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西译中学吴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2.初步体会如何品味语言。

3.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推及到当自己面对困难时,树立不言败、必胜的信念。

二.教材重点和难点

1.品味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修辞手法运用

3.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积极情感,在学生心灵深处重构感动。

三.课时安排

两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导入新课

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高一的课本与初中的语文书不太一样:首先是课文的编排不像初中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语文书安排有三个板块——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而且每个单元都有每个单元的要求,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们就从第一单元的单元阅读提示开始,开始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全体朗读“单元阅读提示”。读问之后回答两个问题:

1.什么是语言的品味?

2.如何品味语言?

教师明确:

1.所谓品位,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2.要理解词语含义、辨析、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所具有的表现力65。基本方法是反复朗读、比较异同、探究疑点。

在明白了第一单元需要掌握语言品位的要求后,让我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来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二)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

李大钊,字守常、寿昌,原名耆年,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在大革命后期的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时值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虽然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着实丰富。

(三)默读、朗读课文,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全体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将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圈划出来,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也圈划出来。

2.分组朗读课文。首先让学生体会一下默读的效果与大声朗读的效果哪一种比较好,然后归纳各段大意。

大声朗读的效果更好,因为这篇课文给予人气势磅礴之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到其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

段意:

⑴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⑵民族进程如同长江大河奔流的过程。(板书分析)

⑶人生之路如同旅行的过程。(板书分析)

⑷中华民族的史路。(板书分析)

⑸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四)就课题进行提问思考,讨论发言。

提问一:课文题目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那何为“艰难的国运”?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相互讨论后发言)

教师明确:第四节中“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第五节中“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所以可以看到“艰难的国运”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艰难国运的时代性——“现在”——1923年,是作者所处

的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

途茫茫。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崎岖,本义是

“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

的程度,如理想境界,这里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

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提问二:那“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又到底是什么呢?同样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教师明确:第五节中显示,“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这是一种无畏的精神,而“高唱”着,“悲壮”

着,并且是“走过”,这三个词都有着具体含义:

高唱——主动(非被动)、积极(非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

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

就是壮烈的。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走过”体现的是必胜的信

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

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

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

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

写照。

(五)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个别朗读或齐读。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和联系”第一、二大题。

(七)板书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总:1.总领全文,摆示主旨

分:2.长江大河:时而宽阔——民族进程

时而逼狭

3.旅行:坦荡平原——人生之路

崎岖险路

4.民族史路——壮美趣味——雄健精神

总:5.扬子江、黄河——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时代性——现在

艰难性——艰难险阻

雄健的国民:无畏——高唱、悲壮、走过

乐观——最有趣味

第二教时

(一)在已经了解课文大致主要思想内容的情况下,集体先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其中的磅礴气势。

(二)提问思考

提问一: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

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教师明确: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前后两者有相似之处)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旅途上的征人,有时是……,有时是……(前后两者有相似处)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上述接连类比比喻之后,为下文进入题旨作了有力铺陈。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推

理则显得形象具体也更有气势。

提问二: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你认为可以吗?

教师明确:不可以。前者与后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也正是艰难国

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所以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