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内容摘要: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然而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
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资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感恩”是个舶来词。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这其实就是知恩、图报。
我们的祖先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
培养人的感恩心,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的体现。
江西心理学会会员邹艳认为,当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缺乏感恩心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根源,就是感恩教育在他们接受的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已经被边缘化。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感恩教育的先天优势。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奏响感恩教育的旋律。
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
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
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创造出了天地万物,创造了世界,使人类得以生存发展。
在大自然中,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地球就不会存在生命。
草原、森林、大海和高山是多么美妙的地方,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地方。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景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如,《竹林深处人家》让学生体会领悟环境的美;《树林和草原》描写的山水画色彩明丽,水中有山,山水交织,让学生陶醉在自然美的境界之中。
朱自清的《春》更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美文,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济南的冬天》提供给我们一幅北中国美妙、明丽多彩的冬景。
(二)父母之恩。
“百善孝为先”,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
课文《小巷深处》中描写的母亲无声传递着爱给我的,从而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
文章通过记述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倍加思念之情。
这些文章使学生感受到母爱是海,父爱是山。
(三)祖国之恩。
祖国有呵护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
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
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周庄水韵》、《苏州园林》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我爱这土地》、《我有一个梦想》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为人民服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元勋邓稼先》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余光中的《乡愁》,表现作者身在何方都不忘祖国统一。
由这些文章体会到强烈爱国热情。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1、感恩老师,是老师赐于了知识。
而他们得到的只是沙哑的声音和粘满双手的粉笔尘,是他们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了辛劳。
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感受师恩。
2、感恩友情,与人交往不忘感恩。
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从《淮上与友人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歌感受友情。
3感恩真情,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只有学会对人真诚友爱,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
因为将来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
从《地毯下的尘土》、《巨人和孩子》等课文感受真诚和友爱的反馈和力量。
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俗话说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识恩、知恩。
(一)、故事教育法——识恩
中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包蕴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名人名家的感恩篇章,引导学生细细阅读,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品味,再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知道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老师也可适当拓展文本,讲些短小精美、富有现实意义的感恩故事或当前社会反面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其中,谈看法,说理由,老师再加以总结评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故事教育法简单易行,生动有趣,对学生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比较显著的。
(二)、榜样教育法——知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就是孩子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老师必须心怀一颗感恩之心、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
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身处逆境要自强不息;图谋大业要善始善终;春风得意时要戒骄戒躁。
要保持超越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
家长、老师的感恩行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有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些都是爱的表现,可以传递给
孩子们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感染力量。
当学生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懂得爱别人、帮助别人。
因为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
同时,让学生经常看一些描述艰苦生活的书籍和影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等。
忆苦思甜,其实对现在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好处的;《疯子娘》、《多图白发亲娘》、《三袋米的故事》、《亲吻每一天》、《矿工血泪成就血汗宝马》、《最真实的贫困农村》、《火车站的老盲人》、《美丽中国》、《改变一生的5句话》、《冬天来了,他怎么办》……这些励志、感恩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让他们在书香中学会感恩;《暖春》、《苦菜花》、《漂亮妈妈》、《可可西里》……这些影片的教育作用是非凡的,把他们带给孩子们胜过任何的千言万语。
利用网络。
在网络里,下载无数生动的感恩事迹,尤其是《灰色的震撼》:在那里有瑟缩街头的孩子、沿街乞讨的儿童、过早挑起家庭重负的山里孩子、用垃圾充饥的孩子、误入歧途的孤儿;在严寒酷暑中奔命的打工仔、凄风苦雨中飘摇的外来妹、仍然过着纤夫生活的天府的脊梁、排着卖血长队的农民、要不到工钱自杀的民工、无粮度年而老泪纵横的老人、相依为命的盲人夫妇、无钱就医的老人、街头卖唱的老人……这些真实的画面给人的启迪真的是震撼的、刻骨铭心的,在孩子们晶莹的泪光中,我知道感恩已经在他们心中扎根!让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2003,中国之痛》、《2004,感动中国》、《2005,感悟瞬间》《背后的故事
——走进千手观音》等电视节目能够告诉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可爱、美丽的人。
(三)、情感体验法——感恩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
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包含浓浓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适合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恩情与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学生理解文本,知道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
如《海燕》,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郑振铎反复地吟唱“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深情的朗读中,营造浓浓的离乡的情绪,深刻感受郑振铎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思念故乡之情。
二是突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段,要引领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
在《为人民服务》、《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中,指导学生多形式朗读,体会毛泽东、周恩来、邓稼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
在《苏州园林》、《周庄水韵》等课文
学习中,通过感情朗读重点段,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创造着财富,也创造着美。
从而教育学生感恩历史,感恩劳动人民。
2、在想象中体验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要从教材中挖掘想象因素,利用重点词句,利用情节对话,利用标点符号,利用课文结尾,发挥学生想象力,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学习科学小品文,如《桥梁远景图》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想象设计另一种桥梁,或以“新型桥梁的自述”等形式,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教导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
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深刻。
如戏剧《陈毅市长》的开场中,齐仰之在电话中说:“最近半年我要写书,谁来我也不接待!……好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时间到了!”能想象出一位科学家为国家科学研究珍惜每分每秒。
在文章结尾,陈毅对谈意正浓的齐仰之说:“不,我马上要赶到发电机厂去,连三秒钟也不能耽搁。
”我们也能想象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不辞辛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
3、在辩论中体验
辩论会使真理越辩越明,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辩论机制,能使感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情感体验得到加深、升华。
感受母爱系列篇章中,运用辩论,能让母爱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在《小巷深处》中,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文中的瞎眼母亲在养女要求自己不要到学校找她后,三年里坚持自己送食物和钱到城,然后让熟人给养女送去,应该吗?”《“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拓展教学:“邓稼先1950年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当时只有26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的他,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你觉得他是当代社会的人的话,他还会坚持回国吗?只有通过争辩,才能泾渭分明,才能使新事物新观点不断呈现,感恩教育不断深入。
(四)化感恩之心为感恩行动——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和实际行动,把情感升华到施恩报恩的层面。
主要办法有:
1、倾诉衷肠。
如《小巷深处》中的换位思考:“假如你是阿莉,你会对含辛茹苦养大你的妈妈说什么呢?”《“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拓展教学:“邓稼先1950年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当时只有26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的他,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你是他家人,你如何理解他?”
2、孝心作业。
利用有特定意义的节日,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等,创设各种感恩情境,鼓励学生做孝心作业。
如给父母端一杯热茶,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老师亲手制作一份贺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地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
让孩子在施恩报恩中体会给予的快乐。
让
学生从孝心作业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体验生活,学会感激,学会报恩,这无疑是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
然后,在语文教学中,日记、作文小练笔则又是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
因此,每逢到了这些富有意义的节日,我们都因势利导,让学生先做一两份孝心作业,体验生活实践,再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写成日记或小作文的形式,这样就一举两得,既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又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
所以,很多学生不但在行动上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赞扬,还写下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如熊嘉莹同学的感恩作文片断:
平日,家务活都是妈妈的工作,我觉得她实在太辛苦了。
所以,我在三八妇女节,这个属于妈妈的这个节日,来帮妈妈做些家务活。
首先,我把家里的所有脏衣服给洗完了,洗得干干净净。
然后扫地、拖地,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终于做完了。
当汗水从我脸上流过时,我终于真正体会到妈妈平时的辛苦了。
可,妈妈并不是做一天、两天,而是一年365天都要做呀。
又如张颖心同学的感恩作文片断:
今天,工作了一天的妈妈拖着疲倦不堪的身体回到家。
我连忙倒了杯水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节日快乐!”妈妈一愣,那紧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露出了难得笑容。
她把杯子放在唇边喝水时,我看到了妈妈红红的眼眶……。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倍感欣慰。
我们看到了孩子慢慢长大了,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学生渐渐懂事了,我们看到了我们在课堂中进行
的感恩教育终于结果了。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传承中华精神的根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尊重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陈钱林著
2、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
3、《感恩伴我行—感恩教育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许艳波。