菌性肠道病:发现抗肠球菌蛋白(AEP);但对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尚待深入研究。

Bm 对真菌感染的防御:体壁与血液中蛋白酶抑制剂可阻碍真菌感染;体壁中F 型真菌

蛋白酶抑制剂是第一道防线。

Bm 微粒子病:以昆虫培养细胞为材料对Bm N.b的感染、增殖模式及生活史开展研究,

并未搞清。

3、防病应用理论的研究

蚕室、蚕具消毒剂研究:“消特灵”研制;消毒剂、消毒安全性评价方法等。

本研究室———蚕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介绍。

化学药剂治疗Bm 微粒子病研究: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化技术开发是关键。

血清学诊断:80 年代DNV 病毒血清学诊断;而后开展微粒子研究,难以实用化;近年

来的PCR 诊断技术等。

第一章:蚕病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蚕病发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及相互间的关系。传染性蚕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及蚕体

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的物质基础。难点为昆虫的免疫能力与高等动物有何区别及利用。

思考题:

1 引起蚕儿发病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哪些?并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传染性蚕病病原在群体中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的?并以实例予以说明。

3 蚕体具有哪些防御性机构与机能?昆虫免疫与高等_______动物有何异同点?

第一节:蚕病的种类

提问:什么是病蚕?———根据学生理解引出蚕病概念。

蚕病;指蚕儿偏离了正常的生理状况。

按蚕病的传染性分传染性蚕病:病原寄生→病害→病蚕→传染健蚕

非传染性蚕病:致病因素→发病→病蚕,不传染健蚕。

按蚕病的寄生性分寄生性蚕病:病原微生物、节肢动物寄生→发病(包括所有的传染性蚕病和部分非传染性蚕病)

非寄生性蚕病:中毒症、蛰伤症、生理障碍等(都是非传染性蚕病)。

第二节:蚕病的发生

一、致病因素:

1.生物因素:

⑴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有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

加害动物(节肢动物,蚂蚁、老鼠等)

⑵病原性:指某种微生物对寄主能引起疾病的能力(生物因素对蚕具病原性)。

⑶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

①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举例说明

②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

毒力:指某种微生物侵入和损害寄主组织的能力,用致死中量(LD50)或半数发病剂量(ED50)来表示。LD50:指杀死50%供试蚕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或毒物量。ED50:指引起50%供

试蚕发病的病原微生物量。均为理论值。

LC50:半数致死浓度 LT50:半数致死时间

2、化学因素

⑴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非寄生性、非传染性因素。

有害物质污染桑叶、蚕室、蚕具等——农药、工厂三废、煤烟等

有害物质直接接触蚕体:各类农药、烟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