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道历史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盐道历史概述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两条“路”影响深远。一条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的“茶马古道”。其实,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古盐道,纵横延伸于川陕鄂数省市。

一、镇坪古盐道——蜿蜒在秦巴山区的生命脉络

镇坪位于安康东南部的大巴山的北侧腹地,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南部的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丰茂,镇平古盐道犹如人体血管和脉络一样,蜿蜒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地。

古盐道遍布于陕南和鄂西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没有断层的汉水

文化和巴楚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长廊。地处秦巴深处的镇坪虽不产盐,但却是大宁盐远销秦巴山区的唯一通道,且完整地保存着纵贯全境长达153公里的古盐道。

那么,这条古盐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曾对陕南及鄂北地区乃至汉水流域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镇坪古盐道南起巫溪县大宁盐厂,沿大宁河向北,翻大巴山主脊鸡心岭(今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后,进入镇坪的南大门——钟宝镇。运到钟宝镇的盐随后分三条路被运往各地。一条向东进入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三县;一条向西经岚皋县达紫阳,入汉中镇巴县;最远、最重要的一条一路向北纵贯镇坪全境,直达金州(今安康)。

镇坪古盐道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古盐道的历史,最早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虞夏之时,巫国以盐业兴。”巫国,既以现在的重庆巫溪县、陕西镇坪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舆地纪胜》也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之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在巫溪县城有一个离盐泉不远的白鹿镇,据说集镇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

近现代关于镇坪古盐道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盐茶》一书载:“天不爱宝,养活无数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负,赴盐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从而镇坪这一代形成了“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盛况。

二、虞坂古盐道

虞坂盐道,因盐而生。本名盐坂,因地处古虞国地境,故又名虞坂。源于春秋时期,被史学专家定位为“中国第一条国道”。这是一条生生从青黑色山岩腰麓上凿出来的,依着山势,曲折蜿蜒,形如长槽,故名“青石槽”。

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该盐道从张店镇坪头铺下山,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路面坎坷不平。现存路面宽2—4米,全长约8公里。翻越山峻谷深的中条山,连接运城盐池和黄河茅津渡,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甚至更远……于是行旅往来,商贾运输,帝王巡行,皆取此道……

是谁,将喘息的日影葬于古道;

是谁,用清澈的铃铛摇醒千年的感慨;

是谁,用高亢的山歌追赶条山的鸟鸣;

是谁,超然于古道之上,传递着文明的圣火?

最著名的古锁阳关

三、川鄂古盐道

神农架古盐道,被学者们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川鄂古盐道起自川东(现渝东)巫溪县的宁厂镇古盐厂。宁厂镇古盐厂是我国最早十大制盐地之一,号称盐都,盐业开发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四川上古史新编》一书记载,盐业开发大概与尧舜禹同时。

在湖北神农架和重庆市巫溪县之间,川鄂古盐道始于明末,兴盛于清朝,淡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神农架古盐道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从保康县的马桥镇沿南河水路而上,进入神农架的阳日镇,再从山路经松柏、宋洛、徐家庄、黑水河、板仓,最后穿过大九湖到四川大宁厂;二是从房县上龛到神农架官封,经塔坪、红举、板仓进入大九湖。

发现沿途留下的重点遗迹遗物44处,其中湖北41处,重庆市3处。神农架林区是川鄂盐道文化密集区,古盐道遗迹遗物达到31处,其中古遗址10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1处、石窟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其他类3处。

四、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是源于四川(包括重庆)东部及南部,对川、鄂、湘、黔交汇地区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千年古道。它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战国以来逐步成型的庞大综合运输网络,也是一条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线路。

按地域划分,川盐古道可概括为: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以及川滇古盐道。

川盐古道作为古代巴蜀地区对官道的重要补充,对打破地方割据,打通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纵横交错数千里,大都途经崇山峻岭和高峡深谷,其间平坦道路极少,不少地段是铺石梯,或绕岩凿道,悬“栈桥”而过。而形成这些盐道大路非一代一朝,而是经过历朝历代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川盐的外运作为明清时期中国西南资源东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庞大的资源跨区域大调配的典型。这种东西向的资源调配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的开发,促进了转运沿线的村落和城镇的形成,对该地域城镇布局、古镇风貌、建筑形式、文化传承等都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五、川黔古盐道

贵州素不产盐,历史上贵州人民所食之盐主要由川盐、淮盐、粤盐和滇盐运入,其中川盐占最大比重。川盐入黔,主要集中在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四大盐岸。

仁岸盐道,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为起点,以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为终点,主要线路是合江—赤水—元厚—土城—二郎滩—马桑坪—茅台。此条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合江、土城、丙安、二郎滩、马桑坪、吴公岩、茅台、遵义、鸭溪及金沙县。

永岸盐道,经永宁河至泸州叙永县,再由叙永运往贵州,此运程主要分为两条路:一是雪山关到瓢儿井再到大方、织金、普定、安顺、永宁、镇宁;二是叙永到赤水后再运至毕节、大方、黔西、威宁、水城、兴义及盘县。考察组对永岸盐道上的纳溪、叙永、普市、雪山关、赤水、大方县瓢井镇、大方县达溪村、毕节七星关及威宁进行了重点考察。

綦岸盐道,自重庆江津所属之江口起运,溯綦江上运至贵州遵义桐梓县属的松坎起岸。考察组选取了江津真武社区、綦江县城、綦江东溪古镇及遵义的鸭溪镇作为綦岸盐道的主要考察点。

涪岸盐道,以重庆涪陵为起点,溯乌江经彭水至酉阳的龚滩,由龚滩经贵州沿河、思南进入黔境腹地。此条盐道,考察组选取了涪陵码头、酉阳、思南县城及沿河县城作为主要考察点。

川滇古盐道:多条古道的重叠

云南本产盐,但滇东北的昭通、曲靖地区距云南的盐产地道路险远,严重缺盐,主要依靠自贡富荣盐场和乐山犍为盐场的食盐接济。川盐入滇的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乌撒入蜀旧路线,即叙永—毕节—威宁—宣威,再从宣威至沾益、富源等地;二是沿着“五尺道”路线,即宜宾—珙县—高县—筠连—盐津—豆沙关—大关—昭通—鲁甸—

曲靖;三是“闰盐古道”,以四川盐源为中心,经西昌、攀枝花、木里到达云南宁蒗、永胜、华坪、丽江。此条盐道,考察组选取了宜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