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摘要:通过了解诶中西方节日差异, 讨论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将中西方节日文化做一比较,了解中西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点,有助于加强与西方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
关键词:传统节日、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而传统民族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每个民族的节日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
如今,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外来文化不断地涌入,给中国文化一个强烈的冲击。西方节日就是外来文化的其中一个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过西方的节日似乎更为热衷。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令人应接不暇。而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却越来越少地被庆祝。有些人认为,作为中国人不应该过西方的节日,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而这两年,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休息时间的调整,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申遗问题,更是将中西节日作为中西文化的一个表现展开了讨论与比较。现在刚过完了圣诞节,马上就到了新年,而今年的春节恰恰又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也恰好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碰撞。
为了能更好地将节日文化做一比较,首先我们就要对中西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这些节日也都有其文化的内涵。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这种精神之形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并不只靠圣贤的提倡和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的礼俗,其中节日的礼俗是重要的部分。清明、中秋、重阳,以及春节,都突出体现出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过节活动,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在促使全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节日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也成为凝聚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历经几代,仍保留中华文化,一个重要表现和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传统节日的习俗。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例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等。在宗教教义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偏向于把节庆活动当成缓解压力和情绪发泄的通道。在节庆期间,人们往往打破平时森严的地位界限,撕掉一本正经的面目,发泄平时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压力,还原人本来的原始的面貌,张扬个性,追求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极大满足。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
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几个节日的对比。
除夕和平安夜。中国的除夕夜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不会邀请外人。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西方的平安夜则不一样。圣诞老人会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这一年一次的节日,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每到除夕,中国的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西方的平安夜是最热闹的。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春节和圣诞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1月1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民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从除夕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每年的12月25日式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西方人喝啤酒,吃烤鹅,安置圣诞树,在袜子中塞满礼物,吃以火鸡为主的圣诞大餐,举行家庭舞会,喜欢利用圣诞节假日外出旅游。在西方,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七夕和情人节。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天上的银河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银河会,地上的情人也在这天甜蜜约会。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中国个性比较含蓄,心中情意婉婉流出,借着节日,互诉衷情。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徒华伦泰与他的情人没有结局的恋情。在这一天,情人们彼此借着写信及送卡片、糖、花或者其他各种礼物,互传爱意,让爱长久。
从节日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节日都有其历史意义,都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西方的节日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在“洋”接充斥的今天,许多悲观派大声疾呼要坚决抵制西方任何文化,包括各种节日;要坚决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他们认为现在过多地庆祝那些西方的节日就是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但其实不然。西方文明也有他们的优点:民主、开放、自由、简单。当然,我们也要保护我们自己的东西。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他们创造了文敏,孕育了祖先也哺育了后代。他是我们根。我们对中西方节日要有正确的态度,主次分明。我们可以创新,使自己的节日更具吸引力,同时也不排斥西方优秀的文化。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不存在必然对抗,二者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位社会学者认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圣诞节,同时也坚守着春节,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说明年轻人是以兼容并取的大方心态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年轻人在圣诞节学着品尝西方的生活方式,而在春节则回归传统的文化,这两者并不矛盾。”
面对汹涌袭来的西方文化,加之其他因素,传统节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已是迫在眉睫。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七大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外,又有三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这标志着我们在重拾传统的行动中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